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_第1页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_第2页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_第3页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_第4页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化课程代码:08564(笔试)2008年12月版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导游专业(专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北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以名胜古迹为主)极为丰富,几乎每一个旅游景点都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本课程从中国古代的皇帝与皇权、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角度,较为深入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掌故逸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也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另外,为突出旅游专业教育的特色,本课程对中国古代皇帝与皇权的产生、发展和特点,皇帝的饮食起居,与皇帝有着密切关系的皇族成员、后妃、宦官等的特权地位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因皇位和皇权所引发的血腥争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这是本课程区别于其他通史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一大特点。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他们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典章制度、掌故逸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初步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努力掌握核心内容,全面了解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应为“北京概况与导游基础”和“北京旅游景点文化”的先修课程。学习完本课程之后,可以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中国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北京概况与导游基础”和“北京旅游景点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上述两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皇帝与皇权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了解和掌握皇帝的产生、宗法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特权地位以及古代皇族、后妃、宦官制度等的基本情况。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三皇”、“五帝”与古代禅让制度1、史书中的“三皇”、“五帝”2、“三皇”、“五帝”所处的时代3、“禅让”制度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二)君位世袭的开始与宗法制度的产生1、君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背景和过程2、宗法制度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影响(三)秦始皇称“皇帝”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秦始皇称“皇帝”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2、汉初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与进一步完善(四)皇帝的饮食起居1、宫室、山陵2、饮食、服饰3、巡游4、医疗5、祭祀6、婚娶(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徽号、年号1、谥号2、庙号3、徽号4、年号第二节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一)太上皇1、太上皇的地位与特权2、太上皇与皇帝的关系3、历史上著名的太上皇(二)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1、皇太子的册立2、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的权位3、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与皇帝的关系4、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与朝臣的关系5、宗法制度的困惑与储位争夺(三)诸王及一般皇室成员1、皇子封王的开始2、诸王权位的变化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3、一般皇室成员4、宗室封爵(四)公主1、公主称谓的由来2、公主的特权地位3、古代“和亲”政策第三节后妃制度(一)后妃等级与名号1、后妃制度的产生2、后妃等级与名号(二)皇后1、皇后的册封2、皇后的特权地位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三)妃嫔1、嫔妃的地位与后宫生活2、古代殉葬制度(四)外戚1、外戚的特权地位2、外戚干政(五)太后临朝1、皇太后的地位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2、吕后称制3、则天皇帝4、慈禧垂帘第四