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涉江采芙蓉》培养思维说起_第1页
从《涉江采芙蓉》培养思维说起_第2页
从《涉江采芙蓉》培养思维说起_第3页
从《涉江采芙蓉》培养思维说起_第4页
从《涉江采芙蓉》培养思维说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学情为核心让古诗教学行稳致远从《涉江采芙蓉》培养思维说起摘要:以学情为核心,根据学生在阅读诗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涉江采芙蓉》的教学中,分层培养起学生阅读诗歌的思维品质,并使学生的这一思维品质在内化理解、外化表达等方面获得提升。其间,通过分组、讨论、阅读、改诗等方法,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读诗的方法,发现并体味诗歌深层内蕴之美,以求最终引导学生爱上诗歌。与此同时,启发他们用诗来抒写生活,来观照人生,这样的诗歌教学才会走得更稳更远。关键词:诗歌学情

兴趣

思维

教学设想

《涉江采芙蓉》一诗共八句,很短,基本意思学生都能读懂,然而往深层挖掘,具体这首诗美在哪里,学生就不得而知了,这是最基本的学情。摸准这一学情,以此为基础,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为:读懂诗歌的同时,发现诗歌之美,传承文化,开启诗意生活。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以便最终使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仍能读懂诗歌,并为学生以后的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围绕以上教学目标,设计了三层任务。任务一,初步理解,总体感知,初读检测;任务二,研读探究,深入感知,再读再提升;任务三,读诗改诗,鉴赏评价,引导学生爱上诗歌。三层任务中,要集中体现“诵读”“思考”“动笔”,这是实现三层任务的关键。在完成第一项任务时,我把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思维能力作为重点。“以叙讲事,以叙明理,以叙动情,是叙事教育的三重境界”[1],用叙事教育当中的“以叙讲事”来概括这首诗的大意,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里对于有一定叙事内容的诗歌,如何概括其主要内容有着相应思维支架的,-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主要情感又是什么”。通过“以叙讲事”帮助我们培养读懂诗歌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完成第二项任务时,我准备引导学生边“思考”,边”诵读”;在思考研读中,掌握各句情感上的不同,并通过各组发言人的示范诵读,进一步加深对情感的理解。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我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部相互交流,不断碰撞,质疑批判,从而完成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完成第三项任务时,我准备引导学生进行改诗的具体操作,将五言诗改成四言和七言,并把改诗和原诗进行比较,从而提升学生对原诗的认知与理解,最终培养学生深层的思维鉴赏能力。在这里需要提示学生注意,因为我们改诗的目的是为了在比较中加深对原诗的理解,同时,五言诗、四言诗、七言诗原本就各有其妙;所以不应得出五言一定优于四言,或七言一定胜于五言的论断。另外,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热爱诗歌,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践中来。“这种实践是让每一个学生个体充分投入到语文学习全过程的实践,而不是教师实践后讲给学生听。”[2]为此,在帮助他们读懂诗歌,发现诗歌之美的同时;最好带领学生尝试着自己写诗歌。为此,我准备在导入时加入我写的五言诗《润德行》;在结尾时,加入我写的藏头七言诗《郭村水畔》。用鲜活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用诗的语言来思考生活,记录生活;坚信一点,只要学生尝试过自己写一次诗,他自然就会爱上诗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准备把本节课的相关问题,进行分值化处理,以150分为满分,并引入倒扣分,这样寓教于乐,效果应该比平时授课更好。课例教学

