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光学镜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合肥光学镜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合肥光学镜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合肥光学镜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合肥光学镜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章市场预测 4一、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4二、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0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 18一、光学镜头产品分类 18二、业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 18三、光学镜头行业发展概述 20第三章建设方案与产品规划 24一、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24二、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24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 24第四章建筑工程可行性分析 26一、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 26二、建设方案 27三、建筑工程建设指标 27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28第五章选址方案分析 30一、项目选址原则 30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30三、创新驱动发展 35四、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7五、产业发展方向 38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43第六章劳动安全生产 45一、编制依据 45二、防范措施 48三、预期效果评价 52第七章原辅材料分析 53一、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 53二、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 53第八章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55一、人力资源配置 55劳动定员一览表 55二、员工技能培训 55第九章环境影响分析 58一、编制依据 58二、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 59三、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1四、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62五、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63六、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63七、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64八、营运期环境影响 65九、清洁生产 65十、环境管理分析 67十一、环境影响结论 68十二、环境影响建议 69第十章招标方案 70一、项目招标依据 70二、项目招标范围 70三、招标要求 70四、招标组织方式 72五、招标信息发布 74第十一章风险防范 75一、项目风险分析 75二、项目风险对策 77市场预测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1)下游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下游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光学镜头行业带来了稳定增长的需求。近年来,国际反恐形势日渐复杂和严峻,全球恐怖袭击、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公共安全、反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借助专业技术手段对监控对象进行分析识别,已经从事后察看发展到当今的事先预防的阶段。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安防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正在全球安防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已逐渐发展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乃至个人家庭安防系统建设领域的刚性需求。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安防产业不断升温,安防视频监控设备需求持续增长。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对于加速转型的中国、亚洲、中东及中南美洲地区等新兴经济体而言,安防视频监控市场正面临高速增长。在车载摄像镜头市场,随着欧美等国家对于道路交通安全和行车安全标准的提高,以及ADAS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对于车载摄像机的需求量将会持续增加,带动了对于车载镜头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手机摄像头、无人机和VR/AR设备的市场需求在近几年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推动了光学镜头行业的整体发展。(2)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光学镜头产业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契合了国家近年来的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规划,其下游应用所涉及的安防、通讯、消费电子等众多行业近年来受到国家及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安防视频监控产品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已将其作为优先发展的鼓励项目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十二五”以及“十三五”期间,“平安城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大型工程、项目的全面推进以及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也为我国安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也发布了《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促进视频监控产业发展:“促进视频监控行业向更高清方向迈进”、“力促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融合”、并实现视频监控与实体防护、安防报警、防爆安检、出入口控制、生物特征识别等专业领域的融合与互联互通。中国“十三五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也将同时推动工业机器人相关行业机器视觉产业以及VR/AR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颁布了一系列推动ADAS普及的相关政策:美国要求从2018年起所有汽车必须安装至少一个倒车后视摄像镜头;欧洲新车安全评价程序规定自2014年起,只有主动安全系统的权重从10%上升至20%,安装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汽车才能达到5星评级;日本要求从2016年起,汽车必须安装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纷纷颁布了推动自动驾驶发展的相关政策,作为智能汽车之眼的车载摄像头将获利。因此,车载镜头作为车载摄像头的关键部件将迎来较快发展。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意见要求拓展智能消费领域,积极开发虚拟现实、现实增强等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服务,大力推广可穿戴、生活服务机器人智能化产品,提高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3)行业管理取得成效,市场秩序得到规范光学镜头行业近年来的行业规范不断完善,市场竞争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化、一体化发展,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和机制。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的建立,行业自律的逐步形成,使得行业的市场秩序开始了良性发展。以视频监控市场的发展为例,视频监控的行业标准日趋规范,国际标准组织ONVIF(OpenNetworkVideoInterfaceForum,开放型网络视频接口论坛)及PSIA(PhysicalSecurityInteroperabilityAlliance,实体安防互通联盟)分别于2008年成立,随后HDcctv联盟(HDcctvAlliance)于2009年成立,ONVIF、PSIA、HDcctv三大标准组织在安防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标准化对于推动视频监控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已完成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100多项,如《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等,涉及入侵和抢劫报警、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实体防护、防爆安检、安防工程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此外,产品及工程检测方面、认证业务方面也都有了积极进展,行业标准、认证、检测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这些规范化标准的出台,标志着行业标准的产生,设备制造商将对光学镜头的生产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光学镜头行业的规范化标准也将得到建立,并不断完善。