节宦官制度(一)宦官制度的产生与宦官的地位和作用1、宦官制度的产生2、宦官的地位和作用(二)宦官专权1、从“十九侯”到“十常侍”2、“弑主立君,权在宦竖”3、从“翁父”王振到“九千岁”魏忠贤4、清代对宦官权力的限制三、考核知识点(一)“三皇”、“五帝”与古代禅让制度(二)君位世袭的开始与宗法制度(三)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四)皇帝的饮食起居(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徽号、年号(六)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七)后妃制度(八)宦官制度四、考核要求(一)“三皇”、“五帝”与古代禅让制度1、识记:四岳十二牧三皇五帝黄帝唐尧虞舜2、理解:实施禅让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二)君位世袭的开始与宗法制度1、识记:大禹夏启周公嫡长子继承制2、应用:宗法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三)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1、识记:秦始皇“制”“诏”2、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四)皇帝的饮食起居1、识记:前朝后寝五辂卤簿五礼衮冕服黄肠题凑覆斗方上因山为陵宝城宝顶2、理解:古代帝王的主要祭祀活动(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徽号、年号1、理解:庙号、谥号、年号、徽号的含义、作用及其产生的时间(要求能举例说明)(六)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1、识记:太上皇皇太子诸王皇族(宗室)公主驸马靖难之役应用:秘密建储制度创立的时间、内容及其作用(七)后妃制度1、识记:皇后皇太后妃嫔外戚垂帘听政吕后武则天慈禧清代后妃的等级与名号2、理解:古代皇太后临朝称制的几种类型及其对国家政治和后代历史的影响(八)宦官制度识记:五刑神策军甘露之变厂卫制度二十四衙门赵高郑众高力士李辅国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2、理解:中国古代宦官专权的几个重要时期及其特点第二章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及官吏选拔制度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所进行的一系列官职改革。了解和掌握历代官吏选拔的主要途径及其特点,重点掌握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有关情况。二、课程内容政治制度与官僚机构(一)先秦官制1、“官”的产生与发展2、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制(二)秦汉三公九卿与地方郡县制的确立1、三公九卿制的产生与进一步完善2、秦代郡县制的确立与汉代的郡国并行制(三)汉武帝设“中朝”与汉光武立尚书台1、“中朝”的性质与职权2、州刺史的设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3、尚书台的设立、性质、权限(四)三省六部制的产生与发展1、三省六部制的产生2、三省六部制的发展与进一步完善3、地方官制的变化(五)宋元官制1、宋初官制改革2、元朝官制(六)明初官制改革及明清官制1、明初官制改革2、内阁制度的确立3、清代中央官制4、清代地方官制第二节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原始公社土地公有制2、奴隶主贵族土地占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过渡3、古代屯田制度(二)赋役制度1、先秦赋役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赋役制度的变化3、秦汉赋役制度4、魏晋至隋唐赋役制度5、“两税法”的产生与发展6、明代赋役制度与“一条鞭法”7、清初赋役制度的改革与“地丁合一”(三)古代货币1、货币的产生2、先秦货币3、“秦半两”4、“汉五铢”5、纸币的产生与发展6、古代的金银货币(四)古代度量衡1、度量衡的产生与发展2、历代度量衡简介第三节军事制度(一)先秦兵制1、先秦军队的构成2、骑兵的产生与发展(二)秦汉、魏晋兵制1、秦代兵制2、汉代兵制3、“世兵”制度(三)府兵制的产生、发展与衰亡1、府兵制度的产生2、府兵制度的发展与衰亡(四)宋代募兵制1、募兵制度的产生2、宋代募兵制的特点与弊端(五)明代卫所兵制1、明初兵制改革2、卫所兵制的特点3、卫所兵制的衰亡(六)清代兵制1、八旗兵2、绿营兵3、团练第四节官吏选拔制度(一)先秦世卿世禄制1、世卿世禄制度的特点2、世卿世禄制度的衰亡(二)汉代察举及学校制度1、察举制度2、学校制度(三)九品中正制度1、九品中正制度的产生2、九品中正制度的特点3、九品中正制度的衰亡(四)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明清科举制度3、科举制度的弊端(五)恩荫、军功、捐纳1、恩荫2、军功3、捐纳三、考核知识点(一)秦汉三公九卿与地方郡县制(二)汉武帝设“中朝”与汉光武立尚书台(三)三省六部制(四)宋元官制(五)明初官制改革及明清官制(六)经济制度(七)军事制度(八)官吏选拔制度四、考核要求(一)秦汉三公九卿与地方郡县制1、识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刺史郡守2、理解:三公九卿制郡国并行制(二)汉武帝设“中朝”与汉光武立尚书台1、识记:中朝(内朝)六曹尚书台2、理解:从“中朝”与尚书台的设立看专制皇权的加强(三)三省六部制1、识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御史台2、理解:三省六部3、应用:从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看皇帝对中央政府控制的加强(四)宋元官制1、识记:翰林学士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行中书省转运使提点刑狱知某事”2、应用:从宋初官职改革看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加强(五)明初官制改革及明清官制1、识记: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都察院大理寺国子监翰林院监察御史