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复习资料二new_第1页
《法律逻辑学》复习资料二new_第2页
《法律逻辑学》复习资料二new_第3页
《法律逻辑学》复习资料二new_第4页
《法律逻辑学》复习资料二ne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3《法律逻辑学》复习资料二第一章绪论逻辑思维的训练1、在8个同样大小的杯中有7杯盛的是凉开水,1杯盛的是白糖水。你能否只尝3次,就找出盛白糖水的杯子来?解:先要再准备四个空杯子,将8杯分为2组,一组四个,将每组的水都取出一部分倒入空杯子中,这样就有两杯水,都分别汇集了四个杯子的水的信息,注意到糖分这个信息是可以掩盖纯水的信息的。再两杯水只尝一次,如果是甜的,那么糖水一定在这一组中,不是甜的,那么一定是在另一组中,这样就可以知道糖水在哪一组。然后再将那四个杯子分为两组,一组两个,也是同上的步骤,就可以知道糖水再哪一组,最后只剩两个杯子,同上只用尝一次,就可以知道哪杯是甜的。其实逻辑说白了就是用是否判断来处理信息,本身不会增加原始信息。而且本身糖水这种信息是有覆盖特性的,如果换成其他的,方法就有不一样了,最好是可乐,这样不用尝一看就知道,因为可乐的信息是可见的。这里由于二的三次方就是八,因此正好是要用三次判断八杯水,16杯水就是尝四次,依次类推。2、某药店收到10瓶药,每瓶中装有重100毫克的药丸1000粒。后被告知其中一瓶药发错了,错药的形状、颜色及包装均与其它9瓶药完全相同,只是每丸药重110毫克,你能用天平一次称出错药吗?解:把瓶子编上号,然后从各瓶中拿出与编号相同数的药粒。12345678910123456789101002003004005506007008009001000如果都是正确的则应有5500毫克,其中第5瓶是错的则总重为5550毫克,如果第6瓶是错的则应重5560毫克。\o"查看图片"

逻辑思维3、下边有10个不同的字母,代表(0—9)10个不同的数码已知D=5,求其余字母各代表什么数码?D=5∴T=0有一个很特殊的式子Q+E=Q显然,E=0才能满足,但T=0,E不能重复等于0,E+1=0有进位。E=9,A+A=E,A不能是分数,又有进位。A=4∴2L+1-10=R=5+G+1,R是个位数,又是奇数R﹥5,∵D=5,E=9,∴R只能等于7。N+R=B﹥10,还剩下2、3、6,N=6,B=3,Q=2。这里运用的是逻辑思维的综合分析的方法。A=4B=3D=5E=9R=7N=6Q=2L=8T=0G=1逻辑推理定义把不同排列顺序的意识进行相关性的推导就是逻辑推理。逻辑推理就是,当人类听到别人陈述的事情时,大脑开始历经复杂的讯号处理及过滤,并将信息元素(Informationelement)经过神经元(wNeuron)迅速的触发并收集相关信息,这个过程便是超感知能力。之后由经验累积学习到的语言基础进行语言的处理及判断,找出正确的事件逻辑。1、ABC三人都喜欢说谎话,有时候也说真话。某天,A指责B说谎话,B指责C说谎话,C说AB两人都在说谎话。后来上帝通过读心术知道其中至少一个人说的是真话。请问谁在说谎话?答案:运用假设排除法推理得出是B说的是真话,A和C都是说谎话。2、一个村子里,有50户人家,每家都养了一条狗。现在,发现村子里面出现了n只疯狗,村里规定,谁要是发现了自己的狗是疯狗,就要将自己的狗枪毙。但问题是,村子里面的人只能看出别人家的狗是不是疯狗,而不能看出自己的狗是不是疯的,如果看出别人家的狗是疯狗,也不能告诉别人。于是大家开始观察,第一天晚上,没有枪声,第二天晚上,没有枪声,第三天晚上,枪声响起(具体几枪不清楚),问村子里有几只疯狗?只有晚上才能看出病狗,并且一天晚上只能看一次。答案:3条!推理过程:A、假设有1条病狗,病狗的主人会看到其他狗都没有病,那么就知道自己的狗有病,所以第一天晚上就会有枪响。因为没有枪响,说明病狗数大于1。B、假设有2条病狗,病狗的主人会看到有1条病狗,因为第一天没有听到枪响,是病狗数大于1,所以病狗的主人会知道自己的狗是病狗,因而第二天会有枪响。既然第二天也没有枪响,说明病狗数大于2。由此推理,如果第三天枪响,则有3条病狗。一、什么是法律逻辑学法律逻辑学是以法律和司法实践中的逻辑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逻辑形式、逻辑方法、逻辑规则或规律等问题的一门学科。二、法律逻辑学的性质1.法律逻辑学是介于法学与逻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应用学科。第三节研究和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意义第一、研究和学习法律逻辑学顺应了逻辑学的发展趋势。第二、研究和学习法律逻辑学适应了高质量的法学研究与法律实物工作的现实需要。第三、研究和学习法律逻辑学有助于培养法律专业学生和法律工作者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第四、研究和学习法律逻辑学有助于提高论证者的说理能力,驳斥种种逻辑谬误。第五、研究和学习法律逻辑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表现力。第二章概念※以外延为标准划分: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1、单独概念,是反映独一无二的某一特定事物的概念,是所有概念中外延最小的概念。例如:峨眉山、长江、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2、普遍概念,是反映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别事物所组成的一类事物的概念。例如:国家、法律、法律行为、律师、审判长根据外延数量的多少,普遍概念又可分为有限的普遍概念和无限的普遍概念。例如:“一百以内的偶数”和“自然数”※以内涵为标准划分:一、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1、肯定概念,又叫正概念,是反映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学生、法学者等;2、否定概念,又叫负概念,是反映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未婚、非法等。3、运用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反映事物时要注意两点:范围和条件。(1)范围又称论域,任何一个肯定和否定概念都是相对一定范围来说的。例如:“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是在“法律行为”这一论域中。(2)条件是指事物的属性,一定论域中,在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事物,我们既可用肯定概念来反映它具有某种属性,又可用否定概念来反映它不具有某种属性。例如:在国家这个论域中,就生产资料所有制和阶级专政的不同,我们可以称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或“非资本主义国家”。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1、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就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如:民族、共青团、犯罪集团、陪审团等。注意:集合概念不反映一类事物,而是集合体事物;是否是集合概念还要注意语境。2、非集合概念,就是不反映集合体的概念。第四节概念间的关系(本章的图手写在打印教案上)逻辑学不研究概念间的所有关系。主要研究相邻概念间的外延关系。我们根据概念间外延相同还是不相同,从总体上把概念间的关系划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相容关系就是指概念间的外延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不相容关系就是指概念间外延完全不相同。一、相容关系(一)同一关系1.同一关系,也叫全同关系,指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叫同一概念,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的中国”是具有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完全相同。又如,“规定国家和社会根本制度的法律”和“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也是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2.用“S”和“P”分别表示具有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用圆表示外延,具有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可用图(1)表示。图(1)(二)从属关系1、真包含关系(1)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叫真包含关系。(2)其中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叫种概念。(3)真包含关系就是属概念真包含种概念的关系,又叫属种关系。例如:“司法工作者”和“法官”,“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真包含关系。属概念“司法工作者”真包含种概念“法官”,属概念“规律”真包含种概念“社会规律”。2、真包含于关系(1)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叫真包含于关系。(2)真包含于关系是种概念对属概念的外延关系,又叫种属关系,也就是种概念的外延完全被属概念的外延所包含。