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与法治》“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PAGE1PAGE6.2共筑生命家园备课标课程标准依据三2.1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三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备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六课第二课时共筑生命家园。主要有两目内容组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第一目主要讲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认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知道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懂得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第二目主要讲述主要讲述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措施。确定本课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的重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教学的难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备学情1.预测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九年级学基于生活经验,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身也能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知道一些生态文明的理论观点,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日常生活中,有个别学生还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大对中学生的资源国情教育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力度,引导学生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一环。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生态文明使其转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力量。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交流感悟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的意识和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增强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力目标:通过对生活中案例的分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观为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知识目标: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荣共生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必要性。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的理念,,明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自己谈欣赏大自然的感受和观看视频后的心情,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引发学生对和谐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活动探究1:通过观看北京的两组图片和塞罕坝从“美丽高龄”变成“黄沙漫漫”?为什么它又从“沙地荒原”变回“林海绿洲”的视频?你从中得到哪些启发?基本观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活动探究2:如果人们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过度开发,破坏性开采,无节制的消耗,一味索取,会怎么样?伦敦“杀人雾事件”回顾正常人要靠盲人带路探究: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伦敦空气污染的治理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观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基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准则: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活动探究3学生朗读课本:(1)P83相关链接世界环境会议达成的共识。(2)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2018年5月,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是世界环境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与行动者,自觉承担建设人类生命家园的责任和使命。教师总结:1952年伦敦杀人大雾告诉我们,靠牺牲健康换来的发展并不是真的进步。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式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观点: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基本国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目标导学二、绿色发展活动探究——浙江省安吉县的余村发展历程●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探究:比较一下,余村走过的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有什么不同?余村的发展启示我们应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基本观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策略: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自觉践行。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目标导学三、美丽中国愿景活动探究1探究:对比某地发展,思考为留住家乡美景,永葆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乡我们能做些什么?(从公民、政府、社会多角度回答)基本观点:建设美丽家乡行动:
节约资源:节约粮食、纸张、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
低碳出行:少开私家车,多步行或骑行,乘公共交通工具…
宣传:宣传环保知识和必要性,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斗争:发现污染环境的行为及时向环保部门举报。
献策:为保护环境向有关部门积极献计献策
法治:健全环保立法,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和联合惩戒力度。
产业转型:大力培育绿色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垃圾分类的活动让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活动探究2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描绘美丽中国愿景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生命家园生命家园留住乡愁留住乡愁守望相助这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基本观点: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道路:走绿色发展道路
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目标: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表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留住乡愁、守望相助三、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教师寄语:学以致用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当前,我国致力于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②人类可以随意开发、利用自然③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④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下列做法正确的是()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②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④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暂停发展经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近年来,某市实行绿色发展、兴林富民的战略,利用当地的林地资源优势,采取林粮、林旅、林药、林禽等模式,加快林地经济发展。全市林下经济实现产值6亿元。这说明()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③该市走生态文明道路④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就要大力倡导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作为中学生,我们要()。①拒绝购买包装过度的产品②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产品③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④节约时间,尽量乘坐私家车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教学反思课标分析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一是“课程目标”。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二是“成长中的我”中“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三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与“法律与秩序”部分。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六课第二课时共筑生命家园。主要有两目内容组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第一目主要讲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认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知道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懂得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第二目主要讲述主要讲述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措施。首先,教材通过“运用你经验”,让学生从诗文中品味意境,初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场景。其次,教材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国际社会为环境所作努力额讲述,给出了应对当下人口、资源、环境挑战的价值理念。地球是人类唯一额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人类共识和时代的选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我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最后,教材通过浙江省余村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教材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方法与行动。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额成功路径。走绿色发展道路,不仅是发展理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做到绿色惠民;要坚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并将其内化为自觉践行的价值观;要加强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要通过绿色发展,共筑生命家园。【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现状,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力目标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与要求,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之福、地球家园之福,懂得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教学难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学情分析九年级学基于生活经验,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身也能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知道一些生态文明的理论观点,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所体验对绿色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了解。但总体来说,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度不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涵了解不够全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不深;生活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在内心逐渐形成,学生对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事件或行为也有所耳闻,自身也能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生态意识浅薄的行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整体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方向。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培育额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对中学生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要求。共筑生命家园评测练习班级姓名质量一选择题1.当前,我国致力于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②人类可以随意开发、利用自然③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④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下列做法正确的是()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②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④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暂停发展经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近年来,某市实行绿色发展、兴林富民的战略,利用当地的林地资源优势,采取林粮、林旅、林药、林禽等模式,加快林地经济发展。全市林下经济实现产值6亿元。这说明()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③该市走生态文明道路④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就要大力倡导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作为中学生,我们要()。①拒绝购买包装过度的产品②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产品③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④节约时间,尽量乘坐私家车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5.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赴陕西秦岭考察,再次宣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强调陕西千部要吸取“秦岭违建”的教训,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这启示我们要继续(
)①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②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③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限制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④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材料分析1.2019年11月11日、1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片《美丽中国》,专题片以生态文明是人类又一崭新文明形态的站位高度,阐释“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思想内涵。
2.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视察时强调,我们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大事来抓,建设美丽中国。当前,生态文明观念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