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备考:命题新特点 备考新思路_第1页
全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备考:命题新特点 备考新思路_第2页
全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备考:命题新特点 备考新思路_第3页
全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备考:命题新特点 备考新思路_第4页
全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备考:命题新特点 备考新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备考:命题新特点备考新思路高考语文备考:高考考题情境化趋势下古诗鉴赏的新路径高考改革凸显“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突出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重视题目的情境化、任务的指向性,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近几年高考真题中的古诗鉴赏题目为例,可以看出虽然考查的知识点仍是学生熟悉的,但出题方式更加灵活,考查越来越细化,倾向于设置情境及给出明确的任务指令。从近10年的高考真题来看,所选古诗不少是酬赠、送别之作,诗歌本身具有较强的情境性。而新高考之前多考查这类诗歌的情感、作者的观点态度,新高考则设置了生活场景,给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且看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中的问题:“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笔者发现自己的学生在做这道试题时往往误答为“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而忽视了题干的主语是“峨眉、岘首两座山”;2020年江苏卷《送沈康知常州》的第9题“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代入到这首诗中。虽然这道题目考查了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没有体现诗歌的文本特征,但其生活情境的设置已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面对新高考下古诗鉴赏的题目设置任务化、情境化的趋势,理应探究古诗鉴赏的新路径,给学生提供有力的方法指导。以近十年高考古诗鉴赏真题为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一、走进古诗,激发兴趣产生共鸣长久以来,学生对古诗鉴赏的题目有比较明显的畏难情绪。毕竟随着时代发展,汉语词汇、表达习惯,乃至人们的审美取向、价值选择发生了变化。学生离古人的生活有相当远的距离,他们不熟悉古诗这一体裁,不了解古诗创作的基本知识,读不懂古诗中的典故、意象,甚至对古诗不感兴趣。古诗反映了人类永恒而常见的感情,只不过是每位诗人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但人类的情感有共通之处,这是学生理解古诗的情感的基础。我们面对离别可能会伤感、会勉励朋友、会祝福朋友,古人何尝不是如此?从人类共有的情感入手,古诗可能蕴含的情感则不难把握。从最近几年高考真题中的古诗鉴赏题型来看,其选取的古诗除了抒情性较强外,大多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交际功能,如送别诗、题画诗、干谒诗、唱和诗、应制诗等。古人写诗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志,还会以诗交友、以诗会友。在某种程度上讲,古人写诗就像我们发朋友圈、微博一样,只不过我们是用或长或短的白话文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具有应酬性质的诗歌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情境性,高考在考查此类型的诗歌时,没有孤立、机械地考查古诗鉴赏的知识点,体现了新高考改革增强情境性的要求。二、创设情境,以己之心度古人之情针对古诗鉴赏逐渐增强情境性、任务性的情况,教师在讲解古诗鉴赏的必备知识时,可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激发他们鉴赏古诗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以己之心,度古人之情,让诗人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这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及文本解读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之美。以近几年高考真题为例,可以看出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的重要性。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是杜甫晚年送给友人郑炼的诗歌,正是因为此后一别,路途遥远,想见不知何时,所以杜甫才赠诗给友人,并在诗中祝愿友人能得人赏识,实现自己的抱负。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如果你的好友要出国读书,并有定居国外的打算,你有什么话想对他/她说?在真实的情境下,学生也能发现“送别诗中的语言多是送者对行者的宽慰、叮嘱、祝愿;留别诗中的语言多是行者对送者的回应、表白”的这一规律;题画诗一般赞美画师画技高超,这符合人际交往的现实情况。2019年全国Ⅰ卷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则谦虚地表示自己才力有限,无法用诗句表现出许道宁画技的精湛。教师同样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如果你的好朋友善于绘画,他/她画了一幅画请你欣赏,并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你,你会给出什么样的评价?