例如:种概念“法官”真包含于属概念“司法工作者”,种概念“社会规律”真包含于“规律”。(3)用“S”表示属概念,用“P”表示种概念,用大圆表示属概念的外延,用小圆表示种概念的外延,种属关系可用图(2)表示,属概念“S”真包含种概念“P”,种概念“P”真包含于属概念“S”。属种关系与种属关系统称从属关系。举例:违反从属关系的逻辑错误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从属关系的概念图(2)并列使用。如“真象、假象和现象都是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因为“真象”、“假象”都是“现象”这个属概念的种概念。三者不能并列使用。在这句话中用“真象和假象”就不能同时用“现象”;用“现象”就不能同时再用“真象和假象”。另一种错误是把非从属关系的概念当从属关系概念使用。如“原告、被告、诉讼代理人等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提出回避申请”。“诉讼当事人”与“诉讼代理人”,不是从属关系的概念,误作从属关系概念使用,犯了概念不明确的逻辑错误。(三)交叉关系1.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叫交叉关系。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叫交叉概念。例如:“法学家”与“律师”,“故意犯罪”与“杀人罪”,都是交叉关系的概念。“法学家”与“律师”的交叉关系,具体说就是,有的法学家是律师,有的法学家不是律师;有的律师是法学家,有的律师不是法学家。两个概念反映的对象有部分相同。但不能把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当作外延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使用。我们可以说“有的法学家是律师”,或说“有的律师是法学家”。但不能说“所有的法学家都不是律师”,也不能说“所有的律师都不是法学家”。2.“S”与“P”分别表示两个交叉概念,用圆表示外延,交叉关系的概念可用图(3)表示。(四)相容并列关系1、同一属概念下的三个以上的种概念,它们的外延两两交叉,并且都真包含与属概念的外延之中,这些种概念的关系就是相容并列关系。2、具有相容并列关系的概念叫相容并列概念。3、用“S”、“P”、“Q”表示相容并列关系的概念,用“R”表示它们的属概念,相容并列关系可用图(4)表示。二、不相容关系(一)全异关系1、没有相同外延的两个概念,又不真包含与属概念之中,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异关系的概念。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叫全异概念。例如:“法定代理人”和“法人”、“诚实信用”和“过失犯罪”都是全异关系的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完全不相同。区别全异概念的依据是外延,不是内涵。全异概念只在外延上全异,不是说内涵也毫无相同之处。2、用“S”与“P”分别表示两个全异概念,用圆表示外延,图(5)全异关系的概念可用图(5)表示。(二)矛盾关系1、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同,且外延之和等于它们邻近属概念的外延,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就叫矛盾关系。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叫矛盾概念。例如:“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是矛盾概念,两个概念没有相同的外延,且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属概念“战争”的外延。“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也是矛盾概念,其外延完全不同,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属概念R“阶级”的外延。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一般用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表述。但也不尽然,例如,“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男人”和“女人”,“真象”和“假象”,也表示矛盾关系的概念,它们的属概念分别是“犯罪”、“死亡”、“人”、“现象”。3、用“S”与“P”分别表示两个矛盾概念,用“R”表示它们的属概念,矛盾关系可用图(6)表示。注:逻辑学的“矛盾关系”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关系”是有区别的,前者侧重外延,后者侧重内涵。(三)反对关系1、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同,且外延之和小于它们的属概念的外延,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就叫反对关系。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叫反对概念。例如:“物证”与“书证”是反对概念,两个概念外延之和小于它们的属概念“证据”的外延;“买卖合同”与“赠与合同”也是反对概念,其外延之和小于它们的属概念“合同”的外延。还有“刑法”与“民法”,“有期徒刑”与“死刑”,“危害公共安全罪”与“渎职罪”等都是反对关系的概念。它们的属概念分别是“法律”、“主刑”、“犯罪”。这些属概念的外延都分别大于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反对概念的外延。2、用“S”与“P”分别表示两个反对概念,用“R”表示它们的属概念,反对关系可用图(7)表示。注:逻辑学关于反对关系的“反对”,是着重从概念的外延关系角度说的。政治学上的“反对”是着重从概念的内涵角度讲的。(四)不相容并列关系1、一个属概念至少包括三个以上的概念,各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这些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叫不相容并列关系。2、具有不相容并列关系的概念叫不相容并列概念。例如:“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海商法”、“土地管理法”等等都是不相容并列概念,它们都真包含于其属概念“法律”之内。3、用“S”、“P”、“R”分别表示三个不相容并列概念,用“R”表示它们的属概念,不相容并列概念关系可用图(8)表示。第五节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一、定义(一)什么是定义1、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也就是指出概念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以便把它与其他对象区别开的逻辑方法。例如:“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是共同犯罪的定义。它揭示了“共同犯罪”这一概念的内涵,指明了共同犯罪的本质属性。2、定义的构成:被定义项:内涵被明确的概念;定义项:用来明确被定义项的概念;定义联项: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和定义项之间逻辑联系的概念。例如:“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不在这个定义中,“生产关系”是被定义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是定义项,“就是”是定义联项。定义联项通常用“是”、“就是”、“是指”等语词表述。(二)定义的规则1.被定义概念的外延与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相等。也就是说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与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完全相同。因为定义是揭示被定义概念的内涵,即揭示被定义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属性。要达到这个自的,必须首先明确被定义概念所反映对象的范围,才能进一步把握被定义概念的内涵,所下定义才有可能正确。所以被定义概念和定义概念必须具备同一关系。违反这个规则就要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例如:①刑法是法律规范的总和。②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例①就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因为它没有揭示出“刑法”区别于“民法”、“行政法”、“宪法”等概念的差异性。“法律规范”定义概念的外延大于“刑法”被定义概念的外延。例②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因为民法的正确定义是:“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调整的对象绝不是仅指“财产关系”,还包括“人身关系”。可见其定义概念的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2.定义一般不要用比喻。德国哲学家杜林给生命下的定义是:“生命是通过塑造出来的模式化而进行的新陈代谢。”