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道员国议南书房理藩院宗人府内务府总督巡抚2、应用:从明代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看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六)经济制度1、识记:占田制均田制自耕小农井田制初税亩什一税户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耗羡货贝刀币布币爰金半两钱五铢钱交子宝钞银票度量衡五量提系杆称2、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古代屯田的几种形式3、应用:明代一条鞭法的内容和意义清代地丁合一内容和意义(七)军事制度1、识记:长从八部折冲府禁军厢军更戍法五军都督府八旗固山甲喇牛录都统绿营兵提督团练2、理解:府兵制产生的时间和特点所谓“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含义和目的明前期卫所兵制的特点3、应用:八旗兵、绿营兵、团练在清代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八)官吏选拔制度1、识记:贤良文学孝廉太学郡国学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生员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翰林八股文恩荫军功捐纳2、理解:世卿世禄制实行的时间和特点察举制实行的时间和特点如何理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3、应用: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完善及其在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中央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和不同时期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秦朝对匈奴的防御与修筑长城1、匈奴势力的强大与秦始皇北击匈奴2、秦长城的修筑(二)汉朝对匈奴的和战与经营西域1、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2、汉武帝北击匈奴3、汉朝对西域的经营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三)秦汉对百越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征服与开发1、征服与开发百越2、征服与开发西南夷(四)汉与乌桓、鲜卑及羌人的关系1、汉与乌桓的和战2、汉与鲜卑的和战3、汉与西羌的和战第二节唐代民族关系(一)唐与突厥的关系1、突厥势力的兴起2、唐与突厥的和战(二)唐与薛延陀、回纥的关系1、与薛延陀的关系2、与回纥的关系(三)唐与靺鞨的关系1、渤海国2、黑水都督府(四)唐与吐谷浑、土蕃的关系1、与吐谷浑的关系2、与土蕃的关系(五)唐与南诏的关系1、南诏势力的兴起2、唐与南诏的关系第三节宋元民族关系(一)契丹的兴起与宋辽和战1、契丹势力的兴起2、辽国的建立3、宋辽和战(二)宋与西夏的和战1、党项族势力的兴起2、西夏国的建立3、宋与西夏的和战(三)女真的兴起与灭辽和北宋1、女真势力的兴起与金朝的建立2、金朝势力的南下与辽朝的灭亡3、“靖康之耻”与宋室南迁(四)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与绍兴和议1、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2、绍兴和议与南宋苟安(五)蒙古的兴起与灭金和南宋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与金朝的灭亡2、元朝的建立与南宋的灭亡(六)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1、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2、各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斗争第四节明清民族关系(一)蒙古1、瓦剌蒙古的兴起与“土木之变”2、鞑靼蒙古的兴起与“庚戌之变”3、清初对漠南蒙古的笼络与控制4、清廷对准噶尔叛乱的镇压5、多伦会盟与清廷对漠北蒙古统治的加强(二)藏族1、明朝对西藏地区的控制2、喇嘛教的产生、发展、教派与宗喀巴宗教改革3、清廷对黄教首领的笼络4、驻藏大臣的设立与清廷对西藏控制的加强5、“金奔巴”制度的创立与清廷对西藏控制的进一步加强(三)畏兀儿族(回部)1、明朝对畏兀尔族的控制2、清廷平定回部叛乱及其对该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四)西南各少数民族1、改土归流2、屯田开垦三、考核知识点(一)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二)唐代民族关系(三)宋元民族关系(四)明清时期的蒙古(五)明清时期的藏族(六)明清时期的畏兀儿族(七)明清时期西南各少数民族四、考核要求(一)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1、识记:匈奴单于西域都护府戊己校尉百粤乌桓鲜卑蒙恬班超卫青霍去病2、理解:长城的修筑汉朝北击匈奴与经营西域(二)唐代民族关系1、识记:突厥南诏回纥薛延陀土蕃吐谷浑渤海国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成公主2、理解:唐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交流的盛况(三)宋元民族关系1、识记:西羌契丹南面官北面官投下军州燕云十六州潭渊之盟岁币绍兴议和女真猛安谋克杨业岳飞韩世忠文天祥2、理解:宋朝与辽、金的和战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四)明清时期的蒙古识记:瓦剌鞑靼也先庚戌之变厄鲁特准噶尔喀尔喀扎萨克多伦会盟俺答汗噶尔丹满蒙联姻理解:土木之变与于谦保卫北京清王朝与漠南蒙古的特殊关系(五)明清时期的藏族1、识记:驻藏大臣藏传佛教乎毕勒汗宗喀巴达赖班禅2、理解:明代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3、应用:金瓶掣签制度的创立、内容和意义(六)明清时期的畏兀儿族1、识记:回部大小和卓木2、理解:清王朝对回部民族叛乱的镇压(七)明清时期西南各少数民族1、识记:土