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储敏伟(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财政学储敏伟(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财政学储敏伟(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财政学储敏伟(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财政学储敏伟(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财政学》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第三版)

储敏伟杨君昌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HIGHEREDUCATIONPRESS

目录

第一章导论:什么是财政学...................................................1

一、名词解释.............................................................1

二、问答题...............................................................1

第二章财政依据与财政职能...................................................3

一、名词解释............................................................3

二、问答题..............................................................4

第三章财政目标与公共选择...................................................5

一、名词解释............................................................5

二、问答题..............................................................6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述.........................................................7

一、名词解释............................................................7

二、问答题..............................................................7

第五章财政购买性支出(上).................................................9

一、名词解释............................................................9

二、问答题..............................................................9

第六章财政购买性支出(下)................................................11

一、名词解释............................................................11

二、问答题..............................................................12

第七章财政转移性支出......................................................14

一、名词解释............................................................14

二、简答题..............................................................14

第八章财政收入概述........................................................17

一、名词解释...........................................................17

二、简答题..............................................................17

第九章税收原理............................................................20

一、名词解释...........................................................20

二、问答题.............................................................22

第十章商品课税制度.......................................................28

一、名词解释...........................................................28

二、问答题.............................................................28

第十一章所得课税..........................................................31

一、名词解释...........................................................31

二、问答题.............................................................32

第十二章财产税和其他税种..................................................37

一、名词解释...........................................................37

二、问答题.............................................................37

第十三章公债理论..........................................................41

一、名词解释...........................................................41

二、问答题.............................................................41

第十四章政府预算与执行(上).............................................45

一、名词解释...........................................................45

二、问答题.............................................................45

第十五章政府预算与执行(下).............................................48

一、名词解释...........................................................48

二、问答题.............................................................48

第十六章财政政策分析(上)................................................50

一、名词解释...........................................................50

二、问答题.............................................................51

第十七章财政政策分析(下)................................................53

一、名词解释...........................................................53

二、问答题.............................................................54

第十八章政府间财政关系....................................................56

一、名词解释...........................................................56

二、问答题.............................................................57

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财政关系.........................................63

一、名词解释...........................................................63

二、问答题.............................................................63

第二十章国际税收关系及其处理.............................................66

一、名词解释...........................................................66

二、问答题.............................................................66

第一章导论:什么是财政学

一、名词解释

经济学:经济学是这样的一门学问:它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

稀缺的资源来最好地达到配置效率与分配公平两大经济目标。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它研究政府行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政府

适当的职能范围和方式以及政府的决策过程。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就是人们在处理经济问题时所借助的工具。旨在处理经济活动中的

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协调经济发展中人们的共同力量,改

造自然,实现人们之间的经济公平。

政府制度:是人类社会中久已有之的一种经济制度,它的特征就是通过非货币的政治强

制力的方式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

财政学研究对象:从广义来说,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情况下需要由政府制度来

处理经济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财政制度的运行情形究竟如何,是否有着不同的可备选方

案;当某些经济问题需要混合地运用政府财政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去共同处理的时候,它们

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分工协作;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在财政上如何体现。

规范研究:规范研究是关于经济目标、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的合意性的研究,

它解决经济过程中“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旨在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好”、“坏”做出判断。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就是关于确定经济的运行“是怎样”的研究,它探讨的是经济活动

的客观性。

经验实证分析:经验实证分析是这样的一类实证研究所要确定的客观事实基本上是通过

我们的观察、感知所能够直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

理论实证分析:理论实证研究分析是这样的一类实证研究通过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直接

感知所不能直接完成的,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来回答这些现象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根本原

因,需要经过科学的抽象和科学的思辨才能够得到。

二、问答题

1.什么是现代经济学?

答:现代经济学是这样一门学问:它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稀

缺的资源来最好地达到配置效率与分配公平两大经济目标。更通俗地来讲,它就是一门权衡

之学,它是考察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多少、失去多少,以及如何尽可能地多得少失。

I

2.什么是现代财政学?

答:现代财政学的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也是比较传统的理解,即财政学是研

究为满足国家与政府履行职责的需要而以国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

系与政府收支活动的规律;广义的也是现代拓展性的理解,财政学是研究政府与公共部门为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资源配置、经济运行与各种公共经济活动的规律,这种理解也就

是现代公共经济学的涵义。

3.财政学与经济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答: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在经济人行为假定、经济决策的产生、经济目标

的确定、经济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经济过程的评价上所遵循的完全是与经济学研究相一致的原

则。

4.规范研究的模式是怎样的?

