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1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2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3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4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篇】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洁的数量关系。

2.在详细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醒课题

同学们,当你的妈妈又在你的耳边唠叨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答复:“妈,你这都说过n遍了!”还有,你跟你的同学炫耀时说过这样的话吗?“这嬉戏我n年前就已经玩过了!”

那这里的n表示多少呢?

它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数。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熟识的生活经受,使他们感受到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拟常用的,并且它还可以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同时利用熟识的生活情境将学生马上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为根底提醒出本课的课题。

二、展现情境,引导探究

(一)出示教材例1的情境图。

讲讲从情境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出示表格。

小红的年龄/岁爸爸的年龄/岁

1

5

10

…………

1.将表格补充完整(列出算式和求出结果)。

2.表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你能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用字母表示小红的年龄)?

4.沟通式子,进展比拟。

5.想一想,可以是哪些数?可以是200吗?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内容的完成,使学生能体会到随着小红年龄的变化,爸爸的年龄也在发生变化,而且它们之间始终存在肯定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培育了学生抽象概括的力量;通过询问学生可以是200吗?”,使学生明白,在实际问题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状况来打算的。

(三)代入解题

设问:当小红的年龄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代入解题的练习,使学生把握代入解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年龄的计算,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当他(她)为人父母的时候,自己的父母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进而渗透尊老爱幼思想教育。

三、自主学习,猎取新知

(一)出示教材例2的情境图。

(二)出示问题。

1.将表格补充完整。

在地球上能举起

物体的质量/kg在月球上能举起

物体的质量/kg

1

5

10

…………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1)出示如下情境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将你的式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2)求出例2情境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3)完成例2“做一做”。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学习例1的阅历,并结合例2情境图和设计问题的提示,让学生自主解决例2的问题,把握新的学问。这样的设计,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育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四、应用新知,稳固拓展

(一)看图填一填。

(二)算一算。

小红买了9本笔记本,每本元,共需要多少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假如每本笔记本8元,小红付钱后找回了28元,那她总共付了多少元?

假如她付出一样的钱,却只找回了1元,那么笔记本一本多少元呢?

(三)解决问题。

客车的速度是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65千米/时,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2)当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内容设计亲密联系新学学问,同时在编排上表达着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练习的材料还严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具有肯定的熟识性和易操作性。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长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学问的回忆,帮忙学生梳理和进一步稳固新知。对学生“还有什么疑问”的设计,又能给学生一个查漏补缺的时机。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情境中熟悉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章

2、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详细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能通过实际探究,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有用之美。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对位置的学问有肯定根底,但主要建立在方位上面,比方前、后、左、右或者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而用数对来表示平面上的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新学问,但本课的例题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场景也是学生特别熟识的教室座位,因此,学生对于学问点的生成应当比拟顺当和自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列和行的意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挨次。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通过家长会查找座位引入课题。

你是如何给家长描述你在教室里的位置的?

活动2【讲授】明确行和列的含义

1、规定列和行。

(1)以教师的方向规定列和行的含义。

(2)用第几列和第几行的方式说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明确数学上列和行的含义。

(1)展现竖列横行。

(2)演示列左起行下起的一般状况。

活动3【活动】用数对表示位置

1、尝试用更简洁的方式(数字)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找出他们表示方法的共同点。

(1)都有两个数字。

(2)左列右行。

3、引出数对的概念。

4、数对的读法。

5、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活动4【活动】嬉戏-点兵点将

1、点单兵。

(1)位置在数对(4,4)的同学。

有什么一样点?

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用一个数字可以表示出精确的位置吗?

(2)位置在(5,4)和(4,5)的同学。

有什么一样点?

可以交换位置吗?

2、第3列。

(1)用数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第3行。

(1)用数对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活动5【活动】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点

1、比照教室平面图和动物园平面图。

(1)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既列的开头,又是行的开头。

2、用数对表示场馆的位置。

3、在平面图上表示指定位置的场馆。

活动6【练习】学会应用

1、练习1

2、挑战自我。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内容。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熟悉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学会发觉学问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力量和观看力量,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经受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究问题胜利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预备:给每个小组预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特别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

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依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讨论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觉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外形的物体,(出示课件)这辆小汽车的车窗玻璃是什么图形?还记得梯形各局部的名称吗?(出示课件)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梯形,你认为梯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会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猜想验证,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预备怎么出梯形的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的确很重要,我们在解决许多问题的时候都是利用已有的学问去解决新问题,那么你们认为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呢?

