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_第1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_第2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_第3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_第4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第一页,共52页。第二章

空间与形式直观2.2形式直观2.2.1形式认知2.2.2形式概念2.2.3视觉属性形状尺度方位色彩与光影材料与质感知觉恒常性第二页,共52页。第三页,共52页。第四页,共52页。第五页,共52页。

2.2.1形式认知空间的特点——抽象性我们摸不到,看不到,但是可以感受的到。建筑师只能通过控制和组织那些标志着空间存在的特定因素来表现和创造空间。形状形象尺寸尺度色彩质感……来自形式领域第六页,共52页。流水别墅——形状,质感,色彩,尺度第七页,共52页。形式这一概念包含了构成事物内在诸要素的结构,组织和存在方式。建筑的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是指构成建筑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等)及其组合效果(如整体性、节奏与韵律,对比与渐变,虚实关系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是一种含蓄的,有意味的形式。2.2.2形式概念第八页,共52页。一定的建筑形式取决于一定的构思内涵,同时建筑形式常能反作用于建筑的内容,并对建筑内容起着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所以在进行建筑艺术创作时,力求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才有可能获取完美的艺术形式。建筑艺术形式普遍认同的法则,也是公共建筑造型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多样统一2.2.2形式概念第九页,共52页。第十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1)形状:是形式的主要可辨认特性,或者说使人们认识和辨别空间形式的基本条件。它是由物体的外轮廓或有限空间虚体的外边缘线或面所构成的。形状可分为具有一定几何关系的规则图形和无规则的自由图形。第十一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形体由于它们的形状简单、明确与肯定,很自然取得统一和谐。第十二页,共52页。第十三页,共52页。第十四页,共52页。第十五页,共52页。第十六页,共52页。第十七页,共52页。第十八页,共52页。第十九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2)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普罗泰戈拉在《论真理》他这里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受。建筑是什么,有多大,有多重,都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准确地说,是以人的日常经验为比较基础而得到的感觉。第二十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事实上,尺度的概念是要求人们在一种事物与另外一种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对比和比较关系。这种比较关系包含下面两层含义:(1)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2)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十一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1)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人民大会堂的交通厅和军事博物馆的门厅都是14.6m,由于前者的整体与局部的尺度合适,因而取得了应有的高大感,而后者因为局部过于粗壮,所以等于把空间相对缩小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交通厅北京军事博物馆门厅第二十二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1)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在大的建筑空间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细部处理,则会使空间尺度产生变小的错觉,甚至使人感到简陋和粗笨,相反,如果细部处理过分细腻,也会因失掉尺度感而产生繁琐的感觉。第二十三页,共52页。第二十四页,共52页。第二十五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2)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尺度的这一层含义是与上面所说的常人尺度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常人尺度也称人体尺度,是人们在日常经验中已对该物的熟悉尺寸或常规尺寸为标准而建立的比较认识。人们往往用这些熟悉而常规的尺寸作为度量单位来认识和理解空间的大小和高低感受的,并在这种比较中得出某种结果,如局促的、紧张的;温暖的、舒适的;自由的、空旷的;亲切的、敬畏的等等空间感受均来自于人体尺度的度量关系。第二十六页,共52页。