【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三、百家争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国古代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列国纷争(一)春秋起止时间: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

起始标志:平王东迁

时代特点:争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列国纷争(二)战国起止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起始标志: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齐亡。三家分晋: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列国纷争(二)战国起止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起始标志: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时代特点:兼并战国七雄:齐、楚、韩、燕、赵、魏、秦

“卿室”的崛起继王室衰微和诸侯左右政治局势以后,春秋的政坛上又出现了另一种更加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所谓“政在大夫”,或“政在家门”,也就是各国公室的大权旁落,政权执掌在大夫家族的手中。这种情况约出现在春秋中叶。孔子曾以他所在的鲁国为例说:“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孔子称鲁公室丧失政治权力至他那个时候已经五世,应是从鲁宣公算起的。在别的国家情况也差不多。——沈长云《先秦史》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卿室瓜分晋国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晋国灭亡。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绝祀,姜姓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取代。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列国纷争

材料一:(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材料二:周王室由于贫弱而不得不放弃天子的尊严,向诸侯伸手去“求赙”、“求金”、“求车”。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1、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2、诸侯势力崛起3、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4、国家:统一→分裂列国纷争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影响: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积极:争霸战争促进局部统一、民族交融、各国的制度改革华夏认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春秋:尊王攘夷

战国:追求统一华夏意识华夏认同华夏意识华夏认同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华夏认同增强,华夏族分布更广泛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找一找,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

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铁犁牛耕农业进步井田制瓦解佃农自耕农小农经济初现新兴地主私田开拓公田不治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都江堰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司马迁《史记》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找一找,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2、工商业:

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

②战国时,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③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1、农业:

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手工业(采矿、冶铸、陶瓷、制漆、煮盐和酿酒等)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越王勾践剑①手工业发展②货币流通广泛探究:商业发展的原因?①根源: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②农业、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有力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③商业环境的宽松是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货币的大量使用,体现了商业的发展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gü)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平面图③中心城市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还是诞生了诸多的商业大家,范蠡、白圭、猗顿、寡妇清、子贡、郭纵、乌氏倮等,每一位都对春秋战国影响巨大,有的甚至影响着一国的命运

子贡,本名端木赐,孔子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中最能赚钱的,被后世称之为“儒商始祖”,在民间被称之为“财神”。范蠡,也是陶朱公,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辅助勾践成功逆袭,最终反扳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范范依靠“计然策”渐渐积累财富,成为商业大家,被后世称为“商圣”。

寡妇清,巴郡人。其先人取得一丹砂矿穴,世代独占其利,因而成为巨富。传至秦时,虽为寡妇仍能守其产业,用其富厚资财以自卫,人不敢犯。因其富厚有操节,秦始皇与以特殊礼遇,为之筑女怀清台。④出现了大工商主大量工商业主的出现,体现了商业的发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手工业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商业领域农业领域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推广0301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02私田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得到各国统治者的认可,取代公田商品种类增多,市场繁荣货币流通广泛,金属钱币大量被使用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及大商人010203农业进步推动手工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冶铜、冶铁、制漆、煮盐和酿酒等行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01阶级关系的变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变法运动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生产力发展,社会复杂化,兼并战争日益激烈需要建立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战国变法运动的必要性。1、经济: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提供改革基础并要求变革①生产力:铁农具、牛耕出现,农工商业发展;②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形成变法运动的背景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社会政治制度①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②途径:变法3、诸侯国疆域扩大,民族成分增加;4、军事: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①春秋是争霸战争,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②为实现富国强兵,各国通过改革发展生产,扩充实力5、文化: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思想武器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思想武器。★主张:顺应时代进行变革;以法治国★代表人物:李悝、吴起、商鞅、李斯、韩非子等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各国变法时间诸侯国主要政策主要内容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前680)相,视也;衰,等差也;征,征取也。晋国“作爰田”(前645)“爰,易也,赏众以田,易其疆畔”鲁国“初税亩”(前594)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法经》、“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武卒制”;西门豹治邺楚国吴起改革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整顿吏治、用人唯贤、禁私门请托秦国商鞅变法军事、经济、政治、思想战国变革:全面变革,侧重于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确立选贤与能及中央集权制春秋变革:税制改革,侧重于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各国变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第11页相关内容,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评价商鞅变法。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贾谊《治安策》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骏刑……君之出也。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史记•李斯列传》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历史功绩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开文化高压政策之恶例。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历史局限如何评价商鞅变法?三、百家争鸣1.百家争呜的含义及背景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鸣的局面。(1)百家争鸣的含义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小农经济;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新制酝酿;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兴起并活跃;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2)百家争鸣的背景社会存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意识物质基础宽松环境结合教材与之前所学思考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四、百家争鸣1.百家争呜的含义及背景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1)孔子的思想孔子(春秋晚期)核心:仁—关爱他人③克己复礼—名正言顺、贵贱有序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②实行仁政—为政以德①仁者爱人—有等级差别的爱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教学方法:④教学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a.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事,远鬼神。⑥哲学思想b.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人本主义思想。核心:仁—关爱他人孔子(春秋晚期)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1)孔子的思想创办私学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与规范仁是礼的内在核心与基础礼:宗法等级规范仁: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仁Χ