答:规范研究的模式大致是:(1)设定最优化理论规范标准;(2)将现实中的经济结果、

经济决策、经济制度与之相比较;(3)对现实中的经济过程各个方面的合意性从绝对和相对

的两个方面做出判断,明确改进方向。

5.实证研究一般来说应遵循怎样的步骤?

答:从实证分析的时间顺序上来看,实证分析研究又可以分成事前的实证分析、事中的

实证分析和事后的实证分析。

2

第二章财政依据与财政职能

一、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

混合产品: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两极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具有纯粹的公共产品与

私人产品性质,但又或多或少具有这两种物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非竞争性:当一个人消费某些产品和服务时,并不对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构

成影响。

非排斥性:个人无法独占对某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

市场失灵:现实中的市场经济制度与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效率目标的完全竞争市场制度

相比,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这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差距就称为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

“搭便车”现象:由于公共产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任何消费者即使不付出任何

代价也可免费享受公共产品的好处。

外部效应: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除自身外,还给别人带来收益或损害。

规模收益递增:当生产需要大量固定的资金、技术或自然资源发展成本的情况下,所有

的有需求的产出量的边际成本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信息不完全:在现实生活中卖者往往比买者对物品信息了解更多。

优值品:被个人评价过低的物品。

劣值品:被个人评价过高的物品。

政府管制:政府权力机构所做出的管制行为。

自然垄断:政府对某行业的价格和进入实行管制,只允许一家企业垄断全部生产的现象。

价格管制:政府为了解决自然垄断问题而对价格进行干预措施。

市场进入管制:政府为了解决自然垄断问题而限制新企业进入既定行业的干预措施。

自然垄断定价:在企业不亏损的情况下,制定一组此有价格使社会福利尽可能大。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

资源配置: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承担公共产品以及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性质的混合

产品的提供以充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和引导私人产

品的提供。

收入分配:政府运用财税手段对社会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的职能。

经济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

通过财政政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缓危机的功能.

3

转移支付:通过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转移到其他社会成员的手中进行收入分配,而

无需由政府进行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

自动稳定器:财政收支的这种“逆向调节”作用。

二、问答题

1、如何把握公共产品的特点?

答:(1)非竞争性、非排他性;(2)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程度的差别;(3)公共产品层

次范围的差别。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答:公共生产公共提供,私人生产政府提供,公共生产市场提供。

3、市场失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公共产品提供失灵,外部效应消除失灵,规模收益递增失灵,信息不完全的失灵,

开放经济的失灵,消费偏好纠正的失灵,收入分配调整失灵,经济波动与危机失灵。

4、如何看待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答: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可以维护市场等制度的正常运转,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

灵,适当补偿混合产品的成本;在收入分配方面,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进行干预,其中经常

采用累进税或补贴的方法。

5、如何判断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

答:(1)市场失灵,(2)政府能比市场做得更好。

6、为什么市场制度适宜配置私人产品而政府制度适宜配置公共产品?

答: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会导致搭便车,从而市场提供失灵;私人产品的公

共提供会产生过度消费的浪费。

7、政府管制的利弊是什么?

答:利在于缓解市场失灵,弊在于可能造成政府失灵。

8、为什么会有“政府失灵”现象?

答:信息失灵。

9、政府制度在处理收入再分配问题上有一些什么具体手段?

答:(I)公共提供与税收调节,(2)公共生产消除资本差异,(3)转移支付的直接再分

配方式。

10、如何确定公共产品配置的合理限度?

答:(1)纯公共产品适合公共提供,(2)不同的混合产品适用不同的公共和市场提供组

人口。

4

第三章财政目标与公共选择

一、名词解释

效率:人们在生产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公平:公平是指如何对一个社会所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更为合理的分配,以使得

更多社会成员感觉到这种分配是合理的。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就是当经济处于要改善社会中任何一个

人的状况时,必然会损害其他人的状况,或者说不存在当一个人的状况得到改善时,其他人

的状况不会受到损害的情况。

起点公平:所有的社会成员在竞争的起点上处于完全相同的资源占有情况。

规则公平:在竞争过程中每个人应遵守的竞争规则是一致的。

结果公平:在竞争的终点上,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经济成果是一致的。

政府失灵:从实现财政目标来看,无论对照效率目标还是公平目标,政府的干预都往往

存在着某些缺陷,甚至某些不恰当的政府干预方式会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低效率和收入分

