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基础知识(高职)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高职)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高职)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高职)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高职)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全套可编辑PPT课件目录第一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第二章第一节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第二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第一节安全生产基本概念第二节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第三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第三节安全生产法律责任目录第三章通用安全生产技术典型领域安全生产技术第四章第一节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第二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第三节城镇燃气安全技术第四节办公场所安全技术

第一节电气安全技术第二节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三节机械安全技术目录第五章职业病危害防治事故应急管理第六章第一节职业危害管理第二节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第三节个体防护装备第一节事故应急准备第二节事故报告第三节事故应急救援第一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第二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

第一节安全生产法律体系5第三节安全生产法律责任熟悉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概念、特征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框架;了解常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安全生产法律责任等。6学习目标陕西安康京昆高速“8·10”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一、事故简介2017年8月10日14时01分,驾驶人冯某某驾驶某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号牌为豫C88×××的大型普通客车,从四川省成都市某客运中心出发前往河南省洛阳市。出站时,车内共有41人(2名驾驶人、1名乘务员以及38名乘客)。行驶途中,先后在京昆高速公路成都市新都北收费站外停车上客2人,在德阳市金山收费站外停车上客4人,在绵阳市金家岭收费站外停车上客3人。7事故案例20时28分,车辆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出口下高速公路至客车服务站用餐,在此期间下客1人。21时01分,车辆更换驾驶人,由王某某驾驶车辆从汉中南郑口驶入京昆高速公路,此时车上实载49人。23时30分,当该车行驶至陕西省安康市境内京昆高速公路秦岭1号隧道南口1164km867m处时,正面冲撞隧道洞口端墙,导致车辆前部严重损毁变形、座椅脱落挤压,造成36人死亡、13人受伤(见图)。89事发路段航拍图事发桥面航拍图1.直接原因经调查认定,事故直接原因是:事故车辆驾驶人王某某行经事故地点时疲劳驾驶且超速行驶,致使车辆向道路右侧偏离,正面冲撞秦岭1号隧道洞口端墙。具体分析如下:10二、事故原因(1)驾驶人疲劳驾驶。经查,自8月9日12时至事故发生时,王某某没有落地休息,事发前已在夜间连续驾车达2小时29分。且7月3日至8月9日的38天时间里,王某某只休息了一个趟次(2天),其余时间均在执行川AE0×××号卧铺客车成都往返洛阳的长途班线运输任务,长期跟车出行导致休息不充分。此外,发生碰撞前驾驶人未采取转向、制动等任何安全措施,显示王某某处于严重疲劳状态。(2)事故车辆超速行驶。经鉴定,事故发生前车速约为80~86km/h,高于事发路段限速(大车为60km/h),超过限定车速33%~43%。11另经技术鉴定,排除了驾驶人身体疾病、酒驾、毒驾、车辆故障以及其他车辆干扰等因素导致大客车失控碰撞的嫌疑。2.间接原因(1)事故现场路面视认效果不良。经查,事故当晚事故地点所在桥梁右侧的5个单臂路灯均未开启,加速车道与货车道之间分界线局部磨损(约40m),宽度不满足要求(实际宽度为20cm)。在夜间车辆高速运行的情况下,驾驶人对现场路面的视认情况受到一定影响。12(2)车辆座椅受冲击脱落。经对同型号车辆座椅强度进行静态加载试验表明,当拉力超过7000N时(等效车速约为50km/h),座椅即会整体脱落。此次事故中大客车冲撞时速超过80km/h,导致车内座椅除最后一排外全部脱落并叠加在一起,乘客基本被挤压在座椅中间。(3)有关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某交通运输集团和汽运公司道路客运源头安全生产管理缺失,没有严格执行顶班车管理、驾驶人休息、车辆动态监控等制度,违法违规问题突出;汽车站和客运中心在车辆例检、报班收车、出站检查等环节把关不严,导致事故车辆违规发车运营。省高速集团未认真组织开展事发路段的道路养护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13(4)地方交通运输、公安交管等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市交通运输部门未严格加强道路客运企业及客运站的安全监督检查,对相关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督促整改不力;市公安交管部门对运输企业动态监控系统记录的交通违法信息未及时全面查处;事故车辆沿途相关交通运输部门对站外上客等违法行为查处不力,公安交管部门对超速违法行为查处不力;省公路部门对事故路段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审核把关不严。(5)市人民政府落实道路运输安全领导责任不到位,没有有效督促指导市交通运输部门依法履行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职责。14根据事故原因调查和事故责任认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规定,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提出处理意见:事故发生以来,司法机关已对28人立案侦查。其中,公安机关以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立案侦查15人,检察机关以涉嫌玩忽职守罪立案侦查13人。15三、处理结果根据调查事实,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二十九条、三十八条,《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十七条等规定,建议对14个涉责单位的32名责任人员给予党政纪处分。在32名责任人员中,建议给予行政记过处分9人,记过处分4人,行政记大过处分9人;行政降级处分6人,降低岗位等级处分1人,均同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撤职处分1人,撤职处分1人,均同时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1人。事故调查组建议对事故有关企业及主要负责人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并对相关企业责任人员给予内部问责处理。161.免于追责人员(3人)豫C88×××号大客车驾驶人王某某、冯某某,大客车乘务员席某某,涉嫌犯罪,鉴于在事故中死亡,建议免于追究责任。2.移交司法机关人员(28人)(略)3.建议给予党政纪处分人员(32人)(略)4.建议给予行政处罚单位和人员(略)5.建议由企业给予内部问责处理的人员(略)17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第一节18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1.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概念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是指我国全部现行的、不同的安全生产法律规范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2.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具有以下3个特点:19(1)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阶级意志具有统一性。国家所有的安全生产立法,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不论安全生产法律规范有何种内容和形式,它们所调整的安全生产领域的社会关系,都要统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紧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思想、执政为民和基本人权保护而进行。(2)法律规范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安全生产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行业、领域,各种社会关系非常复杂。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生产经营单位的不同特点,针对各种突出的安全生产问题,制定各种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的安全生产法律规范,调整各级人民政府、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公民之间在安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社会关系。20(3)法律规范的相互关系具有系统性。