综上,行业标准的发布和日趋规范将有助于光学镜头行业健康快速发展。(4)技术不断革新进步,国产镜头竞争力提升随着光学镜头应用终端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光学镜头的技术革新也成为了行业内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光学镜头制造商十分重视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工作,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比如许多厂商引进了数控车床和先进的镜片研磨技术,使产品的品质和稳定性有了大大提高。预计未来我国光学镜头技术仍将朝向自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同时生产效率也将进一步提升。技术革新带来的产品升级,帮助中国的光学镜头企业提高了全球竞争力。以宇瞳光学为例,得益于其优良的品质管控和先进的玻塑结合工艺,使得其能够进行高品质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在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仍旧保持了较高的工艺水准,也直接提升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在未来,随着国内光学镜头工艺的提升,我国光学镜头专利数量将逐渐增多,优秀人才将逐步涌现,我国光学镜头将朝向中高端产品发展,并进入更多的领域,如机器视觉、车载镜头、VR/AR镜头等高端领域。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和进步,将一步步提升中国光学镜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产镜头将挑战德国、日本等传统光学大国的市场地位,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中高端市场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2、不利因素(1)上游行业的制约光学镜头制造所需的原材料众多,在一定程度上易受到来自上游行业的制约。以电子元器件为例,国内的镜头生产商大多依靠进口或者向外资企业在内地的工厂购买。在外资厂商逐步参与国内竞争的市场前提下,光学镜头制造商在原材料的品质和价格上都容易受到制约。对于部分缺乏核心技术的加工制造企业而言,将面临更大的生产压力,从而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壮大。(2)整体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行业内的中国厂商也在不断追求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行业内一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落后企业必然遭到淘汰,而各大主流厂商之间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3)各国不同管理办法或政策的限制光学镜头是一个有着广泛应用领域的行业。除去手机摄像头模组领域外,在安防视频监控和车载摄像头等其他领域,都和各个国家的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息息相关。以安防视频监控市场为例,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安全议题逐步得到重视,安防意识逐步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安防行业自身的特点,安防产品及系统的应用涉及到国家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逐渐针对安防视频监控产品出台相关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管理办法或准入政策等,部分不合时宜的管理办法和政策可能会限制和制约行业的发展。在车载镜头领域、无人机领域及VR/AR领域,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也不尽相同。以欧美为例,其鼓励ADAS及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在中国、印度等国家,当前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无人驾驶技术在当前阶段的使用条件。无人机和VR/AR等行业的规范也在进一步完善当中。(4)人才短缺,技术设备资金投入高中国的光学镜头行业发展相对滞后,起步较晚。相比于德国、日本等传统的光学产业大国,我国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还没能形成体系化,可持续性的发展。由于早期技术和人才都被德日等国垄断,我国的光学人才明显短缺。这种短缺不仅体现在研发人员和开发人员方面,在应用生产方面,高素质的生产操作人才也相对短缺。一方面,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另一方面,引进研发所需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在产品更新换代逐步加快,技术革新不断涌现的行业背景下,中国光学镜头企业面临着人才和资金的双重压力。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1)下游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下游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光学镜头行业带来了稳定增长的需求。近年来,国际反恐形势日渐复杂和严峻,全球恐怖袭击、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公共安全、反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借助专业技术手段对监控对象进行分析识别,已经从事后察看发展到当今的事先预防的阶段。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安防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正在全球安防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已逐渐发展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乃至个人家庭安防系统建设领域的刚性需求。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安防产业不断升温,安防视频监控设备需求持续增长。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对于加速转型的中国、亚洲、中东及中南美洲地区等新兴经济体而言,安防视频监控市场正面临高速增长。在车载摄像镜头市场,随着欧美等国家对于道路交通安全和行车安全标准的提高,以及ADAS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对于车载摄像机的需求量将会持续增加,带动了对于车载镜头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手机摄像头、无人机和VR/AR设备的市场需求在近几年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推动了光学镜头行业的整体发展。(2)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光学镜头产业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契合了国家近年来的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规划,其下游应用所涉及的安防、通讯、消费电子等众多行业近年来受到国家及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安防视频监控产品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已将其作为优先发展的鼓励项目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十二五”以及“十三五”期间,“平安城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大型工程、项目的全面推进以及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也为我国安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也发布了《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促进视频监控产业发展:“促进视频监控行业向更高清方向迈进”、“力促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融合”、并实现视频监控与实体防护、安防报警、防爆安检、出入口控制、生物特征识别等专业领域的融合与互联互通。中国“十三五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也将同时推动工业机器人相关行业机器视觉产业以及VR/AR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颁布了一系列推动ADAS普及的相关政策:美国要求从2018年起所有汽车必须安装至少一个倒车后视摄像镜头;欧洲新车安全评价程序规定自2014年起,只有主动安全系统的权重从10%上升至20%,安装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汽车才能达到5星评级;日本要求从2016年起,汽车必须安装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纷纷颁布了推动自动驾驶发展的相关政策,作为智能汽车之眼的车载摄像头将获利。因此,车载镜头作为车载摄像头的关键部件将迎来较快发展。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意见要求拓展智能消费领域,积极开发虚拟现实、现实增强等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服务,大力推广可穿戴、生活服务机器人智能化产品,提高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3)行业管理取得成效,市场秩序得到规范光学镜头行业近年来的行业规范不断完善,市场竞争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化、一体化发展,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和机制。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的建立,行业自律的逐步形成,使得行业的市场秩序开始了良性发展。