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建设规划_第1页
学科专业建设规划_第2页
学科专业建设规划_第3页
学科专业建设规划_第4页
学科专业建设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05—2020)(讨论稿)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一)学科专业设置全院共有37个高职专业,横跨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四大门类。按职业门类划分,共有13类37个专业。其中轻纺食品类专业2个,电子信息类专业8个,环保类专业1个,制造类专业3个,土建类专业3个,生物与制药类专业1个,交通类专业1个,材料与能源类专业1个,财经类专业8个,旅游类专业1个,文化类专业2个,艺术设计传媒类专业5个,法律类专业1个。目前,学院比较有优势的专业为食品工程、食品检验、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通信与自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计算机财务管理、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特色专业为食品检验、工业电气自动化。(二)、学科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自治区党委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规划了我区今后的发展蓝图,确定了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区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的奋斗目标,年均增长要达到9.2%。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自治区党委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加快我区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的转换。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大以交通、通讯、水利、能源和城市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主动地参与优势资源的开发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增长,提高我区经济整体实力。为此,我区将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围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坚定不移地走符合新疆实际的工业化道路,依托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石油石化工业,做大做强棉纺工业,建筑建材业,加快矿业开发和电力工业发展。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工业水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积极培植、迅速发展壮大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进而成为支柱产业。自治区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为发展我区高等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提供了重大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要求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新疆教育的支持能力不断增强,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自治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自治区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纷纷上马,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新疆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还将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农牧区剩余劳动力需要向东部地区和城镇转移,都对自治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也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未来10—20年,我区高中以下各学龄段人口呈平稳态势,规模发展压力相对减轻,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可能;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安排,使我区教育有望以信息化为载体,实现可持续发展。自治区党委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结合新疆实际,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了我区今后五年、十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同时,在新疆这样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各民族的劳动素质,能够有力地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实现我区的长治久安。总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一切为我院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2、内部条件分析(1)专业办学优势在学院近30年的办学历史中,先后开设过13类50个专业,培养了近三万名各类建设和管理人才,其中工科类专业涵盖了大部分的专业门类。按照三类产业的划分,学院形成以二产专业为优势,三产专业基本兼顾,一产专业涉及的专业布局。尤其是近三年来,随着学院不断的建设和发展,专业设置也处在不断的更新和拓展中。专业的设置数已达37个,专业的门类按职业门类划分主要有:轻纺食品类、电子信息类、环保类、制造类、土建类、生物与制药类、交通类、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旅游类、文化类、艺术设计传媒类、法律类等,培养的毕业生以90%以上的就业率居同类院校前列,以产学合作,订单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为企业服务,毕业生以适应期短、动手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30年的办学历史给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专业的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软、硬件条件。(2)、区域优势我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7年提前3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半的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已初步形成了国家最大的商品棉基地和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铁路、公路、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加快,为今后的大开发、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疆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有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现已有16个口岸对外开放,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经新疆出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我国与中亚、西亚和独联体各国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我区扩大向西开放和开拓周边国际市场提供了巨大潜力,使新疆有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成为“东联西出”的桥头堡,建成为我国西部的国际商贸大通道和国际商贸中心。所有这些,为我们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我们的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广阔天地,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国内外合作办学提供了各种交流的便利机会。(3)、师资队伍优势近30年的办学历史造就了一支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科专业门类较为齐全、职称比例协调、素质优良、专兼结合、教学与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随着学院高职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积极引进、加强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平均年引进教师20名左右,年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10名左右。引进和培养教师的方向始终定位在适应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急需发展的专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以利于学院专业的优化、调整和发展。