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_第1页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_第2页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_第3页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_第4页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世界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全球水量中可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利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最能反映水资源数量和特征的是年降水量和河流的年径流量。年径流量不仅包含降水时产生的地表水,而且还包括地下水的补给。所以,世界各国通常采用多年平均径流量来表示水资源量。包括南极冰川在内,世界各大洲陆地年径流总量为万,折合平均径流深为314毫米。1971年全世界人口为亿,人均年径流量为12900立方米;1982年世界人口增加到45亿,则人均占有径流量减为10400立方米;1990年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径流量下降为7800立方米,我国人均为2338立方米。年径流量超过10000亿立方米的国家有巴西、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印度等。世界上人均占有年径流量超过10000立方米的国家有40多个,其中加拿大是人均径流量最多的国家,达129600立方米/人,其次为新西兰,达94640立方米/人。水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的分配是极不均衡的。由于工农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合理地利用水和浪费水的现象则较为严重。在许多国家,不断增长的需水量与有限的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的水资源严重匮缺。有的国家大量排放污水造成的水资源污染,不仅更加加剧了水源不足的矛盾,而且使世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条件。二、我国水资源1.水资源总量一个区域水资源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和。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互相联系而又相互转化,因此计算水资源总量时,不能将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直接相加,应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计算量。全国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711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立方米,扣除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水量7279亿立方米后,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全国水资源利用分为9个一级区,北方5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358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9%,平均产水模数为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水资源贫乏;南方4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276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1%,平均产水模数为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为北方的倍,水资源丰富。2.水资源的时空变化(1)地区分布因受海陆位置、水汽来源、地形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是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来源。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趋势与降水分布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地面因素的影响,地区分布更不均匀。按照年降水和年径流的多少,全国大致可划分为水资源条件不同的5个地带:①多雨—丰水带年降水量大于1600毫米,年径流深超过800毫米,年径流系数在以上。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广西东部、云南西南部、西藏东南隅,以及江西、湖南、四川西部的山地。其中台湾东北部和西藏东南的局部地区,年径流深高达5000毫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②湿润—多水带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年径流深200—800毫米,年径流系数为—。主要包括沂沭河下游和淮河两岸地区,秦岭以南汉水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区的大部分及东北的长白山区。③半湿润—过渡带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年径流深50—200毫米,年径流系数—。包括黄淮海平原,东北三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分,甘肃和青海的东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山地,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部。④半干旱—少水带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年径流深10—50毫米,年径流系数在以下。包括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的大部分地区,青海、新疆的西北部和西藏部分地区。⑤干旱—干涸带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年径流深不足10毫米,有的地区为无流区。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的荒漠和沙漠,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西藏北部羌塘地区。由于降水、地表水和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我国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差异也很大。(2)多年变化水资源通常以丰枯变化规律反映多年变化过程,以极值比表示年际变差幅度。①丰枯变化规律根据全国53个有长系列年降水和年径流资料的测站的模比系数差积曲线分析,全国水资源丰枯变化规律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a.有比较明显的60—80年长周期。属于这一类的测站最多,约占分析站数的58%,其特点是上升段和下降段很长,一般为25—35年。在地区上南北方不同步,大致相差半个周期,北方处于上升段,南方则为下降段,北方处于下降段,南方则为上升段,反映了全国时常出现的南涝北旱或北涝南旱的规律。