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内容与测试 模块综合测评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内容与测试 模块综合测评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内容与测试 模块综合测评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内容与测试 模块综合测评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内容与测试 模块综合测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测评(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含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以统治者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上的不同,但我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修身来看,他是赞同以德治国的;从其强调对那些“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来看,老子也是赞同以法治国的。不过,他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方略是依据于“道”的,是与依道治国方略有机结合的。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不过,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国”只是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与老子的依道治国所需要的政治基础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光明日报》2012年1月27日16版)1.下列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它原则上不同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一种体现着高超政治智慧的治国方略。B.“无为而治”也就是“依道治国”,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道”,这里的“道”体现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C.“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爱民之治,归结一点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百姓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D.“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政府不干预。【解析】“政府不干预”错,原文是“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即依天道治国;同时还强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强调了客观公正的理念。B.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它以人为本,想百姓之所想;对待百姓一视同仁,对于不公正现象,主张顺其自然。C.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守道、无为、好静、无事。为政者自身纯正清净,百姓自然正直,为政者自身无欲,百姓自然朴素。D.“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愿望,不强制;二是依道对百姓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解析】“主张顺其自然”错,原文是主张“挫其锐……”。【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依道治国决定或影响着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因为依道治国涉及的是国家全局性问题,而后两者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B.依道治国的目的是实现百姓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目的则是要求百姓遵从既定的规矩,从而稳固政权。C.依道治国的治国方法是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则是以统治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D.历史实践证明,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可以取得民富国安的大好局面,因此我们当前的政府,也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以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解析】“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以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错,原文是:老子并不反对“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使者”是主语,领起下面的句子,排除C、D两项。“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意思是“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故选A。【答案】A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不能指其他儿子。【答案】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解析】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以偏概全。【答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宾语前置、一词多义。(1)“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做皇帝,称帝;“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2)“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吾索”即“不索吾”;“俱”,一起,一同;“庶或”,差不多,或许;“济”,成功。【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靖康元年,孙傅被征召为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折请求恢复祖宗的法律制度,钦宗问他为什么,孙傅说:“祖宗的法律对百姓有好处,熙、丰年间的法律对国家有好处,崇、观年间的法律对奸恶的人有好处。”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十一月,被授予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金兵分四路呼喊着进攻,宋军失败后退,掉到护龙河里,河里填满尸体,城门也急忙关闭。这一天,金兵最终攻进城里。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天没有回来,孙傅多次写信请求钦宗回来。等到废除钦宗另立皇帝的檄文到来,孙傅大声恸哭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掉,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刑犯,拿着这些人的脑袋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守门的金兵说:“金人想得到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呢?”