“塑造出来的模式化”就是一个内涵外延都不可捉摸的含混概念。恩格斯讽刺地说:“这究竟是什么玩艺儿?”是“最纯粹的杜林行话的毫无意义的胡说八道。”因为这个定义根本无法使人们明白生命到底是什么。犯了“定义模糊”的错误。又如,有人给贪污犯下的定义是:“贪污犯是侵蚀、破坏社会主义大厦的蛀虫。”这里,运用比喻对贪污犯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但并没有揭示出“贪污犯”的内涵。因此,这样定义犯了“以比喻代定义”的错误。3.定义概念一般不能包含被定义概念。下定义是为了明确被定义概念的内涵,只有运用其他概念构成定义项,才能达到此目的。违背这条规则就要犯“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例如:①什么是诉讼?诉讼就是打官司。②亲属就是有亲属的人。以上两例的定义概念都分别用了被定义概念“诉讼”、“亲属”去说明被定义概念。实际是换个说法重复被定义概念。等于在说“诉讼就是诉讼”,“亲属就是亲属”。没有揭示被定义概念的内涵,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违背这条规则的另一种错误是被定义概念间接出现在定义概念中。犯“循环定义”的错误。例如,“逻辑学就是研究正确思维的科学。正确思维就是合符逻辑的思维。”第一个定义的“逻辑”就出现在第二个定义之中,是一个错误定义。但这条规则不适用于语词定义。例如,“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的一种割据。”这些语词定义,定义概念分别重复了“期间”、“割据”,是允许的,因为语词定义是在规定或说明语词的含义。4.给肯定概念下定义不能用否定概念。肯定概念反映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否定概念反映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如果用否定概念给肯定概念下定义,就不能揭示肯定概念的内涵。例如,“刑法不是民法”,“故意犯罪就是非过失犯罪”。“不是民法”是否定概念,不能揭示刑法的内涵。“非过失犯罪”也是否定概念,不能揭示故意犯罪的内涵。但是给否定概念下定义通常要用否定概念,这是允许的,不违背逻辑规则。例如,“非婚生子女是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父母所生的子女。”“无行为能力的人就是不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独立处理自己事务、不能辨认自已行为的意义和后果的精神病人。”以上都是正确定义。第三章判断(一)第一节判断的概述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一)什么是判断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这里所说的思维对象,是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有所断定是指对思维对象的性质、关系等作出“是”或“不是”即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例如,“人是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盗窃罪不是侵犯人身权利罪”。前例肯定了人的性质,后例对“盗窃罪”和“侵犯人身权利罪”的关系作出了否定判断。(二)判断的逻辑特征1.有所判断。凡判断都必须有所断定。也就是对事物具有还是不具有某种属性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否则就不是判断。例如:“死者是自杀”,“死者不是他杀”。而“人类社会历史是谁创造的?”这句话就不是判断。因为它既没有肯定“谁”,又没有否定谁,没有对“谁”作出断定。2.判断有真有假。所谓真假是指判断对客观事物及其有关属性的断定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判断就是真判断,错误地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判断是假判断。例如:“凡物质皆运动”,“凡作案者都是有作案的时间”。就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真判断。“法是上帝的意志”,“凡被告都是有罪的”,就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判断。二、判断的种类首先,根据判断中是否包含“必然”、“可能”这些模态词,将判断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其次,对于模态判断,按照断定的是事物的必然性,还是断定事物的可能性,将模态判断分为必然判断和可能判断。再次,对于非模态判断,根据判断中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区分为复合判断和简单判断。对于简单判断,根据断定的是对象的性质,还是对象间的关系,区分为直言判断和关系判断。在复合判断中按照逻辑联结词性质不同,将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第二节直言判断一、直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形式(一)什么是直言判断(性质判断)直言判断又叫性质判断,是简单判断的一种。它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③有些犯罪不是故意犯罪。④所有犯罪都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二)直言判断的逻辑形式直言判断由主项、谓项、联项、量项四部分组成。1.主项,就是反映被判断对象的概念。如上述例中的“人民群众”、“事物”、“犯罪”,是判断的主项。逻辑学中常用“S”表示主项。2.谓项,就是反映被判断对象具有还是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概念。上述例中的“历史创造者”、“故意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分别是判断的谓项。通常用“P”表示。3.联项,表明主项和谓项联系情况的概念。如上述例中的“是”和“不是”,就是联项。它们联结了主、谓项,并断定了主、谓项关系。4.量项,是反映被断定对象数量和范围的概念。量项分全称量项和特称量项。全称量项断定了作为主项概念的全部外延。通常用“一切”、“所有”、“全部”等表示。特称量项断定了作为主项概念的部分外延。通常用“有的”、“有些”、“绝大多数”等表示。二、直言判断的种类及其逻辑特征(一)以直言判断不同的质作根据划分以直言判断不同的质作根据,可把直言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种。1.肯定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也就是判断的主项所反映的对象具有谓项所表明的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①正当防卫是合法的。②诉讼中止是因某种特殊情况暂时中断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2.否定判断,是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也就是判断的主项所反映的对象不具有谓项所表明的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①必然性不是偶然性。②犯罪中止不是犯罪未遂。(二)以直言判断不同的量作根据划分以直言判断不同的量作根据,可把直言判断分为单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全称判断。1.单称判断,是对某一特定的个别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①张同志是律师。②张某是犯了故意伤害罪。2.特称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①有的律师是法学家。②有些伤害不是故意行为。3.全称判断,是对一类对象的全体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它断定某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具有还是不具有某种性质。例如:①所有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②所有犯罪的物证是侦破案件的根据。(三)以直言判断不同的质和量作根据划分直言判断以不同的质和量作根据,可区分为下面六种判断。1.单称肯定判断,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逻辑形式是:这个S是P。例如,“这个罪犯是主犯。”2.单称否定判断,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逻辑形式为:这个S不是P。例如,“这处伤痕不是钝器所致的。”3.特称肯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有些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逻辑形式为:有些S是P。例如,“有些被告人是无罪的人。”4.特称否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有些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逻辑形式为:有些S不是P。例如,“有些遗嘱不是有效的遗嘱。”5.