配不公平。

功利主义:社会福利等于社会各成员的效用之和,如果一个社会由甲、乙两人构成,那

么社会福利w=u甲+U乙,这就意味着不论甲、乙两人的贫富程度如何,对他们而言,每

一单位效用是同样的。

罗尔斯主义:社会福利只取决于社会上境况最差的人的水平,即W=Min(U甲,U乙)。

折衷主义:介于功利主义与罗尔斯主义之间的观点,穷人增加一些效用与减少富人同样

的一些效用对社会状况来讲,意味着一种好的改进;当富人效用增加很多,而使得穷人的效

用有所减少但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对社会而言,可能也意味着-一种改进。

平均主义:不论社会成员的收入和效用水平是高还是低,只要大家是完全一样的,那么

社会状况就达到了最好的状态,社会福利也就达到了最大化。

公共提供:政府通过税收的方式筹集资金,并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带有着强烈公

共产品色彩的混合产品。

公共生产:由政府来组织社会生产的生产活动,而不采取私人企业的方式。

转移支付:通过将某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转移到其他社会成员的手中来进行收入再分

配,而无须由政府进行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

公共选择理论:财政学界发展的有关公共财政决策与财政经济运行中决策机制如何运作

的理论,它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的行为引入对政府制度活动的分析中来。

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在全民投票、权利平等、一人一票、信息成本为零的条件下,

5

对于某项议案的一致同意投票是帕累托改进。

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即多数票决策机制,只要社会成员中有多数人投票赞成某项经济问

题的解决方案,那么该项方案就能获得通过。

循环投票:在淘汰制的直接民主决策机制下,民主决策的结果虽然是唯一的,但取决于

投票顺序,投票顺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民主决策的结果0

代议制民主决策机制:由全体社会成员投票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再由这些代表来表达

选民的意见,做出公共决策。

二、问答题

1、如何认识财政的两大目标?

答:(1)公平和效率往往具有矛盾和冲突,但不可偏废,财政学的任务就是要协调处理

好两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2)只有充分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经济效率,将社会经济建立在

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上,社会公平才能够得到充分保障;(3)社会公平状况的改善,对社会

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率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财政为实现效率目标的重点是什么?

答:使各项财政政策、财政分配活动、财政收支以提高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

3、财政为实现公平目标的重点是什么?

答:实现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三者的统一。

4、资源配置中政府可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府的决策失灵,运转失灵,干预失灵。

5、公共选择理论是怎样一个理论?有何实践意义?

答:(1)公共选择理论是财政学界发展的有关公共财政决策与财政经济运行中决策机制

如何运作的理论,它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的行为引入对政府制度活动的分析中来;(2)

其实践意义在于充分说明政府制度运行的机理及其改进方向。

6、什么是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有何理论意义?

答:在全民投票、权利平等、一人一票、信息成本为零的条件下,对于某项议案的一致

同意投票是帕累托改进。为其理论意义在于为现实中政府制度的改进提供方向和标尺。

7、直接民主决策机制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答:(1)存在多峰偏好,(2)循环投票悖论,(3)阿罗不可能定理,(4)成本巨大。

8、代议制民主决策机制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答:(I)选民的“搭便车”倾向往往会带来选民不参加投票的行为;(2)公共政策的执

行者即管理者,并不是单纯地接受指令,也会对公共决策产生重要影响;(3)政治家的行为

对公共决策结果产生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6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述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支出:概括来说,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公共机构的开支。它与政府的诸多特

性和制度密不可分。

棘轮效应:所谓棘轮效应,是指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不仅要受目前财政收入的

影响,而且要受过去的收入和公共消费的影响,特别是过去“高峰”时的财政收入和公共消

费水平的影响,也就是说,用于必须满足的公共需要的支出具有不可逆性。

经常性支出:所谓经常性支出,是指用于政府日常管理活动的经费开支,也称经费支出。

资本性支出:用于政府投资方面的支出。

耗尽性支出:通常用于满足政府日常管理活动、提供公共产品和政府投资所需产品和劳

务的费用支出。这类支出反映了政府占用和耗费社会经济资源的特性。

转移性支出:政府将财政资金无偿地支付给某些企业和个人的一种支出。

瓦格纳定律:在社会经济日益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和社会不断的变化和产生的新矛盾

和问题,必然导致政府活动及其财政支出“呈现有规律的扩大的趋势”,财政支出甚至比产

出以更快的比率增加。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科克和怀斯曼根据他们对1890-1955年英国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的

分析研究,指出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是以一种梯度渐进的方式增长的。

二、问答题

1.解释决定财政支出的主要因素。

答:(1)公共需要;(2)财政职能;(3)经济发展水平。

2.简述财政支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答:(1)干预自然垄断,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对改进;(2)按照效率准则提供必要

的公共产品,或者直接从事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使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达到均衡;

(3)使有害外部性问题得到控制和解决,同时鼓励有益外部性商品的生产和消费。

3.简述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答:(1)财政支出以补贴或价格管制的形式对居民明补或暗补,改善低收入者的经济状

况。(2)社会保障支出,通过规定最低工资收入和确定贫困线的办法,关注社会中的低收入

阶层,从而改善穷人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状况。(3)增加支出创造就业机会。对劳动力保

持较高需求,可以较好地解决由失业带来的贫困。(4)加强教育事业,培养劳动技能。

7

4.简述财政支出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5.为什么说财政支出具有刚性?

