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渔业论文_第1页
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渔业论文_第2页
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渔业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渔业论文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从属于鲑形目鲑科鲑亚科。在我们国家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河北省北部白河及滦河上游以及秦岭北麓渭河流域。李思忠根据幽门盲囊、侧线鳞和最小性成熟年龄等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把分布在秦岭地区的细鳞鲑定名为细鳞鲑的一个新亚种-秦岭亚种(BrachymystaxlenoktsinlingensisLi),为我们国家特有种。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早在1938年就被人工引入到湑水河中进行人工养殖。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不当的开发和过度捕捞等原因的影响,秦岭细鳞鲑资源量急剧减少,呈点状分布在渭河上游部分支流中。1998年秦岭细鳞鲑被收录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属濒危物种,国家Ⅱ级保卫水生野生动物。当前,针对秦岭细鳞鲑的资源调查、生物学、胚胎发育和人工繁衍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然而对其遗传背景的研究较少,仅见原居林等采用RAPD技术对黑河种群和湑水河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为了逐步恢复和保卫秦岭细鳞鲑的种质资源,对其自然种群数量进行合理的补充,了解人工繁育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背景是特别重要的。线粒体DNA(mtDNA)由于构造简单、进化速度快和几乎不发生重组等特点,使其成为研究物种起源、系统发生和种内遗传构造的有效遗传标记,华而不实一些基因被广泛应用在鱼类的种群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分析。王培欣等利用线粒体D-loop区分析得出8个流域叉尾斗鱼种群遗传多样性很低且存在地理差异;高天翔等利用线粒体Cytb基因分析得出松江鲈8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张迪等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分析太湖新银鱼的遗传多样性,得出有人工移植历史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loop区和Cytb基因序列对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拟分析,以期为秦岭细鳞鲑放流效果的跟踪监测、种质资源遗传保卫提供重要根据。1材料与方式方法1.1样品采集和DNA提取收集自渭河上游支流马鹿河野生秦岭细鳞鲑为野生群体,将收集自马鹿河和渭河另一支流西河的秦岭细鳞鲑人工驯化后,繁衍的子一代为繁育群体,各采集43个尾鳍样品,用无水乙醇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1.2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扩增mtDNA控制区序列的引物:正向引物为:LRBT-25:5-AGAGCGCCGGTGTTGTAATC-3反向引物为:LRBY-1195:5-GCTAGCGGGACTTTCTAGGGT-3。PCR反响体系为25L,华而不实包括1UTaqDNA聚合酶(TaKaRa),1LdNTPs(2.5mmol/L),5L10?Taqbuffer(TaKaRa,含Mg2+),两条引物(10mmol/L)各1L,3LDNA模板,其余双蒸水补足。PCR反响程序为:94℃预变性3min;94℃变性45s,55℃退火45s,72℃延伸45s,共30个循环;反响结束后在72℃再延伸8min。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送上海美吉生物工程公司纯化并测序,测序引物为扩增引物。扩增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的引物:L14724(5-GACTTGAAAAACCACCGTTG-3);H15915(5-CTCCGATCTCCGGATTACAAGAC-3)。PCR反响体系为25L,华而不实包括1UTaqDNA聚合酶(TaKaRa),1LdNTPs(2.5mmol/L),5L10Taqbuffer(TaKaRa,含Mg2+),两条引物(10mmol/L)各1L,3LDNA模板,其余双蒸水补足。PCR反响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45s,50℃退火45s,72℃延伸45s,共35个循环;反响结束后在72℃再延伸10min。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送上海美吉生物工程公司纯化并测序,测序引物为扩增引物。1.3数据分析测序获得的序列通过Chromas1.45软件获得原始序列数据;利用CLUSTALX2软件对所有序列进行比对,参照测序图进行人工校正。利用PAUP*V4.0软件进行同质性检验(Paritionhomoge-neitytest)序列片段联合分析的可靠性;用DnaSP5.0软件计算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等;运用Arlequin3.1软件中的分子变异(AMOVA)方式方法估算遗传变异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分布及遗传分化指数Fst值及其P值(用排列测验法,1000次重排后的显着性检验),根据Nm=(1Fst)/2Fst得到种群间的基因流值;用Mega4.0软件统计碱基组成,并基于Kimura2-papamter模型计算单倍型及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进化树,系统树中节点的自举置信水平应用自引导估计,循环次数为1000次。Network软件构建单倍型网络图,用以检测单倍型之间的进化关系。2结果2.1序列分析对野生群体和繁育群体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进行比对排序后,得到730bp的同源序列。43尾繁育群体所得序列共包含20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华而不实简约信息位点15个,单突变位点5个。所有序列间没有出现缺失与插入,4个转换位点,1个颠换位点,平均转换与颠换数比值为4.3。在野生群体中,43个个体共检测到26个变异位点,华而不实简约信息位点21个,单突变位点5个,平均转换与颠换数比值为3.3。在秦岭细鳞鲑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中,86个个体共检测到27个变异位点,华而不实简约信息位点26个,单突变位点1个,平均转换与颠换数比值为3.4。碱基组成分析显示,A、T、C和G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1.9%、31.6%、20.8%和15.7%,华而不实A+T含量(63.5%)明显高于G+C含量(36.5%),表现出明显的AT偏好和反G偏倚,与其他脊椎动物线粒体控制区核苷酸的组成特点相一致。获得86尾个体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共1141bp。所得的序列共包含25个变异位点,华而不实简约信息位点24个,单突变位点1个。A、T、C和G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4.6%、28.2%、31.6%和15.6%,华而不实A+T含量(52.8%)明显高于G+C含量(47.2%)。