b.有比较明显的30—40年短周期。属于这一类的测站甚少,约占分析站数的10%,其特点是上升段和下降段短,一般为15—20年。c.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这一类特点是上升段和下降段很短,而且无规律地出现。属于这类的测站约占分析站数的32%。②极值比系列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倍比值,称为极值比(Km),可以作为反映降水、径流年际变幅的指标。年径流极值比除了受气候因素影响外,还与下垫面条件和流域面积大小有密切关系,它的分布规律与年降水有些差别。(3)季节变化全国降水量以夏季为最多,冬季很少,春季和秋季介于冬、夏之间。春雨和秋雨各地不同,多气旋过境地方春雨较多,多台风过境的地方秋雨较多。河川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条件。按照河流补给情况,全国大致可分为三区:①秦岭以南主要为雨水补给区,河川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季节分配的影响,夏汛比较突出。因流域的调节作用,河流少雨季节一般比多雨季节滞后一个月左右。②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黄河上游和西北一些河流,为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区,有春、夏两次汛期,年径流过程线呈双峰型。但一般春汛水量不大,多数河流占年径流量的5%左右,少数超过10%。③西北内陆地区的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以及青藏高原部分河流,主要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径流量的变化与气温有密切关系,年内分配比较均匀。3.水资源条件和问题(1)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立方米,少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五位。从水资源总量来说不算少,但我国人口众多,1990年人均地表水量只有2338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耕地面积也不少,亩均水量1759立方米,约为世界亩均水量的3/4。可见我国水资源并不富裕。水是重要的资源,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十分珍惜,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2)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从全国来说,南方水多、地少、人多,北方水少、地多,造成了南方水量有余,北方水量短缺的局面。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人口占全国的%,耕地只占全国的%;而北方四区(不含内陆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耕地却占全国的%,人口占全国的%。北方四区人均水量为938立方米,其中海滦河流域只有430立方米;而南方四区人均水量为4170立方米,其中西南诸河高达38431立方米。北方四区亩均水量454立方米,其中海滦河流域只有251立方米;南方四区亩均水量4134立方米,其中西南诸河高达21783立方米。南方与北方比,人均水量为倍,亩均水量为倍;西南诸河与海滦河相比,人均水量为89倍,亩均水量为87倍。内陆诸河人均、亩均水量虽然不少,但有人居住地区水量有限,水量亦感不足。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北方用水紧张的局面,除了开源节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外,应当积极研究跨流域调水工程措施,将南方多余的水量调至北方缺水地区,对水资源进行地区上的再分配。(3)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涝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这些特点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1950—1983年34年中,全国平均每年水旱灾害面积约4亿亩,占耕地面积约26%;成灾面积约亿亩,约占耕地面积的10%。水灾面积超过2亿亩的有4次,旱灾面积超过4亿亩的有8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可能发生旱灾,但灾情差别大。全国有5个主要旱灾区,自北而南为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东部和北部、云贵高原至广东湛江一带。全国约有70%以上的受旱面积在这些地区,以黄淮海平原受旱最严重,受旱面积占全国受旱面积的一半以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黄河、海河、长江、珠江、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中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严重,受灾面积占全国水灾面积的3/4以上。这些地区耕地广布,人口众多,城镇密集,是中国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地面高程多在江河洪水位以下,河岸虽有大堤防护,但大洪水的威胁仍然很大,防洪任务非常繁重。(4)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我国森林覆盖率很低,只有%,水土流失严重,其流失面积为120万平方千米。根据近20年的泥沙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全国年输沙模数大于1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达60万平方千米,其中黄河流域29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13万平方千米,辽河流域万平方千米,海滦河5万平方千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带,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年输沙模数大于5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就有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高达22000吨/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造成许多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全国平均每年进入河流的悬移质泥沙约35亿吨,其中约有20亿吨淤积在外流区水库、湖泊、中下游河道和灌区内。黄河是中国含泥沙最多的河流,年平均含沙量和年输沙总量均居世界大河的首位。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土壤瘠薄、农业生态失调低产,而且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许多困难。例如,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造成河床不断抬高,行洪能力减少,增加了防洪难度;华北地区许多水库淤积严重,降低了防洪标准和供水效益;从多沙河流引水灌溉,泥沙处理也是一个难题。