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是由母系统与若干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从具体法律规范上看,它是单个的;从法律体系上看,各个法律规范又是母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安全生产法律规范的层级、内容和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关系。21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框架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究竟如何构建,这个体系中包括哪些安全生产立法,尚在研究和探索之中。我们可以从上位法与下位法、普通法与特殊法、综合性法与单行法3个方面来认识和构建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221.从法的不同层次上,可以分为上位法与下位法法的层级不同,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也不同。上位法是指法律地位、法律效力高于其他相关法的立法。下位法相对于上位法而言,是指法律地位、法律效力低于相关上位法的立法。不同的安全生产立法对同一类或者同一个安全生产行为作出不同的法律规定的,以上位法的规定为准,适用上位法的规定。上位法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下位法。下位法的数量一般要多于上位法。23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是一个包含多种法律形式和法律层次的综合性系统,从法律规范的形式和特点来讲,既包括作为整个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基础的宪法规范,也包括行政法律规范、技术性法律规范、程序性法律规范。按法律地位及效力同等原则,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门类。(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框架的最高层级,“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是有关安全生产方面最高法律效力的规定。24(2)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律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中的上位法,居于整个体系的次高层级,其法律地位和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下位法。1)基础法。我国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与它平行的专门法律及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综合规范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法律,它适用于所有生产经营单位,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核心。252)专门法律。安全生产专门法律是指规范某专业领域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法律。我国在专业领域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等。3)相关法律。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法律是指安全生产专门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中涵盖有安全生产内容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还有一些与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工作有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26(3)安全生产法规。法规是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是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安全生产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271)行政法规。安全生产行政法规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低于有关安全生产法律,高于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规章等下位法。安全生产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组织制定并批准公布的,是为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或规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而制定并颁布的一系列具体规定,是我国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监察工作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已颁布了多部安全生产行政法规,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282)地方性法规。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低于有关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规章。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是指由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是由法律授权制定的,是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完善,以解决本地区某一特定的安全生产问题为目标,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我国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劳动保护条例》或《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如《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等。29(4)安全生产规章。安全生产规章分为部门安全生产规章和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规章。1)部门安全生产规章。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国务院的授权制定发布的安全生产规章,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政府规章。2)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规章。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规章是最低层级的安全生产立法,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低于其他上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30《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国务院部门安全生产规章由有关部门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组成,部门安全生产规章作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在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等安全生产行政规章。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规章一方面从属于法律和行政法规,另一方面从属于地方法规,并且不能与之相抵触。例如,《浙江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等安全生产地方政府规章。31(5)安全生产标准。我国制定的许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都将安全生产标准作为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的技术规范,安全生产标准法律化是我国安全生产立法的重要趋势。安全生产标准一旦成为法律规定必须执行的技术规范,就具有了法律上的地位和效力。执行安全生产标准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义务,违反法定安全生产标准的要求,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将法定安全生产标准纳入安全生产法律体系范畴来认识,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两者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具有同样的约束力。321)国家标准。安全生产国家标准是指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标准化法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2)行业标准。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直属机构依照标准化法制定的在安全生产领域内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对同一安全生产事项的技术要求可以高于国家安全生产标准,但不得与其相抵触。332.从同一层级的法的效力上,可以分为普通法与特殊法(1)普通法。普通法是适用于安全生产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共性问题的法律规范,它们不解决某一领域存在的特殊性、专业性的法律问题。