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1页
北宋的政治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2页
北宋的政治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3页
北宋的政治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4页
北宋的政治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名人谈宋朝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散文家余秋雨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

“谈到十一世纪(宋朝),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英国史学家汤因比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影响。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4、了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5、通过王安石等北宋士人的事迹,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通过北宋改革失败的学习,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北宋建立与统一周世宗改革

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具有宏大志向,即位后大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但身患急病,39岁就去世了。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北宋开国皇帝。960年,赵匡胤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行至汴京东北陈桥驿时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21岁时离家外出游历,23岁投奔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开始征战沙场。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赵匡胤典领禁军,随周世宗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越。29岁时,拜定国军节度使,30岁迁义成军节度使。959年,后周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32的岁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大军返回开封,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在位共16年,50岁去世。“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黄袍加身,以武立国观察地图,如果你是宋太祖,你认为接下来要解决什么问题?北方南方辽国、北汉割据政权

在这两大方向中,宋太祖会首先解决哪一个方向?

影响: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我们只能说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分裂割据,但燕云十六州并没有取得,辽国的契丹与西夏的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因此北宋不是传统的大一统政权。注意:北宋不是全国的统一(局部统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外重内轻”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1.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军事“杯酒释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更戍法)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禁军三部分的统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范祖禹《范太史集》

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范祖禹《范太史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枢密使分取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权。——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政治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监察)以分知州权力。“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制钱谷地方: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从965年起,赵匡胤往各地派转运使,主持地方税收,不许藩镇亲吏插手。地方的财赋收入,除开支本地行政经费所需外,其余全部输送京师,州府官员不得截留。没钱,你就是有兵都没用。下面的人一看,跟着你混,既不能升官,又不能发财,那就安安心心做好本职工作,犯不着听你忽悠去冒险。经济

《宋会要》中,对转运使也下过定义:“国家所置诸路转运使,即汉刺史、唐观察使之职”。军事中央地方把兵权收归中央: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1)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目的/作用: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加强皇权。如: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2)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监视知州。①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影响积极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消极影响:削弱军队战斗力。《神童诗》(北宋)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尚武重文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91%。

重文轻武的政策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目的)措施: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宋史》卷439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将领的指挥权。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文臣统兵的代表4.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太宗在位22年,举行8次科举考试,共取中6000余人。任用的宰相9人,科举出身的占6人。宋朝太祖时进士科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表现:1、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2、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发展科举制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北宋苏辙曾记载道:“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冗费冗兵冗官

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积弱积贫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目的)。解决北宋积贫问题解决北宋积弱问题变法的效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变法的结局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变法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

王安石尽管本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无畏精神,积极投身变法,但他的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结果欲速不达,反而致使“天下汹汹”......王安石想富国富民,但他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点却偏向了“取天下之财”,百姓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了。而且变法是在北宋的上层建筑不能有效维护其经济基础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改良是不可能解决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的,其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合作探究: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走向失败?①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②王安石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③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负担。课堂小结“北宋的政治”[重文轻武的政策]以文抑武发展科举→→文臣统兵,牵制武将科举完善,文教昌盛[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建立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