同理2016年全国Ⅱ卷的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也可用同样的方法处理,教师甚至可以带领学生总结题画诗表现画师技巧高超的方法;干谒诗是诗人想要引起尊者的注意,可为学生创设情境:如果我校有著名大学的自主招生名额,你想要参加著名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需要给我校校长写一封自荐信来争取自主招生名额,你会怎么写?学生通过此情境可意识到干谒诗一般赞美尊者善于识才,渴望得到尊者的赏识,但诗作同时力求避免过于谄媚,一般会写得不卑不亢,多数干谒诗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委婉。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复杂难懂的古诗转换成“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怎样表达”的真实问题,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把握诗歌情感。这一方式对解读社会功用较强的诗歌十分有效。如一般来说,出于社交礼仪,当我们听别人弹琴时,一般会写诗称赞弹奏者技艺的高超。只不过可能会直接赞美其琴艺,或者间接来表现。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一诗就是间接表现蜀僧琴艺的精湛。三、知人论世,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知人论世是鉴赏古诗的常用方法,但有时不少老师会将重点放在对诗人生平经历的介绍上,而忽视了对诗人背后精神信仰的阐述。以杜甫为例,学生一般都了解其晚年流寓成都的人生经历,却忽视了他虽年老多病依然渴望有益于国家的心愿,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可知其不能实现自己远大政治抱負的不平。如果对杜甫的精神世界有所了解,就不会误以为“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是表达杜甫对友人归隐的赞赏了;同理,如果了解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就能懂得《送沈康知常州》中他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了;如果对白居易的人生价值的转变有所了解的话,可知他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他前期主张“诗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稹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多创作讽喻诗;后期被贬之后,则多创作闲适诗,发生了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思想转变。但他内心仍渴望“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人生失意之时的举措。学生大致;了解白居易的精神世界的话,则能回答出2017年全国Ⅲ卷《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中白居易对好友的戏谑以及怀才不遇的自嘲、无奈了。一般来说,古代文人具有文人、官员、学者的身份,在鉴赏古诗时,也要多考虑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其政治理想,而不是停留在诗歌的表面意思。要把握儒佛道三者对中国传统文人的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文人影响巨大;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文人或无奈或顺应天性归隐田园,道家、佛家总在文人失意人抚慰他们的心灵。文人教师可归纳不同性格类型的文人在面对人生失意的现实时不同的态度及做法,帮助学生快速把握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选择。四、审清题目,明确任务精准作答近年来的高考真题呈现出指令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明确的趋势,教师要相应地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明确任务,精准作答。正如前面所说,学生在做2020年新高考全国Ι卷《赠别郑炼赴襄阳》的题目时,审题不清,往往误答为“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而忽视了题干的主语是“峨眉、岘首两座山”;2020年全国Ⅲ卷《苦笋》的问题为“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学生在回答时应提到苦笋的外形、特点与魏征的某种品质的关联;2019年全国Ⅱ卷《投长沙裴侍郎》题目设置也十分具体、明确: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这需要学生从作用的角度答题;2017年全国Ⅲ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的题目要求给出了限制语: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备考中不能忽视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有的放矢,规范作答。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呈现一些转变,考题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而命题的指向也逐渐清晰。