(2)特殊法。特殊法是适用于某些安全生产领域独立存在的特殊性、专业性问题的法律规范,它们往往比普通法更专业、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在同一层级的安全生产立法对同一类问题的法律适用上,应当适用特殊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343.从法的内容上,可以分为综合性法与单行法从安全生产立法所确定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法律规范看,可以将我国安全生产立法分为综合性法与单行法。(1)综合性法。综合性法不受法律规范层级的限制,而是将各个层级的综合性法律规范作为整体来看待,适用于安全生产的主要领域或者某一领域的主要方面。(2)单行法。单行法的内容只涉及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的安全生产问题。35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第二节36一、安全生产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宪法》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定和原则是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工作的最高法律规定。《宪法》中有对于反对官僚主义、提高工作质量,对各管理层次的安全工作基本要求,与安全工作有关的公民权利、义务方面的规定。37《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第四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38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对安全生产方面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的惩罚作了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刑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至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了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交通肇事罪、妨害安全驾驶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危险作业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消防责任事故罪和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等罪名。39《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了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刑事责任是对犯罪行为人的严厉惩罚,安全事故的责任人或责任单位构成犯罪的将被按《刑法》所规定的罪名追究刑事责任。40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安全生产的综合性基础法律。《安全生产法》共有七章,包括总则、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法律责任、附则。(1)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1)获得安全保障、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的权利。2)得知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的权利(知情权和建议权)。413)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4)紧急情况下的处置权和受保护权。5)享受工伤保险和伤亡赔偿权(赔偿请求权)。42(2)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义务1)遵章守纪、服从管理的义务。2)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义务。3)接受安全培训,掌握安全生产技能的义务。4)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及时报告的义务。(3)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义务。被派遣的劳动者享有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从业人员的权利,并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从业人员的义务。43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以宪法为依据,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相对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劳动法》共有13章107条,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是《劳动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4(1)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劳动法》分别就每日工作时间、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等作了规定。目前我国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每周至少休息一天。如果因为企业生产特点执行上述规定有困难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据此,我国劳动部门颁布了不定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的实施办法。45(2)劳动安全卫生规定1)第五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2)第五十三条规定,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463)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4)第五十五条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5)第五十六条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有权拒绝执行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批评、检举和控告危害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6)第五十七条就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处理作出了规定。47(3)关于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规定。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劳动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并应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由于女职工特殊的生理特点,国家要求给予其特殊保护。《劳动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并且对女职工的经期、怀孕期、哺乳期的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女职工产假不少于90天。48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包括总则、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共7章88条。49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这既是对员工的保护,也是对企业的保护。职业健康检查分为以下几种:50(1)岗前健康检查。凡新招收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劳动者,上岗前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确定受检者是否可以从事该项作业;建立健康档案,为就业后定期体检追踪观察或诊断职业病留下健康状况的基础资料。(2)在岗期间健康检查。凡从事有害作业的劳动者和职业病病人以及观察对象,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都应该进行定期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当发生生产事故或急性职业中毒时,对有关人员需进行应急性健康检查,以便了解这些人员的健康是否受到损害及损害程度,以及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检查内容除一般项目外,重点针对可疑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设定一些特殊项目。必要时有关人员会在现场采集一些样品。51(3)离岗健康检查。近几年常出现有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在离开原工作岗位后被查出职业病,随着劳动者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劳动者要求原用人单位承担医疗、赔偿责任。为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在劳动者离岗前应进行一次离岗健康检查。(4)健康检查处理。对于体检中发现的职业禁忌和职业病病人,用人单位应妥善处理。