1、生猜测。(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

2、公式探究。

师:你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先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独立思索,自己想方法。

(30秒过后)

师:好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先沟通一下,然后选出一种的方法,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3、学生进展探究,师相机指导。

4、生汇报。

师:刚刚教师在下面走的时候发觉第x组的同学最先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下面请第x组的同学派代表到前面展现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展台展现)

组1: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并板书)

师:其它组有没有不同的拼摆方法?(让生在座位上说)

请你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拼的,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组2: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教师在下面走的时候发觉有一个组采纳了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哪个小组?请到前面展现一下。

组3:我们选择了一个梯形,沿着它的腰对折,然后剪开,再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组4:我们组把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这个小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小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这个大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大三角形的面积=下底×高÷2,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

(注:师在生汇报的过程中要让生到黑板上画出小三角形也就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在哪里,并引导生说明钝角三角形的高为什么和梯形的高相等)

师:刚刚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们真了不起!教师也想出了一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幻灯出示转化过程)

师:谁能依据教师展出的这种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生口头表达。

师:你真聪慧!其实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还有许多许多,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下时间进一步探究。

师:好了,假如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可以怎样来表示?

生:s=(a+b)h÷2

(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观看这个公式,想一想,要想求梯形的面积必需知道哪些条件?

由此看来梯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上、下底和高这三个因素有关,那么,在计算时应留意什么呢?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师:课件出例如题:

(这是我国长江三峡水电站大坝,它的横截面的一局部是梯形,求它的面积。)

师:让生以最快的速度在练习本上只列式不解答。教师算了一下这道题的结果,等于10530平方米,同学们可利用课下时间验证一下教师算的究竟对不对。

师:梯形的面积应用很广泛,在许多物体中常常会看到梯形。下面我们来解决另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幻灯出示)

一辆汽车侧面的两块玻璃是梯形(如下列图),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师:好,剩下的时间我们来解决其他问题。

1.算出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单位:厘米)90页第3题

2.推断题。

(1)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外形一样的梯形肯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肯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3选择题

(1)梯形的上底是4米,下底是6米,高是5米,它的面积是()。

A.45平方米B.25平方米C.25米

(2)一个梯形上底是80厘米,下底是12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A50B.25C.230

4.90页第3题

5、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慧才智,利用转化的思想制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真了不起!今后我们将会利用这种方法来探究更多的有关图形的学问。信任你们今后会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P4例3、做一做,P5例4、做一做,P8—9练习一第5—9、13题。

教学目的:

1、把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把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拟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力量。

3、培育学生的迁移类推力量和概括力量,以及运用所学学问解决新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例如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助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1.2)

2、尝试计算

师:观看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争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中板演:

方法一:1.2米=12分米0.8米=8分米12x8=96(平方分米)96平方分米=0.96平方米

1.2扩大到它的10倍12

×0.8扩大到它的10倍×8

0.96缩小到它的1/10096

3、1.2×0.8,刚刚是怎样进展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看一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例4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以下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P4做一做

(2)引导学生观看思索。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觉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依据学生的答复,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翻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练习:

①推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240.013

×0.14×0.026

9678

2426

0.3360.000338

②依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10.56×0.27=0.1056×27=1.056×0.27=

二、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586.252.04

×4.2×0.18×28

11650001632

232625408

2436112505712

2、P5做一做

3、P8页5题: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三、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学问?

