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两种制度的共存与竞争_第1页
二战后两种制度的共存与竞争_第2页
二战后两种制度的共存与竞争_第3页
二战后两种制度的共存与竞争_第4页
二战后两种制度的共存与竞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知识整合热点考向探究规范解题策略专题六二战后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讲: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返回目录

1.政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了“冷战”局面出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笼,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成立,日本、第三世界、中国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世界格局处于新旧过渡时期。阶段特征综述返回目录

2.经济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的调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福利制度等,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显示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成果。“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阶段特征综述返回目录

3.科技文化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阶段特征综述返回目录历史时空定位一、政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两极世界的形成(1)背景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弱,美苏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力量。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激化。通史知识整合(2)“冷战”的表现(3)“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国家美国苏联政治

“杜鲁门主义”:以“________________”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遏制苏联扩张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北约:1949年成立,属于军事政治集团华约:_______年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遏制共产主义1955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70年代)(1)走向联合的欧洲①背景:欧洲有相似的文化传统;近代以来,欧洲国家之间持续的冲突与战争,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②过程:1951年,_________________成立;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_______年,欧洲共同体成立。③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①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日本政府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成为世界____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成为日本的目标。第二(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背景:面对美苏冷战,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第三世界国家主张团结起来,互相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②形成:_____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奉行________、不结盟的政策。③作用: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1961非集团3.“冷战”后的世界局势(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①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_________发生根本变化。1990年德国统一。②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2)和平与动荡并存:“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不断,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社会制度(3)多极化趋势加强(冷战结束后)美国极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主张推进多极化格局。当今世界呈现“________”的局面。一超多强二、经济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①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②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提供________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________贷款和技术援助。

③特征:美元与________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通史知识整合短期长期黄金④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2)关贸总协定①背景:贸易保护主义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②成立: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旨在实现国际贸易_______。③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使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________方向发展。自由化制度化

2.苏联的经济改革

(1)背景: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暴露。

(2)三大改革内容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①农业: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提倡种植_________

②工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承认物质利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扩大企业自主权,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②重点发展______军事力量增强,经济发展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方式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玉米重工业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①“黄金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②“滞胀”现象:指经济停滞或下降,通货膨胀。各国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出现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_________”。混合经济(2)建立“福利国家”①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②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保证所有公民享受较好的社会服务。③评价:对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4.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①______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________实体过渡。1999年,欧元问世。②欧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2)北美自由贸易区①成立: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②内容: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③作用:加强了三国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1993经济政治5.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条件①交通、通讯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②_________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③两极格局的瓦解,为全球化扫清了障碍。④大多数国家推行__________体制。市场经济跨国公司(2)评价①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应在积极主动中谋求发展。(3)世界贸易组织:____年成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1995三、科技文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思想文化1.信息技术的发展:(1)产生:______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互联网产生。

(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3)影响: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通史知识整合19462.现代主义文学(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使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2)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代表作: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_________》。等待戈多3.现代主义美术(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2)特点:反____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态。(3)代表作:毕加索的《_________》。4.现代主义音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5.电视进入普及阶段,被称为“第八艺术”。传统格尔尼卡►

考向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例1【2013·江苏卷】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热点考向探究

AA

[解析]A

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了美苏冷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故本题选A项;德国分裂属于冷战的表现,排除B项;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排除C项;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排除D项。点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始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区域之一,其中美苏冷战、美苏争霸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历程等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复习时应注意:(1)抓住一条主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过程。(2)突出两个重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3)把握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90年代多极化趋势加强。注意各个阶段的特点、起因、影响及相互关系。(4)注意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关系的发展相联系,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国在当今多极化趋势中的地位。【图析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规律认识】世界格局的含义及其变化规律(1)含义:世界格局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及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2)变化规律①根本动因: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②直接动因:格局中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③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具体表现。【深化提升】

1.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①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②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③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④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手段各具特色。

②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两极格局瓦解的因素

①根本:②直接:③具体: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西欧联合自强、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美苏实力相对下降;

4.国际格局的变化对大国关系的影响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苏联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变式1【2013•泰州期末】下图是1952年刊登在苏联某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而美国将军正在欧洲地图上标注美国的军事基地(或领地),右上角的CCCP是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关于该漫画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苏冷战局面形成B.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C.美苏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D.美苏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热点考向探究B

考向二从欧共体到欧盟例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似D.历史上关系紧密A

[解析]A从材料信息看,法国提出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得到了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支持,却遭到了英国的反对,最终法、德、意等六国走向了联合。出现这种情况,其直接原因是六国屡遭战争重创,就两次世界大战来说,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主要参战国和主要战场,损失惨重。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可以有效避免战争,故选A项。英国与法、德等国社会制度相同、发展水平相近、历史上关系紧密,不能成为英国反对联合的理由。

点评

欧洲联合的进程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之一,多侧重从其联合的原因、过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角度考查。复习时,一要注意把握欧洲联合进程的方方面面,二要注意把欧洲联合放在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图析考点】从欧共体到欧盟【规律认识】1.欧共体和欧盟的不同欧共体是两极格局形成与美苏争霸激化的产物,是经济联盟。欧盟产生于两极格局结束后,是经济政治联盟。2.欧洲一体化的特点①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②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③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④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⑤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深化提升】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各阶段的特征(1)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2)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3)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2.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的比较名称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时间1989年1993年1994年成员间的差异性差异性较大,地跨四大洲,包括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差异性较小,多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差异性较大,包括超级大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领域经济经济、政治经济组织结构松散的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体制性,设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半体制性,无协调性组织机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区别:①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3: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变式2【2012•深圳一调】下面漫画作于1992年。最符合漫画寓意的选项是(

)A.经济全球化迎来新一轮浪潮B.英德竞争阻碍欧洲一体化C.欧共体成立加速欧洲经济发展D.欧洲一体化道路将充满波折D

[解析]

D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解读能力。从图片信息看,英德处在同一列车上,前方的路曲折而坎坷,形象地说明欧洲一体化道路将充满波折,选D项。A项不符合图片信息;英德处在同一列车上,不是竞争关系,故B项错误;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而不是1992年,C项错误。►

考向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流派例3【2013·安徽卷】“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象,而主张用抽象的语言——颜色和几何图形来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体现该主张的美术流派属于(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D

[解析]

D依据材料信息“反对用具体形象”“主张用抽象的语言”“几何图形”等,可判断为现代主义美术流派。

点评

由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现代主义文学热在高考中有所隐性体现。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以其反传统、反理性的突出特点,成为高考的热点之一。复习时,应注意区分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不同风格与特点。【图析考点】不同文学与艺术流派的概况【深化提升】文学流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流派背景特点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人们的失望和不满(1)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展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2)创作手法上,反对崇尚理性,歌颂人的本能情感,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1)政治上,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表达对人民的同情。(2)创作方式上,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人类行为互相冲突的趋势,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利。西方人精神上失望、迷惘和苦闷,找不到出路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变式3【2013•太原一模】“我说不出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艾略特《荒原》)据上引诗句判断,《荒原》是一部(

)A.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B.现实主义文学作品C.现代主义文学作品D.民族主义文学作品从材料信息看,诗句反映了人的心灵的“寂静”“荒凉”“空虚”,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选C项。C

►策略十一专业术语的运用

例【2013•广东卷】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据《白银资本》等规范解题策略(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题解]

本题考查世界贸易,着重考查学生提炼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信息“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