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其处理原则是调离工作岗位,安排合适工作;通过医疗保险、用人单位、个人三方面的配合,对有关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对职业病病人的处理原则是积极治疗、调离工作岗位、安排合适工作;向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申请劳动能力和致残程度鉴定;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工资、医疗费用等保障待遇。526.《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包括总则、火灾预防、消防组织、灭火救援、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共7章74条。《消防法》规定了公民的消防责任和义务。(1)《消防法》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53(2)《消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3)《消防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控告。收到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及时查处。54二、安全生产法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为了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了以下审查、审批制度:(1)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制度。(2)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制度。(3)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制度。55(4)危险化学品禁止与限制制度。(5)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与论证制度。(6)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安全警示制度。(7)人员培训考核与持证上岗制度。(8)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准购、准运制度。(9)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的资质认定制度。56(10)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11)危险化学品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12)危险化学品环境释放信息报告制度。(13)化学品危险性鉴定制度。(14)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制度。572.《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58(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8)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59(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11)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60三、安全生产标准安全生产标准是在生产工作场所或领域,为改善劳动条件和设施,规范作业行为,保护劳动者免受各种伤害,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和作业的准则和依据。安全生产标准主要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此外还有地方标准及企业内部适用的企业标准。611.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分为强制性标准(GB)和推荐性标准(GB/T)。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发布年份)构成。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指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是指生产、检验、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标准。62(1)《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本标准规定了传递安全信息的标志及其设置、使用的原则。适用于公共场所、工业企业、建筑工地和其他有必要提醒人们注意安全的场所。标准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标志类型、颜色、安全标志牌的要求、标志牌的型号选用、标志牌的设置高度、安全标志牌的使用要求和检查与维修。63(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本标准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和代码,适用于各行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对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本标准把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642.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当同一内容的国家标准公布后,则该内容的行业标准即行废止。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1)强制性标准。例如,《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AQ9010—2019)就属于这一类标准。该标准由应急管理部发布,规定了保险机构开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与形式、服务流程、服务保障、服务评估与改进等事项。该标准适用于保险机构为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事故预防技术服务。65(2)推荐性标准。安全生产推荐性标准是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安全标准,主要包括本行业领域的产品安全标准、技术安全标准、管理安全标准,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AQ/T8006—2018)。本标准规定了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能力的通用要求;适用于所有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用于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建立检测检验管理体系,是确认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能力的依据。又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基本规范》(AQ/T9007—2019)。该标准规定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以下简称应急演练)的计划、准备、实施、评估总结和持续改进规范性要求,适用于针对生产安全事故所开展的应急演练活动。663.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是由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主管机构或专业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在某一地区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在1988年以前,我国标准化体系中还没有地方标准这一级标准。但其客观上已经存在,如在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医药卫生等方面,由有关部门制定了一批地方一级的标准。它们分别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计委、卫生部管理。另外,在全国现有的将近10万个地方企业标准中,有一部分属于地方性质的标准,如地域性强的农艺操作规程,一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标准(工艺品、食品、名酒标准)等。67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市、自治区和一些跨省市的地理区域,其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差别很大,对某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土特产品和建筑材料,或只在本地区使用的产品,或只在本地区具有的环境要素等,有必要制定地方性的标准。制定地方标准一般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有利于提高地方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同时也使标准更符合地方实际,有利于标准的贯彻执行。但地方标准的范围要从严控制,凡有国家标准、行业(部)标准的不能制定地方标准,军工产品、机车、船舶等也不宜制定地方标准。684.