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式选择题方法指导_第1页
高考历史材料式选择题方法指导_第2页
高考历史材料式选择题方法指导_第3页
高考历史材料式选择题方法指导_第4页
高考历史材料式选择题方法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材料式选择题解法指导制作人:泰和二中梁卫群一、弄清时间,关联背景

二、弄清材料属性,是何种类型

三、弄清材料内容,明白材料目的

四、弄清设问角度

五、弄清选项史实是否存在

六、弄清选项与材料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联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A德龄(1886~1944),美籍华人女作家,满族人。1903年归国后,慈禧得知德龄姐妹通晓外文,便召她们入宫,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客,深得慈禧的宠爱和信任。她先后撰写了《紫禁城的黄昏》、《御香飘渺录》、《瀛台泣血记》、《我和慈禧太后》等描写清宫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可能描写慈禧太后的哪些生活?()

A.住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B.乘坐新式汽车出行

C.乘坐航空公司的包机观赏蓝天美景

D.收听外国人开办的广播B《诗经·十月》中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句话,往往被人用来形容春秋时代天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A.封建亲戚B.有教无类C.学在官府D.工商食官B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对这幅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 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 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

D. 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C1862年,日本使团乘“千岁丸”号赴中国考察,出发前已定下诸多切实的考察霞的(26条),以下为26条的部分内容。 1.……9.西洋人雇用华人出国工作,中国政府如何处置。10.西洋人墓地买卖及借贷关系。11.西洋人纳中国女性为妾及所生子女,中团政府如何对待。12.西洋人在上海近郊狩猎,政府如何处霞,是否取缔。13.在西洋人的租界里居住,有无规定。14.对外国人租赁土地、卖土地的规定。15.…… 这反映出日本政府此次考察的直接目的是 (

A.发展与中国的通商关系B.了解清政府对西洋人的政策

C.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D.为再度进入中国作准备B下表是汉代以来中国区域人口户数比例变迁表西汉2年东汉140年西晋280年隋609年唐贞观唐天宝北宋1100元东部季风区97.35%99.35%98.84%99.23%98.32%98.89%99.54%99.75秦岭淮河以南26.68%46.82%45.03%27.21%54.30%44.90%62.30%88.06表格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从汉到元我国人口数量变化不大B。东西部人口分部极不均衡C。南方人口比重逐年增加D。中国人口在宋元时期增长最快B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这说明当时

A。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

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D.自然经济结构遭到巨大的破坏C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C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B人类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产铁,能同时纺100根纱线,这些成就一起,都使世界统一起来,统一的程度极大地超过了世界早先在罗马人时代或蒙古人时代所曾有过的统一程度。出现这种“统一”的原因是

A.西欧各国开始殖民扩张

B.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始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C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他意在说明

A.夺取政权后就建成了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建设无成功经验可借鉴

C.必须摸索出一条新的革命斗争路线

D.实行新经济政策才能巩固政权B下列图示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享受民主的主体范围逐渐扩大

B.逐步重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

C.监督保障机制逐渐进步完善

D.对公民权的限制逐渐有了松弛C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李金河说:“……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论述主要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C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C“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是(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

B.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

C.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D1936年,“(他们)建议共同发扬‘五四’的革命传统精神,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个……大规模的启蒙运动。”后世学者评论说:“从政治观点出发,他们把五四运动……和爱国主义挂上了钩.……但是.任何熟悉欧洲启蒙运动的人都知道,将爱国主义连接到启蒙运动是何其荒谬的事。”这说明”他们”旨在

A.传播民族主义

B.推动政治变革

C.促进启蒙运动在中国的展开

D.唤起民众抗战与民主的觉醒D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人,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出当时松江地区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高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C.纺纱织布,是税收主要来源

D.实行重商政策,商品经济发达C右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D1853年5月21日伦敦一家大茶叶公司的一段通信中写道:“上海的恐慌据报道达到了极点。黄金因人们抢购贮藏而价格上涨25%以上,白银现已不见,以致英国轮船向中国交纳关税所需用的白银都根本弄不到……每年在这个时候都已开始签订新茶收购合同。可是现在人们不讲别的问题,只讲如何保护生命财产,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顿。”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危机制约了中英贸易

B.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大举进攻上海

C.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社会动荡

D.英法美在上海展开租界争夺大战C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据统计,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八十多项,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等等。这表明

A.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B.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的政策

C.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两大思想主流

D.南京临时政府高度重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A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以光绪帝名义发布“变法”上谕:“……深念近数十年积敝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自丁戊以还,伪辩纵

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希望通过变法改变困境

B.改变了过去对维新派的看法

C.认清了自身政体的弊端

D.决定实行西方的先进制度A在电影《女王》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女王的私人秘书在通知女王于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要来拜见时,女王对他的用词进行了纠正:“是准首相,罗宾。我还没有任命呢!”这一情景表明

A.英王没有实权

B.首相就职前必须得到英王的任命

C.英王有较大权力,可以直接任命首相

D.《女王》情节有历史性错误B有学者分析,“清政府地方势力,在洪杨战役中的变化,不外两点:一,督抚取得军事上的实权,其势渐重;二,军队由单元体化为多元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B.导致清政府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C.成为民国时军阀割据的诱因

D.能有效防止农民阶级的反抗D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B清朝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据此可知

A.政府的倡导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