(4)、产学研结合优势结合从事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学院在人才培养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我们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开发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教学体系,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块式教学、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创新教育,坚持适需培养的原则,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校负责常规教学的组织与实践,企业承担开发性、应用性课程讲授,学生参与企业软件项目开发,毕业前由企业进行考核;改造专业,突出实用、实践性,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高专业素质;将相关课程、相关技术有机整合,构建“课堂是车间,老师是师傅,学生是工人”的立体式教学环境,通过项目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践证明,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居同类院校前列。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已经建立了30个左右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职业岗位上操作,让学生进行顶岗锻炼,给学生创造了真实的工程背景下的训练条件,加大了学生能力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说,学院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氛围,积累了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实践经验,为学院专业的调整与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5)、实验与实习条件在过去办学的过程中,学院已建立了具有以二产专业为主的40个专业实验室,30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学院将围绕专业的调整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巩固和扩大院外实习基地的数量,以满足专业发展调整的需要。(三)、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根据我院“立足新疆、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基层”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个宗旨,按照服务社会、适应需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原则,坚持“扬优、支重、创新、改革”的专业建设思想,重点专业做大、特色专业做强、品牌专业做优,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新专业,改造和提升老专业,积极探索新的专业生长点,进一步优化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专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满足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根据自治区确立的三大战略,一是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二是科教兴新战略,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从“一、二、三”向“二、三、一”过渡,即:一产调优、二产做强、提升三产。自治区重点发展方向是建立“五大基地”,一是石油天然气基地,二是重化工基地,三是特色轻化纺织品基地,四是绿色食品基地,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因此,学科专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新疆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做文章,牢固树立“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思想。第二、适应新疆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根据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将实施六大工程:质量建设工程、重点学科与精品专业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对口支援工程、大学园区建设工程。我区将在2010年前重点建设现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25个自治区重点学科,2004—2010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将投入1500万元专项,重点学科所在学校也应保证不少于1:1配套投入,力争到2010年,能再有2—3个左右的区级重点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到2010年,再遴选10—15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到2020年,使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达到50个左右,国家级重点学科达到10个,2010—2020年,自治区财政用于重点学科建设的专项每年应不少于3000万元。这一切都为我院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因此,学院除建好目前的一批专业外,还需注意创造条件,力争在几个学科专业上有所突破。第三、以市场需求为杠杆,满足就业要求。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是整个高职高专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市场需求就是就业导向,市场需求就是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设置专业,将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学科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优化学科专业。根据我区经济发展重点方向,重点建设食品、环保、生物技术、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重点发展化工、纺织服装、石油化工、数控技术、通信、旅游等专业,积极培育材料、能源、交通、建筑类专业;改造和提升制糖、制革、造纸、发酵等老专业。其中食品工程专业已经被教育部评审批准为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建设项目。总之,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办什么专业。第四、依托学院学科专业基础和优势。由于学院比较重视学科专业建设,通过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批特色和优势专业,这些优势是今后确定和发展重点学科专业的有利条件。根据现实条件和未来发展,以轻纺食品类和石油天然气专业为特色专业,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导,加快学科专业发展的布局调整,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设置、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人才的需求。(四)、学科专业建设总体原则1、主动服务原则要做好高职人才培养的服务工作,首先要树立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密切关注地方传统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和变化,加强专业建设与调整。其次,要树立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深化专业改革,切实培养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职人才。再次,我们还要主动拓展人才服务的地域范围,既要重点服务地方,又不局限于地方,以便拓展面向广大市场充满活力的专业。2、协调发展原则以工为主,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食品、化工、纺织等专业;大力发展信息、通信、数控技术等新兴的高新技术专业;要积极培育材料、建筑、交通等专业。服务类专业是我院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度超前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多种专业。3、特色原则专业特色可以体现在“人无我有”,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同我异”、“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等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紧围绕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紧围绕重化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紧围绕我院的优势专业和产学研的办学优势来创建我院的特色专业。4、结构效益原则学科专业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合理的结构,这是保证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前提,也是体现办学效益的重要因素。学科专业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应体现在结构上层次分明,各类学科专业比例适当。学院学科专业层次构建的基本目标是积极发展特色专业,精心建设重点专业,全力打造品牌专业,做到品牌专业做优,特色专业做强,重点专业做大。学院各类专业的比例应基本适应新疆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比例。