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专题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步骤一专题六踏歌前行-近现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1页
新教材专题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步骤一专题六踏歌前行-近现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2页
新教材专题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步骤一专题六踏歌前行-近现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3页
新教材专题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步骤一专题六踏歌前行-近现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4页
新教材专题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步骤一专题六踏歌前行-近现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踏歌前行——近现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必备知识清晰化关键能力系统化核心素养情境化大题突破必备知识清晰化专题导学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历经短暂春天,曲折发展,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复习“踏歌前行——近现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探究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原因及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时空定位线索主旨线索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随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线索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逐渐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线索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逐渐被抛弃,社会节奏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新习俗、新风尚、新观念层出不穷。关键能力系统化整合一

欧风美雨——近代中国经济的调适与转型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存。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2)阶段特征①近代前期: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②近代后期:除了原有的四种经济形态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其中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日益发展壮大,最终赢得了胜利。2.近代中国经济转型(1)经济形态的转变: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内地城乡,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2)市场观念和意识的变化:在洋务运动等推动下,一批近代化的航运、纺织、矿冶等企业出现,向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和交通领域的近代化迈进;对外贸易呈转好趋势,“商战”初具成效。(3)经济政策的变化:商业思想由“重农抑商”到“振兴商业”“通商惠工”,变“抑商”为“恤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4)商品结构的变化:由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占主导到市场商品种类大增,洋货和机制品充斥市场,形成以进出口商品为主导、土货洋货并存、生产原料和消费品并重的商品结构。市场流通商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5)商人主体的多元化:鸦片战争前,商人以官商、私商为主。鸦片战争以后,洋行、买办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6)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部分传统知识分子弃儒从商,投身实业。3.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经营方式主要史实近代银行的建立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随后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行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其先后在各地设立分行股份制企业出现19世纪70年代,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证券机构出现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大型百货公司的出现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之后在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整合二

夹缝求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个短暂发展的机会,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全民族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工业区域分布解放战争期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处于独占地位;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整合三

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背景:经过采取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措施,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2)内容: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经过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3.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4)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基础设施建设、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合四

文明开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2.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2)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风貌(1)模范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2)劳动光荣: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4.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1)小康社会(2)城市化: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3)社会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五