一﹒通过“预习作业”来把控学情把握学情是安排教学的前提,只有清楚了学生在学情方面的具体状况,才能实事求是地确定教学目标。为此,我借用前一天与学生见面的10分钟,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作业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字词积累,第二部分为用思维导图划分层次,第三部分为预习所得,第四部为质疑问难。其中,在预习所得中我特意安排了课下大声朗读这一环节。二.上课之前及时梳理“预习作业”,修正教学目标上课之前,我利用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去各个小组快速浏览“预习作业”,并认听取各小组的问题。我发现学生们都认为这首诗阅读起来很容易,而且有的小组还特意向我展示,他们组全部背诵过关;对于改诗他们表现得极为热情,多数改得很认真;而对于各层次之间在情感上的差别却语焉不详。于是我决定,就在学生认为没有问题的读诗上面打开缺口,让学生认识到朗诵对阅读诗歌的重要作用,进而完成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对于改诗,既然学生们如此喜欢,于是我也将改诗作为重点,以此进一步强化诗歌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鉴于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反馈出来的对诗歌的极大热情,我临时决定,拿我昨天写的一首诗《润德行》来导入新课,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目中有人,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一堂好课,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成功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按流程制定了分组、研讨、公推发言人、我有话说四级操作步骤。我在第一天见学生时,采用竞争激励的方法,在10分钟内成功完成分组。顺利分组,为第二天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我请同学们在课堂上当堂诵读,并指出他们虽然知道感情的主旋律是“忧伤”,但在阅读中并没有将这一感情表达到位。随之,我启发他们,八句可分四个层次,其实每层次的情感虽与忧伤有关,却各不相同。请每组围绕一层,分析其内在情感有什么不同。研讨过程中组长负责记录同学们发言,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发言,少一人发言,扣除该组一分,最后比较各组发言数量和质量。组长汇集组内众人意见,整理出组内同学都认可的答案,并作为本组的发言稿。然后,组内公推出表达能力强的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同学发言。同时,欢迎同学们积极补充,参与到“我有话说”当中。这样,步步紧扣,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学生诗歌阅读思维的培养我主要放在小组讨论当中,由老师亲自指导。比如,第一组,在讨论“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时,对于其中的情感,学生之间就发生了争执,有学生说主体情感是“伤感”,这两句诗自然也是伤感的。然而,有的同学说,能在遍地芙蓉香草的水边采撷鲜花,心情一定是愉悦快乐的;这里的乐景乐情,其实是为了反衬和突出下文有情人不能团圆的忧伤。学生在争论当中,运用以前所学知识,对现有诗文进行分析讨论,这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很有帮助。四.边读边改,发现诗歌深层之美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都在读诗,根本就没有想到我们还能改诗。所以,我用改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为了进一步激趣,我给学生取了极富诗意的“梦回春秋队”和“穿越大唐队”的队名。前一队将《涉江采芙蓉》改成春秋时流行的四言诗,后者将本课的诗改成大唐流行的七言诗。鉴于,课堂上的时间安排和空间布局,我请“梦回春秋队”来讲台上,对着黑板上的原诗改动;而“穿越大唐队”则在台下对着学案来改。因为我在预习作业中得知同学们热情虽高,却改动无序这一事实;于是根据学情,我及时指导,给学生制定了改诗要求。“梦回春秋队”改四言诗的原则:诗作内容主体基本不变,删去重复词语、修饰语、关联词等。“穿越大唐队”则要求在主体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原诗添加两个字,而且这两个字要放置在每句的开始。这些约束,就保证了学生在放飞思绪的同时,有一定的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预习作业中的无序现象。同时,由于我手头的预习作业,已对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汇总,而且现场改诗之前,也做了规范。这样课堂上改动的诗,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深度。

五.向思维深处延伸,引导学生用诗来记录生活。在“预习作业”中,我发现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很高,而经过课堂上改诗,学生意犹未尽。基于对这些学情的具体掌握,我决定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处延伸。于是,我请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而且直接告诉他们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目的就是要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我的问题是“我们阅读诗歌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出,各组就展天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一个叫张念乐的同学回答非常出色。他说,我们阅读诗歌,不只是为了在考试时多得几分,也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显示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我想阅读诗歌是为了守住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读诗、爱诗,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同学们对张念乐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中,长期积累的学情意识,使我感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也被完全点燃,机不可失,我趁机将他们的思维导向更深层次。我的问题是“假如学诗有最高境界,那么学诗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我特意将“最高”两个字重读,以便引导他们将思考的重点不要放到考试得分这些常规的解读上面,也为了与刚才学生提及的传承传统文化相区分。有同学说学诗的最高境界是为了写诗;我紧接着追问,写诗又是为了什么?为了抒发感情,有学生抢着回答。当听到学生人如此回答时,我十分激动,我知道他们已经走入思维的深处。我继续启发他们深入思考,请同学们举一举生活中用诗歌抒发感情的例子。这一问把学生的兴趣再一次推向了高潮,有人说,一家人去海边旅游,傍晚看到在海上飞舞的海鸟,他想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有人说春天的晚上听到第一声虫鸣,想起了“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等等。从学生的发言中,我感受到学生对诗发自内心的热爱,这就是最真实的学情,也正因此,我决定因势利导。我点拨道:“用诗歌来抒情,文雅含蓄,富有凝炼之美,这正是诗歌在我们民族文化中永葆生命力的原因;不过,刚才同学们是在吟诵别人的诗句,如果你能亲自写上一首,哪怕写得不怎么好,你也一定能体味到用诗歌记录生活的魅力。”于是,我向他们展示了我写的那首《郭村水畔》。郭村水畔芙蓉美,常闻莲歌伴云追。青裙红衫采莲去,老去容颜君不回。师家寄言云游子,爱意浓情应早归。石烂海枯心不变,门庭和睦万世辉。我问他们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情感,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郭常青老师爱石门”。于是,我向他们分享了我的故事。“石家庄旧称石门,这里是老师大学四年生活学习的地方,今天我借重回石家庄上课之际,老师模仿《涉江采芙蓉》写了这首五言诗,表达我对这片土地浓浓的爱意。真心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读诗、爱诗、写诗,做一个爱诗爱生活的人。教学反思