司土官2、理解:改土归流的内容和意义第四章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情况;掌握明清时期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渗透以及中国统治者的应对措施和后果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秦汉对外关系(一)与东亚、南亚各国的交往1、与朝鲜的友好交往2、与日本的友好交往3、与越南的友好交往4、与印度等国的友好交往(二)丝绸之路的开辟1、张骞出使西域2、丝绸之路的开辟3、汉朝与西亚、北非及欧洲各国的联系第二节唐代对外关系(一)唐朝与东亚各国的友好交往1、与朝鲜的文化交往2、与日本的文化交往3、与印度的文化交往(二)与中亚、西亚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1、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2、与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3、与欧洲、非洲的联系第三节宋元对外关系(一)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1、与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往来2、与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3、与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二)与欧洲的文化交流1、中国文化对欧洲各国的影响2、马可·孛罗来华第四节明、清(鸦片战争前)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2、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路线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二)明代的抗倭斗争1、倭寇对明东南沿海地区的侵扰2、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三)明、清(鸦片战争前)与朝鲜、越南、缅甸的关系1、与朝鲜的友好关系2、与越南的友好关系3、与缅甸的关系(四)早期欧洲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1、葡萄牙侵占澳门2、荷兰、西班牙入侵台湾3、郑成功收复台湾(五)欧洲传教士的大批到来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1、基督教传入中国2、欧洲传教士的大批到来3、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六)早期中俄界约1、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入侵2、两次雅克萨之战3、《尼布楚条约》的签订4、《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七)清朝(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政策1、限制贸易地点2、以“公行”控制外国商人,垄断对外贸易3、利用关税抑制进口4、对出海船只和出口物品严加限制(八)英使马嘎尔尼、阿美士德来华1、马嘎尔尼来华2、阿美士德来华三、考核知识点(一)秦汉对外关系(二)唐代对外关系(三)宋元对外关系(四)郑和下西洋(五)明代的抗倭斗争(六)明、清(鸦片战争前)与朝鲜、越南、缅甸的关系(七)早期欧洲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八)欧洲传教士的大批到来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九)早期中俄界约(十)清朝(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政策及英使马嘎尔尼、阿美士德来华四、考核要求(一)秦汉对外关系识记:徐福张骞甘英丝绸之路2、理解:秦汉与周边各国的关系(二)唐代对外关系识记:鉴真玄奘崔志远晁衡理解:唐代与周边各国的关系(三)宋元对外关系1、识记:市舶司马可·孛罗2、理解:宋元与亚欧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四)郑和下西洋识记:郑和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作用和意义(五)明代的抗倭斗争识记:倭寇戚继光朱纨理解:明代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六)明、清(鸦片战争前)与朝鲜、越南、缅甸的关系识记:李氏王朝安南交址布政使司理解:明、清两代与朝鲜、越南、缅甸的和平友好关系(七)早期欧洲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1、识记:郑成功汪柏热兰遮2、理解:早期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渗透(八)欧洲传教士的大批到来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1、识记:景教利玛窦汤若望张诚徐日升白晋杨光先历法之争2、理解:基督教3次传入中国与早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中国统治阶级内部面对西方科学技术传入的两种不同态度(九)早期中俄界约1、识记:雅克萨之战戈洛文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2、理解: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十)清朝(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政策及英使马嘎尔尼、阿美士德来华1、识记:马嘎尔尼阿美士德2、理解:清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第五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传统的龙凤崇敬思想,巫史与文史哲汇通传统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常识;了解和掌握古代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