以视频监控市场的发展为例,视频监控的行业标准日趋规范,国际标准组织ONVIF(OpenNetworkVideoInterfaceForum,开放型网络视频接口论坛)及PSIA(PhysicalSecurityInteroperabilityAlliance,实体安防互通联盟)分别于2008年成立,随后HDcctv联盟(HDcctvAlliance)于2009年成立,ONVIF、PSIA、HDcctv三大标准组织在安防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标准化对于推动视频监控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已完成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100多项,如《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等,涉及入侵和抢劫报警、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实体防护、防爆安检、安防工程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此外,产品及工程检测方面、认证业务方面也都有了积极进展,行业标准、认证、检测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这些规范化标准的出台,标志着行业标准的产生,设备制造商将对光学镜头的生产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光学镜头行业的规范化标准也将得到建立,并不断完善。综上,行业标准的发布和日趋规范将有助于光学镜头行业健康快速发展。(4)技术不断革新进步,国产镜头竞争力提升随着光学镜头应用终端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光学镜头的技术革新也成为了行业内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光学镜头制造商十分重视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工作,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比如许多厂商引进了数控车床和先进的镜片研磨技术,使产品的品质和稳定性有了大大提高。预计未来我国光学镜头技术仍将朝向自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同时生产效率也将进一步提升。技术革新带来的产品升级,帮助中国的光学镜头企业提高了全球竞争力。以宇瞳光学为例,得益于其优良的品质管控和先进的玻塑结合工艺,使得其能够进行高品质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在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仍旧保持了较高的工艺水准,也直接提升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在未来,随着国内光学镜头工艺的提升,我国光学镜头专利数量将逐渐增多,优秀人才将逐步涌现,我国光学镜头将朝向中高端产品发展,并进入更多的领域,如机器视觉、车载镜头、VR/AR镜头等高端领域。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和进步,将一步步提升中国光学镜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产镜头将挑战德国、日本等传统光学大国的市场地位,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中高端市场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2、不利因素(1)上游行业的制约光学镜头制造所需的原材料众多,在一定程度上易受到来自上游行业的制约。以电子元器件为例,国内的镜头生产商大多依靠进口或者向外资企业在内地的工厂购买。在外资厂商逐步参与国内竞争的市场前提下,光学镜头制造商在原材料的品质和价格上都容易受到制约。对于部分缺乏核心技术的加工制造企业而言,将面临更大的生产压力,从而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壮大。(2)整体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行业内的中国厂商也在不断追求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行业内一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落后企业必然遭到淘汰,而各大主流厂商之间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3)各国不同管理办法或政策的限制光学镜头是一个有着广泛应用领域的行业。除去手机摄像头模组领域外,在安防视频监控和车载摄像头等其他领域,都和各个国家的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息息相关。以安防视频监控市场为例,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安全议题逐步得到重视,安防意识逐步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安防行业自身的特点,安防产品及系统的应用涉及到国家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逐渐针对安防视频监控产品出台相关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管理办法或准入政策等,部分不合时宜的管理办法和政策可能会限制和制约行业的发展。在车载镜头领域、无人机领域及VR/AR领域,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也不尽相同。以欧美为例,其鼓励ADAS及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在中国、印度等国家,当前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无人驾驶技术在当前阶段的使用条件。无人机和VR/AR等行业的规范也在进一步完善当中。(4)人才短缺,技术设备资金投入高中国的光学镜头行业发展相对滞后,起步较晚。相比于德国、日本等传统的光学产业大国,我国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还没能形成体系化,可持续性的发展。由于早期技术和人才都被德日等国垄断,我国的光学人才明显短缺。这种短缺不仅体现在研发人员和开发人员方面,在应用生产方面,高素质的生产操作人才也相对短缺。一方面,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另一方面,引进研发所需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在产品更新换代逐步加快,技术革新不断涌现的行业背景下,中国光学镜头企业面临着人才和资金的双重压力。项目背景、必要性光学镜头产品分类从镜头的光学镜片特性来看,光学镜头主要分为塑胶镜头、玻璃镜头和玻璃塑胶混合镜头三大类。不论是采用塑胶镜片组立的塑胶镜头还是玻璃透镜组立而成的玻璃镜头,其结构都是由多片镜片构成。一般而言,镜片数量越多,镜头的成像质量越高。塑胶镜头与玻璃镜头由于在材料属性、加工工艺、透光率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最终的适用范围也大有不同。塑胶镜头是由光学塑胶镜片组成的镜头,由于可塑性强,容易制成非球面形状,方便小型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手机、数码相机等设备上。玻璃镜头是由玻璃镜片组立而成,由于对模造技术、镀膜工艺、精密加工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以及其透光率高的特点,更多应用于高端影像领域,如单反相机、高端扫描仪等设备。玻璃塑胶混合镜头,由部分玻璃镜片和部分塑胶镜片共同组成,结合了二者的特点,具有高折射率的光学性能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监控摄像头、数码相机、车载摄像头等镜头模组中。业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光学镜头是应用于安防镜头、车载镜头及消费类电子镜头行业的高度精密产品,其质量水平是各类终端成像系统的重要参考依据。光学镜头的设计、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融合了光学、机械、电子和软件等一系列技术。同时,由于不同终端所应用场景的不同,对于成像质量与应用环境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对于镜头制造厂商在镜头设计、生产工艺和精密加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光学镜头行业高端产品如相机镜头等,主要还是集中在日本和德国等光学镜头起步早的发达国家。1、跨学科的先进制造技术不断融入镜头加工技术中随着安防监控镜头成像质量的提高和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半导体加工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先进制造技术不断融入镜头加工技术中,使现代精密光学元件的加工技术、工艺、设备等较传统光学加工技术发生较大变化。目前,数控加工技术(CNC)、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精密切割技术等已经开始应用到安防监控镜头加工的生产工序中,这不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品质保证能力,而且正在改变光学加工技术依赖个人的操作技巧和经验的局面,为安防监控镜头加工能够进入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2、光学薄膜技术成为关键技术由于现代安防终端镜头向功能集成化和高精度方向发展,镜片的分光光谱特性等只有依靠光学薄膜才可以实现。精密光学薄膜的偏振分光、减反射、光谱波长准确定位(通常在纳米级)等特性是目前其他任何技术无法替代的,所以光学薄膜技术是安防终端镜头加工的关键技术。3、大口径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镜头的通光量就要加大镜头的口径,其在环境昏暗和夜间模式下的画面亮度相比小口径镜头有更优质的表现。小型化是指镜头结构紧凑,可以适用不同产品安装和减小产品的体积。相比国外的百万像素监控镜头,其非球面技术的应用成熟,往往同一款镜头,其焦距足、口径大、结构小,清晰度高。国内各大镜头厂家已逐渐应用于百万像素监控镜头新产品的使用上,与国外厂家一争高下。4、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对技术的要求日益提升随着安防监控视频技术应用范围和场景的逐步拓展,以及安防监控在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加强,安防监控镜头产品在大倍率变焦、光学防抖、超大光圈、透雾、红外夜视、超广角、虚焦处理、高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水平要求日益提升。光学镜头行业发展概述光学镜头一般称为摄像镜头或摄影镜头,简称镜头,其功能就是光学成像。光学镜头是光学成像系统中的必备组件,直接影响到成像质量的好坏,影响算法的实现和效果。1、全球光学镜头发展概述从1812年最早的新月形相机镜头问世至今,光学镜头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史。