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前导入登科后

·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再下第

唐·孟郊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同一地点不同心情这里涉及到中国唐朝的一项什么制度?目录一、选官之法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二、中枢之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三、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汉末动荡士族没落察举弊端科举制强化考试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世袭制夏商西周战国时期军功爵制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思考:结合历史纵横,归纳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摆脱适应一、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想一想,隋唐以前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呢?一、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1.魏晋——九品中正制(1)背景①汉末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②抑制地方大族,集权中央;③察举制自身弊端,不适应选拔需求。(2)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主要看重家世高门(上品)寒门(下品)九品中正制示意图一、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1.魏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士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标准单一化特权垄断化科举制应运而生选拔权由中央到地方选拔范围世家大族君主强化权力的需要(4)影响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一、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2.隋唐——科举制一、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2.隋唐——科举制积极影响:(1)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2)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3)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4)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安大雁塔唐代进士题名帖

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一、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2.隋唐——科举制消极影响:(1)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2)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3)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血缘关系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军功战国-秦朝品行学问汉代门第德才魏晋南北朝分科考试隋唐-1905思考: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发展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3)选官权: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4)选官原则: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演变趋势:——庶族与士族的博弈中趋向公平一、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二、中枢之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制1.中枢机构发展历程西汉中朝官尚书令东汉设立尚书台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二、中枢之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皇帝每部辖官4个司共24个司吏工刑兵礼户提交上奏同意后交予审议封驳审议通过执行草诏审议政事堂(中书门下)阅读课文思考:(1)三省分工如何?(2)三省如何运作?(3)三省长官的地位如何?(4)群相制下,如何防止低效率?2.三省六部制都是宰相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前朝相比,有何变化和创新?(1)相权三分、彼此牵制(2)职权明确、提高效率

(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4)节制君权、减少失误二、中枢之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2.三省六部制影响:(1)相权三分、彼此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三省分工明确,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

(4)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二、中枢之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思考: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的发展趋势?时期政权组织权力分配趋势西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武帝后中外朝制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朝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皇权与相权的较量中走向专业三、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力役、军役、杂役等等概念辨析:赋役制度三、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1.租庸调制(1)魏晋:租调制①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②北魏孝文帝:均田令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租:纳粮;调:纳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均田制: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三、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1.租庸调制(2)唐初:租庸调制征税对象: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作用:

①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提高积极性。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农民的负担也相对减轻。名称物品实质租粟土地税庸绢或布代役代役税调绢或布财产税◎租庸调制示意图三、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2.两税法(1)背景: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②人口逃亡,户籍减少;③税收减少,财政困难。(2)确立: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白寿彝《中国通史》三、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2.两税法(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材料二:两税之立,则异于斯(租庸调制),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唐)陆贽材料一: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陆贽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差异三、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2.两税法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人丁财产征税项目租庸调、杂役户税、田税征税对象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征税次数一次征收夏、秋两季两税法相较之前的赋税制度,有什么变化?减轻人身控制扩大收税对象精简税收时间简化税收名目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旧唐书·杨炎传》三、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2.两税法(4)影响: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制度之变更,是中国田赋制度上的最大变更,这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古今之变的一个至大项目。两税制结束了历史上田赋制度之上半段,而以后也就只能沿着这个制度稍事修改,继续运用下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思考: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发展趋势?时间赋税制度标准趋势魏晋租调制按户征粮纳绢以人丁为主到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