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之总论_第1页
中药学-之总论_第2页
中药学-之总论_第3页
中药学-之总论_第4页
中药学-之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10/71中药学

中药教研室王倩

2023/10/72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起于清中后期):

1.中国产的药?西红花2.中医用的药?

3.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2023/10/73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利于区分西医、民族医药)

诃子麻黄红景天

“中药”含义2023/10/74药物的来源:

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

动物(鹿茸、地龙、蜈蚣)

矿物(石膏、朱砂、赤石脂)

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机制冰片、人工牛黄等)生物制品(神曲、半夏曲)草药

如三七2023/10/75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23/10/76本草

“药物以草为本”

“药之众者,莫过于草,故举多者,言之本草。”

——《神农本草经》

“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

——

五代时期韩保昇本草(古称):

古代记载药学的专著(中药学)。

如《中华本草》

2023/10/772023/10/78《中药学》的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和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性能、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2.掌握130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品因品种不同而效用有别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2023/10/79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各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4.熟悉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5.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制方法。6.了解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仅供参考。7.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2023/10/710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023/10/711一、中药的起源:

源于生活实践神农

血余炭

乌梅山楂二、中药学的发展

(各时期的代表著作)(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已无法考证(不是一人之作),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实用性强),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2023/10/712(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

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

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剂型、鉴别。2023/10/7132023/10/714《炮炙论》: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并提出在炮制药品前,应注意区别混淆品。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三)隋唐时期《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

2023/10/7152023/10/716《新修本草》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00多年)

(四)宋、金元时期《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蒙古刻本2023/10/717(五)明朝时期《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百科全书2023/10/7182023/10/719

《滇南本草》:

15世纪中期,兰茂以调查和搜求云南地区植物药为主,辑成《滇南本草》,为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2023/10/720

六、清朝时期《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2023/10/721

七、民国时期《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成书于1935年,全书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条,既广罗古籍,又博采新说,且附有标本图册,受到药界之推崇。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丛书。2023/10/722解放后,中药学发展的概况:《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成书于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出版第一部药典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已出版过八部(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目前每5年修订一次,最新版本为2005年。《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2023/10/723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特点:地域性强,如冬虫夏草、青蒿、肉桂四川: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江苏:薄荷、苍术;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藏2023/10/724第二节中药的采集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药的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时进行。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月份14681012

人参皂甙%710.120.322.616.27.8

故采收应在6~9月为宜。

2023/10/725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1.植物类药物采收年分、月分、时辰可能有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茵陈蒿幼草入药)。叶类:多植物生长茂盛、花蕾将放或盛开时进行艾叶(冬桑叶)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时摘取花蕾槐花、玫瑰花(红花)2023/10/726果实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青皮)根和根茎类:一般在于秋末或春初采集(农历二、八月)。“春宁宜早,秋宁宜晚”三七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桑白皮、地骨皮(肉桂)

“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

“虽有药名,终无药实”

“当季是药,过季是柴木”等。茵陈2023/10/727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品种不同,采收各异。阿胶宜冬,鹿茸宜春,桑螵蛸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2023/10/728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一、中药质变主要表现:1、虫蛀:指中药及其饮片有被蛀蚀的现象。人参、党参、款冬花、薏苡仁、乌蛇2、霉腐:指药物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其表面或内部寄生和繁殖了霉菌。牛膝、天冬、白术3、泛油(泛糖):指药物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杏仁、柏子仁2023/10/7294、色泽变化:是指药物的天然色泽起变化。

茯苓、薏苡仁5、气味变化:是指药物固有的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存日久气味散失或变淡薄。麝香、薄荷、丁香6、质地变化:是指有些药材软硬的异常变化(失水干裂、枯脆、发酵膨胀等)。

叶、花、胶类中药因失水而干裂发脆7、形态的变化:某些熔点比较低的固体树脂类药物及一些胶类药物,受潮后粘连成结块。

阿胶、儿茶、樟脑

2023/10/730

8、融化与潮解:是指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9、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因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成为粉末状态。芒硝二、储存时间长,药效降低

人参、石菖蒲2023/10/731二、中药的贮藏养护方法

1、干燥处理贮藏

2、密封贮藏

3、吸潮养护,如炒米贮存人参,木炭、生石灰等

4、化学药剂养护,如硫黄熏蒸吸潮、杀虫

5、气调养护2023/10/732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炮炙)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人参(生晒参)原药材一般修治整理部分药材特殊处理2023/10/733