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乌拉斯顿发明了新月形镜头,只有一片凹面朝前的新月形凸透镜片是世界上最早的摄影镜头。从此为始到20世纪60年代,相继出现双片镜头、三片库克镜头、双高斯镜头、四片天塞镜头、五片海狸亚镜头、六片松纳镜头等。在此期间,1950年前后,美国的弗兰克拜克博士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款用于照相机的变焦镜头。从1970年始,日本宾得率先研发出SMC多层镀膜技术;同时,民主德国的卡尔•蔡司•耶拿推出MC多层镀膜镜头,随后该技术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佳能研发出世界第一款带有IS防抖功能的内对焦35mm相机镜头,随后尼康(Nikon)、适马(Sigma)、腾龙(TAMRON)纷纷研发出自己的光学防抖技术。时至今日,在相机数码化之后,镜头厂商针对数码相机的特性设计了数码镜头,及围绕感光元件的特性进行设计并改进。经过百年发展,光学镜头行业已经较为成熟。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工业国家的光学镜头制造工艺较为领先,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在镜头的研究与制造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造就了莱卡(Leica)和卡尔蔡司(CarlZeiss)等光学巨头,其中卡尔蔡司镜头至今仍为世界镜头制造技术的典型代表。日本光学镜头产业自二战后飞速发展,凭借更高性能价格比,在全球镜头行业市场逐渐占据优势,其主要生产企业有佳能(Canon)、尼康(Nikon)、富士(Fuji)、奥林巴斯(Olympus)等。2、中国光学镜头行业发展概述我国光学镜头产业的发展与军工技术密不可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光学企业主要为云南、四川、福建等地的军工企业。国产民用光学镜头产业起步较晚,2000年后才有部分光学企业涉足民用光学镜头市场。2008年之前国内光学镜头市场基本上被日本、德国品牌所垄断,安防监控市场、手机市场、医疗影像市场的光学图像设备上基本没有中国大陆自主生产的镜头,中国台湾企业生产的镜头产品也仅出现在少数较为低端的设备上。随着日本光学镜头制造工业的成熟和应用产品的日益增加,光学产品成本降低,日本的光学技术也逐渐扩散到邻近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台湾、韩国以及中国大陆在光学镜头生产上规模日益扩大,涌现出了像台湾大立光、亚洲光学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企业。近几年来光学镜头产业迅速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大陆正逐步成为世界光学镜头的主要加工生产地。成像像素升级的放缓,给中国大陆的光学镜头企业留下追赶空隙,安防、车载等应用领域以及其他新兴应用市场产生了一批差异化竞争企业。目前,中国安防市场迅速发展,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国内安防龙头企业与博世、安讯士等世界知名安防企业展开充分竞争,国产化替代正在加速。在高分辨率定焦、星光级定焦、大倍率变焦、超高清、光学防抖、安防监控一体机镜头等中高端光学镜头方面,以舜宇光学、联合光电、宇瞳光学等为代表的国内企业经过持续研发积累,逐步打破了日本、德国技术垄断,迎来发展良机。建设方案与产品规划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一)项目场地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36000.00㎡(折合约54.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63172.98㎡。(二)产能规模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xx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xxx套光学镜头,预计年营业收入40900.00万元。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序号产品(服务)名称单位单价(元)年设计产量产值1光学镜头套xx2光学镜头套xx3光学镜头套xx4...套5...套6...套合计xxx40900.00随着安防监控镜头成像质量的提高和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半导体加工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先进制造技术不断融入镜头加工技术中,使现代精密光学元件的加工技术、工艺、设备等较传统光学加工技术发生较大变化。目前,数控加工技术(CNC)、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精密切割技术等已经开始应用到安防监控镜头加工的生产工序中,这不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品质保证能力,而且正在改变光学加工技术依赖个人的操作技巧和经验的局面,为安防监控镜头加工能够进入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建筑工程可行性分析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一)土建工程原则根据生产需要,本项目工程建设方案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布局合理的原则。在平面布置上,充分利用好每寸土地,功能设施分区设置,人流、物流布置得当、有序,做到既利于生产经营,又方便交通。2、配套齐全、方便生产的原则。立足厂区现有基础条件,充分利用好现有功能设施,保证水、电供应设施齐全,厂区内外道路畅通,方便生产。在建筑结构设计,严格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及环保、节能等有关要求。在满足工艺生产特性,设备布置安装、检修等前提下,土建设计要尽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美观大方。建筑设计要简捷紧凑,组合恰当、功能合理、方便生产、节约用地;结构设计要统一化、标准化、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方便施工。(二)土建工程采用的标准为保证建筑物的质量,保证生产安全和长寿命使用,本项目建筑物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建设。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6、《建筑采光设计标准》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8、《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建设方案主要厂房在满足工艺使用要求,满足防火、通风、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布置紧凑、节省用地。车间立面造型简洁明快,体现现代化企业的建筑特色。屋面防水、保温尽可能采用质量较高、性能可靠的新型建筑材料。本项目中主要生产车间及仓库均为钢结构,次建筑为砖混结构。考虑当地地震带的分布,工程设计中将加强建筑物抗震结构措施,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筑工程建设指标本期项目建筑面积63172.98㎡,其中:生产工程42583.32㎡,仓储工程8957.52㎡,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7139.34㎡,公共工程4492.80㎡。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单位:㎡、万元序号工程类别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投资金额备注1生产工程12636.0042583.325697.051.11#生产车间3790.8012775.001709.121.22#生产车间3159.0010645.831424.261.33#生产车间3032.6410220.001367.291.44#生产车间2653.568942.501196.382仓储工程6786.008957.521050.912.11#仓库2035.802687.26315.272.22#仓库1696.502239.38262.732.33#仓库1628.642149.80252.222.44#仓库1425.061881.08220.693办公生活配套1263.607139.341001.813.1行政办公楼821.344640.57651.183.2宿舍及食堂442.262498.77350.634公共工程2808.004492.80389.49辅助用房等5绿化工程4528.8073.74绿化率12.58%6其他工程8071.2025.817合计36000.0063172.988238.81选址方案分析项目选址原则1、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原则。2、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原则。4、保障公共利益、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5、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的原则。6、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建设区基本情况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是安徽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4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1445.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770.44万人,常住人口81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33%。合肥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淮之间、环抱巢湖,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又名“庐阳”,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如逍遥津、包公祠、李鸿章故居、吴王遗踪等。合肥还诞生了周瑜、包拯、李鸿章等一批历史名人。合肥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中国最爱阅读城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的美誉。2018年9月,被授牌成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2018中国内地城市综合排名17名。2019年6月,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开通运行。