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培训课件_第1页
思维导图培训课件_第2页
思维导图培训课件_第3页
思维导图培训课件_第4页
思维导图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维导图培训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思维导图培训思维导图培训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思维导图内容大纲〖(1)思维导图概述(22)思维导图的绘制【3)思维导图的优势与运用领域现在,“创新”一词运用广泛,在各报刊杂志上也已司空见惯,创新教育也成为当代教育的浪潮。但从教育的诸多现象来看,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在研究和实践中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也不乏徒具“创新教育”之名,而无“创新教育”之实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对于如何创新历史教学有必要不断研究实践。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一、用创新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用创新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就要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在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是合作的关系;是共同获取知识,探究知识的关系;教师只是给学生以方法,结论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是不受教师限制和影响下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所得。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教得既有高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心中不仅要有教材,还要有方法,更要有学生。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充分的准备,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案学案,精心设疑,最后在课堂上灵活变通,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对有创见性的观点加以肯定和表扬,对认识有误的观点及时纠正、引导,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创新历史课堂的提问方法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口语训练的重要手段。创新历史教学的提问要注意梯度,层层设疑,诱导思维。历史教师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太难会超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学生“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教师提出的历史问题必须是班中绝大多数的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回答的,使学生在开动脑筋的情况下,“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例如:在上《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可这样提问:罗斯福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实施新政的?新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新政的实施对美国的经济、对世界的经济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学生通过教材就能解决,但如果在这时设问“西方大危机时的苏联经济建设如何(模式和效果)?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区别(启发学生分别从时间、内容、影响作比较)?”,让学生“疑难能自决”,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渐达到“高精能自探”的境界。如果历史问题过于难,或者过于深,那么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无动于衷。因此,教师在教学提问中应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注意把握问题难度的尺度,还要先从容易的问题问起,再问难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问,让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在活跃中。例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再比如,《鸦片战争》一节,导入提问“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学生会有多种答案,如清政府实行“闲关锁国”政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要使鸦贸易合法化;英国要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落后就要挨打”等等。经过短暂讨论答案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提出第二个问题:“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下列答案:中国落后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使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英国先进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军事强大。这时,提出第三个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经过学生发言,逐渐得出一个课本上没有明确点明的“新”结论,即中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而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是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这样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围绕“核心”问题,提出一系列层次分明的问题,设计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问题,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向纵深,加上老师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有关结论,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新的历史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学习内容。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选编问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体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还可以课前把设计好的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通过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如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列出这样的阅读提纲:(1)革命爆发的原因;(2)导火线和开始的标志;(3)革命的过程(含《人权宣言》的内容、路易十六上断头台、雅各宾派的专政措施影响拿破仑帝国的建立等内容)让学生从上述提纲的提示中去阅读,然后掌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再遇到相似内容时,学生便会阅读了。总之,创新历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开放、多变的环境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也使创新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凸显出来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据劳动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九千多万,并每年递增500万。在这支流动大军中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近2000万左右,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10%,近100万适龄儿童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入学。[1]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农民工数目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更加显著起来,并且可能引起的社会问题也就更加巨大了。当前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令人担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农民工子女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据一项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对12000多名流动儿童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的调查显示,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入学现象也比较严重,近20%的9周岁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1%和10%;在失学的12到14周岁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2]1.2进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明显由于受户籍制度的影响,要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不仅申请手续繁琐,而且农民工子女每学期须交纳的杂费、借读费、赞助费等教育费用达1000―2000元。同时,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其子女的转学、辍学率较高,导致他们的学习基础比较差,一些公立学校为了保持其升学率等指标,往往会把他们拒之门外。而那些有幸能进入公立学校读书的农民工子女则因生活习惯、方言、性格等差异,受到城里学生的歧视与冷落,甚至有部分学校把农民工子女编入特设民工子弟班级,将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学生区别对待,剥夺了与当地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给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带来潜在的但意义深远的影响。1.3农民工子弟学校境况堪忧农民工子弟学校产生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是指专为进城务工就业民工的子女开办的学校。从目前来看,这类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的财政压力,分担了政府的责任。但这些民工子弟学校有相当一批是未通过审批的。