43尾野生群体所含序列共有23个变异位点,华而不实简约信息位点16个,单突变位点7个。43尾繁育群体所含序列共有10个变异位点,华而不实简约信息位点9个,单突变位点1个。2.2遗传多样性对86尾个体的控制区片段和Cytb基因片段进行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是一致的(P=0.13)。基于1871bp线粒体基因联合片段分析秦岭细鳞鲑野生群体与繁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信息见表1,由表1中能够看出86尾个体共检测出34个单倍型,显示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h=0.9190.022;=0.003210.00077)。繁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相比拟,繁育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h=0.9170.035;=0.003490.00083)都高于野生群体(h=0.9070.026;=0.002870.00074)。在秦岭细鳞鲑繁育群体43尾个体检测出24个单倍型,野生群体43尾个体检测出18个单倍型,华而不实两群体分享8个单倍型,占总单倍型个数的23.5%。【表1】2.3群体遗传分化通过计算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得出,繁育群体和野生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4和0.003,繁育群体和野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3,略低于繁育群体内的遗传距离,与野生群体的遗传距离相近。分子变异(AMOVA)结果显示(表2),秦岭细鳞鲑群体内的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占98.37%,而群体间的变异仅占1.63%,表示清楚分子之间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的个体之间。两群体之间的Fst=0.01631(P=0.1075),Nm=30.16,也显示出秦岭细鳞鲑繁育群体和养殖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不显着。【表2】2.4系统发育树由秦岭细鳞鲑繁育群体24个单倍型和野生群体18个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图1)能够看出,各野生群体和繁育群体的个体均为构成单系群,两者之间互有穿插,表示清楚两群体的遗传类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由network软件构成秦岭细鳞鲑群体34个单倍型的简约网络图(图2)也显示出发散状态势,两群体未构成各自的单系群。单倍型H3位于网络图的中心,且享有该单倍型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单倍型所占比例,表示清楚H3可能是原始单倍型。【图1-2】3讨论3.1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物种遗传多样性的高低是评判物种能否长期存在的根据,核苷酸多样性是衡量一个种群mtDNA的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指标,表示各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由实验结果可知,秦岭细鳞鲑86尾个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0.9190.022)较高,但核苷酸多样性(=0.003210.00077)较低,在银鲳、鲇鱼和松江鲈等鱼类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这种单倍型多样性较高核苷酸多样性较低的现象表示清楚秦岭细鳞鲑群体可能是由一个较小种群经历奠基者效应或瓶颈效应后迅速扩张,随着个体数量的增加,导致单倍型多样性提高,但缺少足够的时间来积累核苷酸序列的变异,这种揣测与秦岭细鳞鲑的起源历程相一致。但本文中得到的秦岭细鳞鲑单倍型多样性较高的结论与夏颖哲等分析黄河地区细鳞鲑的单倍型多样性(0.622)的结果不符,这可能由于夏颖哲等采集样本数量(n=10)较少影响了遗传多样性的正确评估。在本研究中繁育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遗传多样性(h=0.9170.035;=0.003490.00083)都高于野生群体(h=0.9070.026;=0.002870.00074),与原居林等对黑河种群和湑水河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得出秦岭细鳞鲑繁衍群体后代遗传多样性降低的结论不相符,这可能是由于本实验繁衍群体亲本来源分布较广,且每年都会补充一定数量的亲本,有效避免了近亲繁衍和瓶颈效应,保持了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而原居林等所采集样本为20世纪30年代引入到湑水河中进行驯养的群体,在长期的人工繁衍经过中,由于基础繁育群体数量较少、近亲繁衍和遗传漂变等因素,使得养殖群体丧失一些多态等位基因造成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3.2群体的遗传构造分析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是评价一个群体多态程度的重要指标。种群间遗传距离D值的范围是00.05,亚种间的遗传距离D值范围是0.020.2。本研究结果表示清楚,秦岭细鳞鲑2个种群内的遗传距离为(0.0030.004),繁育群体与野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3,表示清楚秦岭细鳞鲑繁育群体与野生群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程度低,分化程度不明显。秦岭细鳞鲑群体单倍型之间的系统发育树和网络进化图分析结果表示清楚,繁育群体和野生群体之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两者的遗传类似程度较高。根据Wright关于遗传分化程度的理论以为Fst值在00.05表示低度遗传分化,秦岭细鳞鲑繁育群体和野生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631,表示清楚两群体之间存在低度遗传分化,分子变异(AMOVA)的分析结果显示,98.37%的遗传变异来源与群体内,仅有1.63%的变异来源与两群体之间。由基因流Nm值来看,基因流是指基因从一个群体迁移至另一个群体时产生的基因流动,一般以为Nm1,表示清楚群体间的基因流水平较高,遗传分化较小。秦岭细鳞鲑野生群体与繁育群体之间的基因流Nm值到达30.16,远大于1,也同样表示清楚了两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小,这可能是由于两者之间分享单倍型较多有关。秦岭细鳞鲑资源量的减少能够通过人工增殖手段来恢复,但假如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降低却难以弥补。当前秦岭细鳞鲑的繁育群体主要用于增殖放流,保持其较高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参考文献:[1]QinSZ,WangSA.StudiesonthesubspeciesofBrachymystaxlenok[J].SalmonFishery,1989,2(1):5261[秦树臻,王所安.细鳞鱼亚种问题的研究.鲑鳟渔业,1989,2(1):5261][2]LiSZ.Discussedthe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Chinasalmonidaefish[J].Chines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