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哈萨克族的家庭教育智慧_第1页
探讨哈萨克族的家庭教育智慧_第2页
探讨哈萨克族的家庭教育智慧_第3页
探讨哈萨克族的家庭教育智慧_第4页
探讨哈萨克族的家庭教育智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讨哈萨克族家庭教育智慧姓名:吾木古丽·塔布斯别克学号:114242摘要:哈萨克族很重视孩子教育,哈萨克族家庭教育对推进哈萨克民族繁荣与进步起着主要作用。本文经过对新疆阿勒泰地域哈萨克族家庭实地观察以及深度访谈,展现和总结了哈萨克族家庭教育总体特征,并对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对当代儿童家庭教育启示,哈萨克族家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作用以及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怎样与当代文化愈加好地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思索。关键词:哈萨克族;家庭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一、引言哈萨克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之一,也是我国人口在百万以上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古老民族,由许多古代部落和部族融合而成。几千年来,哈萨克族都有发达畜牧业和各种手工艺与图案艺术,是古“丝绸之路”最早开拓者之一。长久生活在草原、高山、深林、大漠环境中哈萨克人民以无限丰富情感,剽悍豁达气质,融合丰饶漂亮大自然养育迸发出无穷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草原文化。而这些民族文化成为哈萨克族家庭教育习俗根基和生命源泉。二、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特征(一)重视友好融洽家庭教养气氛,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在家庭结构上,哈萨克族以多儿女家庭为主,独生儿女家庭比较少,而且哈萨克族家庭多是祖孙三辈同住在一起,在生活中也十分尊重老人,考究晚辈要无条件地尊重长辈,照料老人。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大多是游牧民族,所以大多数哈萨克族牧民都有以氏族部落一同迁徙习俗。伴随时代发展,氏族、部落在哈萨克族家庭中慢慢淡化,不过“一同居住”哈萨克族特有习俗被很好地延续了下来。哈萨克族家庭组员之间气氛友好融洽,重视组员之间情感上交流。哈萨克族讲求尊老爱幼,长辈爱护小辈,小辈尊重长辈。老人慈爱温和,对很久不见孙儿会拥抱、亲吻,以此来表示对他们疼爱。在严寒冬天,老人会解开自己衣服,给孙儿暖手。哈萨克族爱护儿童,从不轻易打骂儿童,更多是经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道德规训和传统文化教育。哈萨克族家庭中十分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在哈萨克族有着“母亲能一只手摇得动摇篮,另一只手摇得动世界”谚语,因为母子纽带生物原因以及哈萨克族社会结构、家庭关系等原因,所以家庭教育责任主要由妇女负担。母亲是儿童道德教育和生活习俗教育主要负担着,除了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母亲还会以儿歌、故事、民间谚语、寓言诗等形式教诲孩子要勤奋、尊敬客人、热爱生活、勇敢老实等。可能正是这种友好融洽家庭气氛,母亲辛勤付出教诲,造就了哈萨克族人民团结、友善良好民风,热情、友善民族性格。(二)重视家庭教育中对民族文化学习和传承家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是延续和发展人类文明一个传统伎俩。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少数民族文化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得以保留并延续,家庭教育功不可没。在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传承中家庭是最主要学习场所,家庭教育是哈萨克族孩子习得本民族传统文化关键路径。家庭经过对后代进行关于本民族历史族源、生活方式、价值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教育,使后代取得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整合,传承民族文化。哈萨克族语言和文字传承哈萨克族有自己语言和文字,而家庭是哈萨克族习得母语主要环境。阿勒泰地域哈萨克族人民有着很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家长普遍认为作为本民族母语哈萨克语孩子必须要学会。同时,家长也必定和支持孩子学习汉语,所以大多数哈萨克族儿童掌握哈萨克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只是在熟练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家庭居住区域和环境以及家长对待儿童学习语言教育观念有直接关系。