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车法律问题研究_第1页
暴风雨车法律问题研究_第2页
暴风雨车法律问题研究_第3页
暴风雨车法律问题研究_第4页
暴风雨车法律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暴风雨车法律问题研究

到目前为止,“汽车贴纸”一词没有明确的定义。顾名思义就是“顺路搭车”,由早期的个别行为发展到现在的较普遍社会现象;由免费、不定期的、偶尔的搭车发展到给付车主一定的费用、且形成固定的、一定期限的“顺风”现象。正是因为“顺风车”产生、形成的特殊性、复杂性,所以很难简单地准确定义。笔者尝试描述性的给“顺风车”这样一个含义:所谓“顺风车”,即指没有法定搭载义务的车辆所有人或车辆驾驶人顺路同意搭乘特定或不特定人的一种现象,这种搭车行为已成为当事人之间的一种惯例。由于目前我国对“顺风车”还没有直接的法律规定,社会上对此反映不一,笔者以此为题展开探讨。一、支持与反对两种不同的观点对现实的反思“顺风车”现象,应需而生,既便利人民生活,又缓解公共资源的相对不足和对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但现实中的存在并不等于其在公众及相关的利益群体心目中合理与合法,支持与反对的两种不同观点的对抗,也相应进入人们的视野。笔者查阅大量报道和网友对“顺风车”存与去的论争,尝试将他们支持与反对的观点加以提炼,由此“顺风车”生存之艰难现状可见一斑。(一)“顺守”的限制首先,对社会而言,“顺风车”利于节能环保的同时,还能够缓解交通压力。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交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更能凸显出“顺风车”潜在的社会价值。况且在德国、新加坡等国家,赶上交通的高峰期,即使是私家车、空车上路也会被罚款;韩国早就实行出租车“合乘制”;阿姆斯特丹早在上世纪就推行“汽车共享”。在美国,鼓励“顺风车”是很多地方的州策市策。其次,对车主和搭车者而言,减轻车主不断支付上涨油价的压力的同时,为搭车者提供每天上、下班不再需要挤公交车的便利。再次,从法律角度来分析,“顺风车”其实属于车主与搭乘者之间双方自愿的民事互助行为。对于自然人之间的这种互助性行为,民事生活领域实行私法自治原则,即由法律地位平等的当事人双方协商决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国家原则上不进行干预。(二)存在金钱交易且没有纳税首先、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负责交通管理人员普遍的观点:无偿的“顺风车”于情合理,但只要是收费的“顺风车”,都是违法的,必须严厉打击。“有偿顺风车”就是非法营运,这种行为已经违反我国客运管理的规定。其次,出租车公司持否定态度。既然搭车过程中存在金钱交易,且收益人没有纳税,实际上就是“变相黑车”。如果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势必扰乱正常的营运秩序。再次,“顺风车”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北京市工商局的负责人认为,“顺风车”是一种民事行为,而非经营行为,所以不属于工商局管理范围。只要它没有危及国家经济安全、不违反市场秩序,原则上都不归工商局管理。由上可见,支持者的观点,对“顺风车”的存在,从个体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进行了较周密的论证,提出了其存在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一定的法理依据;而反对者的观点,简单地认为,“收费”就是违法,“有偿顺风车”就是非法营运;存在金钱交易且没有纳税,即为“变相黑车”应严厉打击。笔者认为,对“顺风车”现象不能如此简单化予以否定,有必要对“顺风车”的性质进行较深入分析。二、“顺偏”:“顺偏”的合法性争议被人们称为“第四种交通方式”的“顺风车”在国内开始悄然流行,然而其存在的合法性却受到我国有关行政部门的否认,特别是交管部门等相关利益群体的质疑,“顺风车”是否“逆行”成了人们的关注焦点。(一)利与弊、存与留“顺风车”受到否认与质疑,症结之一便是其法律性质的边缘化。截止目前我国学者对于“顺风车”的法律性质鲜有论述,仅仅围绕着利与弊、存与留等表象进行论争。诸多问题的解决最后都要归结于对“顺风车”行为法律性质的认定,究竟是合法行为抑或非法行为?事实行为抑或法律行为?有偿行为抑或无偿行为?营利行为抑或非营利行为?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助于明晰“顺风车”的法律性质。