5、国际化原则要以教育必须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意识,加强学院高职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认真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积极采用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提倡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科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学院适度超前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更要注重与国际接轨。要建设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高职人才。(五)、学科专业建设目标按照服务社会、适应需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原则,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体系。基本目标是:(一)2005年建设40个、2010年建设50个、到2020年建设70个左右有显著特色的专业;(二)建设15个院级重点专业和10个院级品牌专业;(三)在院级品牌专业基础上,争取建成5个左右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3个国家级重点示范专业;(四)形成近2000人的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五)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将人才尤其是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同时考虑,通过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梯队,培养40名左右学科专业带头人。(六)、建设规划与保障措施1、专业建设规划“十五”期间,学院已设高职学科专业(按职业门类划分)13类37个专业,它们是轻纺食品类的服装设计和食品检验等2个专业,电子信息类的通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通信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等8个专业,环保类的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制造类的产品造型与设计、工业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及应用等3个专业,土建类的工程建设与预算、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城市规划等3个专业,生化与制药类的生物技术专业,交通类的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材料与能源类的热能工程专业,财经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与保险、国际经济法、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等8个专业,旅游类的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文化教育类的汉语教育和外贸英语等2个专业,艺术设计传媒类的新闻学、现代教育与实验技术、电脑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和室内装潢设计等5个专业,法律类的法律专业。(1)建设规划2005年—2010年,学院将重点建设食品、环保、生物技术、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重点发展轻化工、服装纺织、石油化工、数控技术、通信、旅游等专业,积极培育材料、能源、交通、建筑类专业;改造和提升制糖、制革、造纸、发酵等老专业,形成以工科专业为主,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体系,建立一支以学科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梯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2005年高职专业达40个,2010年达到50个左右,2020年达到70个左右。关注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通过信息、管理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促进学科专业交叉、复合,形成新的学科专业。在这些新兴学科上尽快获得竞争优势,树立学科专业品牌。通过15年左右的努力,建成2-3个国家级精品建设专业,10个省部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5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培养40名左右学科专业带头人。(2)保障措施通过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专家学者组成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扶持发展新办专业。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科研所建设。加大学科梯队建设力度,加速培养大力引进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理顺学科建设体系,重点建设主干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扶持发展新兴学科,处理好支撑学科与主干学科的关系。探索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学科评估考核体系。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的专业实验室和实用高效的实训基地。通过信息、管理学科专业与各学科专业的渗透,建立信息与轻化工程、信息与管理等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机制,促进新兴学科专业的发展。根据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布局。2、学科建设规划(1)建设规划形成以工科专业为主,管、经、文、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体系。(2)保障措施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群的建设,积极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专业群,带动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优势学科专业和特色学科专业的作用,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工科类专业为主要建设方向,形成以高新技术与传统学科专业渗透,以管理学科和信息学科交叉,以信息学科带动其他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依托,以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为基础,形成一支以学科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学科专业群体和学术梯队。通过课题研究,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形成多学科专业相互渗透的学术氛围和专业支撑结构。3、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建设规划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较强的实践环境中受到锻炼。更新观念,理清思路,结合专业教学要求,重点建设好精品专业和主体专业的实验室,整合和充实其它专业的基础实验室。多数专业要建立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的实训基地。建设好100个左右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密切校企联系,提高联合办学的效益。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加强实践环节的师资力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实验、实习人员队伍。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充实、更新、建设一批现代科技含量高、工程技术氛围强、教学科研功能齐全,高职人才培养特色明显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成10个左右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基本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到2010年学校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000万左右。(2)保障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六年内共投入3000万元用于实验室的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高新技术含量,立足于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科技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建设好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实验室考核、评估工作正常化。4、课程与教材建设(1)建设规划建设符合学校专业发展目标定位的主干课程,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项目管理机制,以主干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主体专业的基础课建设为核心,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它课程建设。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为课程建设的关键。