企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制定企业标准,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制定企业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69安全生产法律责任第三节70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安全生产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71一、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当事人对其违反民事法律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追究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是民事关系主体一方(生产经营单位或者安全生产中介机构)侵犯了另一方的民事权利,造成其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造成民事损害的一方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安全生产法》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依法调整当事人之间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重视对财产权利的保护,并根据民事违法行为主体、内容的不同,将民事赔偿分为连带赔偿和事故损害赔偿,分别作出了规定。72二、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规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1.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是指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法规而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73(1)警告、通报批评。警告是国家对行政违法行为人的谴责和告诫,是国家对行为人违法行为所做的正式否定评价。(2)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是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人强制收取一定数量金钱,剥夺一定财产权利的处罚办法。适用于对多种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收违法所得是行政机关将行政违法行为人占有的、通过违法途径和方法取得的财产收归国有的处罚办法;没收非法财物是行政机关将行政违法行为人非法占有的财产和物品收归国有的处罚办法。74(3)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件是行政机关暂时或者永久地撤销行政违法行为人拥有的国家准许其享有某些权利或从事某些活动资格的文件,使其丧失权利和活动资格的处罚办法。(4)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责令停产停业是行政机关强制命令行政违法行为人暂时或永久地停止生产经营和其他业务活动的处罚办法。(5)行政拘留。行政拘留是治安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短期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处罚办法。(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752.行政处分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所属的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依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限而给予的一种惩戒。行政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是行政制裁的一种形式,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依照有关法律和有关规章,对在工作中违法失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的惩处和制裁,是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过错行为的一种否定和惩戒,使之受到抑制和消除,对未受到惩戒的国家工作人员,也有着规范和警诫的作用。76三、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依据国家刑事法律规定,对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不同之处:一是追究的违法行为不同。追究行政责任的是一般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是犯罪行为。二是追究责任的机关不同。追究行政责任由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决定,追究刑事责任只能由司法机关依照《刑法》的规定决定。三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不同。追究刑事责任是最严厉的制裁,最高可以判处死刑,比追究行政责任严厉得多。77第二章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第二节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第一节安全生产基本概念78第三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掌握事故、事故隐患、危险源的定义及分类;运用因果连锁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等事故致因理论和方法,辨识和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事故的原因、存在的隐患和问题;根据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掌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要求。79学习目标北京某高校“12·26”较大爆炸事故一、事故简介1.事故现场情况2018年12月26日,北京某高校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环境实验室”)发生爆炸燃烧,事故造成3人死亡。事故现场位于学校东校区东教2号楼。该建筑为砖混结构,中间两层建筑为环境实验室,东西两侧三层建筑为电教教室(内部与环境实验室不连通)。建筑布局详见下页图。80事故案例81北京某高校环境实验室示意图2.事发项目情况事发项目为该校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横向科研项目,由学校所属科技中心和环保公司合作开展,目的是制作垃圾渗滤液硝化载体。该项目由学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教授李某某申请立项,经学校批准,并由李某某负责实施。822018年11—12月,李某某与环保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科技中心和环保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约定15天内制作2m3垃圾渗滤液硝化载体。环保公司按照与李某某的约定,从河南新乡县京华镁业有限公司购买30桶镁粉(1t、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并通过互联网购买项目所需的搅拌机(饲料搅拌机)。李某某从天津市同鑫化工厂购买了项目所需的6桶磷酸(0.21t、危险化学品)和6袋过硫酸钠(0.2t、危险化学品)以及其他材料。垃圾渗滤液硝化载体制作流程分为两步:第一步,通过搅拌镁粉和磷酸反应,生成镁与磷酸镁的混合物;第二步,在镁与磷酸镁的混合物内加入镍粉等其他化学物质生成胶状物,并将胶状物制成圆形颗粒后晾干。831.直接原因经勘查,爆炸现场位于一层模型室,该房间东西长12.5米、南北宽8.5米、高3.9米。事故发生后,模型室内东北部(距东墙4.7米、距北墙2.9米)发现一合金属材质搅拌机,其料斗安装于金属架上。爆炸中心位于搅拌机处,爆炸首先发生于搅拌机料斗内。据模型室视频监控录像显示,9时33分21秒至25秒室内出现两次强光;第一次强光光线颜色发白,符合氢气爆炸特征;第二次强光光线颜色泛红,符合镁粉爆炸特征。综上所述,爆炸物质是搅拌机料斗内的氢气和镁粉。84二、事故原因专家组对提取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视频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结合爆炸燃烧模拟结果,确认事故直接原因为:在使用搅拌机对镁粉和磷酸搅拌、反应过程中,料斗内产生的氢气被搅拌机转轴处金属摩擦、碰撞产生的火花点燃爆炸,继而引发镁粉粉尘云爆炸,爆炸引起周边镁粉和其他可燃物燃烧,造成现场3名学生被烧死。852.间接原因违规开展实验、冒险作业;违规购买、违法储存危险化学品;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安全管理不到位是导致本起事故的间接原因。一是事发科研项目负责人违规实验、作业;违规购买、违法储存危险化学品;违反该校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等规定,未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未告知实验的危险性,明知危险仍冒险作业。事发实验室管理人员未落实校内实验室相关管理制度;未有效履行实验室安全巡视职责,未有效制止事发项目负责人违规使用实验室,未发现违法储存的危险化学品。86二是学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对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未发现违规购买、违法储存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行为;未对申报的横向科研项目开展风险评估;未按学校要求开展实验室安全自查;在事发实验室主任岗位空缺期间,未按规定安排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并进行必要培训。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下设的实验中心未按规定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对实验室存放的危险化学品底数不清,报送失实;对违规使用教学实验室开展实验的行为,未及时查验、有效制止并上报。