(二)交管部门,从源头管理策略角度对于“顺守”现象的认识,有利于解决三大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反对的观点中我们仔细寻找,不难发现,主要集中在交管部门、保险公司和出租行业与公交行业。这使对“顺风车”是否合理合法的论争蒙上利益争夺的面纱。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顺风车”的出现对于交管部门,无疑增加了管理成本;对于保险公司,一旦“顺风车”出现事故,便增大了保险理赔额;对于出租与公交行业的冲击,更是不言而喻,因为“顺风车”不需要交纳任何营运费用,且在一定程度上“抢”了这些行业的生意。可见,对上述各个主体之间利益的平衡,是把“顺风车”纳入法治轨道的必然要求。(三)车下无规制约将无法提出保证的目标行为首先,“顺风车”现象中杂糅了道德因素与人身因素,使其不同于普通的客运关系。“顺风车”起始于人与人之间较为熟悉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基于一种人身的信任。主体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是较普通客运关系所不同的,双方没有形成书面契约的意思,而且基于这种特殊关系,使车主也无法提出形成这种书面契约的意思。而实际上形成给付“一定费用”的这种惯例,多是由搭车者长期处于无偿受益而感到不安而主动提出来的。但是,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规范的秩序,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是力所不能及的。道德本身的良与恶界限的模糊,对秩序的完善就具有一种无法回避的冲突性,因此,一旦“顺风车”发生纠纷,道德先前所发生的作用在利益与责任分配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其次,由于为口头协商,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无法明晰,导致责任承担的模糊。再次,与普通客运合同相比,“顺风车”没有相应的行政机关进行登记和许可,导致在纠纷发生前规范管理的缺失。由于普通客运合同发展的历程已经很长,相应的法律规制也比较完善,当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当事人之间都能遵循其规则谨慎的履行合同义务。三、台湾学者对“搭便车”法律性质的界定笔者认为,反对方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亦有偏颇之点,追根到底显现了“利益最大化”之经济学一般原理。然而社会和谐之要义为利益有差别的前提下,要达到尽可能的衡平、妥协。正如史尚宽先生所说“人人得以依其所欲,自由创设法律关系,谓之私法自治。人各尽可能的发挥其知识技能,为法律活动,在社会之发展上为可喜之事……。然我民法非绝对地尊重个人之自由意思,唯于助长或不妨害社会全体发展之范围,而予以容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由在法律上有一定张力,但不能没有极限。因此,这就需要对上述问题一一析之,寻找“顺风车”之出路,绝对不能因噎废食。(一)事实行为抑或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抑或法律行为是能否将“顺风车”纳入法律轨道的关键点。关于这一点,学者们论述很少,台湾学者偶有提及,但以“搭便车”之名阐述“顺风车”性质的为好意施惠行为。如黄立先生认为:施惠行为关系则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小恩小惠行为,是事实行为的一种,它不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也不产生法律的拘束力。王泽鉴先生认为“所谓好意施惠关系,如邀请他人参加宴会、爬山或搭便车等,于此行为,当事人既无受其约束的意思,不能由此产生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大陆学者也倾向之论述,陈界荣教授认为:施惠行为,仅限于小恩小惠,或者成本支出很低甚至没有成本支出,有点“顺路”或“附带”去做的味道。笔者认为,台湾学者所研究的“搭便车”绝非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顺风车”,前者更带有偶然性和顺便性,并未形成一种常性,不带有普遍性的意义。将这样的情形定性为好意惠施行为即为一种事实行为并无大碍,也无需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但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顺风车”已经形成一种常性和惯性,对于其法律性质的讨论和界定,已经成为纠纷解决之必须,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必然。