第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半夏、川乌第二、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醋制延胡索、蜜炙麻黄第三、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需要。生地黄—熟地黄荆芥(辛温)-荆芥炭(苦涩平)第四、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附子、马齿苋、磁石第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用量准确第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穿山甲第一节炮制的目的2023/10/734第二节炮制的方法“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陈嘉谟1.修治(修制)纯净:保证药物质量。挑、拣、刮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2023/10/7352.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润:便于切制。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盐附子、紫河车水飞:使药物细腻,内服易吸收,外用少刺激。非水溶性矿物质或动物贝壳朱砂、雄黄2023/10/736

3.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清炒(黄、焦、炭)、固体辅料炒(沙炒穿山甲)炙: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

引药入经。加液体辅料(酒、蜜、醋、姜汁、盐水)煅:使药物酥脆易碎,充分发挥药效

直接煅(磁石)间接煅(血余炭、棕榈炭)煨:去油、减毒、增效。肉豆蔻

烘焙:干燥而利于贮藏或粉碎2023/10/7374.水火共制

煮,蒸,燀,淬煮:减毒,增效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桑螵蛸

燀: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马齿苋干燥,桃、杏仁去皮

淬:易于粉碎、煎煮、制剂明煅后入冷液中2023/10/7385.其它制法

制霜:种子压去油、矿石重结晶发酵:产生新药发芽:产生新功效2023/10/739

第一节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发病阴阳失去平衡病—阴阳偏盛偏衰外邪内侵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治病原理: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偏,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平衡。

以偏纠偏第四章中药的作用2023/10/740

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中药的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作用不良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麻黄作用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损害性反应

2023/10/741第二节中药的功效

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明.贾九如《药品化义》首次提出“力”,清代明确提出“功效”

1.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

2.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2023/10/7423.中药的预防功效:中药烟熏、洗浴、佩带或内服。4.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如灵芝、何首乌等2023/10/743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中药性能(偏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性能≠性状中药的性状(物理特征):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2023/10/744

1.四气(四性)概念:

寒(甚于凉,大寒)凉(次于寒,微寒)热(甚于温,大热)温(次于热,微温)平——

不凉不温之谓,但按药性皆偏之理,实仍有偏凉或微温,不过其寒热偏性不显著而已。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第一节四气性质基本一致(属阴)四气性质基本一致(属阳)2023/10/7452.来源:药物正常机体发生的反应,如西瓜、生姜对疾病的疗效知母、石膏治热证-寒凉性附子、干姜治寒证-温热性3.作用及意义:

寒凉性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热证、阳证;温热性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寒证、阴证。平性药: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平和。2023/10/7464.四性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四性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2)四性只反映药物性质的一个侧面。

2023/10/7475.说明:

A.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B.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非寒则热。C.药之寒热是相对病之寒热而言,只能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

药之寒热——病之寒热

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用药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D.四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化(如与炮制有关)

2023/10/748第二节五味1.五味的概念:

指辛(辛辣、麻胀、特殊气味、芳香气味)甘、酸(包括涩)、苦(火焦味)、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淡附于甘)和涩味。2023/10/749第二节五味1.含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经》

辛——辛辣、麻胀感觉,芳香气味。

酸——包括涩(即味涩、性涩)。

甘——甜味。五味苦——包括火焦味。

淡——淡而无味“本草不言淡,淡附于甘”实际是甘味最淡薄者(余甘之味),淡附于甘,甘淡并称。2023/10/7502.五味确定的依据:(1)实际滋味(2)五味的作用反推其味(即药物作用的标识)葛根(甘、凉)发汗解肌(甘、辛、凉)玄参(苦、甘、微寒)软坚(苦、甘、咸、微寒)2023/10/751《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2.五味的作用及意义:2023/10/752

(1)辛味:(气虚、多汗、出血、阴虚阳亢等慎用)发散表邪—表证,解表药。麻黄祛散风邪—外风证及外风引动内风证。祛散风湿—风湿痹证,祛风湿药(苦)祛散湿邪—治湿阻中焦证。化湿药。行气—治气滞证,行气芳香化湿药陈皮行血—治血瘀证,活血药味多辛。宣通肺气—治肺气不宣之咳嗽。芳香开窍—治窍闭神昏证,开窍药。散行辛2023/10/753

(2)甘味:

(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

补(补养)——补益,治虚证,补虚药多甘。和(调和)——和味蜂蜜、甘草

和中消食药调和药性甘草缓(缓急)——缓急止痛,甘草、饴糖。缓和药性十枣汤解毒——解食物、药物中毒。甘2023/10/754(3)苦味:泄:通泄——用于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证;泻下药降泄——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及肺气上逆之咳喘;代赭石、杏仁清泄——火热上炎,神燥心烦目赤口苦等证。燥:燥湿——湿证苦能坚阴之说。似清泄,泻火存阴适用于虚火(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