地位和影响;了解和掌握先秦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龙凤崇敬、巫史与阴阳五行八卦(一)传统的龙凤崇敬思想(二)巫史与文史哲汇通传统(三)阴阳、五行、八卦第二节儒家思想(一)孔子与儒家学派的产生1、儒家学派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2、孔子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3、儒家学派的产生(二)儒家学派的分裂与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孟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儒家学说的发展2、荀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三)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懂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展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四)儒家经典与经学今、古文之争1、儒家主要经典2、经学今、古文之争(五)魏晋玄学1、玄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2、玄学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六)宋明理学1、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2、二程、朱熹及其客观唯心主义理学3、王守仁及其主观唯心主义理学(七)儒家学说的主要特征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儒家学说的主要特征2、儒家学说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3、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第二节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社会的动荡与变革2、统治者对学术的提倡3、自然科学的发展4、地缘文化传统的影响(二)墨家1、墨子及其政治立场和哲学思想2、墨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三)道家1、老子及其政治立场和哲学思想2、庄子及其政治立场和哲学思想(四)法家1、李悝与法家思想的形成2、韩非对法家学说的发展(五)兵家1、孙武与《孙子兵法》2、孙膑与《孙膑兵法》(六)名家1、名家主要代表人物2、名家学说(七)阴阳家1、邹衍及其“五德终始”学说2、“阴阳五行”学说对后代的影响第三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一)桓谭、王充对儒家神秘哲学和谶纬之学的批判1、谶纬之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2、桓谭、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对儒家神秘哲学和谶纬之学的批判(二)范缜及其《神灭论》1、玄学与佛道思想的结合2、范缜及其《神灭论》(三)吕才、柳宗元、刘禹锡1、吕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柳宗元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历史观3、刘禹锡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四)清初“三先生”1、王夫之2、顾炎武3、黄宗羲、唐甄(五)颜元、戴震1、颜元与“颜李学派”2、戴震三、考核知识点(一)传统的龙凤崇敬思想,巫史与文史哲汇通传统以及阴阳、五行、八卦(二)孔子与儒家学派的产生(三)儒家学说的发展与主要儒家经典(四)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五)儒家学说的主要特征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六)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四、考核要求传统的龙凤崇敬思想,巫史与文史哲汇通传统以及阴阳、五行、八卦识记:龙凤崇敬阴阳五行八卦2、理解:巫史的地位和职掌(二)孔子与儒家学派的产生识记:孔子六艺“有教无类”克己复礼理解:儒家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应用: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孔子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与儒家学说的形成(三)儒家学说的发展与主要儒家经典识记:孟子荀子董仲舒四书五经春秋三传十三经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理解:孟子“仁政”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四)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1、识记:何晏王弼嵇康向秀“名教出于自然”谶纬之学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格物致知心学2、理解:程、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与陆、王主观唯心主义理学的异同(五)儒家学说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应用:儒家学说的主要特征儒家学说的产生、发展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六)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识记:墨子老子庄子李悝韩非孙武孙膑惠施公孙龙黄老之学邹衍阴阳五行节葬非攻道德经2、理解:战国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与主要学派(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1、识记:桓谭王充范缜吕才柳