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1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_第1页
统编版(2019)选必1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_第2页
统编版(2019)选必1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_第3页
统编版(2019)选必1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_第4页
统编版(2019)选必1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岩yyds

徐子媛超赞冲鸭李寒研程可瑜

蔡雨潼

燕纯王晓凡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禅让制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9(一)夏朝(前2070--前1600年):王位世袭制2.变化:权力传承:传贤→传子政权性质:公天下→家天下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3.评价: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私有制推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4.王位继承的主要方式:兄终弟及,父死子继。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0(二)商朝(前1600--前1046年):1.地方制度:内外服制内服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1(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1.分封制——权力分配(天下归周)◎西周分封示意图思考:分封有哪几种类型(对象)?实行的目的是什么?(1)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2)分封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影响:积极: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巩固了统治秩序;推动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消极:西周后期,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12(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2.宗法制——权力继承(天下归宗)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思考:宗法制有何特点及影响?(3)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基本特征:“家国一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互为表里)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13(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3.礼乐制——权力认同(天下归心)材料一: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宗法制家国一体

礼乐制维护的工具维护的工具思考

西周实行礼乐制的目的是什么?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世袭制商内外服制周分封制宗法制聚族而居松散血缘纽带、家国一体国家管理日益完善、有效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材料体现了商周政体的哪些特点?①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②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

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5(四)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分封制解体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周天子“天下共主”分封制、宗法制相配合西周春秋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各国政治上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2.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央地方皇权相权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特点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②皇帝独尊③皇位世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①皇权至上(核心)1.皇帝制度2.中央

三公九卿制廷议3.地方②

文书:a.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b.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c.秦朝文书十分繁密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①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史料阅读

下述史料反映了秦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骂(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书同文字”木方此木方说明秦统一后不仅在全国范围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还统一了官职、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语。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中央行政制度(强化君主专制)西汉①汉初:汉承秦制,

制②汉武帝:

,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③西汉晚期以后:

权力增大东汉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隋唐新阶段:

确立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尚书尚书台三省六部制隋唐:皇帝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政事堂(议政)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特点: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宰相人数增加,相权分散。三省六部制25宋朝: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财政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行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军政三司三司使台谏御史中丞知谏院监察御前会议不参与政事枢密院中书门下(政事堂)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二府三司制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朝代中央行政(君主专制加强)两宋元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明①明太祖:废除

②明成祖:

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雍正设立

,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二府三司制中书省和宰相内阁军机处中书省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秦西汉隋唐宋明清确立三公九卿制巩固中外朝制中书省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二府三司制元明:废宰相设内阁清:雍正设立军机处(顶峰)君主专制发展趋势:思考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0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0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0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0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28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朝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西汉①汉初:②

问题: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③东汉晚期: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

的局面。东汉魏晋南北朝隋

:废郡,以州统县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王国州、郡、县三级制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州、郡、县三级制州、县二级制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朝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唐①州、县二级制→②唐中期以后:

势力两宋州和县二级→

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元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

总揽一省之权。清:除巡抚外,设

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路、州、县三级制路行省制省、府、县三级制巡抚巡按省、府、县三级制总督性质:都是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制郡县制社会形态任职方式及权利划分标准与中央关系政治特点相同点奴隶社会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无封地地区划分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易发展为割据势力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世袭;有封地封建社会血缘关系(1)内容: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2)特点:①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②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元代行省制示意图(1330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元史·百官志七》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特点:辖区辽阔、犬牙交错、权力大而不专思考: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朝代地方治理措施效果唐宋元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阶段

朝代地方制度(措施)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郡县制

加强

巩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弱

武帝

推恩令

加强

完善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弱

加强

宋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新发展

元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明废行省,设三司

加强

督抚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