笔者发觉尽管大部分哈萨克族家庭都支持哈萨克语和汉语共同学习,但因为家长教育观念不一样在对待儿童学习哈萨克语和汉语态度上依然有一定差异。(1)重视汉语学习家庭。这种家庭通常会将自己孩子送去汉语学校上学,他们认为学习汉语已成为当今社会大趋势,因而在孩子教育方面则会更多地教孩子学习汉语及汉字,在家里也尽可能会与孩子用汉语进行交流。(2)重视哈萨克族语学习家庭。这种家庭则会将自己孩子送去民族学校或是汉族学校民族班学习(因为阿勒泰地域大部分学校都已是“民汉合校”),在家庭中与孩子多用哈萨克语进行交流。他们认为哈萨克族不会哈萨克族语言就不能够在哈萨克民族中很好地生存。(3)重视双语学习家庭。家长通常会将自己儿女分别送入不一样语言学校或班级,方便儿女之间能够愈加好地帮助对方学习语言,从而能够同多民族进行愈加好地交流。与语言学习相比,哈萨克族文字学习就不那么乐观了。在访谈中很多哈萨克族家长坦言,在汉语学校上学孩子即使会说哈萨克语,不过很多不会认也不会写哈萨克族文字。2.哈萨克族习俗传承习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受和传承生活文化。[4]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全部形成习惯制世代传承现象,都属于民俗。[5]哈萨克人常说“我们礼性很多”,这些“礼性”既包含了哈萨克族人一生要经过若干人生礼仪以及本民族婚礼、节庆等风俗习惯,另首先包含了待人接物相关习俗以及对待自然习俗。这些习俗是融合于家庭生活,是每一个哈萨克族人成长过程和日常生活自然组成部分。在待人接物习俗中,哈萨克族重视尊重老人、热情待客。如家长会教诲孩子吃饭时让老人坐在中间显要位置,饭前由家中老人来进行“巴塔”,老人开始吃饭了,其余人才能够开始吃饭。同时家长会用谚语“祖先留下遗产中二分之一是客人”“假如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就是跳进河里也洗不清这耻辱”等谚语来教诲孩子要热情好客,凡是前来访问和投宿客人,都竭诚接待,招待客人后,假如已是黄昏时分,一定要留客人住宿。哈萨克族酷爱大自然、爱护动物,有着强烈环境保护意识。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对草原、动物、河流有着深刻生存体验。他们重视人与自然友好相处,把大自然比喻为母亲,认为糟践大自然就是糟践母亲。[6]因而哈萨克人居住地方历经百年甚至千年依然保持着优美景色。他们崇敬草与火,忌讳拔春天青草,认为青草是有生命。禁止打坏鸟蛋和捣毁鸟窝。笔者在实地走访中看到哈萨克族牧民家庭中将老死马匹头高高挂在树枝上,以此来感激马匹对家中所做过贡献,表示尊敬。3.哈萨克族家庭祖辈事迹传承哈萨克族有句谚语说:“不知道七代祖先名字人是孤儿。”哈萨克族家长都会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述家族祖辈事迹,让儿童记住自己祖先,热爱自己家族并为之感到自豪。而笔者在访谈中发觉相对于对家族史传承,大部分哈萨克族家长并不会给儿女讲述哈萨克族起源、迁徙、统一、发展等历史性知识,除去孩子在学校里所学历史,孩子对于本民族民族历史知道并不多。这首先是因为哈萨克族一向重视家族延续,而且家族史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轻易以口头相传形式传承下来,另首先与哈萨克族家长本身对民族历史知识掌握水平关于。(三)重视道德教育,重视儿女精神愉悦哈萨克族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民族,有着本民族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审美标准,以老实、勤劳、勇敢、宽厚遇人、团结互助展现着鲜明而独特民族情感和性格。其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含热爱祖国、尊敬长辈、互济互助、勤劳正直、崇敬自然、节约粮食等内容。哈萨克族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爱国教育,长辈用“宁为本国庶民,不为他国君主”“忘记祖国人像失去森林鸟”“祖国是金子般摇篮”等谚语教诲孩子要热爱祖国、故乡和民族。哈萨克族还是一个非常重视勤劳教育民族,有着“不劳而获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羊羔”“辛勤劳动人,双手是万物父亲”等广为流传谚语,以教诲孩子要辛勤劳动,不能不劳而获,所以哈萨克族才能以“一个没有乞丐民族”而著称于世。哈萨克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儿女教育民族,在他们谚语中就有“教子一次,胜过施粮一升”这么古训,但相对于汉族等其余民族,哈萨克族孩子来自家庭升学压力要小得多,因为父母对他们要求更多是勤劳、老实、正直等品德方面教育,而不是学业成绩追求。在访谈中笔者发觉,哈萨克族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是持主动必定态度,不论是农牧区家庭还是城镇家庭都会将儿女送去学校读书,在哈萨克族家庭里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只要有机会接收高等教育,家长都表示支持。但与汉族等其余民族不一样是大部分哈萨克族家长并不期望自己儿女一定要上大学或是找到一份工资很高工作。反而,他们更为重视儿女道德品行正直、精神自由愉快。这与哈萨克族崇尚自由、热情豪放性格是分不开。