全称肯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每一个别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逻辑形式为:所有S是P。例如,“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是应当负刑事责任的。”6.全称否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每一个别对象都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逻辑形式为:所有S不是P。例如,“所有律师都不是法庭的组成人员。”这就是直言判断的六种最基本的形式。其中,由于单称判断是对反映某一单独对象的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因此,从逻辑性质上说,可以把单称判断看做全称判断。这样,上述六种判断就简化为以下四种判断:判断名称逻辑形式逻辑符号简称全称肯定判断一切S是PSAPA全称否定判断一切S不是PSEPE特称肯定判断有些S是PSIPI特称否定判断有些S不是PSOPO注意:特称判断中特称量项“有些”的逻辑含义。首先,它与日常用语中所说的“有些”不同。日常用语中讲“有些是什么”时,往往意味着“有些不是什么”;讲“有些不是什么”时,也往往意味着“有些是什么”。而形式逻辑中作为特称量项的“有些”,只断定“有些是什么”,没有断定“有些不是什么”,或只断定“有些不是什么”,而没有断定“有些是什么”。其次,“有些”是一个不确定的数量,至少“有一个”,也可以是“有几个”,甚至是“所有”。总之,在特称判断中,“有些”的数量,并没有得到确切的断定。例如,“我们班有同学是共青团员”。“有些同学”可以是一个同学,也可以是几个同学,还可以是全班同学。第三,识别性质判断的类型,只能根据判断的量项和联项。有的性质判断的联项是分在主项前、后两处说的。如:没有一个资本家是自食其力的;所有资本家都不是自食其力的。三、直言判断词项的周延性;(一)什么是直言判断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1.直言判断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是指直言判断中主项、谓项外延数量的断定情况。①如果一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都得到断定,那么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②如果没有对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作断定,那么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2.周延性和外延联系与区别联系:外延是周延性的基础,周延性是对概念外延的断定情况。区别:外延是概念的逻辑特征。周延性是判断的逻辑特征。单独一个概念,不存在周延性问题,只有判断中的主项或谓项概念才有周延性问题。(二)A、E、I、O四种直言判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情况1.全称判断的主项周延。全称肯定判断(一切S都是P),断定了S类的全部分子都是P类的分子。其量项“一切”、“所有”就表明了断定的是主项的全部外延,所以,主项S是周延的。例如,“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主项“犯罪行为”是周延的。全称否定判断(一切S都不是P),同理,主项S也是周延的。例如,“一切科学真理都不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主项“科学真理”是周延的。2.特称判断的主项不周延。特称肯定判断(有些S是P),只断定了S类的部分分子是P类的分子。其量项“有些”就表明主项S的外延只得到部分断定,主项S是不周延的。例如,“有些盗窃犯是杀人犯。”主项“盗窃犯”是不周延的。同理,特称否定判断(有些S不是P),主项S也是不周延的。例如,“有些被告人不是有罪的人。”主项“被告人”是不周延的。3.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全称肯定判断(一切S都是P),没有断定P类的全部分子都是S类的分子,P的外延没有全部得到断定,所以谓项P是不周延的。例如,“所有的经济合同都是合同。”谓项“合同”是不周延的。同理,特称肯定判断(有些S是P),谓项P也是不周延的。例如,“有的律师是党员。”谓项“党员”是不周延的。4.否定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全称否定判断(一切S都不是P),断定了P类的所有分子都不是S类的分子,P的外延得到全部断定,所以谓项P是周延的。例如,“所有故意犯罪都不是过失犯罪。”谓项“过失犯罪”是周延的。同理,特称否定判断(有些S不是P),谓项P也是周延的。例如,“有些被告人不是罪犯。”谓项“罪犯”是周延的。根据以上分析,A、E、I、O四种判断的主、谓项周延性情况总结如下:全称否定判断的主、谓项都周延;特称肯定判断的主、谓项都不周延;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特称否定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也可以说,全称判断的主项周延;特称判断的主项不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周延;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用图表示于下:四、直言判断(A、E、I、O)之间的对当关系(一)什么是直言判断的对当关系直言判断的对当关系是指主、谓项相同的A、E、I、O四种直言判断的真假制约关系。其中主、谓项相同是构成对当关系的前提条件。如果在主、谓项相同的情况下,已知某一判断的真或假,可以确定其他三个判断的真假情况。(二)直言判断A、E、I、O自身的真假情况(重要,参见教材)(三)直言判断A、E、I、O自身的真假制约关系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分四种:反对关系,即A、E之间的真假关系;下反对关系,即I、O之间的真假关系矛盾关系,即A、O之间的真假关系和E、I之间的真假关系;从属关系,即A、I之间的真假关系和E、O之间的真假关系。逻辑书中常用一个正方形来表示这四种关系。这个图形称为逻辑方阵(见下图),方阵中的每一条线都表示两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1、反对关系反对关系是主、谓项相同的全称肯定判断和全称否定判断的真假关系,简称为A与E的关系。反对关系的内容是:其中一个是真的,则另一个必假;其中一个是假的,则另一个真假不定。也就是说,两个判断不同真,可同假。例如:①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的。(A)所有的事物都不是运动的。(E)②盗窃行为不是过失行为。(E)盗窃行为是过失行为。(A)前一组判断中的A真,E假;后一组判断中的E真,A假。这就是不同真。又如:①所有犯罪嫌疑人都是罪犯。(A)所有犯罪嫌疑人都不是罪犯。(E)②所有诈骗罪都是过失犯罪。(A)所有诈骗罪都不是过失犯罪。(E)前一组判断中A假,E假;后一组判断中A假,E真,也就是可同假。2、下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是主、谓项相同的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的真假关系,简称为I和O的关系。下反对关系的内容是:其中一个是假的,则另一个必真;其中一个是真的,则另一个真假不定。也就是说,两个判断不同假,可同真。例如:①有些事物是固定不变的。(I)有些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O)②有的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O)有的贪污罪是故意犯罪。(I)前一组判断中I真,O真;后一组判断中I真,O假。也就是可同真。3、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主、谓项相同的全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之间,全称否定判断和特称肯定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简称为A和O,E和I的关系。矛盾关系的内容是:首先,在A和O之间,其中一个是真的,则另一个必假;其中一个是假的,则另一个必真。其次,E和I的真假关系也如此。简单地说就是,不同真,不同假。例如:有犯罪是违法行为。(A)有的犯罪不是违法行为。(O)②所有的律师都是共产党员。(A)有些律师不是共产党员。(O)前组判断中A真,O假;后组判断中A假,O真。也就是不同真,不同假。E和I的真假关系也如此。4、从属关系从属关系是主、项相同的全称肯定判断与特称肯定判断之间,全称否定判断与特称否定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简称为A和I,E和O的关系。从属关系的内容是:全称判断真,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特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假,全称判断必假;特称判断真,全称判断真假不定。现在E、O真假关系举例如下:①E真,O必真。例如:所有的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E真)有些事物不是静止不动的。(O真)②E假,O真假不定。例如:所有的律师都不是共产党员。(E假)有些律师不是共产党员。(O真)所有的贪污罪都不是故意犯罪。(E假)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O假)③O真,E真假不定。例如:有的伤害行为不是故意行为。