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课件_第1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课件_第2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课件_第3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课件_第4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艾滋病)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王宇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艾滋病)第三军医大学西南1艾滋病:概述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HIV所致性慢性传染病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CD4+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表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腹泻、盗汗等常见多种机会性感染和特殊肿瘤发生艾滋病:概述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2艾滋病:病原学免疫缺陷病毒(HIV):逆转录病毒科HIV-1和HIV-2单链RNA病毒外层为类脂包膜内部由RNA逆转录酶、DNA多聚酶及结构蛋白组成病毒包膜是糖蛋白gp120及gp41HIV-1有9个基因其中3个基因编码结构蛋白 -gag编码核心蛋白p24 -pol编码多聚酶 -env编码包膜蛋白gp120及gp41艾滋病:病原学免疫缺陷病毒(HIV):逆转录病毒科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5艾滋病:流行病学

传染源现症患者和病原携带者性接触传染:约占95%以上。以同性恋为主,异性恋为次注射传染:药瘾者共用针头,输注含HIV的血制品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喂奶等传播高危人群: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反复接受血制品者发病年龄:主要是50岁以下青壮年艾滋病:流行病学传染源现症患者和病原携带者6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7WorldwideHIVprevalenceratesinadultsattheendof1999WorldwideHIVprevalencerat8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9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10艾滋病:发病机制HIV的靶细胞是T淋巴细胞尤其是辅助T细胞(Th),即CD4+细胞表面带有的CD4+能与HIV胞膜糖蛋白gp120结合病毒借此进入CD4+靶细胞复制并破坏靶细胞以芽生方式释出并感染其他细胞导致CD4+细胞减少HIV还可破坏单核/巨噬细胞结果导致各种感染和癌肿的发生艾滋病:发病机制HIV的靶细胞是T淋巴细胞尤其是辅助T细胞1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1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1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14艾滋病: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约2-10年CDC将其分为三期HIV感染:无任何症状及体征,血检HIV阳性艾滋病相关症候群(AIDSrelatedcomplex,ARC)早期临床表现类似传单,以后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 伴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体重减轻、持续性腹泻、盗汗等

淋巴结活检显增生性改变 血检HIV抗体阳性

艾滋病: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约2-10年15艾滋病:临床表现

艾滋病:多种机会性感染和特殊肿瘤发生 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及全身播散性感染 卡氏肺囊性肺炎、弓浆虫病、隐孢子虫病、鸟型细胞内分支菌病和多种病毒及真菌感染 常见多种病原体混合性感染 卡氏肉瘤、名种淋巴瘤、鳞状上皮癌及直肠、肛门恶性肿瘤艾滋病:临床表现艾滋病:多种机会性感染和特殊肿瘤发生16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17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18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19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20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2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2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23艾滋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贫血和白细胞数降低,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学检查:T细胞减少,其中以CD4+T细胞减少为主,CD4/CD8﹤1.0血清学检查抗HIV抗体阳性艾滋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贫血和白细胞数降低,淋巴细胞24艾滋病:诊断高危人群具备以下征象 -短期内体重下降

10% -腹泻≥1月 -咳嗽≥1月 -发热≥1月 -全身淋巴结肿大 -反复发作带状疱疹或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 -口咽白色念珠菌感染≥2项并有CD4+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抗-HIV阳性或HIVRNA阳性者可确诊艾滋病:诊断高危人群具备以下征象25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首选叠氮脱氧胞苷(ddC)或双脱氧肌苷(ddI)AZT与干扰素

(IFN

)AZT与阿昔洛韦免疫促进剂的使用尚有争议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首选叠氮脱氧胞苷(ddC)或双脱氧肌苷(d26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A组:齐多夫定(ZDV/AZT)、双脱氧-脱氧胸苷(d4T) -B组:双脱氧肌苷(ddI)、双脱氧胞苷(ddC)、拉米夫定(3TC)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 -尼维拉平、地拉夫定蛋白酶抑制剂(PI) -沙喹那韦、吲哚那韦、利托那韦、奈非那韦HIV<5000copy/ml:2种NRTI(A+B)HIV>5000copy/ml:2种NRTI(A+B)+1种PI或NNRTI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27艾滋病:预防