孙傅说:“我是宋的大臣,并且是太子傅,应该跟太子一起死。”这天晚上,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带他们离开。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浣溪沙晏几道唱得红梅①字字香,柳枝桃叶②尽深藏。遏云③声里送离觞。才听便拚④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叶”,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③《列子·汤问》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④“拚”(pàn),甘愿、不顾惜。8.词的上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上片的内涵,抓好关键词——唱得、藏、送离殇等;其次要重视题下注释,理解典故内涵,尤其是注释②本身的阐释语就表明了双关。答题格式:修辞+对象+效果。【答案】修辞手法有:通感、对比、夸张、双关。①通感。“红”添色彩,让读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红梅热烈绽放、鲜丽诗意的画面;“香”添味道,以红梅之香写其乐声,生动别致地表现出其歌声甜美动人。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使描绘的乐曲更富艺术魅力。②对比。其他歌女所唱的《桃叶歌》《杨柳枝》与这位姑娘所唱的《梅花》进行对比,更显出这位歌女歌声不同凡响,情感真挚美丽,与后面的“遏声云里”相呼应,衔接紧密自然。③夸张。描绘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显出这位歌女歌声高亢动人,离别之情热烈深沉。④双关。“柳枝”“桃叶”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语意双关,表达离情,歌声更加含蓄有味,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对比,使表意变得丰富起来。9.一般的送别诗词,常借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而同为送别词,此词的写法却很新巧,请就这一点,分别结合上下片的内容作简要赏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结合诗题注释,“为送别词”,“却很新巧”。其次要分别结合上下片诗句分析——上片:唱得红梅字字香,送离觞;下片:衣袖湿,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答出写法的独到之处——虚实相生,细节描写;要答出表达效果。【答案】①上片,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衬托出悲离伤别的感伤,虚实相生,别有韵味。②下片,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离情别绪。如歌女欲歌之时,作者没有描述伤感之语,而是描绘其修长眉黛,间接显现出歌女离别时的脉脉深情;结尾句行人听歌以玉钗按拍击节,曲终钗断,“分钗”暗示“分离”,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其味更是有余不尽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韩愈在《师说》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3)郦道元在《三峡》中描绘山之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母亲刘斯文冬季的风席卷整个城市,寒风路过的地方树枝纷纷弯下了腰。不过才下午五点多,天已经黑得像是被一张巨大的幕布遮住了似的。周帆背着他的深蓝色书包,顶着寒风从学校走出来。耳旁呼啸着的风声让周帆不由得裹紧了外套。回到家里,周帆“嘭”的一声把寒冷的天气关在了门外。经过寒风的“洗礼”,他的五官都冻僵了,头发像一堆杂草似的竖在头上。“帆帆,回来了吗?快过来吃饭吧。”温柔细腻的声音从客厅里传来。周帆没有理会,径直走到餐桌前坐下。“来,多吃一点。”妈妈夹了一筷子菜准备放进周帆的碗里。握着筷子的那只手布满了茧,一些地方还开了裂,应该是刚碰过冷水,还显得通红。手上饱经了风霜,不再白嫩。周帆收回停留在那只手上的目光,将碗一偏,一筷子菜掉在了桌子上。“我吃饱了。”假装没看见对面女人眼底的失落,他把碗放下便转身回了房间。“唉。”女人低低地叹了口气,夹起掉落在桌子上的菜放回碗里。昏黄的灯光下,她眼里有着星星点点的东西。周帆将偷偷打开的门缝合上,门外的场景却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三年前不是这个样子的,三年前的他像许许多多的少年一样也有个幸福的家。每天放学回家,爸爸都会在沙发上看新闻,而妈妈则在厨房里做饭。饭桌上永远充满着欢声笑语。爸爸会问他在学校过得怎样,妈妈会把好吃的菜夹满他的碗。那时候,周帆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或许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在一次单位的体检中,周帆的爸爸被检查出胃癌晚期。这个消息像是一个炸弹落在全家人身上。所有的责任如无形的担子一夜之间全压在了妈妈瘦弱的肩膀上。周帆记得当时妈妈是这样对自己承诺的,她说:“帆帆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留住爸爸。”然而,看着床上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的爸爸,周帆的心一点一点凉了下去。那天好像下着小雨,爸爸奇迹般地可以自己下床走路了,自己和妈妈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去端一碗粥过来给你爸爸。”妈妈向厨房走去,身子晃了晃,差点倒下去,周帆赶紧去扶,却扶到了一手的眼泪。所有人都知道爸爸今天的好精神只是回光返照,能做的只有拼命珍惜。到了晚上,爸爸开始呕吐不止,嘴里不停地叫着母亲和儿子的名字。终于,还是没能留住。那天夜晚,周帆跑出家门,跑过附近的公园,跑过一条小河,跑过大街小巷,他不停地跑,他在害怕,害怕他一停下来就会被无尽的绝望淹没。父亲去世后的三年里,周帆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他不知道自己在恨些什么。把思绪拉回,周帆起身走出房门,准备倒一杯水喝。发现杯子下压着一张纸条:帆帆,妈妈出去上班了,你早点睡觉,明天的早餐钱放在抽屉里了。母亲每天都兼职几份工,晚上也要出去,很晚才回来。周帆喝了口水,回到房间把自己狠狠扔上床。他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丁零零——丁零零——”电话铃声将睡梦中的周帆扯回现实中来。“喂。”“是李梦星的家人吗?她出了车祸,现在在第一人民医院……”听到母亲的名字,周帆挂下电话就冲了出去,连外套也没来得及穿。他跑出家门,跑过附近的公园,跑过一条小河,跑过大街小巷……这个情景和三年前多么相似,他拼命抑制住心底的恐慌,他再也承受不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了。周帆脑海中浮现出妈妈的各种样子。小学时会每天接自己回家的妈妈,能做出各种好吃的菜的妈妈,不眠不休地照顾生病的爸爸的妈妈,毅然挑起整个家的重担的妈妈……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在无理取闹,爸爸的病已成事实,离开也是注定的,自己却因为无法接受而将所有错都归结在母亲身上,自己的任性一定伤透了母亲的心。到了病房,医生告诉周帆,妈妈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他全身都放松了下来,小腿因为长时间的紧绷有些发软。缓缓走到病床前,周帆看到瘦小的母亲闭着眼睛躺在病床上,而头上不知何时已经出现丝丝白发。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妈妈为了挣钱不停地工作,很少休息过,当年那个漂亮的女人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生活打磨得迅速老去的母亲。从门外走进来一个护士,手里拿着一个崭新的书包,书包上贴着一张卡片:帆帆,生日快乐。