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课件_第1页
老子《上善若水》-课件_第2页
老子《上善若水》-课件_第3页
老子《上善若水》-课件_第4页
老子《上善若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不知所踪。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老子(BC571?—BC471?)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2老子出生地——太清宫

传说中老子羽化升仙之处——老君台

*老子出生地——太清宫传说中老子羽化升仙之处——老君台*3《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其著作《老子》,也叫《道德经》,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只有5000余字,却几乎涉及了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这也就是前几年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的原因之所在。*《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4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5**6**7.*.*8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9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2)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对立又是互相转化的。他提出的“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五十八章》),充满着辩证唯物思想,是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语言。

*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2)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10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3)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他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这种消极无为的态度决定他对人生的看法,在老子看来,圣人应该是一个处处不与人争,不为人先,守柔处下,少私寡欲,绝学弃智,完全处在自然状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复杂的现实中保全自己的生命,无忧无虑,达到精神上的最高境界。

*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3)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11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4)

他还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先知先觉地提出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难怪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强调,21世纪东方文化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即“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济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穷,把全人类文化提高到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4)他还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12

《老子·上善若水》朗读*《老子·上善若水》*13上善若水(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八章)*14.*.*15三、作品细读(1)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处众人之所恶,(3)故几于道。注释:(1)上善若水:上,最好的。善,名词。上善即指最好的美德。这里老子以水的好处接近于“道”,又来说明真正的圣人如水那样滋润万物而不争私利。(2)水善:善,在这里是副词,意思是善于,长于。(3)处众人之所恶:“处”做“居”讲。所恶,所厌恶的地方。意指人事上众人不愿去处的事位。*三、作品细读(1)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16“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17三、作品细读(2)(4)居善地,(5)心善渊,(6)与善仁,(7)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注释:(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居善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6)心善渊:心,心志。善,形容词。渊,本意是清澈见底的深潭。这里形容人要心志无私清廉可鉴。(7)与善仁:与万物接触,与人交友要采取友好的原则。*三、作品细读(2)(4)居善地,(5)心善渊,(6)18三、作品细读(3)夫唯不争,故无尤。(8)注释:(8)故无尤:尤,通“忧”,忧患。*三、作品细读(3)夫唯不争,故无尤。(8)注释:*19Water.*Water.*20.*.*21《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22四、作品分析(1)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道教的经典。本章以自然界水的无私品质来喻述道义,教化民众,以此来歌颂“道”的功用。老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们,应该像水一样,具有水的品格和美德。*四、作品分析(1)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23四、作品分析(2)

水,生命之源。哪里有水的滋润濡养,哪里就会生机盎然;犹如哪里有圣人相承,哪里就繁荣昌盛一样。水,自上而下,由天落地,一路风尘,一路奉献;化作甘露,滋润大地;化作雨雪,降飘原野;水,经蒸腾气化,历寒风凛冽,仍义无反顾,循环往复,奉献无限,汇入大江大海。水有许多美好的品格和美德。就像老子在《上善若水》所说的“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私利;处世俗之人不愿处的低位甘做人梯而谦居下位;与万物接触采取友好慈善的准则”。*四、作品分析(2)水,生命之源。哪里有水的滋润濡养,24四、作品分析(3)

水的这些品格最接近“道”的无私奉献美德。故为人处事要学习水的品格,只求耗己以利万物,不与万物争利益。做一个像水那样完美的人,就应居处像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像水那样深沉博大;交友像水那样仁爱清淡;说话像水那样透明真实,以诚相待;为政像水那样有条不紊,理政治国;办事像水那样发挥特长,无所不能;行动像水那样抓住时机,顺势而行。正因为她顺其本性不与人争,所以为人处事才不会有过错。水的品格最微小,水的品格也最伟大。

*四、作品分析(3)水的这些品格最接近“道”的无私奉献25四、作品分析(4)

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具体可感的形而下的普通平凡的大自然形象“水”来比拟抽象的形而上的“道”,是更高层次的象征。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游走于社会的我们,应如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心存包容,与己与人都是无比快乐。海纳百川的胸襟难能可贵,学会看淡功利钱财更是不容易。人境虽然逼仄,但只要心境平和,浩渺无涯,尘世的点滴不快又怎会影响到我们。*四、作品分析(4)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具体可感26四、作品分析(5)

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具备了“上善”的特质。生活中,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可水却大异其趣,往低处流。水不仅甘处其下,与世无争,而且随物赋形,顺势趋时,随遇而安,无欲无己。它纳百川而不厌其多,收细流而不弃其小,渊深静默,虚怀若谷,“知其雄,守其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求无不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因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故曰“上善若水”。*四、作品分析(5)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27四、作品分析(6)老子以水喻道,虽未必最终让人明其“道”,但却为“道”创造了一个可以比附的物象——水。水将虚幻的“道”具体化感性化了。水这一物象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迪。自然界中的水极珍贵又极平凡,极寻常又极奇崛。它静若处子,怒似金刚,柔弱无骨,却能无坚不摧。它能以渊深的胸怀虚己纳物,和顺娴静得人人皆可亲近。可一旦怒发,则横空肆掠,一逞其雄,雄威震天,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引得诗人们对它那样钟情,争先恐后地用美丽的诗句去赞美它。*四、作品分析(6)老子以水喻道,虽未必最终让人明其28四、作品分析(7)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韦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诗人们赞叹的是水的绚丽多姿与壮阔。在诗人眼里,水是富有灵性的,是美的精灵,力的化身。诗人们将水这一“物象”演绎成了美丽的审美“意象”。老子则以其超绝的智慧,将这一“物象”又升华成了渊默深邃的哲学境界。*四、作品分析(7)如:*29四、作品分析(8)老子在《上善若水》中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