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变化_第1页
隋唐制度变化_第2页
隋唐制度变化_第3页
隋唐制度变化_第4页
隋唐制度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壹贰目录选官之变---基于中央集权演变的选官制度中枢之变---基于君相矛盾的三省流变叁赋税之变---基于土地关系演变的赋税制度三大制度:如何变、为何变、变如何壹选官之变

---基于中央集权演变的选官制度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商周时期战国—秦、汉初汉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军功德才家世才学血缘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2、科举制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阅读教材p40及“历史纵横”,并结合材料,思考:(1)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及演变?(3)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1、九品中正制(1)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背景:①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③曹魏政权选拔人才的需要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九品中正制(1)产生的历史背景?(2)内容?基本流程:1.设置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2.品评人物,以家世、道德及才能为品评标准,并最终为人物定品;3.司徒府复核,吏部将复核结果作为选官标准,中正评定的品级为乡品,其官品必须与之相适应。盛行于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由品评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实际上是对

察举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品评官

察举制

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带来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由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便于皇帝控制,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九品中正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

九品中正制的演变?

积极:早期适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人才的需要,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后期重新变为世家大族维护统治的工具。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这一制度既催生了门阀政治,后期又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走向衰落。

(3)结合材料,思考: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1、九品中正制(1)、背景(2)、发展历程(3)、影响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

2、科举制(本目重点)

2、科举制---(1)背景

材料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门阀士族中的异己力量,不得不团结各地中小地主阶层,扩大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为此,必须变革以往各种选官制度,结合现实政治需要,创造出适合自己要求的新型选官制度,即科举制度。所谓科举,就是分科选举。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①吸收借鉴汉代以来的选官制度。②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队伍壮大;③士族地主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④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⑤提升官员文化素质的需要;2、科举制---(2)发展历程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集权性、公平性、公开性材料: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一种推荐制,士人只有获得地方官员及乡里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做官,选举权掌握在地方官员和世族豪门的手中。而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则一扫积弊,让所有的士子都可以“怀牒”自举,不需要经过地方世族豪门的推荐和评定。这项制度,不仅使对官员的选拔有了一个确定的标准(考试成绩),使参政机会更加公正,而且还开拓了社会人才资源,扩展了人才流动的空间,使政治更为透明、公开。

——王小甫《创新与创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有哪些创新之处?2、科举制---(3)影响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客观公正)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权归中央)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士族和寒族)之存在;(阶层流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文化素质)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政治向心力)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一:3、影响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三:“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2)消极①重才轻品:忽视对品德的考查②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③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创新发展1.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2.把考试、读书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3.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4.有利于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5.促进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6.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1)积极:科举制影响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商周时期战国—秦、汉初汉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军功德才家世才学血缘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选官主体: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选拔方式:由地方举荐到中央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贰中枢之变

----基于君相矛盾的三省流变(2022·浙江卷)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二、三省六部制1、从秦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2、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历程、职能、设立的原因3、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秦代:三公九卿汉武帝:中朝、外朝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1.从秦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时期中枢机构权力配置西汉武帝前三公九卿丞相主导决策、执行等大权武帝后中朝和外朝以尚书令为首的中朝辅助决策,三公九卿所处的外朝掌执行东汉尚书台尚书台主导决策和行政,三公成为虚位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下属六部分工处理;三省长官与皇帝共同决策。1、发展历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

下省形成三省。②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③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

用宰相的范围。2、内容:①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②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③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三省六部制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同意后交予审议提交上奏审议政令起草政令执行政令通过审议封驳材料魏晋南北朝时,中央政治体制进一步发生变化,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体制在这一时期形成。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权臣对皇帝的威胁很大,权臣篡夺皇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防止大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重,最高统治者便将相权分散,逐步形成了三省制。——马永波《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向三省六部制演变的》材料隋文帝取得政权后,“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官制演变和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三省便是职掌中央枢机的政权机关。为什么变?实质:相权分散、君主集权加强。地位:三省是中枢政务机关,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思考:三省体制的实质是什么?三省地位如何?材料唐代三省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三省首长均为宰相之职,以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查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但因权力彻底分化,中书与门下不免因成见而发生公务上争执。太宗于是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首长联席议政机关,初设在门下省,后移到中书省,改称为“中书门下”。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中书门下(三省合流)【思考】三省六部制出现什么问题,唐太宗如何解决?材料“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央政府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二是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进一步加强皇权。……三是各部职责有明确分工,有利于中央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国家机构的行政效能。因此,“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成熟,也标志着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发展。—邢帅《从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制的变化看专制皇权的发展轨迹》思考3: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有何影响?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③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④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2022·广东卷)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叁

赋税之变

----基于土地关系演变的赋税制度

三、赋税制度1、租调制2、租庸调制3、两税法4、赋税制度变化趋势唐朝开国后,沿袭前代均田制,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于武德七年(624)颁布均田令。唐代均田制的内容在《唐六典·尚书户部》、《通典·田制》等书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关于关于一般人受田。唐代规定,男女始生为黄,四至十五岁为小,十六岁至二十岁为中,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六十岁以上为老。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给田一顷,老男或笃疾给四十亩,寡妻妾给三十亩;丁男、中男以外的人,如果是户主,将按半丁授田(有封爵贵族和五品以上官吏可授永业田500—1000亩。各级官吏有职分田2顷至12顷,以为薪俸。各级官府有公廨田1顷至26顷,以为办公费)所授田中,丁男、中男十分之二是永业田,十分之八是口分田,唐制,口分田即前代的露田,人死后朝廷将田收回;永业田即前代的桑田,可传给子孙,不再收回。——白寿彝《中国通史•隋唐时期•田制》知识补充:唐朝均田制1.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租调制{定额租调按户征收成年男子负担徭役{田租户税→租→调→以庸代役庸以庸代役有何意义?唐初1.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2.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一定的保障;3.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材料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沦为地主的佃户,唐朝政府控制的农户越来越少,赋税来源逐步枯竭,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褚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40思考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目的、内容原因:①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②农民大量逃亡,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③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财政困难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内容:教材2.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中后期)

创新之处表现在

①放松了人身控制

②简化了税收名目③扩大了收税对象④简化了税收时间,⑤征税的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材料: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1、确立了“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即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在此基础之上再确定国家财政收入的总额,让后把它们分配到各地向民户征收。2、两税法征税对象是所有民户,即所谓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3、征收的标准是“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4、钱和物同时征收。5、除两税外,租庸调和其他一切杂徭全部取消。6、两税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超过6月,秋税不超过11月。

——摘编自王小甫《创新与创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两税法有哪些创新之处?结合教材p43和“问题探究”,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利:①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

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弊:吏治腐败,导致税外加征,百姓的负担加重探究·赋税制度变化趋势

征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演变为以田亩为主,征收的物品由以实物地租为主演变为以货币地租为主,征收的时间从不定时演变为基本定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演变为纳绢代役,税种也由繁杂演变为简单。------张菱《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探究·制度调整的原因时移势易事异则备变

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变,是制度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的典型代表,又具有从南北朝脱胎而来的隋唐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在此过程中伴随着门阀的兴衰、三省制的流变、税制的革新。隋唐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