“这是你妈妈出车祸时手里拿着的,给你。”周帆颤抖着从护士手里接过书包,眼泪夺眶而出。他想,等妈妈好了,等他长大了,一定要带妈妈去旅行,带妈妈去她没去过的地方。他想,他会用一生的时光去陪妈妈找寻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他想,他要接过妈妈的坚强,替她一直坚强下去。他们一定会快乐的。他这样想着。(选自《南方文学》,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开头描绘寒风席卷整个城市,吹弯树枝的恶劣环境,衬托了人物的心情,渲染了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B.小说叙述母亲给周帆夹菜这一情节时,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介绍了母亲那只布满老茧的手,一些地方还开了裂,并且因刚碰过冷水显得通红。C.小说通过插叙的手法介绍了三年前周帆父亲去世时的情景,揭示了周帆与母亲关系一直不好的原因,说明周帆是个看重父亲而轻视母亲的人。D.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母亲夹起掉落在桌子上的菜,周帆搀扶母亲时,扶到一手的眼泪等,表明周帆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E.母亲的车祸,使周帆真正理解了母亲浓浓的爱,小说结尾通过对周帆心理活动的展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谅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对照原文,认真分析。B项,“侧面描写的手法”分析有误,对母亲手的描写运用的是正面描写。C项,“说明周帆是个看重父亲而轻视母亲的人”分析有误,从整个小说情节看,周帆认为母亲没有信守留住父亲的承诺,使得父亲离开了他们,这是他和母亲关系不好的原因,并不能说他看重父亲而轻视母亲。D项,“表明周帆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概括不准确,这些描写主要是用来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第一个细节表现母亲的勤俭,第二个细节表现母亲对丈夫病重的伤痛。【答案】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2)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可利用摘要法和归纳法。摘要法即直接从文本中摘录关键词,如从倒数第二段中的“接过妈妈的坚强”可直接摘用“坚强”一词;归纳法即按照题干要求对分散的答案素材进行整理、合并,如从母亲问候放学回家的儿子、给儿子夹菜、买生日礼物等可以推知母亲关爱儿子。【答案】①关爱儿子。儿子放学回家,关切地问候,吃饭时给儿子夹菜,上班时记得给儿子买生日礼物。②勇于担责,坚强勇敢。丈夫得了重病,承担起全部家庭重担;丈夫去世,做几份工作来养家糊口。③善解人意。丈夫去世后,默默承受儿子的无理取闹。(3)小说并未写到周帆做过多少事情,但为什么还说“他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周帆感到很累的原因,其中既有身体的累,更有心累,理解这些要对全文情节内容进行分析挖掘;二是“好好休息”一语双关,应该结合上面说的原因进行理解,但主要还应放到“心累”方面。【答案】“他太累了”的原因是:①冬季天寒风急,周帆要顶着寒风上下学;②父亲的去世,让他难以从痛苦悲伤中走出来;③母亲为了支撑家庭,每天起早贪黑,还要兼职几份工,让他心里感到沉重。“需要好好休息”既指他需要好好睡一觉,又指他要尽快从伤痛与沉重的阴影中走出来。(4)文中母亲这一形象与胡适笔下的母亲在性情和人生经历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的具体表现又有些不同。请简要分析其中的相似与不同。(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对初中教科书中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中母亲的形象把握到位。解答第一问,要分析两人在性情、经历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应主要从她们人生的苦难遭遇和性格特征等方面找共同点。解答第二问,要分析不同表现,应主要从对待儿子的方式上找不同之处。【答案】(示例)相似之处:①都是年纪轻轻就失去了丈夫,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②都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细心呵护儿子的成长。不同之处:①胡适的母亲对儿子管教严厉,希望儿子通过读书成才,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②小说中的母亲对儿子百依百顺,默默承受着家庭的苦难和委屈。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国学骑士”辜鸿铭“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名号。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辜氏生于1857年,卒于1928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一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人布朗先生疼爱,10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研究,精通西学。据说蔡元培求学莱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40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辜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文化萌发浓厚兴趣。他埋头精研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晚清大臣张之洞幕僚20余年。后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左丞。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以其特立独行之“怪”,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有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过国学典籍。《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地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大旗,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文明之弊,故逆流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怪”。他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杆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润于东西方语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他的见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辜氏似乎也喜欢在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后他的认真执着、焦虑忧患和真知灼见。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士”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的格调,想必一定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直抵这个生前戏闹身后寂寞的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士”的良苦用心所在。