经济生活——现代中国的货币、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1.人民币制度确立的意义(1)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开创了中国金融史上的新纪元。(2)实现了全国货币的真正统一,为全国建立统一的人民币市场奠定了基础。(3)为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2.新时期个人所得税实施的原因和历史意义(1)原因①改革开放逐步深化。②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长。③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政策。(2)意义①有利于调节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平衡。②减轻广大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利于实现社会公平。③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④推动税收事业朝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⑤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3.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生活幸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2)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在于为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加社会经济的有序性,使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持续、稳定、均衡、协调地发展。(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4)社会保障是化解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政治、经济体制的稳定和社会团结。(5)社会保障是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制度不但有助于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而且有利于增强执政党的凝聚力,必将极大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6)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社会保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1)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致力于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居民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为改善全球健康作出更大贡献,因此其发展至关重要。(3)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4)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使人们能够强化公共卫生观念、增强自身体质、注重精神卫生、重视心灵健康,从而实现身心幸福。(5)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防疫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核心素养情境化微点1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引领1.命题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构成比重反映社会现象[2023·新课标全国卷,30]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可以反映出(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1894年1913年1920年1936年(不包括东北)产业资本2.2811.6414.8421.36商业资本74.8967.3058.8750.55金融业资本22.8321.0626.2928.09答案:A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在民族资本中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多次发展机会,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表格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A项正确;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排除B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中国近代金融体系没有臻于完善,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民族资本,不能得出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而且结合所学“产业资本不断发展”会减轻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2.命题点:洋务运动创办新式企业与明治维新“殖产兴业”的共同点[2023·广东卷,7]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答案:B解析:基于当时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日两国都是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很明显不符合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故A项错误;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属于洋务运动的特点,不属于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做法,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并未瓦解封建统治的基础,故D项错误。3.命题点:洋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模式[2023·海南卷,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1874年到1892年轮船招商局年年盈利,但盈利是因为官方扶持,如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而不是依靠自身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等,这并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轮船招商局在创办初期不处于劣势,不等于实力可以匹敌洋商,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主要目的是为军用企业提供资金,故“专意谋取贴补”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轮船招商局得到官方扶持,不等同于“享有垄断特权”,排除D项。4.命题点:19世纪70年代前后世界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变动[2023·全国乙卷,28]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由于中国产茶,中国出口的茶叶价格高低影响伦敦市场茶叶价格高低,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价格和销量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印度和日本茶叶进入市场,使中国茶叶面对的竞争对手增多,客观上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价格和销售数量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表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中国茶叶出口是否衰落在材料中无法得知,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茶叶出口的销量“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但没有涉及其他出口商品的数量,也没有涉及中国进口商品的总数量,不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是否改变,且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并未改变,排除B项;材料现象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表现,而非经济一体化的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5.命题点:近代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四类物质的情境[2023·山东卷,5]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A.钢铁B.棉纱C.米D.棉布货物比重年份甲乙丙丁1871~18732.830.20.90.91881~18835.822.80.31.11891~189314.620.55.91.81901~190318.619.74.21.71909~191112.816.74.83.01919~19219.618.42.45.0答案:B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甲从1871~1873年的2.8%,逐渐上升到18.6%,之后逐渐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棉纱的需求量增多,同时受甲午中日战争和一战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棉纱的需求量更多,但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打击,棉纱的需求量减少,所以甲应是棉纱,B项正确;由于近代中国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量整体占比较低,但是要比大米占比高,而中国作为传统的种植大国,本身米产量较高,需求量应是最少的,所以丙是钢铁,丁是米,与设问不符,排除A、C两项;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所以棉布的进口量应是最高的,乙是棉布,排除D项。故选B项。6.命题点:抗日战争时期,统一累进税的实施[2023·湖南卷,8]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答案:D解析:统一累进税的实施采取了“钱多多出,钱少少出”的原则,贫农与中农税率较低,富农及经营地主税负压力较大,这适应了民族战争的现实需要,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故D项正确;公粮征收方式的改革服务于抗日战争的需要,此时期我国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实行统一累进税后农民各阶层仍要负担相应的税负压力以应对艰难的抗日环境,统一累进税只是对税收的负担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分配,故B项说法错误;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材料无法体现此举是“最早尝试”,排除C项。7.命题点: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2023·浙江1月选考,6]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B.与外商争夺利权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盛宣怀建议清政府自己开设银行,认为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那收回一分之权,这表明他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与外商争夺利权,故B项正确;实现对外贸易垄断不符合当时史实,故A项排除;材料是开设银行而不是提倡国货,故C项排除;1896年时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已经产生,故D项排除。8.命题点: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022·湖南高考,7]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可见民族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相互促进,有利于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个体手工业也可被纳入新的经济体系当中,D项正确;“导致破产”表述错误,排除A项;“阻碍”表述错误,应为相互促进,排除B项;“瓦解了”表述错误,排除C项。深化认知1.晚清政府适应近代化的表现(1)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近代化的起步。(2)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3)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清政府制定了经济改革的举措。(4)1901年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法制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及其局限性3.官僚资本的特点4.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经济建设运动,为全面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2)法币政策:美国为转嫁经济危机,提高白银收购价格以刺激银本位制国家的购买力,以便利其倾销商品,结果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废除银本位制,统一发行纸质法币,推行白银国有。(3)“改订新约”运动:起于1928年6月,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这一运动,部分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关税收入,但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5.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及影响(1)内迁:由于日本侵华,中国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2)影响①大量工业企业迁入西南内地,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坚定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②东部工业大规模内迁,是我国工业布局的一个重大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结构和布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有一定的影响。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时期内容影响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全民族抗战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7.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呈现摒弃与吸收之势。(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也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在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成为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机构和地点。(6)其他因素,如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8.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从地域看: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呈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2)从过程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3)从水平看: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广大农村变化缓慢。(4)从动力看:社会运动和上层人物的倡导引领起到了推动作用。(5)从趋势看: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9.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1)政治:有利于近代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有利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工业化进程。(3)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增添了文明科学的内涵。创新应用1.[2023·湘豫名校联盟高三联考]晚清时除传统的驿传制度外,又新建了以轮船、电报等为基础的通信电报系统。传统的驿站制度以国家财政全额支付,官府专用;新的通信电报系统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同时开放给官府和百姓使用。1906年清廷专设邮传部,并于1912年废除驿传制度。由此可知(

