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学习心理 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得到形成 课件_第1页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学习心理 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得到形成 课件_第2页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学习心理 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得到形成 课件_第3页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学习心理 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得到形成 课件_第4页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学习心理 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得到形成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态度与品德得到形成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一般情况下,这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如知行脱节等(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特征:(1)以某种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2)与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法表现和判断个人的道德;(3)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征。2、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知,即道德认识,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知。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2)情,即道德情感,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因此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道德情感是激发道德动机和进行自我监督的内心力量,是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成为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观看“雷锋”的电影,而感动;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例如:联想“雷锋”伦理的道德情感:即清楚的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伦理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最概括的情感体验。例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3)意,即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个体通过自己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能够排除内部障碍和外部困难,坚决执行道德的动机所引起的行为决定。例如: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4)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两者的联系

(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2.两者的区别(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接受”,即注意“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的联系,克服其问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D.道德认识2、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4、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5、()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6、道德品质的基础是()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7、态度的核心成分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8、“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9、每当想起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就会让人产生无比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这种道德感是().A.直觉的道德感B.理想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想象性的道德感二、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2.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问题: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问题更严重些?为什么?(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利用对偶故事法,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换发展过程。而道德品质开始的标志是遵从游戏规则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和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例如,儿童在打弹弓游戏中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檀阼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于他来说,约束力。(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比如,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儿童会对无意中打碎15个杯子的人比无意中打碎1个杯子的人进行更严厉的批判。3、可逆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该阶段的特征是: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应相互尊重。品德开始由他律进入自律阶段,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则段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公正的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应该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400元,但销售价却要4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2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问题: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吗?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很重要?为什么?……他以道德判断的发展代表道德认知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发展的水平。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六个阶段,六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9岁前)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该时期的特征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的要求。(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9岁前)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对惩罚的逃避。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他们认为海因茨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人抓住的话会坐牢的。(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9岁前)(2)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他们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开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就不行么。(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习俗水平(9-20岁)这是在小学中年级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能够认识到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习俗水平(9-20岁)(1)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看来,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能否取悦他人。儿童青少年愿意按照大家对自己的期望去行动,希望通过“做好人”来寻求认可。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做一个好丈夫就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如果不这样做,别人会骂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习俗水平(9-20岁)(2)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价值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对社会赞许的需求不再是道德判断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法规、尊重权威,尽个体的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认为,海因茨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偷窃违犯了法律。(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该时期的特点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1)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1)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阶段或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一阶段仍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不再把社会规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他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契约,它由大家商定,可以改变。此阶段的个体通常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他妻子生存的权利比制裁偷窃的法律更重要;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他剥夺了制剂师谋生的权利,同时也剥夺了他的尊严。(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2)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或良心活普遍原则定向或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这一阶段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能超越以前的社会契约所规定的责任,而且是以正义、公平、平等、尊严等这些最高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来判断人们的行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和种种可考虑的事情相比较,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有价值。

1、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2、某人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厉利害关系。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种道德判断水平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普遍伦理水平3、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4、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5、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A.权威阶段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6、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A.自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7、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A.自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8、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属于().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9、某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A.他律阶段B.前习俗阶段C.自律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亲历学习与观察学习是品德学习的两种方式。亲历学习指个体通过直接体验其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习。相比较而言,观察学习是学习态度的最有效方式。(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1、依从(从众—服从)依从: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缺乏认识,甚至有抵抗情绪。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从众——跟随他人行动,原因: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是权威意见;二是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服从——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部分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一而变化。处于依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行为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学生对老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老师的教诲就会成为耳旁风(3)道德认知3、其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一)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1、有效的说服。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或者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逐步抬高要求。2、树立良好的榜样。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二)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例如: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常属于过错行为。不良品德行为则是指那些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坏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例如:偷东西2、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特征(1)道德认识特征道德认识模糊,是非观念不清;道德信念淡薄,萌生错误人生观;道德评价具有两重性(2)道德情感特征重感情、讲义气,有“结伙”愿望,易感情用事;爱憎、好恶颠倒,缺乏正义感;自尊感和自卑感常交织在一起;对教师、父母常有抵触对立情绪;情感不稳定、性情易变,好冲动、喜怒无常,难以自控。(3)道德意志特征常表现出错误的意志行动;缺乏自制力,随心所欲,言行脱节;毅力的发展表现出双向性(4)道德行为特征不良行为都经历着一个由偶然到必然,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3、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主观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性格上的缺陷4、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一、单选题:1、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A.是权威意见B.将有助于他C.旁观者的意见D.是客观的意见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4、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 D.道德认识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一、单选题: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7、某人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厉利害关系。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种道德判断水平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普遍伦理水平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一、单选题:11、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为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4、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A.权威阶段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15、()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二.多选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规范D.道德意志E.道德行为2.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是()A.依从B.顺应C.认同D.同化E.内化3.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是()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形成的E.一种内部准备状态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A.自觉性B.积极性C.主动性D.稳定性E.适应性5.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态度定势E.同伴群体ABDEACDDEACDACE一、单选题:1.学生已知道“反击外来侵略”是“爱国行为”,再学习“保护历史文物”也是“爱国行为”这属于(

)。

A.派生类属学习

B.相关类属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上位学习2.“水下击靶”实验是(

)的证据。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关系转换说3.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

A.计划策略B.组织策略C.调节策略D.监视策略

4.下列属于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是(

)。A.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

B.为得到同学的羡慕而努力学习C.为家长挣面子而努力学习

D.对某门学科本身感兴趣5.把道德发展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的是(

)。A.皮亚杰B.华生C.布鲁纳D.科尔伯格6.由先前影响所造成的比较固定而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叫做()A.功能固着B.定势C.习惯D.认知风格7.来源于学生对学习直接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8.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叫()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正迁移D.负迁移9.以下技能中,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B.运算技能C.记忆技能D.吹拉弹唱技能

10.学习策略不包括(

)。

A.认知策略B.情感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11.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别,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别,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12.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13.以下不是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是()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原则水平14.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这种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