(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4月19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B.辜鸿铭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传播国学,是因为在西方繁荣的背后看到了他们的弊端,他坚信只有儒学的仁义才能拯救渐趋末路的西方。C.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D.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这与辜鸿铭当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E.辜鸿铭的生活经历和对国学的传播,以及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了一位国学大师在多元文化与复杂时世里的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解析】A项,“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错;C项,“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错;D项,“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错。【答案】BE(2)辜鸿铭热衷于国学的传播是件好事,可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甚至是反击,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作答。(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结合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回答此题,本题的答题区间是第四段,从中可以筛选并整合出答案。【答案】①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正被国人抛弃。②当时国内人心思变,新青年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3)辜鸿铭在传播国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冠以他“骑士”的称号?(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分析传记人物思想成就,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要联系全文人物的思想性格作答。【答案】①当国人摒弃国学时,他却积极倡导国学。②他第一个不遗余力地把国学推向世界。③他有着骑士般的执着、痴迷,甚至偏激。(4)辜鸿铭认为“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为文本人物观点探究讨论题,考查考生在对人物思想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想对人物思想进行评价鉴赏的能力。考生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都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能分点陈述理由,而且能自圆其说。【答案】(示例一)同意。①儒家的仁义之道,可以拯救西方弱肉强食的竞争使西方陷入的精神的冷酷与毁灭;②西方物质文明濒于破产,趋于末路,积重难返,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使西方摆脱困境。(示例二)不同意。①儒家仁义之道只求中庸,不利于创新和进步,而西方的竞争则与之相反;②社会发展需要高度的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偏重于道德建设。(每点4分)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二月河的演讲主旨鲜明、内容丰富、思维独到、观点深刻,希望大家好好读书、好好读报、好好过日子,________,把自己的日子过好。②郭晓斐的这部著作从乔布斯具体的商业行动、行事风格着笔,告诉那些想要事业有成的年轻人,成功的人不一定是________的人。③《晋书·张载传》中说:“今士循常习故,________,积阶级,累阀阅,碌碌然以取世资。若夫魁梧俊杰,卓跞俶傥之徒,直将伏死嵚岑之下,安能与步骤共争道里乎!”A.规行矩步循规蹈矩安分守己B.安分守己规行矩步循规蹈矩C.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规行矩步D.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规行矩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规行矩步”有两个意思:一是形容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二是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安分守己”指规矩老实,不做超出本分的事。根据语境,①句应选“安分守己”,②句应选“循规蹈矩”,③句应选“规行矩步”。【答案】C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今年由作曲家唐建平在聂耳版民族管弦乐旋律的基础上编创,由民族管弦乐器和西洋交响乐器共同演奏,添加的合唱内容使乐曲风格更加丰富。B.我们也希望叙利亚问题双方采取建立信任措施,释放善意,相向而行,配合联合国秘书长叙利亚问题特使的斡旋努力,推动叙政治进程继续向前推进。C.2023年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以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凸显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公平的特点。D.本次艺术节的重头戏,众多艺术瑰宝和高学术含量的展览将在尚未揭开面纱的永川博物馆展出,共有30多个展览、4个板块,展期为2月2日至3月2日。【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项,成分残缺。应在“今年”之后加“的版本”或“的乐曲”。B项,搭配不当。“推动”与“推进”不搭配,应将“推动”改为“促使”或将“推进”改为“发展”。D项,语序不当。应该先说“4个板块”,再说“30多个展览”。【答案】C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虽是一种血管的炎症,但并不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而是血栓阻塞血管、血流减少所致,以下肢为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期可引起手足发黑、坏死。但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早期能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可以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A.一些并发症会因为不及时治疗而慢慢滋生B.严重的后果会因为治疗不当不可避免地发生C.该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比较迅速的过程D.该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复位型语言连贯题。解答此题,要注意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经过分析可知,要求填写的句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应该与前后文的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由此,可以排除A、B两个选项。从后文看,该病是可以在早期进行治疗并能收到较好效果的,C项的说法与后文矛盾,故排除。【答案】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老人固执的原因是多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