隔离艾滋病患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严禁卖淫、嫖娼,劝阻同性恋提倡使用避孕用具公用医疗器械特别是泌尿生殖道医疗器械消毒艾滋病:预防隔离艾滋病患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28StrategiesforthepreventionofHIVinfectionSafesex:condomuseScreeningofbloodproductsNeedleexchangeschemesAntenatalscreeningVoluntarytestingofthoseinhigh-riskcategoriesVigorouscontrolandtreatmentofgenitalulcerdiseasesStrategiesfortheprevention29日本血吸虫病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王宇明日本血吸虫病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30日本血吸虫病:概述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致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肝与结肠由虫卵所致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大与压痛及腹泻,嗜酸粒细胞↑慢性期以用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

日本血吸虫病:概述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致疾病31日本血吸虫病:病原学

可分毛蚴、虫卵、成虫及尾蚴4个阶段中间宿主是钉螺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内 -雌虫在肠壁粘膜下层末梢静脉内产卵 -虫卵随粪便入水 -在适宜温度(25-30℃)下孵出毛蚴 -毛蚴侵入钉螺,经7-8周繁殖以尾蚴逸出 -最后经皮肤、粘膜侵入人体 -成为童虫并随血流进入肝脏,发育为成虫日本血吸虫病:病原学可分毛蚴、虫卵、成虫及尾蚴4个阶段32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与保虫宿主(牛、猪和鼠类)传播途径三环节 -粪便入水 -钉螺孳生 -接触疫水人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青壮年多见)感染季节在夏秋季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与保虫宿主(牛、猪和鼠类3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3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35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36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37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38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39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40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41日本血吸虫病:发病机制

以虫卵肉芽肿为病变特点的免疫性疾病急性血吸虫病是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的混合表现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为迟发型变态反应TNF和IL-1等细胞因子参与了发热反应、肉芽肿形成及肝纤维化发展等日本血吸虫病:发病机制以虫卵肉芽肿为病变特点的免疫性疾病42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分急性期、慢性期和晚期三期及异位损害急性期:潜伏期为~1月发热为必备表现,以间歇热多见毒血症症状不著,重者类似伤寒表现持续2周-数月,多为1个月过敏反应常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等伴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半数以上患者有腹痛、腹泻,排脓血便者仅占10%左右肝肿大(≥90%),以左叶肝为著,伴压痛轻度脾肿大(≈50%)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分急性期、慢性期和晚期三期及异位损害43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慢性期)

无症状者较多,仅普查时发现有症状者以腹痛、腹泻常见,稀便偶尔带血,重者为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常见肝脾肿大,早期以肝大尤其是肝左叶为著,以后脾逐渐增大晚期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已少见)巨脾型、腹水型:因门静脉高压所致侏儒型:因儿童期反复重度感染使肝生长介素减少,影响生长发育而致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慢性期)无症状者较多,仅普查时发现44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有流行地区疫水接触史急性期:畏寒、发热、荨麻疹、肝肿大与压痛

慢性期: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脾肿大,质地硬晚期:巨脾、腹水、腹内痞块及侏儒症粪便中检出虫卵或沉孵法孵出毛蚴直肠粘膜活检压片检查虫卵阳性率等血清学检查也可选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有流行地区疫水接触史45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检查

血WBC↑(10-30

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20-40%,可高达90%,但极重型也可不高肝功能:球蛋白增高,ALT也可增高,晚期患者白蛋白降低,A/G倒置B超有助于病因诊断,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 -门静脉壁回声带增宽 -轻度:呈线状 -中度:呈管状 -重度:呈网状分隔块CT:肝包膜、肝内钙化 重度肝纤维化:龟背样图像粪便涂片检查虫卵,常用沉孵法直肠粘膜活检检出率较高免疫学诊断方法: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及ELISA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检查血WBC↑(10-30109/46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47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ppt课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