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_第1页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_第2页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_第3页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_第4页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献学”部分做好充分准备。顺祝考试顺利!)第一部分:《文选》五臣注:唐代开元时五位朝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对《文选》进行合注,进献朝廷后流行,世称“五臣注”。自南宋以来,《文选》五臣注与李善注多合刊,称为《六臣注文选》。六经皆史:中国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六经中《春秋》与《尚书》是史书,而《诗》、《礼》、《易》、《乐》也源自史官,具有记录历史的性质,因此也都算史书。“六经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清代章学诚,这一提法提升了史学的研究价值,拓宽了史学的研究对象。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经今、古文”:所谓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在汉代,奉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者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从而形成“今古文之争”,对中国古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因相对于“经书”,故称为“纬书”。谶纬西汉末及已经流行,王莽曾召集文士对谶纬之书进行一次大的结集。汉光武帝刘秀就是靠图谶兴起,纬书及其代表的文化在东汉形成极盛的局面。以训诂代本字:在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时,常常对古奥艰涩的字句今行译释,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有的是对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增文译释。“四部分类法”:大部分\o"中国"中国\o"典籍"典籍所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即按照\o"经"经、\o"史"史、\o"子"子、\o"集"集四部进行分类的方法。四部分类法在《隋书经籍志》中正式确立,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其大成。六经注我:学者按照自己的方便,随意阐释六经,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智慧,诠释自己的生命。“六经注我”是相对于“我注六经”而言的,其提出者陆九渊本意为:理解六经,发挥经义而不为所拘限,使六经为我所用。但后世学者矫枉过正,因此形成了率性处理文献的空疏学风。辨伪:指对伪书及其虚假内容进行分析甄别的研究方法。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辑佚: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二重证据法:主要指“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文史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创立,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陈寅恪的概括,“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也可纳入“二重证据法”。第二部分:从校勘学角度解释“古籍”:校勘学所研究的校勘特指古籍的校勘。所谓古籍,业之书、元曲杂剧等。元代书院本:元代书院十分兴盛,著名的有梅溪书院、西湖书院、象山书院等,书院刻书一般数量大、速度快、质量上乘。南北监本:明朝国子监分南京、北京二处,南北监本好篡改、校对粗疏,历来学者对其评价不高。藩刻本:明代分封藩王,各地藩府刊刻了三百多种书,著名的有蜀藩、宁藩、晋藩等。藩刻本刻印俱佳,是明代官刻本中的精品。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有根据牌记、刻工、讳字、原书序跋、后人题跋识语、藏书印记、著录、书名、卷数、目录、体例、衔命、尊称、谥号、书中所涉人物、年号、史实、地名、官名、官署名、校勘、综合考辨等十几种方法帮助鉴定版本。第四部分:《汉书·艺文志》: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为《汉书》十志之一,属于史志书目。该书是班固根据刘向、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包括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汉书·艺文志》在《七略》的基础上,删兵书十家,增加刘向、扬雄、杜林三家著作。《汉书·艺文志》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隋书·经籍志》:这部书是由唐朝廷组织编撰的官修目录,也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隋志》以《隋大业正御书目》作为底本,借鉴了阮孝绪《七录》的分类体系,并利用隋代遗书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进行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学著作。《郡斋读书志》:宋代晁公武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郡斋读书志》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其中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八类、集部四类。《郡斋读书志》著录了不少已佚唐五代文献。其解题涉及许多文学史料,价值尤高,如目录学家陈振孙所言:“其所发明,有足观者。”《郡斋读书志》在编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袁本和衢本两大版本系统。《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撰。这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陈振孙将自己对5万余卷藏书的研究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进行整理,历20年撰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6卷。该书收录丰富,体例较完备,记载较全面,为后世所重视,在考证古籍存佚、辨识古籍真伪和校勘古籍异同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该书著录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超过南宋官修《中兴馆阁书目》所著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其“解题”的参考使用价值,也较《中兴馆阁书目》为优。私人藏书目录在数量、质量方面同时超越官修目录,该书是其转折点。《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全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总目》。全书200卷。著录图书3401种,79309卷,存目6793部,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