在备考时,教师应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以己之心,度古人之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离古人的生活近一点,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感知古代文人的心怀天下的格局,以古代仁人志士为榜样,在迷茫时、困惑时、得意时与古人为友;最后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明确任务,精准作答,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高考语文备考:由2021年新高考Ⅰ卷所考古诗引发的思考探究2021年新高考Ⅰ卷考查的古诗和教材之间的联系,结合统编版新教材诞生的背景,明确这种考查方式的现实意义及对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的影响和启发,我们可以探究出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帮助学生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一、2021年新高考Ⅰ卷考查的古诗和教材之间的联系2021年新高考Ⅰ卷是改革的方向标,题型灵活多变,对学生的能力素养等要求很高。新高考Ⅰ卷的古诗还适度关联了教材内容,我们从中也可窥见命题人在命题的选材与设问上有向教材迁移的现象,考查考生课内知识的积累。2021年的新高考Ⅰ卷的古诗如下: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这首诗是杨巨源寄给白居易的。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这就提示考生应该将考查的这首课外诗与《琵琶行》结合起来,借助于课内所学的《琵琶行》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我们经常说,读懂诗歌是后面做题的基础,而读懂诗歌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弄明白诗歌创作的背景。命题人的这一巧妙联想,引发考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与迁移,并需要用那个背景知识对试题中的诗歌内容作出正确判断,正确理解诗歌。杨巨源向白居易问平安,同时也在劝勉他不要因被贬而灰心丧气,要继续追求青云仕途。我们怎么知道的呢?《琵琶行》的背景是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做司马,根据选项提示那么这首诗的背景就应该是那个时期。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就可以将诗歌中含着的事理逻辑顺序很好地理了出来。从杨的诗中我们还得知,杨巨源一直牵挂着被贬的白居易,也知道在被贬的时候他经常去寺庙散心,杨巨源就关心地写了江州美丽的景色,让他空闲时去游山玩水解解闷。由于白居易是被贬的,作为好友知道他也会有悲伤失落的情绪,作为好友,他写诗表达对他的同情与慰问:我写诗在岁末想寄给你,但是没有鸿雁为我们传达书信,我望断天涯遥想过你就像是一只病鹤那样超然出众,然而我也懂你被贬江州一定是孤独寂寞的。你不要经常到那些讲佛法的地方去,你的前途依然是美好的,还会有青云直上的机会。从好友杨巨源对白居易的劝勉中可知,这次被贬对白居易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事实情况也是这样,在这次被贬之后,从前那个耿直的“左拾遗”白居易开始自号为“香山居士”,而“居世”是信佛人的一种常用的称号,从这个称号上我们也看出白居易的精神追求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此,白居易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来的诗作以“讽喻”为主,后来的作品就以抒发自己的心情和描绘生活状态为主。白居易的第一身份是唐代中期的左拾遗(监察官员)、著名政治家。左拾遗是个什么官?唐代行政法典《唐六典》规定,左拾遗设在门下省,序在左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左补阙之后,意思是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是国家的重要谏官。左拾遗同左补阙共同掌管供奉讽谏,凡发布诏令办理政务,有与时势不相适应、与正道不相符合的,大则当廷上谏,小则封书上奏,并负责向国家推荐贤才良臣。任左拾遗后,白居易十分珍惜这个报效国家的机会,决心竭尽平生才识报效朝廷。为此他写了一系列作品来讽喻,比如大家熟悉的《卖炭翁》等。《旧唐书·白居易传》说:“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白居易对元稹也曾这样说的:“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在元和十年(815),藩镇割据严重,官员腐败,宦官专权。朝政让身为左拾遗的白居易十分担忧。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在上朝路上被盗贼刺杀,白居易就上书请讨刺杀宰相的盗贼,这样招致主政者忌恨,又加上有人落井下石,拿他的诗作说事,于是被贬往江州。结合白居易的一腔报国热情,再看看被贬事件,他怎么能不苦闷?而且我觉得这种苦闷是不为人知的苦闷。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面对痛苦你越压抑,外表表现得越平淡,其实内心说不定反而是越痛苦,只是表面上没有看出来而已。所以在《琵琶行》中听了琵琶女的音乐,了解琵琶女的这个经历之后,他压抑的情感如潮水般向外流淌,就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因而一气呵成写了《琵琶行》。这首《琵琶行》中有琵琶女的身世之悲,有白居易的深深压抑的苦痛,这两个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在此刻一下子得到了共鸣,这种共鸣不论男女性别,不论身份贵贱,不论世俗偏见,只因心底那股真情流露。在琵琶女弹奏白居易为她创作的曲子《琵琶行》时,江州司马的整个青衫都被自己的眼泪所打湿,因为他这是他写的自己,写的是今天晚上的真实事件和真切感受,他也从这个偶然相遇的女子身上找到了知音的感觉,也是自己压抑许久的心情的释放。这次被贬对白居易的人生到底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呢?他的这次被贬一共被贬了6年,从元和十年的45岁到长庆二年51岁。这个过程是他生命的重要转折点,遭受这次比较严重的政治打击后,白居易的政治态度有所改变。他的追求由原来的“兼济天下”转变为“独善其身”上来。于是我们看到一个“香山居士”白居易。