因此,除了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外,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综合治理,使生态达到良性循环,减少河流泥沙,维持水利工程效益。(5)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我国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8288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6762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873亿立方米(含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348亿立方米)。我国北方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468亿立方米,占全国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的%。我国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也较丰富有亿立方米。我国北方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且易开发利用。据1980年调查统计,东北诸河、海河、淮河和山东半岛、黄河、内陆诸河等北方五区的地下水开采量为540亿立方米,约占总供水量的1/4。其中海河流域地下水开采量已达202亿立方米(平原区为175亿立方米),占全流域供水量的53%。有些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例如,单井出水量减少,耗电量增加,采水成本逐年提高;一些浅井报废,一些机井换泵,井越打越深,形成恶性循环;海水入侵,地下水恶化;城区地面下沉,影响城市建设等。(6)天然水质相当良好,但人为污染日趋严重,防止水质恶化,保护水源已是当务之急。我国河流天然水质是相当好的,矿化度小于300毫克/升的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但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和工业迅速发展,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量增加很快,水质恶化日趋严重。全国1985年排放废水亿立方米,1990年排放废水为亿立方米。全国90%以上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使海洋、河流、湖泊、水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大量使用高残存留农药、化肥、乡镇企业排放的废水,也一定程度地污染了水源。由于水质恶化,在进行评价的92100千米河长中,有66%的水质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有11%的水质不符合农业灌溉要求,有6%的有毒物质含量超过污水排放标准,或受有机物质污染而达到黑臭的严重程度。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城市附近,河流污染比较严重,华北地区有些河流完全成为排污河。一些城市的地下水也遭受了污染,北方城市较为严重。随着人口继续增加,工业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经济实力的增长,可以治理一些废污水,但当前总的趋势,废污水量还在继续增长。三、水资源争端由于中东地区的各种天然的地理条件的限制,各国的水资源分配高度不均,上游国家和下游国家为了水源的支配权就足以大动干戈。“对手”一词,源自拉丁文,本意是“分享同一条溪水的人”。地球上由多国共享的河流和湖泊有214处,然而,水危机正在成为地区冲突和战争的导火线。许多专家发出警告说,由于许多国家都想控制珍贵的水资源,这个世界不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水战争”。专家们认为,最有可能发生冲突的4条国际河流中,除了印度河外,有3条在中东:以色列、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分享的约旦河,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国共享的尼罗河,流经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中东有着最丰富的石油,却最缺水。由于中东大部分地处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水资源的争夺尤为突出,其解决难度不亚于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定居点和难民问题。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曾指出,中东即便其他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单单是一个水的问题就能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再次引发一场战争。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前不久会见了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后预言,中东不久将爆发水战争。他说:“所有的领导人都说,如果现状毫无改变的话,今后10到15年内将爆发一场比目前更为严重的冲突。”20年来,“水安全”这个新的常用词已编入了阿拉伯文辞典。孕育了三大宗教的约旦河,如今却是中东冲突最激烈的河流,中东四次战争都和它有关。1967年中东战争,以阿都把摧毁对方的水源作为首要战略目标。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发源地,被称为“中东水塔”的戈兰高地。以色列外长佩雷斯曾说过,在以阿和谈中,首要的原则不是“以土地换和平”,而是“土地换水源”。叙以谈判的焦点表面上是戈兰高地,实际上是水资源。以色列同意归还全部戈兰高地,但坚持不让叙利亚染指加利利湖。约旦和以色列曾于1994年10月签署和平条约,双方因为约旦河水额分歧而推迟签约好几个月。1995年约旦和叙利亚决定在河上建坝,以色列要求获得水库中的一份水,遭约旦拒绝。1997年5月以约签署附加协议,3年内合建海水淡化厂,供水3000万立方米。以色列第二年以干旱为由要求减少供水60%,约旦却坚持要求以色列履约供水,造成两国关系紧张。黎巴嫩以色列争端由来已久。以色列指责黎巴嫩在哈茨巴尼河修建抽水站,还拟将河流改道。该河每年注入加利利湖亿立方米水。以外长警告黎此举可能导致战争。黎则称抽水站只是供附近一个山村使用,符合沿岸居民自用的国际惯例。而且根据1955年协议,黎在该河的份额是3500万立方米,目前只取水1000万立方米,远远没有超标。约旦河主权和分配是巴以谈判的五大难题之一。以色列在1995年9月协议中首次承认巴勒斯坦人对约旦河西岸水资源拥有权利。但当巴方要求和约旦一样分享约旦河水时,以色列人不干。其实,巴自治区水资源完全由以方控制,人均水量只有犹太定居者的1/4,而且在淡水的开采、供应和销售等方面受以色列的限制。以色列禁止巴勒斯坦农民开掘水井,只许他们依靠存储有限的雨水来灌溉农作物,由此迫使许多巴勒斯坦农民离开土地,放弃了从事几代的农业,到以色列从事建筑和环卫行业。虽然近几年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打井放宽了限制,但仍禁止巴勒斯坦人开凿140米以上的深水井。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32年间,几乎向所有的定居点和军事设施都提供了供水系统,而大约50%的巴勒斯坦村庄仍缺乏供水系统。以色列占据了巴勒斯坦的大部分淡水,反过来再通过代表政府利益的公共饮水公司向巴勒斯坦人返销淡水,而且价格是卖给以色列人的两倍。去年巴以暴力冲突以来,巴自治区水资源无人管理维修,缺水更甚,居民一周洗不上一次澡。