——激化社会矛盾礼Χ仁√——模糊上下尊卑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是怎样的?(1)孔子的思想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2)老子的思想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2)老子的思想17①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老子的思想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19②朴素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老子的思想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18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老子倡导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③政治思想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孟子①核心:“仁政”思想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义利观:先义后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人性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3)其他学派思想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3)其他学派思想3.(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事物发展有客观规律)

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2.伦理思想:性恶论4.经济思想:强本节用、开源节流、鼓励农业1.政治思想:

A、君舟民水(民本);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B、礼法并用、王霸并重(法表礼里)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荀子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3)其他学派思想继承老子“道”的思想,把道作为其哲学最高范畴。认为道不可言传,因为语言是有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得意忘言)认识论方面,认为任何事物的关系都是相对的,从道的观点看,一切事物无差别,即“齐物论”,实则是把主观认识的相对性绝对化了。由此出发,认为辩无胜、齐生死等。人生观方面,通过精神修养超越生死,达到无待的逍遥之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庄子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3)其他学派思想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③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②天人合一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3)其他学派思想邹衍,战国时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人。他继承了古代阴阳五行说,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的理论。他用这一理论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并据此提出“五德终始”说,称自黄帝(土德)以来,已经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三代,预言“代火者必将水”。又提出“大九州”说,以“先验后推”法推论世界有九大洲,中国所在为其中之一。名赤县神州。邹衍五行学说;“相生相胜”理论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3)其他学派思想孔子“爱人”是有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无等差的爱,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节葬:平等与博爱,反对不义战争。君主违背天意与鬼神将受天罚。国家上下一心,选贤者为君。抨击权贵的奢侈和儒家的厚葬。墨子(战国)——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墨子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3)其他学派思想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战国)

理论来源法、术、势三派;道家、儒家思想主张1.将“法”、“术”、“势”相结合,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分离的“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韩非子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3)其他学派思想3.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以法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4.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3)其他学派思想材料: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导源于西周的官学,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战国后期,政治格局渐趋明朗,统一势在必行。此时诸子学说整体表现出一种务实倾向,力求可以切实地在当时的政治中运作……诸子之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准则各异,方法不同罢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个人命运+国家命运三、百家争鸣3.百家争鸣的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意义三、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的思想(3)其他学派思想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建立铁犁牛耕逐渐使用生产力发展(农、手工、商业发展)私田开拓公田不治大量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自耕农两大阶级(新兴士阶层迅速崛起)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春秋战国大交融大变革大繁荣大发展大动荡华夏认同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兴修水利工商业发展私学兴起士人壮大百家争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兼并战争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生产力的发展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诸侯争霸,竞相变法,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思想文化:礼乐制度崩溃,百家争鸣1、(2017·海南)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2、(2015·课标全国I)《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BA3、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4、(2015·海南)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5、(2015·四川)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ABB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简历姓名:孔丘,字仲尼时代:春秋户籍:鲁国成就: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创办儒家学派)经历:周游列国、创办学校专心讲学、桃李三千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思想樊远问仁,子曰:“爱人”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核心思想:仁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思想政治思想1.仁:推行仁政(顺应民心,爱惜民力)2.德: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3.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需要改良)4.道:中庸之道(中正之道,折中调和)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思想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思想礼乐制度: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等级制度)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思想政治思想1.仁:推行仁政(顺应民心,爱惜民力)2.德: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3.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需要改良)4.道:中庸之道(中正之道,折中调和)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思想教育思想1.教学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

4.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思想有教无类在众多的孔门弟子中,既有世家大族的贵族子弟,也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甚至还有弟子曾经为盗,因此,在孔子看来,教育的对象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应一视同仁。

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思想教育思想1.教学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

4.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孔子和老子(二)老子简历姓名:李耳,字聃时代:春秋户籍:楚国成就: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经历:道教始祖,弃官云隐(《道德经》)三、孔子和老子(二)老子思想“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孔子和老子(二)老子思想三、孔子和老子(二)老子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辩证法思想三、孔子和老子(二)老子思想三、孔子和老子(二)老子思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而治四、百家争鸣什么是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兵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四、百家争鸣姓名:孟轲,字子舆时代:战国户籍:邹国成就: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一)孟子简历主要思想:仁政;人性本善四、百家争鸣姓名:荀况,字卿时代:战国户籍:赵国成就: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儒家学派代表)(二)荀子简历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