2019年,合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5623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409.4亿元、增长7.6%;财政收入1432.4亿元、增长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46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进出口总额322.1亿美元、增长4.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404元、22462元,增长9.5%、10.2%;城镇登记失业率2.8%。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商事制度改革、财政预算管理、棚户区及农村危房改造和巢湖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蜀山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高新区打造区域“双创”示范基地等7项工作成效明显,获国务院通报激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按下创新快进键,跑出开放加速度,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我们要坚守初心使命,全面提升治理水平,以政府有为促进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社会有序、百姓受益。我们要坚决补齐短板,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风险防控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质量更高、成色更足。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万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财政收入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十三五”时期,从全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动力深刻转换,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成为发展新主题。从合肥看,人均生产总值将由1万美元接近2万美元,经济社会处于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在经济发展上进入工业化后期新阶段,在城市化发展上进入现代都市区发展新阶段,在对外开放上进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在环境建设上进入生态优先新阶段,在深化改革上进入攻坚冲刺和规范成型新阶段。总体来看,宏观环境对合肥发展有利。一是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智能制造为标识的工业4.0时代和以新能源为标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为合肥发挥科教优势,加速融入全球发展分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供了宝贵机遇。二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的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合肥作为双节点城市,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合肥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系更加紧密,城市地位更加凸显,为提升发展能级提供了新机遇。三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随着合肥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凸显了区位优势,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增加了商业机会和创业机会,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有利于加快枢纽型经济发展。四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全国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等创新试点,为合肥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新机遇。与此同时,也要增强忧患意识,集中精力解决好制约和影响合肥科学发展的各类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一是提升城市地位面临新挑战。地区和城市间对高端要素和产业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合肥城市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力有限,与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二是发展动力转换面临新挑战。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不优,服务业比重不高,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三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新挑战。城区与县域在发展水平和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四是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挑战。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较重,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资源、能源平衡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等将面临更多考验。五是维护社会公平面临新挑战。富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口老龄化带来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日益增大,多元利益协调难度加大,对提高施政水平和保障城市常态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驱动发展聚焦重点领域,按照三次产业联动、多业态融合的思路,坚持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高效产业体系。(一)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引导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达到4个。(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新兴化,通过技术工艺创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工业“强基”工程和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内外标杆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到2020年,传统制造业产值达到9000亿元。(三)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和优质化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化和集群化发展,全面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00亿元。(四)优化发展现代农业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兴业富民的要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单功能的传统农业向多功能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五)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中的平台作用,以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等为抓手,制定实施“互联网+”合肥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创新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工业链、物流链等,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同步发展。拓展网络民生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在重点领域和行业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发展大数据信息安全产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对照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要求和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愿景,合肥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为:——全国高端产业集聚区。以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实施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中高端的重大项目,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率先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努力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动力实现新转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推进全国性综合铁路枢纽、高等级公路枢纽、航空门户枢纽、江淮航运中心等建设,促进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畅通人流物流渠道,为聚集国内外资源,促进枢纽型经济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筑牢基础。