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采取歧视性的用水政策,给巴勒斯坦人造成沉重负担。土耳其是中东水资源丰富的大国,幼发拉底河流量的89%共310亿立方米、底格里斯河流量520亿立方米中的一半都源于其东部山区。土耳其自称对这两条河拥有绝对主权,并在幼发拉底河上建造阿塔图尔克水坝,减少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流量,遭到两国的强烈反对。叙利亚和伊拉克多次指责土耳其不顾他们的利益,单方面非法利用幼发拉底河的水资源。如1990年,土耳其水利专家为了使阿塔图尔克水坝的水库蓄满水,让幼发拉底河改变了流向,造成叙利亚一个月没水用。土耳其一些领导人认为,水像石油一样是一种商品,今后可以用石油和黄金进行贸易交换。四、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人均水资源量少人均水资源量少。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仅2220m3,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与德国、印度相近,仅相当于日本的1/2,美国的1/4,俄罗斯的1/12,巴西的1/20,加拿大的1/44。从相对意义上来讲,我国也属于水资源短缺国之一。2.时空分布不均我国东南和西南地区降水多,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年降水超过1600mm;而广大北方地区降水普遍较少,特别是西北地区,属干旱带,有些地方年降水仅50mm左右。我国的降水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方多集中在4—8月,北方多集中在6—9月。这样,使得我国水资源分布在时空上很不均匀。此外,我国的降水在年际间差别也很大。3.水土匹配差我国水资源与耕地、人口的分布不匹配。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2%,而耕地只占全国的35%;华北、东北及西北内陆诸河流域,耕地占全国的65%,但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8%。特别是黄、淮、海流域,水量合计只占全国的5%,而耕地占全国的37%,人口占全国的30%,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多数河水含沙量较高我国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多数河水含沙量高。其中,含沙量最高的黄河,平均含沙量达37kg/m3。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和长江的部分河段的河床已高出地面,全依赖堤防挡水。5.我国水资源的优势我国水资源具有自己的优势:其一,可利用性较高。我国水资源量虽然偏少,人均拥有量也少,但是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较高。世界上许多大河,如著名的亚马孙河,大都流经人烟稀少的地区,所以,利用性很差。而我国利用性较差的河流,如雅鲁藏布江等,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我国大多数河流均可开发利用。其二,地下水赋存条件好。我国少水的北方平原,许多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好,有利于降水入渗,形成相对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些地区的地下水,只要开采适量,就可以长期利用。坎儿井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它与长城、运河一起并称我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每当夏季,西北地区高山上的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疆坎儿井呈现急剧衰减的态势,平均每年减少20多条。目前仅剩614条,照此预测,20年后可能消失。新疆坎儿井素有“地下万里长城”之称,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等地区,是新疆最古老的地下取水方式之一,这项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地下水利工程被称作是当地民众的生命之源。但随着地下水补给量逐年减少,加上过度的地下水开采,使水位下降,导致坎儿井逐渐干涸。“坎儿井”是我国最长的地下灌溉系统,在吐鲁番地区总长就有4400千米,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新疆“坎儿井”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已经出现雏形,吐鲁番是“坎儿井”的故乡。吐鲁番盆地高温少雨,水贵如油,年均降雨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天山雪水融化,渗入戈壁滩,在地下流淌,成为宝贵的水资源。于是,吐鲁番人创造性地开挖了“坎儿井”灌溉农田,世代相沿成习,至今不衰。“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数十条连贯成井网,长度可达上百千米,被誉为“地下大运河”。这种特殊的水利工程科学合理,具有很多优点:一是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二是深藏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优良;三是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的“清凉剂”;四是由高向低,自流灌溉,不需外加动力。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更没有葡萄沟。据资料显示,1957年时坎儿井数量达到最高峰,有1237个,而到了2022年,仅剩446个。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从容说课在讲述了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规律之后,设计一个研究主题,探讨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的可行性。初看上去,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事情,但实际上有很多方面值得去思考和研究。从问题的设计来看,首先还是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从本章知识的角度来讲,在研究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有关水资源的知识,在选择运输路线的过程中要结合这一章中所学习的洋流知识。本研究主题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为相关背景资料分析,第三部分为运送冰山,第四部分是分析反思毁坏冰山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中,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气候和水资源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培养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部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反思和批判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沙特阿拉伯和南极)通过两段视频将两个地区进行比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两个地区巨大的反差:一个是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一个是晶莹剔透,冰雪世界。