以上情况表明,城市中农民工的子女,其受的教育与其他适龄就学的孩子相比极不公平,这种状况令人担忧。2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滞后,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当前的教育现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有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涌入,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发生。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僵化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我国在《宪法》和《教育法》中虽然都强调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又在这些法律中规定了公民接受教育的入学办法。《教育法》中规定:“学龄儿童的入学应由其户籍所在地的政府负责。”由于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没有户口,这种户籍制度将他们挡在门外,也将相当一部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挡在门外,使农民工子女在起跑线上就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已成为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最大绊脚石。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农村和城市略有差异,城市中、小学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市、区教育财政拨款、城市教育附加费和学生的学杂费。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县、乡(镇)两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附加费(按农民收入2%征收)、学杂费和社会捐助集资等构成。这样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给流动人口的子女带来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流出地政府的政府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在流入地教育经费也不足的情况下,那些外来的没有本地户口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就必须交纳除学杂费之外的另外一笔数目可观的“借读费”,甚至赞助费,高昂的费用对在城市里打工的收入微薄的农民来讲是难以承受的。[3]2.2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弱势地位在传统的社会分层中,城市农民工子女是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这是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只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和承载力的脆弱性。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使城乡二元结构得以松动和弱化,但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差别并没有收缩,还有扩大的迹象。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弱势地位,决定了他们在义务教育体系中也处于弱势地位,这样社会阶层的分化是客观存在的,而整个社会教育的不公平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2.3农民工自身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贫困。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建筑、商业、服务业等低层次工作,很难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二是观念落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但是也有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他们认为时下城里的工人纷纷下岗,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孩子即使读了书,今后未必能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单位,与其这样浪费钱财,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学会做生意,多赚些钱,为结婚成家作准备。三是文化素质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显示,2003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4.3%,从总体情况来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素质不高,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家里也没有营造适合孩子读书的基本环境。2.4部分学校和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不公平的对待农民工子女学生由于城乡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性和地域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性造成了农民工子女不能很好地与学校的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某些学校和教师就以不公平的方式对待农民工的子女。2.5教育行政部门的“短视”与“管理缺位”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支持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意义及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民工的研究不够。甚至有人认为,农民工子女的就读问题解决好了,会使更多的农民工到城市中,不利于城市的管理和稳定,这是一种肤浅的“短视行为”[4];在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和学校的合理布局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少城市的教育主管部门认为这些农民工子女迟早要“流动”回原籍或“流动”到其他地区,忽视了这部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呈现管理上的缺位。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对策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发展中、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努力。从农民工子女本身的特点来看,因为,由于户籍等限制,农民工子女将在流动中不断变化,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对策,必须从制度上整体地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公平性。3.1改革户籍制度,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导致了天然的身份上的差异,农村和城市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享有社会赋予的不同权利。由于城乡户口的差异,两类人口在读书、就业等方面的受到的待遇表现出极大的不公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合法权利由于户口的限制而受到相对剥夺。户口成了他们在城市中公平地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他们的教育公平问题就不可能真正解决。改革现行的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3.2实现城乡结合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按照义务教育国家办的原则,公立学校应该是接受农民工子女的主要渠道。但是公立学校的高额借读费、赞助费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构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不取消这道门槛,只会把流动儿童逼到农民工子弟学校,造成一边是优越的教育资源被限制,一边是打工子弟学校简陋的校舍被挤破门的矛盾现实。然而城市的资源有限,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城市。首先,对城乡教育资源进行调整配置,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村校的合并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次,城市内部的义务教育要重新布局,合理配置城市教育资源。目前由于流动人口中的普遍民工比较集中地居住在城郊结合部,而现有的城郊结合部的许多学校主要是由一些村镇学校演化而来,是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所以,目前急需加强城郊结合部的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局部区域内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紧张现象。3.3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放宽农民工办学条件并对其进行扶持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纳入到城市发展计划中。另外,要明确经费安排和筹措办法,优化教育配置,拨出专项资金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进行补助,帮助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上学。从目前状况来看,农民工子女的数量较大,公办学校无法满足。同时,农民工子女要融入城市学生当中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现阶段,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政府应降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办学。应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给予其合法身份和一定的优惠措施,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管理。3.4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一视同仁,实现教学公平教师应该热爱和关系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应该一视同仁,体现平等,而不应该厚此薄彼。农民工子女在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差异,还因为户籍等原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努力消除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心理门槛,消除对农民工及子女的歧视,促进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成长。思维导图内容大纲〖(1)思维导图概述(22)思维导图的绘制【3)思维导图的优势与运用领域思维导图的由来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东尼·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