(O真)所有的伤害行为都不是故意行为。(E假)有些事物运动不是无规律的。(O真)所有事物运动不是无规律的。(E真)④O假,E必假。例如:有些犯罪不是违法行为。(O假)所有的犯罪都不是违法行为。(E假)从属关系中A与I的真假制约关系与E与O的真假制约关系相同。第三节关系判断一、关系判断的含义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它属于简单判断的一个种类。例如:①王某的罪行重于赵某的罪行。②某甲和某乙是夫妻关系。③小李和小张不是同案犯。④A等于B,B等于C,A等于C。这些判断都断定了对象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都是关系判断。关系判断由三个部分组成:关系项,关系,量项。关系项是关系判断所断定的对象,即反映一定关系的承担者的概念。如例②中的“某甲”、“某乙”,例④中的“A”、“B”、“C”。关系是关系判断中反映对象间关系的概念。如例①中的“重于”,例②中的“夫妻关系”,例③中的“同案犯”,例④中的“等于”。量项是表示关系项数量的概念。例如“我们班所有的同学都认识张老师”。其中的“所有的”就是量项。上述各例中的关系项都是单独概念,所以没有量项。.我们只研究关系项为单独概念的二个关系项和三个关系项的关系判断,以b表示关系项,以R表示关系,关系判断的一般结构式为:aRb。二、关系判断的分类(一)对称性关系判断对称性关系判断是反映两个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1.对称关系判断。是断定两个对象之间是否具有对称关系的判断。其结构式为:aRb真,则bRa必真。例如:①老王和老赵同岁。②A判断与O判断是矛盾关系。以上都是对称关系判断。因为,老赵与老王同岁也是真的。O判断与A判断是矛盾关系,也成立。一个关系判断是否为对称关系判断,与反映对象关系的概念密切相关。另外,朋友,同乡,同事,邻居,等于,同时代,相同等关系都可构成对称关系判断。2.反对称关系判断。是断定两个对象之间是否具有反对称关系的判断。其结构式为:aRb真,则bRa必假。例如:①甲比乙先到犯罪现场。②老张是小张的父亲。以上都是反对称关系判断。因为,如果说乙比甲先到犯罪现场,或小张是老张的父亲都是错的。一个关系判断是否为反对称关系判断,与反映对象关系的概念密切相关。另外,小于,大于,长于,短于,战胜,剥削等关系都可构成反对称关系判断。3.非对称关系判断。是断定两个对象之间是否存在非对称关系的判断。其结构式为:aRb真,则bRa真假不定。例如:①你信任他。②小张认识被告人。以上都是非对称系判断。因为,他可能信任你,也可能不信任你。被告人可能认识小张,也可能不认识小张。同样,一个关系判断是否为非对称判断,反映对象关系的概念起决定作用。佩服,尊重,喜欢,帮助,控告等关系都可构成非对称关系判断。(二)传递性关系判断传递性关系判断是反映三个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1.传递关系判断。是断定三个对象之间是否在在传递关系的判断。其结构式为:aRb真,bRc真,aRc必真。例如:①A等于B,B等于C,A等于C。②小王与小张同岁,小张与小李同岁,小王与小李同岁。以上都是传递关系判断。能构成传递关系判断的关系还有大于,小于,平行,之南,之北,在前,在后等。2.反传递关系判断。是断定三个对象之间是否存在反传递关系的判断。其结构式为:aRb真,bRc真,aRc必假。例如:①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②李老师比王老师大三岁,王老师比张老师大三岁。以上都是反传递关系判断。因为:如果说甲是丙的父亲,或说李老师比张老师大三岁都是错的。能够成反传递关系判断的关系还有“长几米”、“短几米”、“是母亲”、“是儿子”等。3.非传递关系判断。是断定三个对象之间是否存在非传递关系的判断。其结构式为:aRb真,bRc真,aRc真假不定。例如:①甲队战胜了队,乙队战胜了丙队。②小张喜欢小王,小王喜欢小李以上都是非附递关系判断。因为甲队不一定战胜了丙队,小张不一定喜欢小李。能构成非传递关系判断的关系还有教唆,相信,讨厌,朋友,佩服,认识等。第四章判断(二)※什么是复合判断?复合判断是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其他判断”指简单判断。复合判断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判断构成。构成复合判断的简单判断叫复合判断的肢判断。例如:①一个有能力的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思维习惯。②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获得优异成绩。③如果这块铜板受到摩擦,那么它就生热。④本案或者系张三所为,或者系李四所为。这些都是复合判断。复合判断由肢判断和联结项组成。联结项就是把几个肢判断联结起来的联结词。联结项显示了肢判断间的逻辑联系。“不但……而且……”,“只有……才……”,“如果……那么……”,“或者……或者……”等都是复合判断的联结项。复合判断根据肢判断所断定的事物情况不同和联结项不同,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联言、选言、假言判断的真假值,取决于其肢判断的真假值组合。第一节联言判断一、什么是联言判断及其种类(一)什么是联言判断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共存的复合判断。又叫合取判断。“几种事物情况共存”包含一种事物几种情况共存:几种事物一种情况共存;几种事物几种情况共存。它反映的是同一对象的几种属性或不同对象的同一属性或不同对象的几种属性的共存性、相容性。联言判断由联言肢和联言联结项构成。联言判断中的简单判断就叫联言肢,联言判断中的联结词就叫联言联结项。联言判断的联结词有“和”,“而且”,“并且”,“而”,“既是……”,“不但……而且……”,“既要……又要……”,“虽然……但是……”等。以下判断都是联言判断: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②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都是证据。③张某是杀人犯,又是抢劫犯。联言判断的一般结构式:p并且q,也可用符号表示为:p∧q,p,q表示不同的联言肢,“∧”表示任何一个联言联结词,读作“合取”。有时,联言判断可以省略联结项,例如“成绩要说够,错误要说透”,“她是工人,党员,三八红旗手”。前例中省略了“既……又……”,后例中省略了“既……也……”。(二)联言判断的种类※联言判断根据几种事物情况共存的不同情形,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一种事物几种情况共存的联言判断这种联言判断又叫合主并谓联言判断。它断定了一种事物同时具有几种不同的属性。其判断形式表现为一个主项几个不同的谓项。例如:①张某既是哲学家,又是法学家,还是律师。②他会英语,又会日语,还会法语。③小张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缺点。例①断定了“张某是哲学家”,“张某是法学家”,“张某是律师”。命例②断定了“他会英语”,“他会日语”,“他会法语”。例③断定了“小张有很多优点”,“小张有缺点”。各例的共同特点是断定了一个人具有几种属性,也就是断定了一种事物的几种情况共存。2.几种事物一种情况共存的联言判断这种联言判断又叫并主合谓联言判断。它断定了几种事物具有相同的一种属性。其判断形式表现为几个不同的主项和一个相同的谓项。例如:①某甲、某乙和某丙都是故意杀人犯。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③不论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努力学习。例①断定了“某甲是故意杀人犯”,“某乙是故意杀人犯”,“某丙是故意杀人犯”。例②断定了“人民法院有义务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人民检察院有义务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公安机关有义务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利”。例③断定了“青年人应该努力学习”,“中年人应该努力学习”,“老年人应该努力学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断定了几种事物都具有同一种属性,也就是断定了几种事物一种情况的共存性。3.几种事物几种情况共存的联言判断这种联言判断又叫并主并谓联言判断。它断定了几种不同的事物分别都具有几种不同的属性。其判断形式表现为几个不相同的主项和几个不相同的谓项。例如:①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公民调查、收集证据。②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都要研究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思想状况和文化状况。例①断定了三个对象具有多种不同的属性。它与例②一样断定了几种事物几种情况的共存性。可见这种联言判断是由几个合主并谓联言判断组成的。※联言判断根据联结项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四种:并列关系联言判断的联结项表达了联言肢之间的并列关系。例如:“既要合法,又要合理。”“某人既是强奸犯,又是抢劫犯。”转折关系联言判断的联结项表明了联言肢之间的转折关系。例如:“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递进关系联言判断的联结项表明子联言肢之间的递进关系。例如:“某人不仅不赡养年老的父母,而且还虐待其父母。”连贯关系的联言判断的连接项表明了联言肢之间的连贯关系。例如:“在法庭上,辩护律师首先提供了被告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然后作出了无罪辩护。”