推进新课一、知识拓展(阅读资料1:沙特阿拉伯的淡水资源)师沙特阿拉伯为什么缺水?有几方面的原因?生沙特阿拉伯缺水有两方面的原因:自然原因是处于热带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人为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使用水量不断上升。师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有什么好办法?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局限性?(让学生分析如何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沙特阿拉伯来说,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跨流域引水不合乎本区水资源紧缺的实际,同时还会牵扯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该问题时要注意考虑多种因素)(阅读资料2:南极冰山的形成)师要知道南极冰山的形成,首先要了解南极冰川是怎样形成的。(课件展示:文字资料)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常年积雪,当雪积聚在地面上后,如果温度降低到零度以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压力作用或经再度结晶而造成雪粒,称为粒雪。当雪层增加,将粒雪往更深处埋,冰的结晶越变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则因存在于粒雪颗粒间的空气体积不断减少而增加,使粒雪变得更为密实而形成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形成后,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体,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形成冰川。南极的冰山则是南极冰川的前缘断裂入海形成的。师南极地区年降水量是否丰富?为什么?生南极地区降水量并不丰富,因为南极地区终年受极地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所以全年降水稀少。师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只有55毫米,为什么会储藏着如此丰富的淡水资源?生尽管南极地区年降水量很少,但因为终年严寒,降水多以固体形式出现,而且不易融化,经年积累,形成厚厚的冰川。二、执行任务(阅读教材,鼓励学生结合洋流知识,相互讨论分析)师要将南极的大冰山运往北半球的热带地区,需要解决哪些技术问题?生要将南极的大冰山运往北半球的热带地区,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是运送冰山的动力问题和防止冰山消融的技术问题。师运送冰山的动力和防止冰山消融的技术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动力越大,冰山移动的速度越快,冰山暴露消融的时间就越短,冰山融化的就越少。为了降低对动力的要求就要充分利用洋流的作用。你们认为该选择一年中的什么季节和一条什么样的航线来运送这座冰山?生根据任务中冰山的位置,这样一条航线是比较合理的,即先沿着西风漂流加上向北的动力,到达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北角,顺着西澳大利亚寒流北上,在赤道附近利用南赤道暖流转向西,在索马里半岛附近利用北印度洋夏季的季风洋流靠近阿拉伯半岛。如果是这样一条航线,最佳季节应该是北半球的夏季。三、分析反思(阅读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分析。对冰山融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气候变迁、海平面上升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师假如我们大量地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地区以解决那里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对全球的环境产生哪些影响?生因为在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地区的路程中,冰山将会大量融化,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许多沿海地区和岛屿有可能被淹没。师对气候会有怎样的影响呢?生如果我们大量地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地区,将会带来水资源空间分布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影响气候。师说得非常好!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地区发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地区,所以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考虑到对全球生态的影响,否则将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备课资料一、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沙特阿拉伯,面积达210万平方千米,人口1500万,是西亚最大的国家。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内陆最高气温达50—55℃,年降水量仅约100毫米。沙漠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是世界大沙漠之一,面积达65万平方千米,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全国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由于水资源有限,所以长期以来雨水是沙特阿拉伯饮用水和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人口主要居住在为数不多的几个绿洲上,可耕地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对这有限水资源的依靠使沙特阿拉伯面临一些严重的问题,迫使沙特阿拉伯寻求其他水源,以解决由于人口和工业项目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对水的需求问题。近一二十年以来,由于石油大规模开采带来了巨额的石油财富,政府为解决严重的缺水问题投入巨资,建立了25个大型海水淡化工厂,日淡化海水525万立方米,约占世界海水淡化总量的%,淡化海水能力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沙特阿拉伯海水淡化总公司正在红海和波斯湾沿岸的延布、查比勒、海卜尔和舍伊卜,建造4个新的海水淡化工厂,建成后将新增海水淡化能力73万吨。沙特的海水淡化工厂不仅向沿海城市提供淡化水,而且还向内地一些人口稠密和缺乏饮用水的城市和地区提供淡化水,用钢铁和水泥等各种材料建造的输水管总长达2080千米,已形成一个遍布全国的庞大供水网。在有些地区,甚至还用淡化海水发展灌溉农业,使昔日黄沙广布的不毛之地,成为阡陌纵横的大片绿色农田,耕地面积迅速扩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