四、作业:P8第7、9题,P9第13题

课后小记:

经过预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两道例题能在一课时内完成,且还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做课堂作业。

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竖式写法格式不正确。如有的学生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的格式混淆,写竖式时错将小数点对齐了写。

2、小数点定位存在问题。1.06x25有个别学生认为25是两位小数,所以消失积的小数点定位错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机动3课时左右)

1、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

2、小数除法(11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把握计算法则,能够比拟娴熟地进展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洁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展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把握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展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洁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展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根底上,把握确定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和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展计算。

1.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例1和“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根底上把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培育学生的迁移类推力量。

4、引导学生探究学问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填表。(投影出示)

因数15150150015000

因数5555

填得数后,引导学生观看:

(1)先从左往右观看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2)再从右往左观看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或)10倍、100倍、1000倍……积也(或10倍、100倍、1000倍……

2、口答:15×5表示什么?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3、引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这局部学问吗?今日我们就来讨论有关小数乘法的学问,首先小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二、尝试: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⑴出例如1: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⑵引导学生思索:可以怎样列式计算?(让学生争论,只列算式不计算,并板书学生的争论结果。)

用加法计算:6.5+6.5+6.5+6.5+6.5

用乘法计算:6.5×5

⑶6.5×5表示什么?(5个6.5或6.5的5倍是多少)

⑷小数乘以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吗?是求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就是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⑸练习:

P.4页1、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0.9×463×68.4×15

P.4页2、列出乘法算式。

⑴5个2.05是多少?

⑵4.95的7倍是多少?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⑴小数乘法可以怎么算?(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板书:6.5

×5

⑵生试算,指名板演。

⑶生算完后,小组争论计算过程。

⑷示范:6.5扩大10倍65

×5×5

32.5325

缩小10倍

⑸回忆对于6.5×5,刚刚是怎样进展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6.5扩大10倍变成65,被乘数6.5扩大了1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25再缩小10倍。

⑹做一做:14个9.76是多少?

⑺通过例1和“做一做”,你发觉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乘数是一位小数,积是一位小数:被乘数是两位小数,积也是两位小数。

假如被乘数是三位小数呢?(积的小数位数和被乘数的小数位数一样)

⑻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0.74()

×3×3×2×2

()135()148

2、推断下面各式中的积是几位小数。

3.45×844.6×250.41×561.085×3050.0076×242.3×5

3、P.4页4

四、体验:(1)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P.4页3、4题。

六、板书:

七、课后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完全遵循课程大纲按课时要求编写教案,它以素养教育为指导思想,采纳现代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力求做到重难点突出,细心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小数除法后,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太困难。教师尽可能的制造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争论的时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学生突破自己,展现自己,同时应重点引导学生能依据实际状况进展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同时,引导学生擅长观看、发觉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意义。

(2)把握“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的按题意求商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能依据实际状况进展求近似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数学学问,在实际生活中敏捷应用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意义,把握“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教学难点:能依据实际状况求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63÷70.24÷0.30.65÷0.13

72÷1441.44÷0.65.6÷0.0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以下各数保存一位小数.

1.4835.3478.7852.864

3.按“四舍五入”法,将以下各数保存两位小数.

7.6024.0035.8973.996

做完第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探究新课

1.教学教科书P23页例7.

(1)出例如题7.(提问学生:一打是多少个羽毛球?)

(2)要求依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列式19.4÷12

(3)依据单价=总价÷数量

(4)依据题意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依据需要,采纳“四舍五入法”保存近似值,保存时,一般只除到需要保存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四舍五入了。

三、稳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教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进展计算,巡察时,留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存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2)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今日我们学了那些内容?你有那些收获?(出示课题:商的近似值)

(2)求“商的近似值”与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一样点,又有什么不同?

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4人,合作探究,相互沟通,探讨真知。

然后让各小组汇报沟通,到达生与生的沟通,师与生的沟通。

随后,教师进展总结。

一样点:都要用到“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并且都要看要保存的那一位的后一位.

不同点:求积的近似值,要先算出积的精确值再求近似数,求商的近似值不需求出商的精确值,只要求出要保存的下一位就可以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10、11、1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一)把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拟娴熟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力量。

(三)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

教学重点:

把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1.口算

12+0.12=7.2-0.2=3.5÷0.35=

2.95+0.05=5-0.6=2.8÷0.14=

8÷12.5=1.2+2.8-3.99=4×1.72=

3.74+6.26=4.5×6=0.25×4÷0.2=

2÷4=20×0.2=20.75-9.5=

3.5×8×0.125=

2.提问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挨次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7-2.5+4.6=3.6×6÷0.9=

(1)思索: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挨次怎样?