——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强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推动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建设一批互联互通、基地型、服务型开放平台,扩大对外投资贸易规模,推进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完善接轨国际的投资贸易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城。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典范。挖掘城市文化内涵,集成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整合周边生态旅游等资源,加快建设以大湖、温泉、湿地、名镇为特色的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产业发展方向按照“产城融合、集聚布局、集群发展”思路,突出点轴开发,推进网络开发,努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沪宁合发展主轴西段。优化新型工业布局。强化与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珠三角、中原经济区以及合肥都市圈合作发展,突出点轴开发,推进网状开发,形成“四极两廊五带”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空间新格局。以主城区为核心,实施高密度高层次开发,实现产业发展高端化、空间布局紧凑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充分发挥主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中心,以开发区为载体,以重点镇为补充,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突出主导、适度多元,合力推进网络开发,实现产城融合。完善主城区与县域各节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要素流动,降低商务成本;加强分工合作,着力培育全产业链,推进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培育巢北、庐南产业基地等战略后备空间,提升完善产业网络布局。1、四大发展极。——西部发展极。以高新区为核心,覆盖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柏堰科技园、南岗科技园、蜀山西部新城、蜀山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装备、智能家电、汽车、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在高新区规划建设“双创特区”,加快构筑一批以社会力量为主的众创空间等“双创”服务平台。加快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以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以及自由贸易、航空设备制造及维修、航空产品配套、航空食品加工等航空关联产业。支持并推动蜀山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东北部发展极。以新站区核心,覆盖双凤经济开发区、庐阳工业园、肥东经济开发区等,突出“芯屏器合”,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太阳能光伏等重点产业和工程机械、安全食品、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培育打造全球最大、水平最高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特色鲜明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支持并推动双凤经济开发区、肥东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西南部发展极。以经开区为核心,覆盖桃花工业园、合肥出口加工区、新港工业园等区域,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安全食品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保区,支持并推动桃花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花岗等一批特色乡镇工业集中区提质发展。——东部发展极。以合巢经开区、居巢经开区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节能环保、安全食品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汽车、电子电器、建筑产业化、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提高承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和高新技术能力。推动合巢经开区与巢湖市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管理体制,实现一体联动发展。支持居巢经开区跨裕溪河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富煌工业园转型升级。2、两大产业走廊。——江淮运河产业走廊。以江淮运河为主轴线,依托高新区、经开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出口加工区、新港工业园、肥西桃花工业园、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柏堰工业园、南岗科技园、蜀山西部新城、蜀山经开区、空港经济示范区等产业园区,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主攻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家用电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力争把江淮运河产业走廊打造成为合肥经济支撑带。——东北部产业走廊。以合芜铁路为主轴线,以新站区为中心,依托综保区、庐阳工业园、双凤经济开发区、北部新城、包河经济开发区、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等产业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巢北产业新城,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型化工以及商贸物流等重点领域,突出产城融合,力争把东北部产业发展轴打造成为合肥产业创新转型升级的引爆点和国家级产城融合的标志区。3、五条产业带。——合六产业带。依托高新区,以南岗科技园、蜀山西部新城、空港经济示范区等重要节点,沿合六公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临空产业,强化与六安联动发展,打造合六产业带,提升西向辐射带动力。——合铜宜产业带。依托经开区,以新港工业园、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同大汽配园、庐城经开区、龙桥工业园等为重要节点,沿合安公路,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冶金、矿业采掘等产业,强化与铜陵、安庆联动发展,打造合铜宜产业带,提升南向辐射带动力。——合淮产业带。依托新站区,以双凤开发区、双凤双墩拓展区、下塘工业园区、水湖工业园等为重要节点,沿合淮公路,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及重化工业,启动建设合淮共建区,打造合淮工业走廊,形成合淮产业带,提升北向辐射带动力。——合芜产业带。以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富煌工业园、合巢经开区、居巢经开区以及规划中的巢北产业新城为重要节点,沿合巢公路,重点发展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机械加工、新型化工、安全食品、商贸物流等产业,形成合芜产业带,提升东向融合带动力。——合宁产业带。依托合宁高速等交通廊道,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家用电器、精细化工、电子机械、非金属材料、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合肥对接南京的主轴产业带,辐射带动皖东地区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布局。整合空间资源,引导发展要素优化配置,实施“提升中心城区、拓展南北两翼、推动东进西出”战略,积极构筑“一核引领、一圈提升、多区联动”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一核”,即主城区,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商务商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行业,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一圈”,即环巢湖文化旅游圈。深度挖掘和整合提升沿巢湖区域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半岛国际慢城旅游区、半汤和汤池温泉养生旅游区、三河古镇文化旅游区、万达文化旅游城、国际帆船俱乐部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滨湖湿地公园、银屏山、紫薇洞、姥山岛、冶父山等休闲养生和观光体验功能,高品位建设环湖特色十二镇和江淮运河、滁河干渠风光带,完善文化旅游配套,全力打造环巢湖文化旅游圈。“多区”,即打造40个服务业集聚区,重点促进高端服务业要素的有机集聚和服务企业的集群发展,逐步形成层次清晰、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都市农业布局。遵循“布局优化、功能多元、产业转型、发展融合”的原则,探索构建功能特色鲜明的“一区三环四沿”都市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一区”,即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三环”,即推进“环城”休闲农业发展、推进“环巢湖”生态农业发展、推进“环新桥机场”高端农业发展。“四沿”,即推进“沿岭”旱作农业规模发展,推进“沿山”特色农业多元发展,推进“沿路”设施农业集群发展,推进“沿河”生态农业清洁发展。项目选址综合评价项目选址应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满足项目科研、生产要求,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发展。劳动安全生产编制依据(一)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日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月5月1日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月5月1日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2014年1月1日起施行)。