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17课复习提纲_第1页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17课复习提纲_第2页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17课复习提纲_第3页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17课复习提纲_第4页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17课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下复习纲要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内容】第11—17课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社会矛盾尖锐2.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求科学理论指导的。3.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4.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的革命经验。(二)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内容: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②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③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暴力革命)④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⑤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⑥号召无产阶级国际联合2、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二、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1、理论探索:①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出版。揭露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马克思主义的构成: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1)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三、实践:巴黎公社(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2、成立:1871年3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3、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德国联合扼杀。(失败具有必然性)4、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②主观原因: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5、意义:(1)理论层面: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2)实践层面: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①必须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③必须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政治体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2)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3)殖民体系: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初步形成于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间推断因素目标手段第一阶段: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5世纪末~18世纪晚期)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具有暴力性掠夺金银奴隶贸易第二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商品输出为主殖民扩张第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时期)(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寻求投资场所资本输出为主三、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主要国家和殖民范围:①西班牙②葡萄牙:巴西;③荷英法:中南美洲零散地区(2)殖民统治:①政治:实行专制统治;建立总督制度;②经济: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掠夺开采金银矿;奴役屠杀印第安人;黑奴贸易。(3)殖民者的掠夺对美洲和欧洲的影响:①对美洲:带来灾难;发展单一的种植园经济,严重束缚限制了拉美经济的发展;②对欧洲: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价格革命)。四、亚洲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第一阶段:(15-16世纪,西、葡早期殖民活动)①葡萄牙:建立商站,垄断商路。(在中国澳门)②西班牙:直接统治,抢夺土地和财富。(将菲律宾变成其殖民地)2、第二阶段:17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荷兰和法国是主角,加快了亚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五、西方列强瓜分非洲:1、工业革命前,局部殖民(15-19世纪中叶):主要是在沿海地区,进行奴隶贸易。2、工业革命后,全面的殖民入侵:(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逐步放弃奴隶贸易)(1)北非:埃及成为英、法争夺的重点,他们控制苏伊士运河。(2)瓜分非洲:19世纪后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争夺。柏林会议:为缓和列强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进一步瓜分非洲。1884年,英法德召开了“地图上作业”的会议柏林会议,确立了“有效占领”原则;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加快。(3)瓜分完毕: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六、殖民体系形成的影响:(1)对殖民国家: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殖民地;带来巨大的灾难,打断了亚、非、拉的原有发展进程,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殖民主义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3)对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欧洲处于中心地位。(4)对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一战)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背景:①政治:殖民者的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②经济: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③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长;④外因: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势力的削弱。概况: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下,西属拉美殖民地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独立后的曲折:①内部政局动荡,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经济上大地产制;②外部:英美等国加紧了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美国对拉美的侵略和渗透:①门罗宣言(1823年):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②经济侵略:“金元外交”;③武力干涉:“大棒政策”。●内忧外患表明:民族民主独立任务尚未完成,拉美实际上仍是半殖民地。二、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背景:①政治:亚洲各国民族危机加深。②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③思想: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2、表现: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3、结果:都没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三、非洲的抗争:(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激化了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表现:(1)埃及的抗英斗争(2)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小结:由于各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很不平衡,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①亚洲的觉醒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②非洲的斗争水平相对落后,主要是旧式的反帝民族斗争;③拉丁美洲面临着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和斗争。①同盟国:德国(核心)、奥匈帝国、意大利。②协约国:英国(核心)、法国、俄国③实质: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3、直接原因/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1914~1918年1、性质: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2、三条战线:①西线:英法军队VS德军(决定性战场)②东线:德奥联军VS俄军③南线:奥军VS俄军、塞尔维亚军队3、战争进程阶段时间主要战役或事件第一阶段1914年9月在马恩河战役中德国战败,标志着其“速决战”破产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阶段1915~1916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伤亡惨重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第三阶段1917~1918年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8年退出一战1918年11月11日,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知识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①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珍爱和平,远离战争!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③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④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⑤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三、一战的影响①列强实力对比: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②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中国:五四运动)③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④思想观念: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仍然以西欧特别是英、法以及美国为主导力量,强权政治和殖民体系仍未打破。(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带有分赃性质)(1)签订:1919年《凡尔赛条约》(2)结果: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的新秩序2、华盛顿会议(带有争霸性质)(1)参加国家:1921~1922年美国华盛顿:美(主导国)、英、法、日、意、荷、比、葡、中(2)中心问题:中国问题(3)结果:签署《九国公约》,确立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3、主要内容: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体现分赃性质)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知识补充】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积极方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2)消极方面: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未根除,它不可能带来持久的和平。为二战的爆发埋下隐患。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俄)的社会主义实践列宁主义的形成: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条件:①阶级: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②组织: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③理论:成熟的革命理论——马列主义;3、导火索:一战激化社会矛盾。(二)过程1、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3月,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十月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3、革命道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城市中心论)(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对俄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2)世界格局: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3)对世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4)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三、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1918~1921)1、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2、特点:用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3、影响:①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巩固了新生政权。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8年后逐步取消,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1、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2、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3、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4、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①私有制形式: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②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③流通方式:允许自由贸易。④过渡方式: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四、苏联成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五、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1、背景①苏联工业化水平仍较低;②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2、内容:①经济上:建立单一公有制(所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②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3、评价:(1)积极影响:①对内: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②对外: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2)消极影响:但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4、启示:(1)政策制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力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3)计划与市场两手抓;(4)农工商协调发展。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概况东亚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②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东南亚①印尼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后期民族资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②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指导思想:非暴力+不合作(2)评价:积极:①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局限性:①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延长了革命过程,造成无所谓的牺牲。②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背景: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觉醒。2.表现:埃及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摩洛哥反抗西班牙和法国、埃塞俄比亚抗意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智利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1926-1933年)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四、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特点广泛性: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特别是亚洲。(时间)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多样性:领导力量(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封建君主、部落酋长);指导思想;斗争方式(和平手段、改革、武装斗争)目标明确: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政权。地区发展不平衡影响深远:加速殖民体系崩溃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3)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激起新的不满与冲突(4)重要原因:①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对外侵略扩张;②绥靖政策、中立自保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2、概况:局部抗战亚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193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