87三是学校未能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常态化监管机制;未发现事发科研项目负责人违规购买危险化学品,并运送至校内的行为;对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购买、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情况底数不清,监管不到位;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未能通过检查发现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相关违规行为;未对事发科研项目开展安全风险评估;未落实《教育部2017年实验室安全现场检查发现问题整改通知书》有关要求。3.事故性质鉴于上述原因分析,事故调查组认定,本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88根据事故原因调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进行事故责任认定,并提出如下处理意见:1.建议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2人)(1)李某某作为事发科研项目负责人,违规使用教学实验室;违规使用未经备案的校外设备;违规购买、违法储存危险化学品;违反该校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等规定,未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未告知参与制作垃圾渗滤液硝化载体人员所使用化学原料的配比和危险性,未到现场指导学生制作,明知危险仍冒险作业,对事故发生负有直接责任。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89三、事故责任分析及处理建议(2)张某作为事发实验室管理人员,未落实该校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等实验室管理制度;未有效履行实验室安全巡视职责,未有效制止李某某违规使用实验室,未发现违法储存的危险化学品,对事故发生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902.给予问责处理的人员和单位(12人,略)学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对所属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视不够,落实学校各项制度规定不力,对学院老师李某某违规使用实验室、储存使用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等问题失察失管,对事故发生及造成的严重影响负全面领导责任。依据有关规定,对学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进行问责,责令整改,并在全校范围内通报。此外,对于调查中发现的环保公司等有关企业购买、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违法线索,由公安机关、交通部门另行立案处理。91学校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深刻吸取此次事故教训,全面排查学校各类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加强实验室、科研项目和危险化学品的监督检查,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全方位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现分级分类管理,加大实验室基础建设投入;明确各实验室开展实验的范围、人员及审批权限,严格落实实验室使用登记相关制度;结合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际,配备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人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92四、事故整改和防范措施建议二是全过程强化科研项目安全管理。健全学校科研项目安全管理各项措施,建立完备的科研项目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对科研项目涉及的安全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核;对科研项目实验所需的危险化学品、仪器器材和实验场地进行备案审查,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三是全覆盖管控危险化学品。建立集中统一的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管理平台,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购买、运输、储存使用管理;严控校内运输环节,坚决杜绝不具备资质的危险品运输车辆进入校园;设立符合安全条件的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建立危险化学品集中使用制度,严肃查处违规储存危险化学品的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93四是北京地区各高校要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认真落实北京普通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范,切实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全面开展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规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加强人员培训,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坚决防止此类事故发生。94五是涉及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教育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属地政府,按照工作职责督促学校使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的落实,持续开展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摸清危险化学品底数,加强对涉及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废弃物处置的监管,将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纳入平安校园建设。95安全生产基本概念第一节96一、事故《现代汉语词典》对“事故”的解释是:多指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在国际劳工组织(ILO)制定的一些指导性文件,如《职业事故和职业病记录与通报实用规程》中,将职业事故定义为:“由工作引起或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并导致致命或非致命的职业伤害。”《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我国事故的分类方法有多种。971.依据标准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6441—1986)中,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20类,分别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见表。9899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100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10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2.依据行政法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102(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该等级标准中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103二、事故隐患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简称安全隐患或事故隐患,俗称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环境不安全条件和管理的缺陷。1.人的不安全行为人员的行为、操作等不符合企业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可能导致未遂事件或事故的发生等状况。例如,违章指挥;员工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技术水平、身体状况等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上岗作业;习惯性违章操作、侥幸心理;不使用或不正确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等。1042.物的危险状态设备设施等物的状态不符合安全标准,或安全装置损坏失灵,或设备设施等存在其他可能导致未遂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状况。例如,设备自身的安全防护装置缺少、不全或长期损坏待修;设备的设计存在缺陷,易引发员工误操作;安全防护装置和个体防护用品的质量存在缺陷;易燃易爆场所设备设施未采用防爆电气、设备设施或防静电接地损坏;消防器材不合格或已过期等。1053.环境不安全条件现场作业环境内职业病危害因素出现异常情况或超过规定的限值,或现场照明、地面、通道、防护等存在可能导致未遂事件或事故发生的其他状况。例如,厂房、车间内部采光达不到要求;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生产工具、成品、半成品、边角废料等随意丢放,占用消防通道和工作区域;作业地面脏乱、湿滑;建筑物和其他结构存在缺陷;选择的行车路线经常出现不良气候条件等。1064.管理的缺陷相关管理工作不符合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由此会导致人员发生未遂事件或事故。例如,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不健全;管理者对本岗位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监管不力;新员工未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危险作业不按制度进行审批、作业前交底和作业过程监护;可能发生紧急情况、事故的场所无应急预案或应急措施,未组织预案演练等。