(2)学生试算后订正。

3.7-2.5+4.6

=1.2+4.6

=5.8

3.6×6+0.9

=21.6÷0.9

=24

(3)小结运算挨次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其次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挨次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其次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挨次?(一个算式里,假如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6.75+2.52÷1.2=

(1)观看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争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假如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其次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先说出运算挨次,再算出得数。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思索:①上题假如要先算1.2+0.5应怎么办?(加小括号。)

②假如要先算(1.2+0.5)×5应怎么办?(加中括号。)

教师介绍:小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号“[]”是公元17世纪首次消失在英国的互里士的著作中。

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呢?(转变算式中的运算挨次。)

3.试做例3:3.6÷(1.2+0.5)×5=3.69÷[(1.2+0.5)×5]=

(1)两题运算挨次是怎样的?(一个算式里,假如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1.7×5

3.6÷[(1.2+0.5)×5]

=3.6÷[1.7×5]

=3.6÷8.5

计算中消失3.6÷1.7和3.6÷8.5除不尽时,教师讲解

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消失循环小数时,一般保存两位小数,再进展计算。

要想保存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几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存两位小数。)

学生连续计算后,订正

3.6÷(1.2+0.5)×5

=3.6÷1.7×5

≈2.12×5

=10.6

3.6÷[(1.2+0.5)×5]

=3.6÷[1.7×5]

=3.6÷8.5

≈0.42

提问:为什么①题中其次步要用约等于号“≈”,而第三步却要用等号“=”。(由于在其次步计算时,3.6÷1.7除不尽,在其次步计算时,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2.12,所以在其次步要用“≈”连接;而第三步用2.12乘以5,得到的积10.6是精确的结果,应当用等号连接。)

4.小结

(1)什么状况用等于号?什么时候用约等于号?(当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用“四舍五入法”保存两位小数,在保存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于号;当取精确值时,用等号。)

(2)要转变算式的运算挨次,可以怎么办?(可以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有括号的算式,运算挨次怎样?(一个算式里,假如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稳固反应

1.P38:做一做。

2.P40:1①②,2①②。

(1)说出运算挨次;

(2)计算并且验算;

(3)订正并小结验算方法。

验算方法:①原式验算;②互逆验算;③交换验算。

3.推断下面各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明缘由。

(1)0.8-0.8×0.7=0();

(2)1.6+1.4×2=6();

(3)50-3.9+6.1=40();

(4)20÷2.5×4=32();

(5)9.6+0.4-9.6+0.4=0();

(6)4.8×2÷4.8×2=1()。

4.P40:4。先计算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5.课后作业:P40:1③④,2③④,3。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并把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展计算,培育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力量。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仔细检查、勤于验算的好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学问间的内在联系,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念。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把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计算法则。

【教学预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日这节课我们将连续学习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学问。

用卡片出示口答题:

2.3×4567×2.099.06×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你能依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依据学生的答复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展板演。

要求:对比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当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转变问题:假如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平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假如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共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沟通: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现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连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依据学生答复,板书:

连续沟通:计算2.8×1.15时,在积里是怎样点小数点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吗?

教师依据学生的说理进展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展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示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依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拟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样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刚的尝试、沟通,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当怎样进展计算?

小组沟通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稳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展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应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量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觉得小数乘小数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联系?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九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把握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2.把握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学问铺垫

1.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和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

2.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周长公式

(1)思索:假如正方形的边长用小写字母a表示,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面积用大写字母S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2)沟通汇报

2.探究活动二: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1)像这样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还有一些简写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请自学课本p46页相关内容。

(2)整理汇报,并举例说明

①字母和字母相乘。

②字母和数字相乘。

③两个一样的字母相乘可以写成。

④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

3.探究活动三: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假如上题中,正方形的边长a=6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三、课堂达标

1.推断。

(1)10个a的和可以简便记作10a。()

(2)由于2=22,所以5=52。()

(3)4a=4aa。()

(4)a肯定比2a大。()

2.在校园文化建立中,我校的操场其中正方形边长为a,小长方形长为b,怎样表示大长方形操场的面积?

3.小明家的客厅和厨房的平面图。(如黑板)

(1)小明家的客厅比厨房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

(2)当B=6时,求小明家的客厅比厨房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

四、学问拓展

想一想,填一填。

(1)当x=()时,x>2x(2)当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