“法律关系云者,依法律所生状态也。法律关系之内容,不外事实关系,事实之关系,依法律之力而成为法律关系。一定之事实关系,达于为法律关系之程度者,谓之法律要件之完成。法律行为者,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法律因意思之表示,而使发生法律上效力之私法之效力上法律要件也。”可见,根据我们现在的“顺风车”发展状况,再定性为好意惠施行为即为一种事实行为已经不合时宜,而应定性为一种法律行为。正是“顺风车”的这种常性与惯性,且基于当事人明确的意思表示,使其从原来的一种事实行为发展到一种法律行为。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如下:“系一种法律事实;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发生私法效果。”明确的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也是其区别事实行为的关键。“顺风车”双方当事人对于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经过事前的反复磋商,有确定的时间、地点及其支付,经过实践证明显然符合上面所列三个构成要件,所以为其定性为法律行为并无不妥。既然是一种法律行为,它应属于哪种法律行为。台湾学者把法律行为分为三种:单方行为、契约行为、合同行为。单方行为自不待说,台湾学者所谓的契约行为,是大陆学者著作中所说的合同行为。但此种合同并不属于合同法中所规定15种有名合同中的任何一种,笔者认为,“顺风车”行为属于无名合同中的纯粹无名合同,纯粹无名合同,又称狭义的非典型契约,即以法律完全无规定的事项为内容的合同,或者说,合同的内容不属于任何有名合同的事项,“顺风车”合同当属之。从我国合同法的立法本意来说,并不禁止当事人之间订立无名合同,甚至鼓励当事人之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此为民法一面采取契约自由原则,一面又列举典型契约产物,盖社会生活变化万端,交易活动日益复杂,当事人不能不在法定契约类型外,另创设新形态契约,以满足不同之需要。”因此,按照合同自由的原则订立各种无名合同,只要其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合同法就应该承认其效力。(二)营利性行为抑或非营利性行为?判断“顺风车”合同为有偿合同与否对解决其为营利性行为抑或非营利行为至关重要,史尚宽先生认为“以财产给付为目的之法律行为中有对价者谓之有偿行为,无对价者为谓之无偿行为。相对人对于财产给付人多少财产只给予,无对价之意义,而仅有减少给付的价值之意义者,无害其给付的无偿性。”314王利明先生认为“有偿合同,是指一方通过履行合同规定义务而给对方某种利益,对方要得到该利益必须为此支付相应代价的合同”。没有相应的代价自然就属于无偿合同。史尚宽先生在定义中使用“对价”一词,而王利明先生则使用了“相应代价”一词。“对价”一词来源于英美法系,从史尚宽先生的定义中,笔者认为,有无对价主要是从给付者主观上的探究,如果给付者主观上无对价之意义,仅有减少给付的价值之意义者,无害于其给付的无偿性;而从王利明先生的定义中,笔者认为相应代价是从客观角度来评价合同是否有偿,也就是给付者给付财产是否是其享受权利相应的代价。这一点也符合我国合同法解释的原则,即以客观主义为主,以主观主义为辅。首先,从主观角度,搭车者给予车主的支付并非为对价目的,而是基于对车主的感谢之意。因为从搭车者角度来看,车主并非每天专门为送其到目的地而出行,只是顺路而已,如果没有搭车者,车主依然会在同样的时间、走同样的路线,所以这种支付只具有补偿性质,等价于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样解释也符合“顺风车”互助精神本旨。其次,从客观角度,相应的代价的标准应该相对于类似条件参照物进行对比,从车况、舒适程度、便捷程度上看,只有出租车可与其比较,搭车者所给车主的支付明显低于出租车价格,只是对车主的油费、损耗象征性分担;车主也无意于营利目的,仅仅为了降低费用、解除单人行驶的寂寞、还有互助性质。因此,对于搭车者在主观上不能形成对价,客观上又不是相应的代价。笔者认为,“顺风车”合同虽然有支付,但与一般的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构成广义的无偿合同。既然为无偿合同,自然就不具有营利性,那么交管机关和出租车行业认为“顺风车”为非法营运就失去理论根据。“顺风车”正是因为需求多而交运资源匮乏而生,现有交运资源承载不了,才使一部分人转向“顺风车”。所以,实际上“顺风车”是帮助分担交运资源的责任,并非是在“抢”生意,“利益被侵害”只不过是相关利益主体一厢情愿的主观臆造。(三)侵权责任抑或违约责任。既然已经为其定性为无名合同,那么在发生纠纷时,对于受害人的请求权基础是依据侵权还是违约?