答:⑴社会经济发展;(2)政府规模;(3)人口等因素。

6.从市场失灵的角度说明财政支出的必要性。

答:政府支出对于(1)干预自然垄断;(2)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3)解决外部性;

(4)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市场缺陷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7.说明政府失灵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答:政府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在进行财政支出时应该慎之又慎,通过

民主化的预算程序使之受到合理的制约。

8.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角度说明财政支出的特殊性。

答:(1)培育市场机制,决定了我国财政支出的功能转换;(2)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决

定了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3)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我国

近期财政支出的重头戏。

9.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会使财政支出从结构上发生什么变化?

答:(1)扩大市场安排缩小政府安排,表现出财政支出水平趋于降低。(2)政府的作用

正从取代市场、排斥市场,走向弥补市场、调控市场方面,决定了财政支出从用于整个国民

经济的生产安排转向用于公共领域和宏观调控安排,表现出财政预算支出用于生产经营性和

竞争性的投资比例大幅缩小。

10.你认为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方面有哪些工作可做?

答:(1)针对市场缺陷,尽量充分利用政府制度的比较优势;(2)为了避免政府缺陷的

危害,应该尽量考虑采取妥当的方式在市场、政府等制度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3)充分发

挥民主制度的优势。

8

第五章财政购买性支出(上)

一、名词解释

财政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

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

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

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

国防支出:国防支出是国家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

方面的军事支出。

二、问答题

1.财政购买性支出的特点。

答:财政购买性支出属于财政的基本性支出、公共性支出、管理性支出。

2.财政购买性支出应遵循的原则。

答:财政购买性支出应遵循社会利益、量入为出、最小费用和花钱买效果的原则。

3.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答:首先,行政管理支出属于公共支出。其次,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

性支出。再次,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稳定性。最后,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难以考核。

4.行政管理支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增长水平、财政收支出水平、物价水平、政府

职能范围及相应的机构设置、行政经费的使用效率等。

5.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变化及原因。

答:从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分析来看,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我国行政

管理支出均表现为不断扩张的趋势。行政管理支出的扩张,一个重要因素是行政管理机构的

膨胀。改革开放以来,为压缩不合理的行政管理支出,我国进行了多次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其中,大规模的行政管理机构改革主要有六次,但从改革的效果来看,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

始终未能走出“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循环。

6.影响国防支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国防支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制度与对内对外政策,国家经济实

力,国际环境,国防军事现代化的压力

9

7.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的国防支出发展变化的特点。

答: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的国防支出发展变化呈现出三个特点:即国防支出的绝对数额

不断增长、而相对额有所下降,国防支出中投资费的比重不断提高,军民结合是国防支出的

发展方向。

10

第六章财政购买性支出(下)

一、名词解释

教科文卫支出:财政用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及广播电台、电影、电视等各

种社会事业支出的总称。通常指用于社会事业部门的事业费,一般由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

各种性质的公务费、科学研究经费及必要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等组成。

财政支农的直接补贴政策:按世贸组织规则,分为黄箱政策、蓝箱政策和绿箱政策三类。

属于黄箱政策的直接补贴是指与当年面积、产量或者价格相挂钩的直接补贴;属于蓝箱政策

的直接补贴是指与当年面积挂钩的直接补贴,但是对面积、牲畜头数或生产总量有限制;属

于绿箱政策的直接补贴是指与当年的面积、产量或者价格无关。

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基础设施属于狭义的基础产业,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

桥梁、通讯、水利和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的等公共设施。广义的基础产业,除了上

述基础设施之外,还包括基础工业,如能源工业、基本原材料工业,以及一些提供无形产品

和服务的部门,如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部门等。因此,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就是

用于上述投资项目的支出。

BOT方式:,即建设一经营一移交,是指某私人投资者或国际财团以政府给予的特许权

为基础,融资建设某基础设施项目,并在规定的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回收投资并获得利润,