以课程评估为手段,建立“研——评——建”一体化的课程建设运行机制,推动高职教材建设。以技能性应用性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建设与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具有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到2010年有5门精品课程通过教育部验收,10门精品课程通过自治区验收。完成50-60门校内主干课程建设任务并组织评估、验收。校内全部课程达到合格标准。完成100种校内讲义、教材出版工作;20种公开出版教材;完成40项CAI课件的立项和研制工作。完成80%考试课程试题库建设。(2)保障措施建立和强化课程建设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大精品课程和主干课程建设的力度,落实激励政策,及时总结,按时评估验收。加大课程和教材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用好资助公开出版教材基金。通过CAI课件制作、讲课比赛和CAI课件展示会等形式推动课件的推广应用和制作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学院现有五个系、部,专兼职教师17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2%,其中专任教师共148名,占教师总数的83%,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共26人,占教师总数的18%;高级职称35人,占教师总数的20%;双师素质教师61人,占教师总数的34%;教师来自16个省58所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年轻态、富有朝气,学缘结构较为合理,专业教师分布较为合理,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达到教育部优级标准。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以学历提高和双师素质培养为重点,通过引进、送培、进修等多形式、多渠道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师资队伍。“十五”期间,学院共引进教师71名,均为本科以上学历,所学专业基本上是学院紧缺专业,同时从社会上聘用了一定数量的较为稳定的外聘教师,使学院的师资队伍实力在自治区同类院校居于前列。师资队伍结构更为合理。从学历结构看,95%以上的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占到18%;从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教师占到83%,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从专业结构看,我院教师所学专业涵盖工、农、经、管、法、文、理、史、教等九大学科门类,重点专业教师配备充足,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从学缘结构看,我院教师来自全国16个省区58所高校,结构较为合理;从职称结构看,高、中、初比例为2:5:3,分布合理。3、师资队伍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是:(1)、领导重视,落实规划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五”规划》,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核心,在师资引进、提高、培训、考核、管理和待遇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划,并在经费上给予保证。2000年以来,共引进新教师71名,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10名;教师参加中、短期专业进修、培训累计400余人次,培训经费40多万元;学历提高5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6人,专升本22人,学校承担费用12万元;近三年共晋升高级职称12名,中级职称35名;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明显改善,待遇不断提高。(2)、选拔骨干,建好梯队为了造就一支跨世纪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学院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和管理办法。一是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二是破除论资排辈观念,把有才干、有实绩的中青年教师放到专业带头人的位置,让他们尽早发挥带动作用;三是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明确任务,签订合约,严格选拔,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四是为选拔的人员创造条件,优先安排进修、学习、交流、培训,优先晋升技术职务,享受校内津贴等。(3)、加强培训,优化队伍学院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学院对青年教师定期举办教育学、心理学培训班,对全院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培训,安排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团体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以及轻工行业19个行业协会,送教师到企业、到现场,了解行业发展和技术、装备现状,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努力造就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既能动口,又能动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4)、内稳外引,筑巢引凤近几年来,学院在稳定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多渠道引进师资。一是在层次上,坚持高标准。在送培现有师资进修提高的同时,在住房分配、配偶调动、津贴发放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引进高学历人才。二是在来源上,坚持五湖四海,疆外为主的原则,三是坚持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使学院教师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达到了师资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5)、按需设岗,严格管理在教师职务岗位设置中,我院坚持按需设岗的原则,强调岗位设置必须做到: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重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利于教师队伍合理结构的形成和完善教师聘任制、有利于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此,学院在教师职务评聘工作中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择优晋升,不搞论资排辈,同时加强考核,积极尝试评聘分离,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6)、以人为本,师德为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师德、师风建设,一手抓业务水平的提高。学院定期组织教师政治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教师中深入开展反分裂教育学习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阵地意识、责任意识、防范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教师业务考核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和末位待岗制度,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4、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从我院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来看,教师队伍总体人数少,教科研人员缺编较多(2)、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不断改善A、从专业结构看,过剩与紧缺并存;B、从年龄结构看,青年教师人数较多,绝大多数都是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教学经验及实践技能缺乏;同时学院的民族教师中文科类较多,理工科的寥寥无几,尤其是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不多;C、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实践和创新能力急需加强。;教师队伍中国际型人才少,对国际前沿知识的把握较差,同时教师创新能力不强,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偏低;部分教师知识陈旧;青年教师中拔尖的人才数量不多;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没有过关,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3)、师资流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由于人才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学院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力度已低于发达地区同类院校,学院部分骨干教师出于自身的需要出现流失和一些不稳定因素,工作上带来了不少损失,对领导和教师的感情也带来了一定的损伤。