受害人如何最大化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乎对于责任的归属。因其情况的复杂性,笔者尝试对其进行分类讨论,“法律上都接受了所谓‘盖尤斯分类法’。根据这种分类,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不法行为与受害人之间是否存在着合同关系;不法行为人违反的是约定义务还是法定义务;侵害的是相对权(债权)还是绝对权(物权、人身权)以及是否造成受害人的人身损害等。”这种分类对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第一,违约责任在什么样情形下车主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即相对方只能以违约为请求权基础来要求车主承担违约责任。在我国,可以提起违约的前提是双方存在合同关系;违反合同义务的一方违反的是合同约定义务。如果车主非由不可抗力原因没有将搭车者按照事先约定送到指定目的地等,车主是否应该承担违约责任?笔者认为,应该区分两种情况予以讨论:首先,如果在合同中双方有明确的约定,那么就按照约定,包括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即人的意志可以依其本身的法则去创设自己的权利义务,当事人的意志不仅是权利义务的渊源,而且是其发生的根据。合同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而个人意志是合同的核心,亦即在合同的范围内,一切债权债务关系只有依当事人的意志而成立时才具有合理性。”其次,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没有约定,对于纯粹的无名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4条规定:本法分则或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适用本法总则规定,并可以参照本法分则或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关于无名契约,因无直接适用之法规,应如何为法之适用,甚有问题,在纯粹无名契约,除适用法律行为及契约通则外,具体就各该契约之经济的目的及当事人之意思,类推适用关于其类似之有名契约之规定。”10由上可知,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及合同法总则规定及分则中最相类似的制度。史尚宽先生认为,运送契约为独立的有名契约,除关于运送营业本节有规定外,可分别有偿无偿,补充的准用关于承揽或委任之规定。运输合同与委任合同有紧密的联系,委任合同为运输合同适用的补充。“顺风车合同”与客运合同、委托合同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第二,侵权责任。在我国可以提起侵权应具备如下要件:存在损害事实,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侵权人实施的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侵权人存在主观过错。“侵权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的控制需要运用不同的法律手段。民法对侵权的控制是通过民事侵权救济制度而实现的。民事侵权救济制度是建立在当事人意思自治基础上的民事侵权控制手段,其基本路径是:在发生民事侵权事件后,由受害人与侵权人通过谈判解决纠纷,同时,法律提供一方当事人请求即可发生的强制性纠纷解决机制,在当事人通过谈判不能达成协议时,任何一方可以请求第三方按照特定的程序解决纠纷。”意思自治同样是解决民事侵权的前提。在意思自治无法解决纠纷时再寻求法律救济。笔者根据具体情况,把需要法律救济的侵权区分以下情况予以讨论。首先,外力原因造成搭车者人身财产损害,如两车相撞,如果是由于对方车辆造成的,应当由对方车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顺风车”车主不应承担损害赔偿的连带责任。因“顺风车”不同于普通客运合同中承运人所应负有的安全运输的法定的、绝对的义务。因其所支付的支付非为普通客运合同的票款,票款为相对于旅客的享有权利的一种对价,搭车者所支付的仅为一种补偿,性质截然不同,所以不能苛求车主过多的义务,否则违背“顺风车”精神之初衷。其次,内力原因造成搭车者人身财产损害,其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具体要考虑交通事故中具体情况而定。若搭车者在交通事故中没有过错,车主要赔偿大部分损失;若搭车者有过错,可根据其过错程度适当减轻车主的责任。但不应当低于40%,这符合“优者负担风险”的原则。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