期满后将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营机构。

TOT方式:即移交一经营一移交,是指需要融入资金的公营机构,把已经投产运行的

基础设施项目(公路、桥梁、电站等)的特许权移交给私营机构经营,私营机构凭借项目在

未来若干年内的现金流量,一次性地付给公营机构一笔资金,用于建设新的项目。项目经营

期满,私营机构再把设施移交回原公营机构。

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利用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即以项目所拥

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

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盈利性企业和非盈利性企业基

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模式。

成本效益比率:是将不同的项目或方案的成本与收益折算成现值,计算出成本现值与收

益现值的比率,然后按比率的大小做出投资决策,通常该比率必须大于1才是可行的。

11

二、问答题

1.教科文卫支出的性质。

答:教科文卫支出是国家为提高国民素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发

展所进行的财政再分配;教科文卫支出在短期内并不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从

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考虑,教科文卫支出并非纯粹的社会消费性支出,更不能

将教科文卫支出与国防支出、行政支出视为完全等同的社会消费。

2.应如何加强教科文卫支出的管理?

答:根据公共需要的层次,划分各类支出的性质,明确财政支出的范围;推行定额管理,

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

3.财政支农支出的内涵与农业支出的特点。

答:财政支农支出是主要在农业生产中的市场失灵领域,重点应投向有利于改善农业生

产条件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的农业科研与科

技推广领域。

农业支出的特点:第一,农业支出风险大,尤其是面临着不可预测的自然风险。第二,

农业支出比较效益低、回收期长。第三,农业支出应在不同的受益主体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摊。

4.为什么说农业支出应在不同的受益主体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摊?

答:农业支出一方面可以为农户家庭带来私人效益,同时,也可以带来生态效益和产业

效益等诸多社会效益,因此,从产品属性考察,农业支出应归为“准公共产品”的支出。显

然,农业支出完全由政府承担或完全由农户家庭承担都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成本与受益相

匹配的原则在不同受益主体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摊,唯有如此,才能使农业支出达到适意的规

模。

5.财政支农的方式有哪些?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6.简述我国建国后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

答:第一阶段(1949-1957)O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主要是安排少量的资金支持恢复农业

生产,从农业上取得的财政收入要远远大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第二阶段(1958-1978)。农业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相对而言,财政对

农业的投入非常小。但由于组织制度所具有的政治动员力量,这一时期,采取的大规模兴修

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生产力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阶段(1979-1993)。现行财政支农政策的形成时期,资金渠道多,政策覆盖范围

广,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领域。

第四阶段(1994-2002)»财政支农投入逐步增加,在继续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

业科技进步、农业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的同时,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支持,加大了对农

12

村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

第五阶段(2003--)。一是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

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建设的投入。二是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三是改革农业税制,取消农业

特产税,进行农业税减免试点,以至逐步取消农业税。

7.简述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内涵与特点。

答:从内涵上理解,基础设施属于狭义的基础产业,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

通讯、水利和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的等公共设施。广义的基础产业,除了上述基础

设施之外,还包括基础工业,如能源工业、基本原材料工业,以及一些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

的部门,如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部门等。

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支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服务性、公共

性、配套件、规划性和非界限性。

13

第七章财政转移性支出

一、名词解释

一般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包括税收返还、过渡

期转移支付、原体制补助三种形式。

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是专项拨款和各项结算补助与其他补助等,主要服务

于中央政府的特定政策目标。

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是国家向符合条件的所有社会成员依法提供基本生活保

障和社会服务,以使其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保障制度,所谓条件,是指公民因暂时或永

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

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公民在就业期间,由个人及其供职单位参保缴费,待其退休后

依法领取养老金的社会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医疗社会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由医疗保险机构依强制性原则、方法来筹

集和运用医疗专项资金,保证被保险人公平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政策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产业、部

门或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事项给予补助或津贴,旨在改变现有产品或生产要素相

对价格,进而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和供求结构。

税式支出:税式支出,是一组税收优惠的总称,它是政府为实现对某种行为给予鼓励或

照顾的政策目标,以主动放弃部分税收收入的形式向特定纳税人提供的财政援助。

税收扣除:允许纳税人从课税对象中扣除某些符合要求的特定项目,以减轻其负担。

税收抵免:允许纳税人从其应纳税额中减去的数额,纳税人实际缴税减少了。常见的有

投资抵免和国外税收抵免。

税收庇扩I纳税人把应纳税所得额重新投资于另一活动,从而避免为此所得交纳所得税。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财政转移性支出存在的问题。

答:(1)我国政府间财政的纵向不平衡;(2)我国政府间财政的横向不平衡;

2.我国财政转移性支出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答:(I)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2)改革现行税收返还制度,打