综上所述,不管哪种联言判断,都借助一定的联结词把几个简单判断结合起来构成的,并使几个简单判断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联言判断的作用,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简练,认识更全面。二、联言判断的真假情况及其运用的注意事项(一)联言判断的真假情况判断的真假情况,逻辑上叫做判断的真假值,或叫判断的逻辑值。联言判断真假值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其联言肢的真假情况。因为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共存的判断,所以联言肢是否同真是区分联言判断或真或假的关键。一个联言判断,唯有其每个联言肢都真,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只要其中有一个联言肢是假的,则整个联言判断都是假的。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由二个联言肢构成的联言判断的真假值。以p、q分别表示联言肢,用p∧q(读作p合取q)表示联言判断,由联言判断各联言肢的真假组合,所决定的联言判断的或真或假,可用下表,即真值表来表示。可见,联言判断的真假与联言肢的真假组合直接相关,唯有所有的联言肢都真,联言判断才真,否则联言判断是假的。这是联言判断的逻辑特性。可由此去理解联言判断定义中“几种事物情况共存”的逻辑含义。例如,“孟德斯鸠既是《论法的精神》的作者,又是《波斯人信札》的作者,还是《社会契约论》的作者。”尽管其中二个联言肢都真,但因“孟德斯鸠是《社会契约论》的作者”这个判断是假的,所以,整个联言判断是假的。(二)运用联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1.只有几种事物情况具有共存性时,即每个联言肢都真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联言判断。一个正确联言判断的逻辑特征是联言肢都真,否则联言判断是虚假的。例如:“卢梭和洛克都是法国人。”这个联言判断是假的,因为洛克不是法国人。2.联言肢的前后顺序要恰当。为了保证联言判断的正确,还要注意联言肢的恰当顺序。有些联言肢的前后顺序是可以交换的,全交换后不影响联言判断的真实性。例如:“我们的经济方针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与“我们的经济方针是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是一样的。但是在有的场合,使用联言判断时,不能违反事物情况的固有顺序,否则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例如,“该被告先碎尸灭迹,后杀人灭口。”这个联言判断改变、颠倒了联言肢的顺序,违背了事物的常理,因而违背了杀人灭口在前,碎尸灭迹在后的固有顺序。导致了联言判断的错误。3.要恰当地使用联言联结词,不该省略的不能省略。只有恰当地使用联言联结词,联言判断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否则会产生含混不清的错误。例如,“他虽然是干部,但是党员。”应该把联结词“虽然……但……”改为“既……又……”才对。4、如果联言肢的某一部分(主项或谓项)是相同的,那么联言判断一般采取省略简化形式。如这个干部既是优秀干部,又是共产党员。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但不该省略的不能省略。否则会造成联言肢间的关系不明,影响表达思想的准确性。三、联言判断在法律工作中的运用我国刑法条文特别是分则条文中,有许多联言判断。这些联言判断多属联主判断。例如,我国《刑法》第323条规定:故意破坏国家边境的界碑、界桩或者永久性测量标志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这个判断中主项包括了三种犯罪行为。由于它们的处刑相同,便并在一起。它可以还原为“故意破坏国家边境的界碑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且故意破坏国家边境的界桩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且故意破坏国家边境永久性测量标志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种条文的最大特点是,明白无误地表明条文中规定的诸种犯罪行为都要处谓项中规定的刑罚。不过,应注意的是,刑法条文中的联主判断的联结词,有时用“或者”(如刚才引用的一条),有时用“和”,有时用顿号。后两种情况如:①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处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102条)②率领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投敌叛变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刑法》第108条)我国刑法分则中的联言判断极为复杂,:少则有由两个肢判断组成的,多则有由几十个肢判断组成的。其中每一肢判断都代表了一种犯罪行为。因此,准确地计算出每一联言判断的肢判断是很有意义的。例如,我国《刑法》第280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这一条共有18个肢判断。例:①伪造国家机关的公文的,处……②变造国家机关的公文的,处……③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的,处……④盗窃国家机关的公文的,处……⑤抢夺国家机关的公文的,处……⑥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的,处……等。将证件、印章去取代公文又分别构成6种犯罪行为,总共18种犯罪行为。当然有18种犯罪行为,并不意味着有18个罪名。这一条的罪名实际上只有三个,即妨害公文罪、妨害证件罪,妨害印章罪。怎样计算分则条文中联言判断的肢判断?要计算肢判断,必须懂得这种联言判断的肢判断的数量是由该判断主项中并列的项和级的数量决定的道理。分则条文中的并列有一级的,二级的,三级的。级中分项,级和项的组合便是肢判断的总数。因此,当要计算一个联言判断的肢判断时,除一级并列外,二、三级并列都要用组合的方法计算。如前例,“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盔窃、抢夺、毁灭”为第一级并列,共六项;“公文、证件、印章”为第二级并列,共3项;“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为第三级并列,共4项。因此,这一条的肢判断的总数应为:6×3×4=72。第二节选言判断一、选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选言判断是断定可能存在的几种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事物情况存在的复合判断。又叫析取判断。“可能存在的几种事物情况”包含一种事物几种可能情况;一种情况几种可能事物,几种事物几种可能情况。它反映的是同一对象的几种属性或不同对象的同一属性或不同对象的几种属性的共存性、相容性或不共存性、不相容性。例如:①张甲要么是盗窃犯,要么是杀人犯,要么是放火犯。②或者是小李,或者是小王,或者是小张把受害者送到医院去的。③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些都是选言判断。例①断定了一种事物几种可能情况;例②断定了一种情况几种可能的事物;例③断定了,几种事物几种可能情况。几种事物或几种情况可以共存,也可不共存,但至少有一种事物或一种情况存在。选言判断由选言肢和选言联结项构成。选言判断中的简单判断叫选言肢,选言肢可以是二个,也可以是二个以上。选言判断中的联结词叫选言联结项,选言判断的联结词有“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是……还是……”,“也许……也许……”,“可能……也可能……”,“……二者必居其一”等二、选言判断的种类根据选言肢是否可以同真为标准,我们把选言判断分为相容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两种。(一)相容的选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所谓相容的选言判断是断定所含选言肢可以同真的选言判断,也就是断定几种可能的事物情况可以同时存在的选言判断。“可以同真”的含义一指可同真,二指可以不同真,但至少有一真。例如:①某人学习成绩优异,或是刻苦努力,或是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或是有一套正确的读书、记忆方法。②张某可能是盗窃犯,也可能是杀人犯。③或者由于事实认定失实,或者由于适用法律不当,或者程序违法,造成了A案的错误。这些都是相容的选言判断。例①和例②断定了一个对象的几种可能情况可以同真,也就是可以同时存在,不互相排斥,例③断定了一种情况可以同时为三个事物所具有。但要注意,“可以同时存在”并非“一定同时存在”。相容的选言判断由相容的选言肢和联结项构成。能作相容选言判断的联结项的联结词有“或者……或者……”,“也许……也许……”,“可能……也可能……”等。相容的选言判断的一般结构式为:p或q。也可用符号表示为pVq(读作,p析取q),p、q表示两个不同的相容选言肢,“V”表示相容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可见,作为一个真实的相容选言判断,其选言肢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全真。