素有“马背上骑手”哈萨克民族,对于赛马热爱,让他们能够一整天甚至花上一周时间去为赛马做准备。哈萨克族家长对于儿女未来并不焦虑,因为他们对于自由向往以及对生活热爱已远远超出了对于生存需要。三、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启示(一)重视家庭友好气氛对儿童发展影响家庭是人类赖以生存起始点,是作为人类每一个个体组员从自然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基点,友好家庭气氛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主要作用。哈萨克族正是一个家庭至上民族,对于他们来说家庭便是一切,往往进入到哈萨克族家庭中都能够感受到那种温馨、友好气氛。他们热爱家庭,敬爱老人、喜爱孩子、爱护动物,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下一代。正是因为对老人敬重让他们能够以友好融洽气氛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也正是因为对婚姻信仰让他们能够以相互包容、了解态度携手走过一辈子。这么友好家庭气氛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儿女,使得哈萨克族人质朴、善良、热情延传至今。(二)凸显家庭教育中对民族文化传承自觉性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家,尤其是在保留家庭宗教意义方面,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最为强有力源泉”。家庭教育有两个特征:“一是具备强制性,即在新生一代家庭组员还未形成独立思维时期,一些必须进行教育内容(如语言、规范和生活基本技能等),依靠已经社会化或先期部分社会化家庭组员强制灌输。二是潜移互动性,经过已经社会化家庭组员情感、情绪和行为去影响未社会化组员,以实现教育内容预期目标”。[7]鉴于家庭教育强制性和潜移互动性优势特点,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更是无可代替。在本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哈萨克族家长表现出了很强教育自觉性,家庭是哈萨克族儿童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哈萨克族儿童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哈萨克族儿女取得了关于本民族历史起源、生活方式、价值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教育,这些民族文化传教和学习有利于哈萨克族儿女产生民族共同意识,实现民族整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但各少数民族有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更是有着悠久中华民族文化。家庭是民族文化传承基本组织和渠道,家庭教育中应凸显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父母应加强在教育中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自觉性。(三)重视儿女精神愉悦,必定学校教育但不过分焦虑哈萨克族家长对其儿女精神上教育是令人折服。他们同其余民族一样爱护孩子,期待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但在另首先他们又好似与这个事事都要求“第一”世界“格格不入”。相比较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观念,哈萨克族家长更期待是孩子精神上愉悦。他们达观豪放、乐天安命。相较于生存,他们对于自由则有着更多渴望。他们必定学校教育作用,也支持儿女接收高等教育期望,但他们对于学校教育并不过分焦虑和盲目追求,更关注儿女精神愉悦,而不是被学业压喘不过气;他们期盼儿女自由,而不是被社会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知道知足,知足愉快让他们活得更幸福。(四)重视对儿女进行民族美德教育和传承素有“没有乞丐”之称哈萨克族很好地诠释了“道德”二字。从古至今,哈萨克族人民总是依靠自己力量,他们勤劳勇敢,自食其力。与其说害怕,他们更多是不愿成为上街乞讨之人。在阿勒泰地域,至今也看不到有哈萨克族人在街上乞讨。因为哈萨克族家长在其儿女很小时候便会教诲儿女要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也正所以造就了哈萨克族儿童不怕脏、不怕累良好品质,这与家庭对其良好道德教育是分不开。另外,哈萨克族人在教育儿女时总会提到品德、老人与动植物这三个方面。他们总会将品德排在第一,在哈萨克族看来一个人若是没有一个好品德,那么一切都没有了意义。相较于儿女是否有所作为,他们则更在意于教会儿女怎样“做人”。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观念能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做出更大贡献,这种贡献看似无形却比有形更有力量。参考文件[1][6]孙其华.浅谈我国哈萨克族道德教育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