第二十七页,共52页。第二十八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2)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与常人尺度相关联系所建立的度量关系反映了建筑物的绝对尺度。有的尺度夸大了实际的尺寸而显得宏大;有的消减了巨大体量的压迫感,让人觉得小巧亲切;有的让人正确的感受到实际的尺寸。这三种尺寸分别称作:超人的尺度、亲切的尺度、自然的尺度。第二十九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超人的尺度常被建筑师用于纪念性或者宗教建筑等,通过压倒性的大尺度以获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被我们称之为“伟大”的建筑艺术效果。具有伟大制度效果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形体巨大。创造伟大的尺度忌讳不自然的夸大所有的空间和建筑构件,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局部巨大而整体感觉缩小了。第三十页,共52页。第三十一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面对宏大建筑时,前面通常应设广场以便更好的欣赏建筑物,其长度应是建筑物高的1-2倍,此时仰视角为30-45度,是最佳观看角度。1倍时略显压抑,大于2倍时则广场过于空旷,建筑场减弱,并且这个距离应控制在30-300米,可以舒适的看清建筑的基本面貌。此外,广场上通常应设有亲切尺度的小型构件,如台阶,栏杆,以反衬对比出大型建筑的宏大感。第三十二页,共52页。第三十三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亲切的尺度通常用在周围环境需要建筑的尺度亲切宜人的场合,这时希望把建筑造的比实际尺寸显得小一点,比如风景区或者历史街区。风景区通常为了突出自然风光而采取谦逊的态度,历史街区的新建筑常常因为周围建筑群的小尺度而缩小自己的尺度感,为了不显突兀。第三十四页,共52页。第三十五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自然的尺度自然的尺度常常用于居住建筑、旅馆建筑、办公建筑等与人的生活或者工作息息相关、与人的使用和舒适关系密切的建筑类型,以符合人体尺度和活动为目的,力求真实反映其合人的尺度,使人感受到舒适和安全。第三十六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建筑尺度的表达对建筑尺度的正确把握来自于长期的学习和经验积累,良好的尺度是每个优秀的建筑作品都必须具备的重要特性。我们可以在设计中有意的使用一些尺度构筑手段。在建筑的尺度系统设置过程中,要根据周围环境确定应该采取的尺度。手法有如下几种:1.利用尺度标志2.利用划分线3.利用形体单元4.重视建筑地面入口处的尺度线索第三十七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利用尺度标志在建筑构图中,某些构建能作为可见的目测单位,使人通过它,能够轻而易举的估计出观察对象的实际尺寸——这种构件就是尺度标志。最常见的尺度标志就是由于功能限制而有固定尺寸的建筑元素,比如门,窗,阳台等。面对一栋建筑时我们会不自觉的用这些尺度标志来对比衡量建筑的整体从而把握建筑的尺度。第三十八页,共52页。第三十九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2.利用划分线划分线是另外一种使建筑的尺度感清晰完整的重要手段,它的原理就像我们做图用的坐标纸一样显示出建筑的面的尺度。划分线包括:用色带或者凹缝形成的立面划分;块状材料粘贴或者悬挂与墙面自然形成缝隙和人工留出来的伸缩缝,如面砖,石材,玻璃砖等;还有印刷,雕刻或者采用别的手段在墙体上形成的图案等等。第四十页,共52页。第四十一页,共52页。第四十二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3.利用形体单元较小的形体的尺度是容易被人把握的,而比人体大很多倍的形体人眼就比较不容易判断其尺寸。相比尺度易于判断的中小型建筑,大型的建筑不容易判断其尺度。这时候,可以把它的体量分成若干相等或者相近的单元,把握了形体单元的尺度就能判断出建筑整体的尺度。形体被分为若干单元会使人容易判断其尺度,这和上面提到的划分线的原理是相同的。第四十三页,共52页。第四十四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4.重视建筑地面入口处的尺度线索在城市中,很多高楼看不到全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建筑地面的入口意义就至关重要。建筑的地面入口是人接触最多的地方,如果在这里设置尺度的线索,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线索,可以是分缝清晰的块状面材,可是是尺度标志,也可以是透明的玻璃让人看到里面活动的人影和家具。这样的建筑入口总是很亲切很有吸引力。第四十五页,共52页。第四十六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3)方位:方位或者方位感是影响形状的重要性与含义的另一重要因素,也是建筑物在总平面环境中需要精心考虑的内容。人们对形态或空间的内容和意义的认知依赖于它们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周围事物所构成的关系。第四十七页,共52页。2.2.3视觉属性3)方位:由方位和朝向所表达出来的形式的视觉属性和主观体验,实际上都会受到它与环境、场所或人们的视域之间的相对关系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围绕形体的视野范围、人们的透视角度和观察者与形体之间的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