(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是断定所含选言肢不可同真的选言判断,也就是断定几种可能的事物情况不可同时存在的选言判断。“不可同真”的含义是选言肢一定不能同真,但必须有一真。所以也可以说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是当且仅当一个选言肢真的选言判断。例如:①凶案现场的头发要么是拔下的,要么是割下的,要么是脱落的。②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或者是故意杀人罪,或者是过失杀人罪。③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免于处罚。这些都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它们都分别断定了两种或三种可能存在的事物情况中只能有一种事物情况存在,只能有一个选言肢是真实存在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只能有一个选言肢真。因为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肢所断定的事物情况是互相排斥的,矛盾的,不能同时存在,有此即无彼,有彼即无此。如果所有的选言肢都真或都假,就违背了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会出现认识的错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由不相容的选言肢和联结项构成。能作不相容选言判断联结项的联结词有“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等。不相容选言判断的一般结构式为:要么p,要么q。p、q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不相容选言肢,用“V”表示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可用符号表示为:pVq(读作p不相容析取q)。可见,当不相容选言判断的两个肢判断同是真的或同是假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是假的;当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肢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时,不相容选言判断才是真的。三、运用选言判断应该注意的问题1.要正确区分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其选言肢不能都假,必有一真,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是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肢能同真,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肢不能同真。把握这个区别,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和实践意义,否则就要犯混淆两种选言判断的逻辑错误。例如:“菊花要么是黄色的,要么是紫色的,要么是白色的。”这就把相容的选言判断错误作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了。因为菊花的颜色既可是黄的,也可是紫的,还可以是白色的。应该作相容的选言判断:“菊花或者是黄色的,或者是紫色的,或者是白色的。”这就对了。2.选言肢应该穷尽的必须穷尽。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人们常常难以预料问题的全部可能性,选言判断的选言肢也难以穷尽,某种情况下也没有必要穷尽。但当我们在断定某些特定的事物,其可能具有的情况可以穷尽时,就一定要穷尽。不然,就可能漏掉真实的情况,导致选言判断的虚假。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人拿着长竹竿进城门,竖着拿,进不去,横着拿,也进不去。一位老者教他说:“一锯二段,不就可以进城门了吗?”这个笑话中就有个选言判断:拿竹竿进城门,或者竖拿,或者横拿,或者一锯二段拿。这个选言判断列出的可能性不完全,漏掉了选言肢“前后平拿”,成了虚假的选言判断,闹出了笑话。3.不能混淆联言判断和选言判断。联言判断的联言肢必须全部真,相容的选言判断其选言肢可以同真,在真假值上这是两种判断的相同处。但是前者不允许有一肢判断假,后者可以有一支判断假,这是两种判断的不同处。混淆两者的区别,会混淆两种判断。例如:在人民内部,或者不可以没有自由,或者不可以没有纪律;或者不可以没有民主,或者不可以没有集中。这就是把联言判断混淆为选言判断了,只要把选言联结词“或者……或者……”换成联言联结词“既……也……”就对了。另外,选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但不该省略的不能省略。在司法工作中,正确地区分联言判断和选言判断尤为重要。例如,1989年3月4日,江苏省东台市玻璃厂全民合伺制工人潘荣贵向所在车间领导提出休假11天的请求,车间领导同意并告诫其要按时返厂上班,否则按旷工处理。3月16旧潘假满未归,3月17日厂方派人去潘家告知潘假期已满,应回厂上班,否则将按旷工处理。3月23、25日,厂方又两次向潘发出限期回厂的通知和黄牌警告,但潘仍末回归。4月9日经厂务会、厂管会研究并征得厂工会、职代会的同意,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18条规定,将潘除名。潘回归后见到除名决定书表示不服,并向东台市人民法院提出起诉。12月22日东台市人民法院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同一条款作出了撤销除名的一审判决。在这起劳动争议案中,厂方决定和法院判决的依据都是《企业职上奖惩条例》第18条规定,即“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时间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三十天的,企业有权予以除名。”但厂方和法院对此条例的认识却不相同。广方认为,“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时间超过十五天……”,这是一个选言判断,只要符合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以除名。潘已连续旷工十八天,所以,企业有权予以除名。法院认为,这条规定是一个联言判断,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可以除名。潘虽然连续旷工18天,但他平时不存在经常旷工的问题,且因其外出并未直接受到广方的批评教育,所以,企业无权予以除名。法院的认定显然是正确的。由此可见,正确地区分联言判断和选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对法律、法规内容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法院作出正确的判决。第三节假言判断一、假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它是断定一种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种事物情况产生的某种条件的复合判断。例如:①只有依法成立,才能取得法人资格。②如果某甲是案犯,那么他具有作案时间。③当且仅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月球才发生失光的天文现象。这些都是假言判断。它们都断定了前一种情况是后一种情况的某种关系。所谓“某种关系”,广义讲,指条件和结果关系,如例①;也指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例③;还指假设关系,如例②。狭义讲,指条件和结果关系。假言判断是由假言肢和假言联结项两部分构成的。假言肢就是假言判断中具有条件和结果关系的简单判断。假言肢有两个,我们把表示条件的假言肢叫前件,一般用P表示;表示结果的假言肢叫后件,一般用q表示。前件和后件的逻辑关系表现为理由和推断关系。能作假言联结项的联结词有:“如果……那么……”,“若……则……”,“只有……才……”,“当且仅当”等。由于假言判断是断定客观事物之间条件与结果的关系的判断,不同的条件构成不同性质的假言判断。条件可分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根据假言判断所反映的不同条件关系,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三种。二、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一)什么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断定一种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种事物情况产生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所谓充分条件是指:一组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单独存在就可以引起同一结果,这组条件中的每一个条件都是这个结果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了这组条件中的某一条件,就一定产生某一结果;没有这个条件,不一定没有这个结果。简单: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之”是指条件p,“然”是指结果q。