破现有利益分配格局,增强中央转移支付实力;(3)完善省级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县乡

财政困难;(4)加快法制化建设,依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14

3.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答: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险,它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

容,包括养老、失业、医疗、疾病生育、工伤、伤残保险;二是社会救助,是由财政完全提

供的一种最低生活保障;三是社会福利,是对盲聋哑和鳏寡孤独者提供的物质福利、以及住

房福利;四是社会优抚,是专门对革命军人及其家属提供的基本保障。

4.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答:中国城镇医疗社会保险实践中的问题:(1)药品定价不规范、药品定价虚高;(2)

垄断暴利;(3)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尚存很多空白。中国农村医疗社会保险实践中的问题:

(1)筹资额少,集体与政府补助不足,专业医疗人才缺乏;(2)道德风险广泛存在,农民

相关权利被肆意侵害;(3)大病、慢性病就医报销制度障碍重重。

5.试述我国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答:提示,结合我国廉租房制度产生与发展背景、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6.简述中国财政补贴的现状与问题。

答: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1)类多、数量多、环节多;(2)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

亏损之间界定模糊;(3)财政补贴综合效应下降。我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1)以“不可不

补、不可多补”原则清理现有财政补贴;(2)补贴从经营性亏损到支持扶植项目;(3)厘清

中央职责,调动社会力量;(4)加强监管。

7.简述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的异同点。

答:税式支出和财政直接支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实现政

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实施效果相同;都是对政府财政资金的无偿安排;都对财政收

支的平衡产生影响;都是对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有:对国民经济调节

重点及力度不同,税式支出侧重于国民经济的微观层次;地位及作用不同,税式支出在整个

政府支出中处于次要和补充地位;另外还包括法律规定上不同、执行主体及客体不同、时效

性不同、隐蔽性不同。

8.税式支出与税收优惠有何区别?

答:税式支出和税收优惠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面。税法中有关放弃税收收入的条款对

纳税人而言是税收优惠,而对政府而言则是一项税式支出。税式支出本质上是政府部门为分

析税收优惠而采取的一种经济统计方法。但它同时也为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良好的政

策指南。税式支出分析最早产生于所得税,后来才逐步扩大到财产税,目前其分析范围已经

扩大到所有税种。

9.税收抵免与减免税有什么区别?

答:税收抵免允许纳税人从其应纳税额中减去的数额,纳税人实际缴税减少了。常见的

有投资抵免和国外税收抵免。减免税优惠的减税是从应纳税额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征

全部应纳税额,它们是税式支出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形式。

15

10.简述国外税式支出管理模式的类型。

答:(1)全面的预算管理模式;(2)准预算管理模式;(3)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

模式。

16

第八章财政收入概述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收入:政府部门的公共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保证政府行使其公共职能、实

施公共政策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需求。

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的绝对数,是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

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收益:国家投资形成和拥有的资产。当国有资产以税、利及少量的

收费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时,其所形成的财政收入就是国有资产收益。

公共收费: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通过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有偿交

换取得的收入。

公共定价:政府对公共收费水平与标准的管制与限定。

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收入的结构是指财政收入的构成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财政收入结构包括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财政收入的产业结构、财政收入的地区结构和财政

收入的层级结构。

通货膨胀税:政府为消除通货膨胀对实际财政收入减少的影响而设置的税收。

二、简答题

1.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主要有哪些?它们有哪些特点?

答: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公共收费、公共债务收入。税收具有

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国有资产收益体现了国家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通过企业缴

纳利润和国家股分红等形式取得的收益;公共收费具有有偿性和自愿性;公债具有自愿性和

有偿性的特征。

2.为什么税收会成为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

答:首先,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公共产品的受益和成本补偿均具有不确

定性,无法将受益者与补偿对象一一对应,从而无法确定每个社会成员究竟应该承担多大份

额公共产品的费用。这就决定全体社会成员所需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只能由以政府为主的公共

部门来提供,而政府等公共部门属于非生产部门,一般不会直接创造财富,政府凭借政治权

力,选择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税收筹资方式就成为首选。其次,税收的固定性又可以保证

政府获得连续稳定和充足的财政收入,可及时弥补政府对公共产品补偿的要求。另外,在市

场经济体制下,税收还可以作为政府最有效的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社

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等目标。税收的这种经济调控职能加强了

17

它在财政收入主要方式中的地位。

3.公共收费和公共定价的关系如何?

