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的生命环境与深海调查工具_第1页
深海的生命环境与深海调查工具_第2页
深海的生命环境与深海调查工具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海的生命环境与深海调查工具

深度通常指的是深度超过海洋平均深度(约38万米)的海域,其中约一半的是地球表面。直到近代人们对深海的了解还十分有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深海才刚刚被探索和研究。已有的发现表明,与陆地世界相比较,深海世界有四个突出的特征。其一是高压化,水深每增加10m,其静压力约增加1大气压,所以深海海底要承受400以上大气压的静压力,而在马里亚纳海沟(水深为10924m),静压力超过了1000大气压,可谓超高压。在巨大的静压力下,深海的洋床,即使是沉积物也坚实得近乎岩石一般。其二是深海的世界一片黑暗,光线早在距洋面几十米深的水体中就被迅速吸收掉了。如果深海里有生命存在,那么已无法靠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和养分;其三是深海世界大部分处于低温之中(1~4℃),但也有一些地方有热泉喷出口,不断喷出的热泉,使周围形成中心水温高达300~400℃的高温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围绕喷口生长着喷口动物群(如1976年首次发现位于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深海的裂谷热泉喷口,水温高达300~350C,周围生长着贻贝、蛤类和管虫类)。迄今为止,已发现和报道了20多个分布点;其四是深海世界具有高度净化能力,原来人们以为陆地世界和海洋本身的生命活动,长年累月排放出的巨大数量的垃圾、各种污染物,最终都排向、并累积在深海海底。可事实上这里还是清净之所在,显示了深海具有高度的自净能力。以上特征,意味着深海可能是生命的极限环境,随着发达国家不载人和载人潜水调查器(船)的研制和使用,人们开始有计划地探索深海环境,特别是深海中的微生物王国。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日本已拥有载人潜水调查器“深海2000”和“深海6500”号(可载3人潜至6500m深的海底进行观测和采样);还拥有不载人潜水调查器“海豚3K”和“海沟11000”号(可遥控潜至11000m海渊进行观测和采样),可称调查工具方面独一无二的实力;日本政府和产业界也正在投入实施“深海环境调查科技高级研究计划”(即DEEPSTAR-深海之星计划,第一阶段10年,预算50亿日元)。依靠这两方面的雄厚资本,日本海洋科技界在广泛地开展深海微生物的搜集、分离、保存、基因研究和开发应用工作,在深海中嗜压、嗜冷、超高温和石油分解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突破进展,使人们看到了深海微生物在开发新产物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下面就近年来微生物应用开发研究方面的背景和进展做一概述。1嗜压微生物的分离与保护嗜压微生物(barophiles)是指那些生存繁衍有赖于高静压力的独特细菌。显然,如果深海不是其唯一的,也必定是其主要的栖息场所。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应当是适应于低温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必须在高静压力和低温下采集样品、分离和培养微生物,并进行特征研究,可以想像其技术难度相当大,所以至今已分离和研究的菌株还不多。从已有的资料来看,嗜压微生物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在常压(1大气压或0.1MPa)和高压(600大气压或60MPa)下均能生长的微生物,称为耐压微生物。另一类是在高压下生长更好,称为嗜压微生物。已经从琉球海沟、日本海沟采集的海泥里,分离到一批嗜压细菌和耐压细菌,均为适应低温环境的细菌。有些嗜压细菌还能产生蛋白酶,所产生的蛋白酶,能被高静压力所活化,因而显示出特强的酶活力。现在已从嗜压微生物的DNA里,把依赖压力的发现因子基因克隆,进行深入研究。迄今已分离到的还都是嗜压的革蓝氏阴性假单孢菌,还没有分离到嗜压的放线菌,不过试验已表明:在压力罐的静压力相当于2000m水深压力的高压下,放线菌仍能生长,但当压力提高至相当于3000m水深处高压时,放线菌死亡。为了分离到更多的嗜压微生物,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投入巨资(约7亿多日元),由三菱重工等合作开发“深海微生物实验系统”。它能再现水深达6800m的深海海底之压力、温度等环境条件,并在此条件下,稀释海泥、分离、纯化和培养嗜压微生物,并进行其特性的研究。2嗜冷-嗜碱微生物最宜生长于寒冷环境中的微生物叫做嗜冷微生物(alkalopsychrophiles)。