)A.西学传播加剧清朝半殖民地化B.经济变迁促进了制度的革新C.政权的更迭有利于技术的改进D.交通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由于新建通信系统比传统驿传制度具有各种优势,最终驿传制度废除,清政府新设邮传部,说明经济上的变动引起制度革新,B项正确;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是指外国侵略者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2023·泰安市高三三模]下表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进口商品总值以及大宗商品进口值的变化表(单位:海关两)。它反映出(

)A.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B.列强对华转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阶段C.国际竞争影响下鸦片贸易萎缩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年份进口商品总值大宗商品进口鸦片棉纺品进口值占进口总值(%)进口值占进口总值(%)1870~1874(五年平均数)6886.92598.739.22145.132.2189414423.32994.721.14965.335.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后半期,中国进口外国商品总值明显增加,而且棉纺织品进口总值占比上升,这意味着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选A项;甲午战后,列强对华转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阶段,排除B项;鸦片进口量上升,不是贸易萎缩,排除C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排除D项。3.[2023·湖南省高三联考]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要使中国在不很长的时间内赶上西方各发达国家,就必须实行“开放主义”,“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他同时指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材料表明,孙中山旨在(

)A.利用外国资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B.通过对外开放以发展民族经济C.强调兴办实业是国家独立的前提D.实现振兴国家改善民生的目标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孙中山主张要使中国发展,必须实行“开放主义”,实行大实业国营的“社会主义”,目的是振兴国家改善民生,故D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认为其主张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4.[2023·河北邢台高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了关税新约,废除了自1843年以来受不平等条约束缚的片面协定税则,并于1929~1934年四次自主颁布实施国定税则,突破了被约束长达80余年的“值百抽五”的协定税率。这一发展过程(