二、从小学到高中教材时间线中的白居易我们把从小学到初中教材中所有的白居易作品按照时间线和人物经历线重新排列一遍就会发现他的文学创作和他当时的思想和处境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元和初年《卖炭翁》中的那个大约34岁的铮铮直言的白居易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从元和十年的45岁到长庆二年51岁的白居易是《琵琶行》中的白居易,表面豁达,内心苦闷。所幸在此刻有好友相陪,在江州的冬天,大雪纷飞,室内却温暖如春,他在《问刘十九》中对在江州时常常陪自己解闷散心的知心好友发出温情的召唤: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元和十五年白居易复启用终回到京城。他兴奋万分,激动地说:“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他又说:“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然而他沮丧地发现,虽然君王更易,然而朝廷依然是那个朝廷,朝堂上群臣依然在勾心斗角,互相践踏。他哀叹道:“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上次被贬的阴影还在,这些或明或暗的陷阱使得他不敢轻易说话和做事,他只想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多次请求外任,终于得到允许外任杭州。被贬前后两种诗风显示出不同的人生追求。春天时他思念江南,于是就写了一篇《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长庆二年(822年)怀着喜悦的心情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他面对着秋天优美的暮江晚景,吟出《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春,到杭州任职时他在当地实现了自己为政造福一方的愿望,用愉悦的心情写下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三、教考结合的时代背景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考试卷和教材两者的紧密结合。考题有时可能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有时候它可能是对教材的深化,有时候可能是教材的拓展,是教材补充。教材的重要性非常明显地凸显了出来。这套教材是体现国家教育改革意志的一个表现,在纪录片《国家记忆》中对这套统编版新教材的诞生和它的教材体例有非常详细的介绍。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古诗考查体现了教考衔接的思想,是语文特色在试题命制创新中的体现。试题命制加强教考衔接,深化基础性考查,启示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要重视教材课文的学习。因而老师的教与命题的考的衔接,学生的学与用的统一,学生课本上习得的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都是我们以后要去思考的问题。四、统编版教材学习现状大家和教材的编者都对教材给予很高的期望和期待,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在很多同学中做了一番调查后却觉得:学生和老师可能让教材成了实际语文学习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我曾经用“你认为课本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调查了大量的同学,我也搜集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回答。有同学认为课本没有意思,老师讲课本的时间是拿来发呆或者做其它作业的。语文课上不上都一样,我有时不学考的分数比认真学考的分数还高。有同学认为课本就对高考时的名句默写那6分有用。有同学说高考又不考书上的,课本上的很多文章老师都不讲。甚至有老师也说:课本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课本有没有价值呢?听完这些回答后内心还是很沉重的,感觉老师和学生亟需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由于新教材刚刚使用,统编版高中课本大家到底如何学,老师们到底如何教,目前这些都是在摸索中前行,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成果。但是首先我们要端正认识,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精华,让老师和学生都能体会到它的巨大作用,让教材在提升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学生产生实实在在的教材很有用的体会。事实上,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本除了在知识能力、语文素养上对大家有极大的帮助。它对引导大家明确高考政治导向上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它的很多专题和高考考查的核心价值有非常重要的关联。比如说大家在高考试卷中看到的以“青春”“劳动”等为主题的作文就是统编版高中课本的单元主题。五、教考结合的应对策略2021年的高考考查的古诗就在启示我们实现目的的正确路径,那就是我们在课本和高考试题间为大家架起一座知识的桥梁,其中有一座桥梁就是要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建立自己的从小学到高中的教材知识体系。就像我们在上文分析2021年新高考Ⅰ卷与《琵琶行》关系中所讲的那样,现在的高考都极力地想与课本中的作品相关联,达到课内学习和课外考试相结合的目的。想考查作家和作品的这种关联性,具体考查方式会怎么体现呢?我只是做了一个初步的思考,我觉得作家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是避不开的。因为一般情况下文章作者在写作时的处境和他的那段时期的主要情感是相关联的,因而可以试着向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