6、《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549号,2009年)。7、《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8、《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9、《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二)采用的标准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2801-2008)。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5、《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7、《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8、《建筑设计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9、《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10、《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设备设计规范》((GB50058-2014)。11、《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50087-2013)。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13、《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2012)。1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16、《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2006)。17、《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18、《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2010)。19、《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20、《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21、《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三)生产过程不安全因素识别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自然危害、火灾爆炸、中毒、粉尘、噪声、机械伤害、灼伤等,具体情况如下:1、自然危害因素有:暴雨、洪水、雷电、地震、酷热等。2、火灾爆炸: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生产过程中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3、中毒:有毒物质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泄漏,易造成操作工中毒事故。4、噪声:罗茨风机、空压机及各种泵类等设备在运转过程中产生较大噪声,会对操作工造成危害。5、灼伤: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喷溅,会造成操作工灼伤事故。6、机械伤害:机泵转动设备会对人体造成机械伤害。7、触电:电气设备老化、腐蚀均能造成漏电而发生触电事故。8、高温烫伤:高温的设备和管道若无适当的防烫保温措施,生产过程中会发生高温烫伤事故。9、低温冻伤:操作工接触低温设备或管道,可能发生冻伤事故。10、高处坠落:生产过程中有位于高处的操作平台,在操作及检修过程中会造成高处坠落事故。防范措施1、防自然灾害措施(1)建筑物室内地坪高于室外地坪,防止暴雨积水浸入室内,雨水排水管网按当地暴雨公式设计。(2)厂区场址标高设计考虑不低于该地区历年最高洪水水位。(3)防雷击、接地保护:本工程高于15米以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均设有避雷针或避雷带,其接地冲击电阻小于10Ω;建筑防雷设计符合国标GB50087《建筑物防雷设计》等规程要求。(4)正常非带电设备金属外壳、构架等均可靠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4Ω,管道防静电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插座选用带保护接地的安全插座。(5)防地震:本工程所在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新建房屋按地震基本烈度6度设防。(6)防暑、防冻措施:控制室、操作室、计算机室内设置空调机组降温,在冬季,地面以上的各种管道、水池等处设计防冻保温层。地下管道埋藏深度应大于当地冻土深度(>65厘米)。2、电气安全保障措施(1)生产过程中大量动力设备需要使用电力作为能源,一旦漏电,就有可能造成员工触电,发生伤亡事故。为减少停电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本项目采用两路电源供电,同时,还设有保安电源。(2)各种电气设备的非带电金属外壳,如控制屏、高、低压开关柜、变压器等,设置可靠的接地、接零,防止发生人员触电事故;有爆炸危险的气体管道等,其防静电接地电阻小于4Ω。(3)重要场所如主控室、变压器室等,除正常设置220V照明灯外,同时还装备事故照明灯。携带式照明灯具的电压不得超过36V,在金属容器内或潮湿外的灯具电压不得超过12V;爆炸危险的工作场所,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4)除对所有的电气设备设置防触电接地外,还在高处的建筑物和设备上安装避雷装置。3、机械设备安全(1)所有运转设备的裸露部分,或设备在运转中操作者需要接近的可动零部件,应在适当位置设置防护罩或防护栏。(2)生产装置有较多的操作平台,如防护措施不当,有可能造成跌落,导致员工伤亡。因此,对所有的走廊、平台应设置防护栏,防止操作人员跌落。(3)各种坑、井、池均设防护栏杆,沟设置盖板。所有交叉动作的机械设备均设有安全连锁装置。4、安全供水(1)该项目厂外供水由C镇D村工业区自来水站提供。(2)厂内供水泵房采用两路独立电源供电,并设有备用泵,备用率为100%。(3)循环冷却水系统设有水压、水温、水位监控和报警装置。5、通风、防尘、防毒(1)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加热设备,使用蒸汽对物料进行加热,如对加热设备和热管道保温不好,有可能造成员工的烫伤。所以,对加热设备及其热管道进行保温处理,在防止烫伤的同时,节能降耗。还应对高温室采用机械通风,从室外吸进新鲜空气经过滤后由风机送入室内,吸收室内热量后,自然排放。(2)生产过程中有粉尘产生,这些粉尘一旦被吸入人体,有可能造成员工的结膜、呼吸系统受损。为此,所有可能产生粉尘等有害物质的场所,都要安装吸尘装置,同时,做到增湿降尘,而且要对容易产生粉尘的燃煤进行洒水减尘。锅炉采用微负压操作,防止粉尘泄漏,同时为操作人员配备口罩等劳保用品,确保其粉尘浓度符合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3)在容易发生有害气体泄漏的区域应加强通风,并设置有害气体自动报警装置和便携式报警仪,工人操作时应配戴防护面具和氧气呼吸器。对中毒者应迅速离开现场,呼吸新鲜空气,取半卧位休息,严重者送医院治疗。6、噪声控制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运转设备,如输送物料的机械设备、制造真空的真空泵、空气压缩机、风机等,均有较强的噪声产生,这些设备产生的噪声在55—85dBA之间。如对噪声的防范措施不当,有可能造成接触噪声员工的听力下降、神经衰弱。在优先选用噪声低的优质机械产品的同时,对于产生噪音较大的设备尽量配置消声器。在管道配置中避免管道共振长度,使由于震动产生的噪音降到最低。同时,为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避免操作人员长期置身于噪声环境中,该区域的值班室、休息室采取双层门窗等独立设置的隔音效果良好的房间,必要时配置降噪耳塞防护措施。7、厂区绿化为给生产及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设计考虑了绿化投资,在主、辅厂房的四周、道路两侧及成块空地上植树种草,绿化不仅可美化环境,而且可以吸有害气体、净化环境、降低噪声、改善小气候、有利于工人的身心健康。预期效果评价1、项目建设单位设计配套了完善的安全卫生专用设施,主要包括防火防爆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水消防系统、空调设施、岗位通风设施、隔声降噪设施、安全供水、安全供电设施。2、项目建设单位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和有害卫生的部位,采取了较为完善的防护措施,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只要操作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就能够保证操作人员在符合安全和卫生条件的环境中工作,并保障其劳动安全。3、本期项目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的生产技术,在设计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完善的安全卫生措施。4、项目建设单位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制度,加强劳动安全管理,本期工程项目完工后,其生产秩序是安全可靠的。原辅材料分析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本期项目在施工期间所需的原辅材料主要是:混凝土、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建设地周边市场均有供货厂家(商户),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一)主要原材料供应本期工程项目原材料及辅助材料均在国内市场采购,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是:光学玻璃、塑料外壳成品、切削液、钢线、碳化硅、502胶水、抛光皮、研磨粉、抛光粉、油墨、机油、柴油、清洗剂等若干,xx有限责任公司拥有稳定的供应渠道并且和这些供应商建立了比较密切的上下游客户关系。(二)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管理1、本期工程项目原料采购后应按质量(等级)要求贮存在原料仓库内,同时,对辅助材料购置的要求均为事先检验以保证辅助材料的质量和生产需要,不合格原材料不得进入公司仓库,应严把原材料质量关,确保产品生产质量。2、按目前市场的需求情况,原料存储时间约为20天至30天,存放在原料仓库内;本期工程项目将建设原料仓库和辅助材料仓库,以满足本期工程项目生产的需要。3、原材料仓库按品种分类存储;库内原辅材料的保管应按批号分存,建立严格的入库、分发制度,坚决杜绝分发差错,坚决杜绝因混批错号、混用原材料而造成的质量事故。