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己有耻与有耻且格孔子荣辱观及其现代科学价值_第1页
行己有耻与有耻且格孔子荣辱观及其现代科学价值_第2页
行己有耻与有耻且格孔子荣辱观及其现代科学价值_第3页
行己有耻与有耻且格孔子荣辱观及其现代科学价值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己有耻与有耻且格孔子荣辱观及其现代科学价值

传统儒家哲学家非常重视行动的激励在道德评价和道德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以善如人”,强调身体和家庭团结管理。这一特点表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荣辱观上,散见于孔子对“耻”的论述中以及对“荣”的追求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景下,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孔子对荣与耻的有关论述及其主要观点。一、孔子荣辱观的内涵(一)孔子的道德态度传统的荣辱观把修身看成是一种培养正确道德动机的过程。《大学》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要求反省内求,反省内求是知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应是“行己有耻”。因此,从“耻”的角度谈荣辱观的问题,是孔子荣辱观的落脚点和起点。无言之语,不言之则行,则是轻言之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朱熹注曰:“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P74)子游认为:“事君数,其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程子认为:“数,烦数也。”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P74)所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朱熹解释说:“耻者,不敢尽之意。过者,欲有余之辞。”(P157)“其人,左丘明耻之,丘皆耻之。其人,以丘明耻之。其人,以丘明耻之。其人,以丘明耻之。其人,前有丘明耻之。其人,以丘明耻之。其人,前有丘明耻之。其人,前有丘明耻之。其人,前有丘明耻之。其人,前有丘明耻之。其人,前有丘明耻之。其人,前有丘明耻之。其人,前有丘明耻之。其人,前有丘明耻之。其人,前有丘明耻之。以丘明耻之。以其人。以其人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治长》)在这里,“左丘明耻之,其所养可知矣。夫子自信‘丘亦耻之’,盖窃比老、彭之意。又以深戒学者,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P82)。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不言为耻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朱熹解释说:“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单陋甚矣,何足与义于道哉?”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义也?”(P71)孔子又认为:“以敝蕴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P115)也就是说,道德上的君子,以维护人格尊严和道德情操为己任,而生活世界中的“恶衣恶食”无关乎道德,所以不能以外在的“恶衣恶食”的议论为耻辱。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国家政治清明,你拿着俸禄;国家政治不清明,你不去努力改变它,照样白吃俸禄,就是耻辱,因为你没有社会责任心。“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国家政治清明,政策很好,可是你不知努力,依然过着贫贱的生活,这是你的耻辱。相反,政治黑暗,你却荣华富贵,这也是你的耻辱。 所谓“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论语·子路》),从而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有序状态。在孔子看来,这既是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条通过自我完善达到“天下有道”的必经之路。可见,个人的荣辱,也是与祖国的荣辱息息相关的孔子的荣辱观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这里,“道,犹引导,谓先之也。政,谓法制禁令也。齐,所以一之也。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谓苟免刑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礼,谓制度品节也。格,至也。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也。而又有以至于善。一说,格,正也。书曰‘格其非心’”。朱熹认为:“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还罪而已,德礼之效……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P54)这就是说,若仅以刑罚治理国家,民众虽能免于犯罪但却不知犯罪行为的可耻;若以德治教化民众,民众便有羞耻之心,从而自觉地有所不为,进而避免犯罪。在这里,人们出于内心羞耻的压力,由内向外求恕,因而具有更高的自觉性。能满足自我的认同时所产生的道德内疚感(P342)。孔子的荣辱观始于“行己有耻”,终于“有耻且格”,且贯穿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主要方面,完成“耻”逻辑意义。然而,问题到此还远没有完成,“行己有耻”、“有耻且格”背后的目的是尚荣。(二)“仁则荣,不仁则辱”孔子的尚荣,最初是对“荣”的追求,在学理上是与取仁、取义相一致的。在这一点上,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章句上》)陆九渊曰:“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知县认为,清“君已亡,恶也成”孔子虽然没有讲“荣”字,“荣”字在《论语》中也只出现过一次,是孔子的学生子贡称颂孔子“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论语·子张》)时讲的。但孔子却讲“名”,即讲名声、名誉、名望。他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在他看来,名誉是一个人敦养品德、成就事业的结果,理应受到世人的褒扬。因此他称赞治国有方、施惠于民的郑相子产为“惠人”(《论语·宪问》),赞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齐相管仲为“仁人”。“荣”以德行为前提。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德行,就无从获得好名声。他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又讲:“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季氏》)为仁以己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志于仁”就是以行动主体的意志来确立“仁”的动机,一旦有了这个动机,在具体的行为中就可以趋当荣之荣,避当辱之辱。所以,孔子强调“为仁由己”。由此推导出“仁则荣,不仁则辱”,并要求人们用仁战胜不仁,以达到“饱乎仁义”。义与“义”“义者,事之宜也”传统儒家荣辱观并不停留于对知耻或羞恶之心、廉耻之心的肯定上,而是进而倡导求荣,鼓励追求更高的道德价值。儒家的求荣,不仅在于“仁则荣”上,还与“义以为上”相一致。孔子的荣辱观强调“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其“义”不仅是指道德原则,更强调这些原则要转化为行动主体的道德动机,认为只要行动主体有了正确的道德动机,就会有正确的行为。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陆九渊从荣辱的角度解释说:“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由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轻重荣辱惟义与否。”(《陆九渊·与郭邦逸》)在儒家思想中,“义,宜也”(《二程集》),“义者,事之宜也”(《论语·学而》),指出正义应当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儒学的根本宗旨是研究如何“赞天地之化育”,如何实现天之“生德”的问题,对个人来说,就是如何“成己”的问题,是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理想的问题;而“义”则是人生的一个主要问题,儒家求荣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传统荣辱观的主流。二、树立现代社会“三自”心,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孔子的荣辱观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激发人的进取向上的精神方面,比一般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自我约束的作用,对社会更容易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以起到监督作用。因此,对道德活动的方向与人们的行为规范起到了推动和制约作用,并对当今道德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孔子儒家荣辱观把知耻或羞恶之心、廉耻之心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符合个体道德品质塑造和社会道德风气养成的规律,对我国道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知耻或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实质上是指人之为人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自觉。这种道德自觉,是建立在对人之为人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理解和觉悟的基础之上的。知耻或羞恶之心、廉耻之心从本质上体现了人的最普遍的社会属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最基本要求。因此,知耻或羞恶之心、廉耻之心的确立,不仅是个体道德得以形成的基础,也是社会道德秩序得以维护的前提。第二,孔子荣辱观在强调知耻的同时,鼓励追求更高的道德价值——尚荣。“荣”是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感,“辱”是道德行动主体的羞耻之心,它们构成行动主体的行动动机。孔子荣辱观强调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当荣之事为荣。在孔子看来,当荣之“荣”是指履行道德责任或义务所应有的满足感;这里所讲的“满足感”,实际上就是道德行动主体内心的某种道德动机或影响实际动机的动机。第三,以荣辱观教育统领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统领人才培养,是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和社会治理思想的精华,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重要历史经验。孔子荣辱观的旨意并不局限于个体人格的养成,其更为宏远的旨意在于“治国”、“平天下”。儒家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