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_第1页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_第2页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_第3页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_第4页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乡土小说指的是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也指现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乡土文学这个术语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第二集导言》中首次提出的,他把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等作家归为乡土文学流派。可以说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小说的开创。与鲁迅同时期也有作家描写农村的生活,比如徐玉诺。徐玉诺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原始性的粗狂的,他的《祖父的故事》,用的是活生生的生活口语,没有观念化的人物,把人物的心理也描写的发自内心深处。徐玉诺很快从文坛隐退,“他应当给我们更多些。”①相对而言,鲁迅的乡土小说则更显犀利。鲁迅不仅写出了农村、农民的各种生活,更关心农民的精神痛苦,揭示了农民思想的弱点及劣根性。而这些并不是鲁迅技高一筹的地方,那么多人尊称他为精神的导师,不是因为他揭示了这些,而是他能够以平民的视角来写农民,充满着关爱的,聊以同情的对农民“哀其不信,怒其不争”。鲁迅在五四高潮时期创作的小说集《呐喊》就侧重农民题材的描写。在鲁迅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中就隐约有农村的影子,狂人所处的环境就是个真正的乡村。鲁迅的又一名作《阿Q正传》乡土的范就愈加明显了。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乡村小镇未镇的一个无业无产的贫民,他在赵老太爷的巴掌下失去了姓赵的资格,可不管怎么样他有自己的一套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鲁迅写阿Q不是为了写一个让大家哈哈笑的人物,是要写一个让大家在笑中哭,笑中反省的人物。可以说鲁迅写乡土的阿Q是揭示了国民劣根性。名为《故乡》的小说就真正切切是鲁迅的过去梦中和现在眼中的故乡,名副其实的乡土。记忆中的故乡是那么的美好和令人眷念,闰土的一声“老爷”彻底打碎了迅哥儿的梦,刻在闰土额头的皱纹也刻在了鲁迅的心上。疮痍的故乡,愚昧的故土,悲、慨交加。可以说,鲁迅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讽刺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又抑制不住对故乡、故土的眷恋。极其矛盾的角度,使得他的文字在犀利中有丝丝暖意,也同样是这样的矛盾使得他的乡土小说吸引着众多的作家和读者。在鲁迅的影响下形成了乡土作家群,代表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彭家煌、许杰等。他们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乡土小说作家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他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此外,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王鲁彦是乡土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黄金》标志其乡土写实小说进入成熟境界。《黄金》以沉实遒劲的笔力,描绘了一个在金钱灵光笼罩下的炎凉世界。“你有钱了,他们都来了,对神似的恭敬你;你穷了,他们转过背去,冷笑你,诽谤你,尽力的欺辱你,没有一点人心。”王鲁彦以细致深密的文笔写浙东农村的家常生活,世态毕现。此外,在乡土派中彭佳煌的小说风格以稳健著称。他是湖南人,是描绘乡风民俗的好手,他以忧郁焦虑的眼光谛视湘中农民,洞悉种种人物心理。《怂恿》围绕猪肉买卖,展现了乡间富豪强梁们的无情倾扎。小说淋漓尽致的描绘了一个半人半兽、凶牛恶豹横冲直撞的乡村社会,无情的暴露了乡绅阴险,笔法融粗犷和细腻为一体,技法纯熟,落笔不凡。20年代的乡土作家们重文化乡愁,重反思启蒙。30年代则发生了一些变化。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在30年代的文坛上有很高的成就。沈从文是师承废名,而周作人又是废名的老师,我不妨在这儿推的远点。周作人早期的文章比较的激进,可是生了一场病之后文风大变,冲淡平和成了他的特色。《乌篷船》、《故乡的野菜》、《苍蝇》等都是在玩味。文笔是清新的,不大喊什么国家命运,不讲什么革命解放,只是在自己的小园地做自己爱做的那些事。废名是田园风格的乡土作家。他的小说是田园风格的,仿佛一支牧笛,吹出我国中部农村远离尘世喧嚣的田园牧歌。他的第一个小说集《竹林的故事》能在一定程度上关心现代社会问题,关心由宗法社会关系渐趋解体给农民带来的凄苦命运。可是,废名小说中的隐逸气占了上风,田园牧歌的抒情乡土小说才是他本人最大的特色。《竹林的故事》赞美了生气勃勃的乡村少女,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灵传神妙笔。也许正如周作人给该集做序时说的:“我不知怎地总是有点“隐逸的”,有的时候很想找一点温和的读,正如一个人喜欢在树荫下闲坐,虽然晒太阳也是一件快事。我读冯君的小说便是坐在树荫下的时候。”②老师的风格必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沈从文就是。小说中的人性的原始的美,一种未被教化的原始的美很动人。《柏子》是个人很偏爱的,这是个故事性不强的小说,但像希腊神话一样率性而为,天真可爱。湘西的山,湘西的水,湘西憨厚淳朴的汉子,湘西动人又泼辣的妹子……都从沈从文的笔下缓缓展现。柏子把所有的积蓄都买了东西给吊脚楼上的妓女,女人又像妻子似的对待他,彼此没有夫妻的名分却有夫妻的情谊。这样的情分又显得那么自然和应该,一旦追问起缘由就变成了说不清的人性。也正因为如此才愈发的吸引人。说起沈从文就不得不谈他的《边城》,湘西系列中最最绚丽的一笔。傩送和翠翠的爱情只有在湘西这个地方才能生根,唱山歌的事情也只会发生在那如画似的地方。沈从文的乡土不同于之前乡土流派的乡土,这儿不是愚昧,封建的深渊,不是精神胜利发源的地方,这是生命打头的地方,是生活和命运交织的源泉。后来汪曾祺发展了这种风格。30年代还有一位写农村的大家——茅盾,他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茅盾以农村阶级斗争为角度描写农村,带来了不一样的农村写作视角。到了40年代乡土小说的作家主要有萧红、萧军。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中,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过着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字里行间透出中国农民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也许,是鲁迅的影响,也许是自己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萧红笔下的农村多多少少带上了抗争的烙印。而《呼兰河传》却不同。这部小说创作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③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实实在在环境描写的元素,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能够品味到小说浓浓的东北乡土气息。小说中蕴涵了许多东北特有的环境意象。不管是莽莽的森林,崎岖的山径,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观,还是顽强的抗战决心,坚定的必胜信念,质朴的乡土情思等情感体会,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形象具体,有血有肉了。我们不仅可以从作者对莽莽的森林,崎岖的山径,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描写中去体味浓浓的乡土气息,还可以透过作者对小说中人物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