107根据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的大小,可将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108三、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海因里希法则是1941年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统计大量机械伤害事故后得出的结论。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起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起,轻伤48334起,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如图所示。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起未产生人员伤害,29起造成人员轻伤,1起导致重伤或死亡;当一个企业有300起隐患或违章(不安全行为),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事故,另外还有1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109110海因里希事故法则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例如,某机械师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转的皮带轮上,因未使用拨皮带的杆,且站在摇晃的梯板上,又穿了一件宽大的长袖工作服,结果被皮带轮绞入导致死亡。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使用这种上皮带的方法已有数年之久,手下工人均佩服他手段高明。查阅其前4年病志资料,发现他有33次手臂擦伤后急救上药记录。这一事例说明,事故的后果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行为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111四、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一般用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给出,即:112R=f(F,C)式中:R——风险;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从广义来说,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健康风险5类。而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机、环境、管理4类风险。113五、危险源从安全生产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的后果越严重。114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广义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第一类危险源客观上已经存在并且在设计、建设时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控制措施,因此,企业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115从上述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液化石油气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引起中毒、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充装了液化石油气的储罐是危险源;原油储罐的呼吸阀已经损坏,当储罐储存原油后,有可能因呼吸阀损坏而发生事故,因此损坏的原油储罐呼吸阀是危险源。116六、重大危险源为了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提出了重大危险源的概念。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都对重大危险源作出了明确规定。《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二条对重大危险源的解释是: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117七、安全、本质安全安全与危险是相对的概念,它们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是否可能遭受健康损害和人身伤亡的综合认识。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的认识论,无论是安全还是危险都是相对的。1181.安全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汉语中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的英文为safety,指健康与平安之意;梵文为sarva,意为无伤害或完整无损;《韦氏大词典》对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遭受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指的是“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工程上的安全性,是用概率表示的近似客观量,用以衡量安全的程度。119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1202.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失误—安全功能。它是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2)故障—安全功能。它是指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121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3.安全生产许可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122八、安全生产《辞海》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安全生产”解释为:旨在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的一项方针,也是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23后者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企业生产的一项方针、原则和要求,前者则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企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一般意义上讲,安全生产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员、机械、原料、方法、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秉着“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确定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124九、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其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方面。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和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125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第二节126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进入我国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始吸收并研究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理论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研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危险源辨识和监控,一些企业管理者开始尝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20世纪末,我国几乎与世界工业化国家同步研究并推行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系统化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论雏形,认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风险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及应急管理等。该理论将现代风险管理完全融入安全生产管理之中。127一、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与原则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既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又有其特殊的原理与原则。安全生产原则是指在生产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安全生产活动的通用规则。1281.系统原理及原则(1)系统原理的含义。