(4)、教师队伍的激励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教师的考核工作不到位由于教师聘任制和优课优价制度尚未完全实施,仍存在着一定事实上的教师职务终身制和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因此,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指导思想及方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及方针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坚持“重在培养,加大引进,改革机制、优化结构、强化聘任、内涵发展”的方针,建立起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三)、建设目标“2005-2020”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以学科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高学位、高职称和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整体优化,能担负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承担技术创新重任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确保学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总量目标:有计划地逐年增加教师总量,保证学院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2010年,教师与学生比达到1:18。为实现该目标,教师队伍人数应为556人,其中专任教师队伍的人数应为444人,2005——2010年期间,每年补充专兼职教师50人左右。到2020年,教师与学生比稳定在1:18,教师队伍人数达到833人,其中专任教师队伍的人数达到666人,每年补充专任教师20人左右(扣除自然减员)。2.结构目标:-----学历结构至2010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0%,为17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8人(2%),到2020年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要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60%,为4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20人(3%)。-----职称结构到2010年高级职称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左右,其中教授达到2%;2020年高级职称达到教师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其中教授达到10%。-----专业结构坚持优先精品专业、保证重点专业、充实新专业。紧紧围绕学院重点专业和专业建设需要,努力形成一支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能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3.层次目标:实施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计划,造就一批在研究工作上有建树的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专业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梯队。到2010年,培养5名左右的省部级专业带头人,5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行业技术专家若干名;2020年培养出国内知名的专业带头人2名左右,省部级专业带头人1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100名左右。4.制度建设目标和待遇保障目标: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教师培养管理办法,基本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明确教师岗位职责、任务,对教师实行动态岗位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向一线教师倾斜,年增长幅度不低于5%(参照乌市消费指数上涨幅度)。制订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选拔人才条件和程序,并于相应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办公教学设备配备,进修管理办法,以及津贴福利发放全面向教学一线,向高学历人才,向高技能人才上做适度的倾斜,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激励其他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在教学、科研方面表现出色的给予重奖。(四)、实现“2005-2020”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主要措施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在院党委、行政领导下,全面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学院师资总体规划由学院办公室牵头负责,并会同各部门做好人员计划、选留、引进、进修、组织学院教师培训及教师职务职称的评审、聘任、奖惩和业务档案的建设管理工作。----各系部应有一名领导主管本部门的师资工作,要根据学院规划要求和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年度计划,并全面负责教师的使用、培训、考核工作,将学院的总体规划逐级分解,落到实处。----师资队伍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将完成任务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学院定期召开师资工作会议,检查师资规划执行情况,研讨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交流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保证学院“2005-2020”师资规划的全面实现。2.以提高学历层次为重点,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学历层次是反映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学院将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快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要以引进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为主来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新进教师的学历层次。从2005年开始,重点建设专业补充教师,必须要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通过制订相关政策,要求现有在校3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必须在2010年前达到硕士以上学位,学校通过有计划地向内地院校送培研究生和鼓励教师自费学习两种措施并举来实现该目标,同时学院每年安排30万元经费,用于中青年教师的学历提高,在2020年以前培养出至少15名博士。----改革职称评聘政策,强化学历要求,自2005年起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应具备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对学历不达标而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将解聘其教师职称。----自2005年起学院的民族教师汉语水平(HSK)必须达到八级以上,在民族班全面实现汉语授课,对达不到标准的教师调离教师岗位。通过以上措施,力求在2010年末使教师队伍中具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40%,并全部以汉语授课。3.加大“内稳外引”力度,正确处理引进与稳定的关系学院自2005年起制订相关政策,确定重点专业,从进人关口开始把关,原则上只接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到教学一线。学院人才评测专家组对所有新进教师进行评测,学院对具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以及其他紧缺型人才者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并建立专项资金(至2010年共投入160万元)以吸引人才。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用引进、送培、聘用、雇佣、租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实、优化、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4、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聘请一批疆内外专家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到学院进行讲习和指导;同时学院利用行业优势积极在企事业单位中聘请一批具有一定学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师作为学院固定的兼职教师,定期到学院进行实践指导和讲习.----各专业系部和培训处定期组织专业系部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具体问题与企业进行共建和技改活动;同时安排专业系部的教师利用寒暑假下厂参加实践。----制定相应奖励办法,并建立专项资金保障(至2010前共投入300万元)积极鼓励教师学习和考取其他专业技能证书,为教师取得其他专业技能证书创造和提供一定条件和帮助。通过以上措施,使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能够在2010年达到专业课教师人数的80%,并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5、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