专性嗜冷微生物则是指在0℃附近也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不高于15℃,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的微生物。以前只报道其栖息于南北极地、冰川冻土地带,现在则查明其广泛地分布于大洋深处,甚至浅海和海湾中。浜本已分离到十多株的嗜冷细菌,其中有数株能产生淀粉酶。如果嗜冷微生物同时也适于生长在碱性的pH环境里,那么这就是嗜冷-嗜碱微生物。显然其分离到的机率比嗜冷微生物还要低得多。去年,作者在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访问时,从几份日本海沟(水深6500m)调查所采集的海泥中,先后分别分离到100多株嗜冷-嗜碱微生物,其中有20多株能分别产生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还有5株在有上述三种酶的诱导物均存在时,能同时产生三种酶。它们所产生的酶,都具有耐受高pH值(在pH=10时,酶的活性最强),和在低温(0~10℃)时酶活性特别强的独特性能。随后经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仅20多株产酶的嗜冷嗜碱微生物中,就有14株的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抗革蓝氏阳性或阴性细菌的作用,也就是能产生抗生素样的生物活性物质。表1列出了一些深海嗜冷-嗜碱微生物的有关特征。显而易见,深海嗜冷-嗜碱微生物将是各种具有特异性能的酶和生物活性物质的丰富源泉。以其所产生的酶为例,不难推测将是低温生物合成、医药品加工、食品处理和低温环境保护的强有力工具。在抓紧对这类微生物的开发应用的同时,海洋微生物学家还从基因的角度去解明深海中的嗜冷-嗜碱微生物对低温环境和碱性环境的适应机理,进而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进行有用微生物的培育。3海底中的超高温微生物超高温微生物(hyperthermophiles)指的是生长的最适温度在80℃以上的微生物的总称。现已查明,除了个别的例外,这类微生物之大多数属于古细菌属,是现存的生物当中最接近原始生命体的生物。它们栖息于自深海海底喷出的、处于适度还原状态的热水中,被认为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原始地球的环境。因此,研究深海热水环境中栖息的超高温微生物,是解开地球生命诞生之迷的一个捷径;另一方面,超高温微生物也是各种超高温酶类的来源,因此吸引着许多海洋微生物学家投身于此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能适应海洋环境的超高温微生物多种多样,其中大多数是古细菌属有代表性的菌株,仅少数归类于甲烷球菌或其它细菌属。其中像Pyrodictium和Methanopyrus属菌株,最高的生长温度已达110℃,最适生长温度也在100℃附近,低于82℃则不能生长,但并不死亡,即使在常温下还能存活数年。前者的细胞是盘状,通常以超薄空心纤维网连接在一起,利用氢分子还原硫获得能量;后者是杆状的,是严格的化能无机自养的产甲烷细菌(表2)。深海中的超高温菌的发现,表明生命能适应的温度上限仍然不能确定。既然在温度超过100℃时,生物分子的稳定性会急剧地下降,那么微生物生命的最高生长温度可能处于110~150℃之间的某一处,在这里对热敏感的生物分子的破坏和再合成处于某种的平衡。显然,如何去分离和培养这样的微生物,是对现代微生物学家的一个挑战。4海洋黄杆菌对磷系碳氢化合物的降解能力既然深海有高度的自净能力,那么这种自净能力应主要归功于深海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基于此设想,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近年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把过去从陆地土壤分离石油分解细菌的探索,引向深海海底。结果发现:(1)与陆地土壤相比,从深海海泥分离到耐有机溶媒的微生物的机率要高出100倍以上;(2)以往从陆地土壤中,最好情况下只分离到能耐甲苯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在溶媒毒性更大的苯里则不能生存;现在从深海海泥里已分离到许多耐苯的微生物,可以应用于重油的分解,也可以用于在有机溶媒存在的条件下,使水中不溶或难溶性物质转化为水可溶性物质方面。表3对来自深海和陆地的石油分解细菌降解碳氢化合物能力进行简要比较。由表3可见。来自海洋的黄杆菌菌株分解石油的能力要强得多,基本上能将重油中正烷烃分解掉,但对芳香烃还缺乏分解能力。因此正在筛选分解能力更强的新菌株;同时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或培育新菌株的工作也在加紧进行。海洋黄杆菌菌株在生长时能在菌体外产生大量的类似于界面活性剂的物质,此物质不溶于水,对热和碱稳定,能使重油的油滴分散,使油滴的直径变小,进而转化为可溶性的。已查明这种活性与一种糖和蛋白质的复合体相关,二价的金属离子能提高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