人力资源配置分析人力资源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要求,本期工程项目劳动定员是以所需的基本生产工人为基数,按照生产岗位、劳动定额计算配备相关人员;依照生产工艺、供应保障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在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本期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招聘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生产车间管理工作人员按一班制配置,操作人员按照“四班三运转”配置定员,每班8小时,根据xx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达产年劳动定员283人。劳动定员一览表序号岗位名称劳动定员(人)备注1生产操作岗位184正常运营年份2技术指导岗位28〃3管理工作岗位28〃4质量检测岗位42〃合计283〃员工技能培训1、为了得到文化技术素质较高、操作熟练的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对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是提高企业效益、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保证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因此,项目建设单位应选择国内外同类型生产设备对操作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在上岗前熟悉操作,以保证设备顺利开车及安全生产。2、人员培训工作在设备安装前完成,以便操作人员能在设备安装阶段熟悉现场配置和生产工艺流程,并作好单机试车、联动试车和投料试车的各项准备工作。项目人员的培训工作考虑在国内相似工厂进行。3、项目建设单位将对新增各类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上岗人员需经所应聘岗位和职责范围进行应知应会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4、新增员工在上岗前,由项目建设单位培训部门按岗位职责范围,统一组织进行岗前培训,届时聘请劳动就业局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请消防部门和电力部门讲授安全操作知识,同时加强公司经营理念综合培训,教育员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5、本期工程项目需进行培训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生产操作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新增人员岗前培训采用集中授课,统一考核的方式,其培训内容及程序入厂军训→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培训→法制培训→消防、安全培训→技术理论培训(设备操作程序及原理、加工工艺、检测方法、设备维修与保养,各种原材料、辅料、备品零部件的识别及使用方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考试、考核。6、项目建设单位将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做到教育有计划、考核有标准、培训制度化,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环境影响分析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1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1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1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1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17、《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2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2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24、《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2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6、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一)生态保护红线项目所在地为工业用地,不涉及生态红线。(二)环境质量底线1、根据大气监测结果表明,评价区大气各监测点各项指标均满足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及其他相应标准,说明大气质量较好,有一定环境容量;正常工作下,本项目各污染物对保护目标影响较小。2、根据地表水监测结果表明:监测因子均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表明地表水环境现状良好,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本项目不直接向地表水体排放废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收集后,定期清捞用于农田施肥。本项目建成后对区域地表水体影响较小。3、根据噪声监测结果表明:昼、夜间声环境质量均满足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本项目各设备噪声经隔声降噪和距离衰减后,厂界噪声不超标,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三)资源利用上线本项目原辅料均为外购;企业用水由供水管网供给,项目用电为统一供应。项目原辅料、水、电供应充足,生产过程尽可能做到合理利用和节约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物耗、能耗。(四)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本项目不属于其中的中限制类、淘汰类建设项目,可视为允许类建设项目。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与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相符,满足负面清单管理要求。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符合“三线一单”相关要求。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一)各类燃油动力机械排放燃油废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NOx、SO2、烟尘。该类污染会随燃油动力机械设备停止而不排放,该类污染产生时间不长,量不大,易于扩散。(二)扬尘扬尘为项目施工期间主要污染物之一,针对扬尘采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进行文明施工,洒水作业。在沙、渣土等易产生扬尘的材料临时堆放地必须设置围栏或采取遮盖、洒水等防尘措施。2、对运输沙、石、水泥、土方、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物质车辆进行覆盖,禁止冒顶运输,避免尘土沿途散落,及时清扫建筑工地出入口和沿途散落的尘土,并进行适当的洒水作业。严格按照城建相关的运输操作规范作业,控制车速、采取措施避免车辆带泥现象;避免在行车高峰时运输;按规定路线运输。施工工地运输车辆驶出工地前必须作除泥除尘处理,严禁将泥土尘土带出工地。3、风速四级以上,施工单位应暂时停止土方开挖,并对施工现场中堆放的材料进行篷布覆盖,防止扬尘飞散。4、施工采取封闭隔离措施,施工建筑拉上密实的防护网及采取双层防护措施(采用专用施工篷布),双层防护布的高度应始终高于施工建筑高度,防止扬尘飞洒,施工场地周围用隔板与外界隔离。5、要求购买商品混凝土作建筑材料,避免现场搅拌产生污染。6、在施工场地上设置专人负责建筑垃圾、建筑材料的处置、清运和堆放,堆放场地加盖蓬布或洒水,防止二次扬尘。7、对建筑垃圾及弃土应及时处理、清运、以减少占地,防止扬尘污染,改善施工场地的环境。8、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坚持文明施工、科学施工,减少施工期的大气污染。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的废水排放主要来自于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生主要污染因子为COD400mg/L、SS200mg/L、氨氮25mg/L、总磷4mg/L。建设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经厂区内现有的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建设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弃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这期间应根据需要增设容量足够的、有围栏和覆盖措施的堆放场地与设施,并分类存放、加强管理;弃土尽量在场内周转,就地用于绿化、道路等生态景观建设,外运弃土及建筑垃圾应运至专门的建筑垃圾堆放场;生活垃圾应及时交环卫部门清运,以免影响环境卫生。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项目主要噪声源为:动力设备、施工机械、车辆运输作业,分别产生于场地平整、基础开挖、结构施工与设备安装四个阶段,主要设备声源强度介于75~100dB之间;由于施工期使用的机械设备种类多,施工机械噪声值高,施工的露天特征且难以采取吸声等措施控制其对环境的影响,易对施工现场附近造成较大的影响。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昼间70dB(A),夜间55dB(A))规定的限值评价,峰值情况下,项目昼间施工噪声在40m处可达标,夜间施工噪声在200m处可达标;一般情况下,项目昼间施工噪声在10m处可达标,夜间施工噪声在40m处可达标。针对项目周边环境,建议项目采取以下防噪措施:1、施工时尽可能采用低噪声设备代替高噪声设备。振动大的设备(部件)配备减振装置,或使用阻尼材料;2、合理分配施工时段,将强噪声设备分时段施工;3、运输车辆限速行驶;4、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在夜间和午间施工;5、在施工场地边界或产噪设备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临时性声障;6、减少高噪声工具的使用频率,加强对一线操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7、施工运输车辆进出应合理安排,尽量不要在作息时间运输,尽量减少交通堵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