即有p必有q,无p未必无q,p就是q的充分条件。例如,交通事故可由下列许多条件引起:酒后开车;路况极糟;机械失灵;气候恶劣;行人横冲直撞等。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可引起交通事故的结果。也可以说,如果具备上述某一条件,就一定会发生交通事故;如果不具备某一条件,但具备其余某个条件,也要发生交通事故;不具备某一条件,也不具备其余条件,就不会发生交通事故。所以这组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是引起交通事故的充分条件。具有这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就是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例如:①如果犯罪分子是累犯,那么不适用缓刑。②如果你骄傲自满,那么你就要落后。③如果某甲服毒自杀,那么胃里一定能发现残余的毒物。这些都是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它们都断定了前件p和后件q之间的条件和结果的联系。如例①,“犯罪分子是累犯”是“不适用缓刑”的条件,“不适用缓刑”是“犯罪分子是累犯”的结果。而且它们都具有共同的逻辑特性: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如例②,有了骄傲自满的条件,一定有落后的结果;没有骄傲自满的条件,但有自卑不求上进的条件,也一定有落后的结果,只有当导致落后的一切条件都不具备,才没有落后的结果。因为导致落后这一结果的是一组条件。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联结项的联结词,除上述例中的“如果……那么……”之外,还有“只要……就……”,“要是……就……”,“假使……就……”,“若……则……”等。用p、q分别表示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用“→”表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一般结构式为:如果p,那么q。用符号表示为p→q(读作p蕴含q)。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前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是不是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充分条件。也就是取决于是否存在许多条件,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可以单独导致一个相同的结果。如果是充分条件,那么,任何一个条件存在,结果就存在,即有之必然,也就是前件真,后件真,整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其中一个条件不存在,但其余某一条件存在,结果也存在;或所有条件都不存在,结果就不存在,即无之未必不然,也就是前件假、后件真;前件假,后件假,整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也是真的。只有当条件存在而结果不存在,即有之不然,违背充分条件关系,那么判断才是假的。例如,肺炎、重感冒、肺结核、浓胸等病都可以引起发烧的结果,其中任何一种都是发烧的充分条件。如果一个人患肺炎,必引起发烧,即有之必然,前件真,后件也真,由此组成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真;一个人患了肺炎,却没有发烧,即有之不然,违背有之必然的充分条件关系,也就是前件真,后件假,判断是假的。一个人没患肺炎,他可能发烧,也可能不发烧。患其他导致发烧的病,同样要发烧。当不具备所有发烧的条件,就不存在发烧的结果,即无之未必不然,也就是前件假,后件真;前件假,后件假,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也真。由上表可知,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只有当它的前件真而后件假时,整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才是假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真的。三、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一)什么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判断一种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种事物情况产生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所谓必要条件是指:许多条件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条件,才能引起某一结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不能引起这一结果,有了其中某一个条件,不能单独引起这一结果。这组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是引起这一结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即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没有这组条件中的某一条件,一定不能产生某一结果;有了这一条件,不一定产生这一结果,简单说: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之”是指条件p,“然”是指结果q。即无p必无q,有p末必有q,p就是q的必要条件。例如,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一组复合条件共同起作用,才能成立法人。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成立法人;有了其中某一单独条件,没有其余的条件,也不能成立法人;有了其中某一个条件,也有其余条件,就能成立法人。所以,这组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是成立法人的必要条件。具有上述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就是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例如:①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②不参加体育锻炼,就不会有强壮的身体。以上都是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它们都断定了前件p和后件q之间条件和结果的联系。如例①,“年满十八岁”‘是“有选举权”的条件,“有选举权”是“年满十八岁”的结果。两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都具有共同的逻辑特性: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如例②,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条件,就一定没有强壮身体的结果;有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条件,但有缺乏营养的条件,也一定没有强壮身体的结果。只有当参加体育锻炼、较好的营养、劳逸结合等条件都具备,才有强壮身体的结果。能作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联结项的联结词,除上述例中的“只有……才……”,“不……就不……”外,还有“必须……才……”,“除非……才……”,“没有……就没有……”等。用p、q分别表示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用“←”表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项,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一般结构式为:只有p,才q。用符号表示为p←q(读作p逆蕴含q)。(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前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是不是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取决于是否由许多条件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条件共同起作用,引起某一结果。简单说就是取决于p和q的真假组合。如果是必要条件,那么,没有其中某一条件存在,结果就不存在,即无之必不然,也就是前件假,后件假,那么,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是真的;其中一个条件存在,其余条件不存在,结果也不存在;其中一个条件存在,其余条件也存在,结果必存在,即有之未必然,也就是前件真,后件假;前件真,后件真,整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也是真的。只有当条件不存在而结果存在,即无之必然,违背了必要条件关系,那么,判断才是假的。例如,年满十八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两个条件构成复合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