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三位才女_第1页
近现代三位才女_第2页
近现代三位才女_第3页
近现代三位才女_第4页
近现代三位才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现代三位才女——林徽因、张爱玲、萧红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林徽因与生命的三次赛跑林徽因是我国建筑学界的一代才女,人们印象中的她贤淑文弱,瘦削而多病,但她为了和丈夫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却甘愿风尘仆仆辗转于乡间小道,在艰苦的条件下徒步考察。她肺部和肾脏已经严重受损,但她为了完成最后的工作,不惜将整个生命赌上去,从死神那里夺取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最后的三次拼搏:第一次是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绘图、试做、讨论、修改都在病中完成,1950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起立鼓掌通过这个设计,那时她已经病弱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第二次是抢救景泰蓝,她带学生跑工厂作坊,才使得这种国宝工艺不致失传并且发展壮大,这时的她,肺布满空洞、肾切除一侧、结核菌已蔓延到肠了,一天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小时觉;第三次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主要承担纪念碑底座装饰浮雕设计。1955年4月1日,因为长期积劳,病情恶化,她在同仁医院走完了51年的生命历程,这位柔弱女子就这样勇敢地与死神奋战到最后一刻,从它那里多争到了十年时间,给我们新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素材应用:责任、爱国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旦,林徽因在一次聚会上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素材应用:严谨求实、踏实肯干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同时具有科学家的缜密和求实精神。正如梁丛诫先生所言:建筑是她心灵的诗歌。所以,走出“太太的客厅”,离开典雅的艺术沙龙,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她和丈夫一起远赴美国求学,创办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投身全国各地徒步考察,足迹遍布山西、河北、山东、浙江等十几个省份,200多个县,进行实地考古和调研,勘测了2000多处古代建筑遗存和早期造像石窟。很多埋没在荒野中的国宝级古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从此加以保护,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等。她和丈夫还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我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林徽因的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工作中精确的测量、分析和比较,历尽艰辛挖掘和保存,从而留下思维慎密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国建筑史》等珍贵的建筑学史料,为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素材应用:执着、坚持、对事业的热爱林徽因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建筑学家,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为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解放前夕她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对我国的建筑教育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解放后在参与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同时,她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认真地参加了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很有远见的总体规划草案;她还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抵制了当时来自各方面,包括来自“外国专家”的许多武断的、错误的意见,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设想,林徽因认为,保护古建筑与新的城市建设及发展是统一的,有人把它看成是必然的矛盾,甚至是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首先考虑“拆除”,其实我们应首先考虑如何想办法去“保”,想办法去解决矛盾而不是首先考虑“拆”,保护旧的是为了新建筑保存优良的传统。为此林徽因甚至对一位北京市的领导人说:“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懊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林徽因的前瞻性的眼光。名人评价:费正清: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张爱玲(1920年—1995年)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租界,家世显赫,祖其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个超级异类。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张爱玲的文字和她的思想一样,悲观而颓废、世俗而势利,甚至还有一点邪恶。但是能将世俗丑陋的一面表达得如此精致的无第二人可以相比。《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是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其中《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色戒》等名作更是被搬上电影屏幕而轰动一时。文学特点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法。张爱玲,一代才女,她一生既辉煌又寂寞,既精彩又冷清,既煊赫又悲凉。她是那个时代,大上海开出的一朵奇葩,冷艳之中略带凄楚。张爱玲是大家闺秀,又是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女人。封建社会不赞成女孩读书,可见女人有了知识还是了得的。当权者傲,富贵人傲,女人傲,文人傲。张爱玲只能是“傲”上添“傲”。所以她生来一副傲骨,三分才气,三分傲气。对于文学来讲,文学与非文学以及文学之间的差异来自人与人的不同,她依然与众不同,孤傲清高。文学作品中的感觉和精神来自作者,张爱玲一生的经历一波三折,她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有她自己的影子。张爱玲,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素材应用:自信、坚强、特立独行张爱玲在经济上有着种种的不幸,但确没有造成张爱玲在学业上的兴趣,她自信,似乎早就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个天才,自她出生起,就要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天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她的朋友寥寥无几,最要好的就只有一个叫炎樱的女孩。她的国文成绩必拿第一。在圣玛利亚女校这样的教会学校,连中文请假条都写不好的人文环境中,张爱玲可以凭借如此好的国文修养屡屡夺冠,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天才。她的处女作《天才梦》高居《西风》杂志的榜首,得到了重金悬赏。从此,爱玲一炮走红,红的一发不可收拾……似一腾冲破堤坝的长江巨流,无法阻挡……一夜间的工夫,她便红遍上海。当别人问起爱玲这段经历时,她只说了一句话:“出名要趁早”。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文学特点:1935年,萧红以一部《生死场》,崛起于中国文坛。鲁迅在小说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名言:1.“世界那么广阔,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得这么狭小。”2.“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写作是萧红抵御孤独的翅膀,虽然飞得低低的,矮矮的,却在天空里留下不朽的痕迹。素材: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相似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自己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一个未受束缚的天才作家,她将生活内化为思想,融会贯通在自己的笔端。素材应用:担当、对社会的责任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她曾被饥饿、寒冷、疾病逼到无可退避、孤立无援的死角。她又是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在创作中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体现了对穷人和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灵魂皈依。素材应用:坚强、与生命搏击、底线萧红留给世人对她生活说不尽的故事,同时也留给了世人读不尽的文字。这位民国奇女子用她短暂的三十一年留给了后世无尽的猜想,时光流逝,对于她的传说还将继续。萧红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之后,仍然能够用心关照这个世界。9年的创作生涯,对一个作家而言是那样短暂,但萧红却为世人留下了百万字的佳作:贫苦无助的日子,是那样难以想象,但萧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