答:主要和市场价比较,若高于市场价,则等于对生产者补贴,对消费者征税,否则相

反。

4.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有哪些?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有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绝对量指标就是指一定时期

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实际数量,即财政总收入,通常可用一定量的货币收入总额来表示,如

亿美元、亿元等;相对量指标就是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有关经济和社会指标的比例,主要

包括: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

的比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等。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

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政策和价格因素等。下面就对这些因素的影

响作具体介绍。

5.分析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动趋势?

答:我国的财政收入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的。从绝对量看,我国财政收入的增

长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水平徘徊阶段,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132.26亿元上

升至1982年的1212.3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72%。第二是缓慢增长阶段,财政收入

由1982年的1212.33亿元增长到1992年的3483.3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13%»第三是

大幅增长阶段,财政收入由1992年的3484.37亿元增长到了1997年的8651.14亿元,年平

均增长率为19.95%。第四是高速增长阶段,财政收入由1997年的8651.14亿元猛增至2007

年的51304.0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在25%以上。

6.通货膨胀对我国的财政收入的规模会有什么影响,作用机制是什么?通货紧缩呢?

答: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减就不能简单地看其总数的变化,

而要在剔除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之后才能看得出来,否则就是“虚增”或“虚减”。

如果财政收入的增长率等于社会价格总水平上涨率,财政收入等于不增不减。如果财政

收入的增长率高于物价上涨率,其高出的部分为财政收入的实际增长;如果财政收入增长率

低于物价上涨率,其低于物价上涨率的部分就成了财政收入的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财政

收入实际是下降的。

财政收入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增长。这里所说的价格再分配机制,就是指政府征

收“通货膨胀税”。

7.试述我国财政收入来源结构的特征。

答:在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当中,税收收入是绝对主力;在财政收入的产业结构中,第

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也是财政收

入最直接的主要来源,我国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

18

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财政收入的地区结构中,各地区由于经济发

达程度不一,导致积累水平相差悬殊,东部地区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带;而在财政

收入的层级结构中,按一级政府设置一级财政的原则,我国财政收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

地方又具体分为上述省、市、县、乡四级。

8.从财政收入结构分析来思考我国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

答:在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当中,通过优化税收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在财政收入的产业

结构中,第三产业在开辟财源、筹集建设资金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财政收入的

地区结构中,东部地区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区域。

19

第九章税收原理

一、名词解释

税收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税收制

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税收制度是指各种税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现税收的征纳关系;

广义的税收制度是指税收基本法规、税收管理体制、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以及国家机关之间因

税收管理而发生的各种关系。

单一税制:认为税收制度是由一类税种构成,如:单一的消费税、单一的土地税、单一

的所得税、单一的财产税等。

复合税制:认为税收制度是由多类税、多种税构成,是多类税、多种税相互配合的一种

比较完善的税收体系,即以某一至两个税种作为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主体。

税收主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由于税收法律关系体现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

税收分配关系。

税收客体:又称课税客体、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它是区别不同税种的重要

标志。

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税基:又称计税依据,是指税收客体在数量上的具体化,是具体计算税额的依据。

税率:是指税额与税收客体的数量关系比例,它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体现征税的深

度,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能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

比例税率:是对征税对象只规定一个征税比率,不论其数额的大小,都按同一比率征税。

固定税额: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的税额,它是用绝对数表示的税率形式。

累进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金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客体金额越大,适

用的税率就越高。

全额累进:是指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等级税率征税。

超额累进:是指将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

率,分别计算税额,然后加总得出应纳税额。

纳税环节:是指商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如:生产、批

发、零售等环节),在哪一个环节或哪几个环节征税。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期限。它是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在时间上的体

现。

附加和加成:附加和加成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所谓附加是指在正税之外,附加

征收的一部分税款.所谓加成是指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成征税措施,加一成等于加正税税

20

额的10%,加二成等于加正税税额的20%,依此类推。

商品税:也称为流转税,是以商品交换或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所得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所得税又包括对所得额征税和对收

益额征税两类。

财产税:是以各种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从价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从量税:是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各种税收,因此,纳税人就是负税人。

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各种税收,因此,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

人,最终负担税收的人可能是消费者、生产者或纳税人本身。

平等原则:是指国民应依其在国家的保护下所得收入的多少为比例,向国家缴纳租税。

确实原则:是指国民所纳税目与条例应该是确实的,而且纳税的时间、地点、手续、数

额等,都要明确规定,使纳税人明了。

便利原则:是指政府对国民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使国民感到方便。

最少征收费原则:亦称征收经济原则,是指在征收任何一种税的过程中,其国家的收入

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越小越好,亦即税务部门征税时所耗用的费用应减少到

最低程度。

财政政策原则:即课税能充足而灵活地保证国家经费开支需要的原则,故有人也称之为

财政收入原则。该项原则包含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

国民经济原则:即国家征税不能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免危及税源,在可能的范围内,

应尽量有助于资本形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该项原则包含税源选择原则和税种选择原则。

社会公正原则:即税收负担应普遍和平等地分配给各个阶级、阶层和纳税人。该项原则

包含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

给他人的过程。这就是说,最初纳税的人不一定是-最终的实际承担者。从最初纳税的人到

最终的负担者,这中间这项税收可能经过很多次的转移.