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要素,即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按照系统的观点,管理系统具有6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129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安全贯穿于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且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2)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1)动态相关性原则。动态相关性原则告诉我们,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显然,如果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1302)整分合原则。高效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运用该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3)反馈原则。反馈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成功、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以便及时采取行动。1314)封闭原则。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封闭原则告诉我们,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1322.人本原理及原则(1)人本原理的含义。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的。133(2)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1)动力原则。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对于管理系统,有3种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2)能级原则。现代管理认为,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以按照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级,就像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一样。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这就是能级原则。1343)激励原则。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4)行为原则。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完成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是防治人的不安全行为。1353.预防原理及原则(1)预防原理的含义。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以及环境破坏的场合,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2)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1)偶然损失原则。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偶然损失原则告诉我们,无论事故损失的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1362)因果关系原则。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3)3E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归结为4个方面: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针对这4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3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即所谓3E原则。1374)本质安全化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还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4.强制原理及原则(1)强制原理的含义。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强制就是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138(2)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工作时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2)监督原则。监督原则是指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139二、事故致因理论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931年,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第一次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阐述导致伤亡事故各种原因因素间及与伤害间的关系,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1)伤害事故连锁构成。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140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人的缺点造成的。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141(2)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因素概括为以下5个:1)遗传及社会环境。遗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上缺点的原因。遗传因素可能造成鲁莽、固执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性格的缺点发展。2)人的缺点。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物质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它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等后天的缺点。142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可能再次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4)事故。事故是指由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等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5)伤害。由事故直接产生的人身伤害。143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中间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他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如图所示。144145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主要阐述了工业事故发生的因果连锁论,与他关于在生产安全问题中人与物的关系、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不安全行为的原因等工业安全中最基本的问题一起,曾被称作“工业安全公理”,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生产安全工作学者的赞同。146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与早期的事故频发倾向、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等理论强调人的性格、遗传特征等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因素作为背后原因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作用。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工业事故的直接原因,必须加以追究。但是,它们只不过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征兆和管理缺陷的反映。只有找出深层的、背后的原因,改进企业管理,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如图所示。147148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以下5个方面。(1)控制不足——管理。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工作要以得到广泛承认的企业管理原则为基础,即安全管理者应该懂得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控制是管理机能(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及控制)中的一种机能。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指损失控制,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它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149在安全管理中,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