宗元刘禹锡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颜元戴震2、理解: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的基本内容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在文学、戏曲、史学、古籍整理以及绘画、书法、石刻等文化艺术各个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二、课程内容文学(一)先秦文学1、神话传说2、历史著作与诸子百家3、诗歌(二)汉、魏、两晋、南北朝文学1、赋2、诗歌3、其他(三)唐代诗歌(四)宋元词曲1、宋词2、元曲(五)小说创作的源起、沿革与明清小说1、小说的源起与六朝志怪2、唐人传奇3、宋代话本4、明清小说戏曲(一)戏曲的产生(二)“百戏”(三)唐代“参军戏”(四)宋元杂剧(五)明清时期地方戏曲的发展(六)京剧的产生(七)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特点第三节史学(一)古代修史的传统与丰富的史籍1、历代统治者对修史的重视与官修史书2、私人著述(二)史书体例1、编年体2、纪传体3、纪事本末体4、志书第四节古代典籍(一)概述(二)考据学1、早期考据学2、乾嘉学派(三)方志(四)类书1、早期的类书2、《永乐大典》3、《古今图书集成》(五)丛书1、早期的丛书2、《四库全书》第五节文化艺术(一)绘画艺术1、中国画的分类2、中国画的艺术特点3、汉魏绘画4、、隋唐绘画5、、宋元绘画6、明清绘画(二)石窟寺与摩崖造像艺术1、敦煌莫高窟2、云冈石窟3、龙门石窟4、乐山大佛(三)文字学与书法艺术1、古代文字的演变2、书法艺术与书法家3、笔、墨、纸、砚三、考核知识点(一)文学(二)戏曲(三)史学(四)古代典籍(五)绘画艺术(六)石窟艺术(七)文字学与书法艺术四、考核要求文学识记:诗经楚辞司马相如汉乐府文心雕龙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元曲红楼梦(二)戏曲识记:百戏梨园弟子勾栏诸宫调杂剧关汉卿望江亭王实甫西厢记魏良辅昆曲汤显祖牡丹亭四大徽班2、理解: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特点(二)史学1、识记:史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十通记事本末司马迁班固司马光2、理解:古代史书的4种主要体例(特点及实例)(三)古籍整理识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阎若琚理解:考据学与“乾嘉学派”(四)绘画艺术1、识记:顾恺之吴道子四王吴恽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女史箴图清明上河图2、理解:国画的技法分类和题材分类3、应用: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五)石窟艺术1、识记: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2、理解: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六)文字学与书法艺术1、识记: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馆阁体文房四宝湖笔端砚宣纸徽墨钟繇王羲之张旭怀素颜真卿苏黄米蔡兰亭序快雪时晴帖2、理解:文字的产生与发展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在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历代著名的科学家及其主要科学著作。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先秦、秦汉

(一)数学(二)天文学(三)农学(四)医药学(五)化学(六)造纸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一)数学(二)农学(三)医药学(四)天文学第三节隋唐(一)天文学(二)医药学(三)印刷术第四节宋元(一)活版印刷(二)火药(三)天文学(四)指南针(五)医药学(六)农学第五节明清(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三)徐宏祖与《徐霞客游记》(四)宋应星与《天工开物》(五)人痘接种(六)王锡阐(七)梅文鼎(八)明安图三、考核知识点(一)数学(二)天文学(三)医药学(四)农学(五)化学与火药(六)地理、地质学(七)其他四、考核要求(一)、数学1、识记:周髀算经六甲九数徽率刘徽割圆术梅文鼎2、理解:《九章算术》的内容特点祖冲之在数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二)、天文学1、识记: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黄道白道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夏小正甘石星经灵宪司南浑天仪水运仪象台指南针太初历授时历张衡僧一行郭守敬2、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及内容特点(三)、医药学1、识记: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洗冤录王叔和金元四大家五禽戏2、理解:《本草纲目》的作者及内容特点(四)、农学1、识记:代田法区田法齐民要术农桑辑要赵过汜胜之2、理解:《农政全书》的作者及内容特点(五)、化学与火药1、识记:魏伯阳霹雳炮突火枪2、理解:火药的发明、发展及向世界传播(六)、地理、地质学1、理解:《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及内容特点(七)、其他1、理解:纸的发明与改进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天工开物》的作者及内容特点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核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道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加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本大纲的考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