税收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每种税以及不同税种在

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其转嫁的方式、转嫁的过程是不一样的。

前转:亦称“顺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

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前转是税负转嫁的最典型和最

普通的形式,一般发生在商品和劳务的课税上。

后转:亦称“逆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等方

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供给者的一种形式。后转一般发生在生产要素的课税上。

消转:亦称“税收转化”,即纳税人对其所纳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

21

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自行消化税收负担。

税收宏观经济效应: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及其手段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影响,即

税收的乘数效应。

税收乘数:表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包括税率、税收收入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

宏观税负:即全社会总税收负担,有三个衡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税收率、国内生产总

值税收率、国民收入税收率。

拉弗曲线: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亚瑟•拉弗(ArthurLaffe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了战后美国税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后,建立了一个反映税率和税收之间函

数关系的模型,在一个直角坐标系上画出了一条上凸的曲线。

税收的通货紧缩效应: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相反,当政府在采取增税政策时,国民收

入减少,减少的程度为税收增量的c/(1-c)倍。

税收微观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将支出能力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

政府手中,发生了资源的转移;第二,税收会扭曲消费者对物品的选择或生产者对要素的选

择,从而给纳税群体造成额外负担。

税收收入效应:是指征税或增税使纳税人的支出能力下降。收入效应本身不会导致经济

无效率,只是表明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

税收替代效应:是指征税或增税影响相对价格,从而促使人们以某种消费或活动方式取

代另一种消费或活动方式。正因为替代效应干预了消费者的选择,所以它会导致经济无效率。

二、问答题

1.解释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的区别。

答:税收制度一般是由具体税种组成的,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有两种:一种是单一税制,

认为税收制度是由一类税种构成,如:单一的消费税、单一的土地税、单一的所得税、单一

的财产税等;另一种是复合税制,认为税收制度是由多类税、多种税构成,是多类税、多种

税相互配合的一种比较完善的税收体系,即以某一至两个税种作为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

的主体。由于单一税制只适用于国民经济产品单一的国家,并且缺乏应有的弹性,因此,世

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复合税制。

2,纳税人是否一定就是负税人,为什么?

答:税法上规定具有纳税义务的人并不一定是负税人。如果最终负担税收的人与税法规

定的纳税人一致时,可以说,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反之,纳税人则不是负税人。

3.税收客体是否就是指税源,解释之。

答:税收客体又称课税客体、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它是区别不同税种的重

要标志。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由于每种税的分配对象都是国民收入,所以,

每种税都有各自的经济来源。有的税种,其税收客体与税源是相同的,如所得税的课税客体

22

与税源都是纳税人的所得;有的税种则不一致,如财产税的征税对象是应税财产,税源则是

财产的收益或财产所有人的收入。

4.比例税率与固定税额有什么区别?

答:比例税率是对征税对象只规定一个征税比率,不论其数额的大小,都按同一比率征

税。它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税率,如:对商品税大多采用比例税率。在具体运用上,比例

税率又可以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行业比例税率、产品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幅

度比例税率、有起征点的比例税率等。固定税额是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的税

额,它是用绝对数表示的税率形式。它主要适用于从量计征的商品税,有利于鼓励纳税人提

高产品质量和改进包装等。在具体运用上又可以采用地区差别税额、幅度税额、分类分级税

额等等。

5.全额累进税制与超额累进税制相比,哪一种税负较重?解释之。

答:全额累进税制的税负比较重。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照与之相

适应的等级税率征税。征税对象达到哪个等级就按哪个等级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超额累进

税率是指将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

算税额,然后加总得出应纳税额。两者虽然同属于累进税率,但计算方法和税收负担均不一

样。全额累进税率的计算与比例税率相似,计算简单,但税收负担比超额累进税率重,尤其

在两个级距的临界点会出现跳跃式的变化,税负不太合理。

6.在超额累进税制下,平均税率是否会大于边际税率,为什么?

答:不会。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将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分别

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然后加总得出应纳税额。在这种情况下,边际税率对应的

是征税对象最高级别的税率,而平均税率只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