一.学情关注要全面,老师应做好协调。小组讨论时,个别同学参与度不高,甚至有的小组的话语权被个别明星学生抢占。应该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热情,让那些不想讲、不敢讲、不会讲的同学,逐步向想讲、敢讲、会讲过渡。为此,除了对那些参与度不高的同学大加鼓励外;还应充分发挥组长的积极领导作用,做好明星同学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平衡;制定合理的小组评比制度,用制度鼓励学生多发言。二.学情关注要透过表象,向深层探究。朗诵时,各小组发言人的朗读往往都很出色,总给人一步到位之感;从而掩盖了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具体生成环节。为此,我们可以请小组中不同的三名同学来朗诵,而且这三名同学的朗诵水平应该分出差距来。这样,不必老师过多指导,学生一听就能做出评判,从而自己学会朗读技巧。三.学情关注要注意学生心理。改诗时,改四言和七言,因为改四言需上讲台在黑板上改,一些同学碍于情面不愿上台。于是多数同学选择了改七言,导致改四言的人数出现不足,从而对四言诗的修改不到位,一些可以修改的字词却没有修改。为此,改诗的两个队,可以由老师指定,一半改四言,一半改七言。四.学情关注,教与学的步子要小而实。导入语和结束语中均有老师的诗作,这样虽然对学生起到了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但如果让学生现场写诗带来的激励作用则更大。然而,因为课上现场作诗,步子大,难度大;所以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们可以做如下安排,可以在前面改诗基础上,将一首现成的诗歌空出一句或两句,让学生以补写的方式来写诗,这样步子小,操作相对简单,学习效果更实在。五.学情关注,还应关注自己。其实关注己,不断改正自己,最终目的也是关注学生。由于,平时上课总是太随意,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很少注意言辞和表情,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回看这次授课时,我觉得亲和力不够,而且有些地方语言表达较啰嗦。所以应在平时就注重锤炼自己的语言,让语言简洁、干净、生动,富有亲和力;要学会使用赏识性语言,即便指出学生不足时,也要用优美的语言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名师观察郭常青老师讲授的《涉江采芙蓉》一课,立足学情,紧扣新课标“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这一中心,落实“提升阅读思维品质”这一既定赛课任务,短短的一首诗,细挖深究着实不易。有四个突出特点值得我们学习。一.科学掌控学情,是一堂好课的基础。“任何教学设计,教师必须从学生出发,必须吃透学情。”[3]只有第一时间掌握学情的真实情况,才能明确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才能准确知道学生到底想学什么,在哪里还有欠缺。只有如此,授课教师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最终实现高效课堂。尤立增老师在谈到“学情核心”阅读教学时说,学情阅读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中有招”。郭常青老师,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最全面的学情,以便对所教课程做到心中有数。他采用的方法是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科学施策。比如,在利用与学生见面的十分钟时间,以宿舍为单位,依靠宿舍长迅速分成四个组;然后,每个组分配给不同的“预习作业”。授课教师科学设计作业内容,将预习内容分成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字词积累、按思维导图划分层次、预习所得、质疑问难。这四部分作业内容,需要学生积极思考,目标直指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些做法使老师对学情的掌握变得具体可行,也为一堂好课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学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科学动态把控。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正是思维极度活跃的年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授课过程中时时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