苦寒燥湿热三黄苦温燥寒湿橘皮、厚朴2023/10/755(4)酸味:

有实邪者慎用五味子

收敛止汗——治虚汗证。收敛止血——治虚证出血证敛肺止咳——治肺虚久咳。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涩精止遗——治遗精遗尿。

敛酸2023/10/756(5)咸味

能软-软坚散结-治瘰疬、瘿瘤、痰核等能下-泻下作用-治大便秘结证。

芒硝

(6)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2023/10/757

(7)涩:能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证。与酸味作用相似(但不尽相同,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2023/10/758性能的味与性状的味两者统一黄连只表示性状的味(真实滋味)山楂指导处方滋味只表示性能的味,无真实滋味代赭石2023/10/7593.气与味合参,结合功效: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药性和药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应用。

2023/10/760如同一苦寒药:黄连——清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通泄,泻热通便丹参——疏泄,活血化瘀2023/10/761

4.说明:A.每一种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B.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C.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2023/10/7625.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1.五味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2.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夫五味入胃,各有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2023/10/763

辛先入肺—肺气郁闭,以辛散之

五味所入

酸先入肝—醋炒玄胡,入肝止痛(五脏所欲)甘先入脾—米炒人参,补脾“久而增气,苦先入心物化之常也”

咸先入肾—盐炒杜仲

辛伤皮毛有害(五伤)酸伤筋“气增而久,甘伤肉夭之由也。”

苦伤气(苦为心火之味,多则化火伤气)

咸伤血2023/10/7641.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降出入理论五脏的生理、病理)第三节升降浮沉

2023/10/765

升——升提、升阳(上升)作用趋向基本一致(向上、外升浮并称)浮——上行、发散 (浮越)

沉——下行、通利(下沉)作用趋向基本一致(向下、里沉降并称)降——降逆、收敛 (下降)2023/10/766升浮病位—在上在表

沉降病位—在下在里

病势—病势上逆

咳喘——止咳平喘呕呃——止呕、止呃

肝阳上亢—潜阳里热证、里寒证—清热、温里便秘——泻下小便不利——利水渗湿2.升浮与沉降的作用:

表证—发汗解表头风痛—祛风止痛食停上脘—涌吐病势—病势下陷—久痢、脱肛、内脏下垂—升阳2023/10/7673.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升浮-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沉降-多具有酸、苦、咸之味和寒凉之性。4.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1)质地轻如花、叶,大多升浮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2)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大多沉降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2023/10/7685.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A.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酒大黄荆芥

B.配伍(复方中):升浮药配较多沉降药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麻黄配石膏沉降药配较多升浮药,其沉降之性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大黄配解表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李时珍2023/10/7696.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呕吐、咳喘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涌吐解表7.用药注意:

“必先岁气,勿伐天和”春生夏浮秋收冬藏

“升降浮沉顺之、寒热温凉逆之”2023/10/770

1.归经的概念:归——归属经——脏腑经络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

作用部位。五走(入)2.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归经是以脏腑(三黄)、经络理论(羌活、白芷治头痛)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第四节归经2023/10/7713.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黄芩、黄连、龙胆草沙参、百合、女贞子(2)作引经药,使药力直达病所,更好地发挥作用。

膀胱经—羌活、桂枝胆经—柴胡肾经—细辛、知母肺经—桔梗腰膝关节——牛膝2023/10/7724.须注意的问题

1.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综合关系,若单分经用药,治疗效果必受影响。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徐灵胎

三黄、培土生金、木火刑金2.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非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引经、药引2023/10/773

1.毒性的概念:(广义)毒性:指药物所具有的能治疗疾病的偏性。毒药:一切药物的总称(西汉以前)。

“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

——《周礼》(狭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药:造成机体损害的药。

第五节有毒无毒2023/10/774中药急性中毒治疗原则2.药物毒性的说明:

A.对毒药用来“以毒攻毒”,如用某些有毒药解疮毒、抗肿瘤等。

B.对有毒药物应严格控制贮存、炮制、配伍、剂型、用药途径、剂量等,以免中毒。

影响毒性的因素

2023/10/7751.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2.七情:指中药的单味使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第六章中药的配伍2023/10/7763.七情的内容单行:即一种药物单独应用。红蓝花酒

独参汤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全蝎配蜈蚣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大黄配厚朴2023/10/777

相畏:即一种药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半夏畏生姜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生姜杀半夏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人参恶莱菔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昆布和朱砂2023/10/778第七章用药禁忌

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食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