)A.助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B.配合了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C.削弱了列强的侵略力量D.促进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稳定答案:A解析:关税新约的签订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国内市场,维护民族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币制改革是在1935年才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改订新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列强在中国的侵略特权,但是,列强的“侵略力量”并没有遭到削弱,排除C项;关税自主权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但无法促进国际市场的稳定,排除D项。微点2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新气象1.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政策[2023·湖南卷,9]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据上表推知,当时(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产品原煤烧碱电动机棉纱棉布纸火柴卷烟面粉比重28.3%59.4%79.6%46.7%40.3%63.4%80.6%80.4%79.4%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949年,部分民族工业在中国当时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刚刚成立,缺乏经济建设,尤其是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民族工业占比高说明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此新中国需要利用民族工业建设的经验;同时新中国成立了,意味着中国将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出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又需要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推知是因为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题干时间涉及1949年,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949年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2.命题点:抗日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农业劳动互助组[2023·湖北卷,9]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可知,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把发展生产作为群众运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中心,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和措施,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日后要进行的三大改造积累了经验,故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农业互助组这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无法得出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技术领域创新的内容,排除C项;1953年至1956年开展了三大改造,材料未涉及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3.命题点:火柴盒上贴画反映新中国的社会生活[2023·广东卷,10]如图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A.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B.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C.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D.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时间为1950年,新中国刚刚建立,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以红色为主色调,女孩面上充满笑容,女孩身后为1950年重建的海珠桥,“火花”整体寓意新中国建立之后贫苦大众迎来新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故A项正确;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C两项错误;火花只是向我们呈现了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的画面,并不能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故D项错误。4.命题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2023·山东卷,8]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国家与工厂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可知毛泽东认为国家与工厂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各个生产单位可以有一定的独立性,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性,A项正确;这一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重视的是国家的行政指导,并不是市场调节,排除B项;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推行的是公私合营,并不是平衡公私关系,排除C项;三大改造时期,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不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5.命题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023·浙江1月选考,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紧张,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图片展示的成就就是在此背景下,我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取得的成果,故A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已经完成,故B项排除;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故C项排除;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故D项排除。6.命题点:全面社会主义建设[2022·湖北卷,9]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答案:D解析: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为1958~1962年,五年计划就是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因此直接导致了科研经费支出增多、科技人员增长,故选D项;中苏关系此时已经恶化,排除A项;海外科研人员归国数量有限,排除B项;1956年“双百”方针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有利于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与科研经费支出增多、科技人员增长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深化认知1.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代的工匠精神(1)爱岗敬业、服务人民的工匠爱国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浸润着我国优秀工匠们爱国家、爱人民的政治本色和忠于职守、坚守岗位的职业操守。(2)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工匠担当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工业落后,工匠勇担责任,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建成南京长江大桥;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等。(3)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工匠合作精神。实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互相合作、互相帮助。(4)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敬业乐业、专注专一的品质。(5)刻苦钻研、技术革新的工匠创新精神。2.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城市化进程(1)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3)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4)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3.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及原因新气象原因崇拜苏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生活深受苏联影响,教育、文学、艺术、电影、服饰、称呼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光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提倡劳动光荣,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间接影响了人们的服饰、婚姻、饮食等方面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各类票据流行,勤俭持家成为社会时尚革命色彩同志的称呼大行其道,列宁装、绿军装流行,军人为社会所推崇创新应用1.[2023·辽宁葫芦岛高三上期末]如图是翁逸之于1955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宣传党开展农业合作社的方针政策B.倡导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C.宣传中国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D.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向劳模学习·向劳模看齐答案:B解析:材料中宣传画的主题是工人向劳动模范学习,倡导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主要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中宣传画的主题却是工业领域向劳动模范学习,排除A项;材料表述的是向劳动模范学习,而不是学习“艰苦奋斗”的模范,排除C项;1956年底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5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2.[2023·湖北腾云联盟高三联考]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要求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材料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A.完全照搬了苏联模式

B.基本解决了阶级矛盾C.强调从基本国情出发D.满足了人民普遍愿望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国实际出发,即符合国情,故选C项;中国并未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排除A项;三大改造完成阶级矛盾就已然基本解决,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愿望,只是指出了发展的方向,排除D项。3.[2023·临沂市高三二模]图1、图2分别是《人民画报》1955年、1957年的年度封面照片。它们体现出(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B.社会主义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C.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D.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答案:C解析:1955年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丰收的喜悦》展现出农民辛勤劳动收获成果的喜悦之情,1957年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尽快实现我国的工业化,鞍钢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鞍钢建设成为新中国最早的钢铁生产基地。据此可知,这两个封面照片充分体现出当时我国人民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于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而《丰收的喜悦》创作于1955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排除B项;“一化三改”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排除D项。4.[2023·北京石景山区高三上期末]下表是1952年、1957年、1965年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大致比重的变化,由此可知(

)A.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B.内地工业产值增长缓慢C.国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D.三线建设目标已经完成时间195219571965比重30%32.1%35%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52~1965年,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所增加,说明内地工业有所发展,即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并不能看出全国总产值的数量,无法得出内地工业产值增长缓慢的结论,排除B项;产业结构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比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三线建设开始于1964年,目标并未完成,排除D项。微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成就真题引领1.命题点: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23·湖南卷,10]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了拖拉机,是一种肯定,也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A项;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故选C项。2.命题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历[2023·湖北卷,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10月22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1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确定工作日程,到1992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审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由缔约方判断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否符合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但直到1991年,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禁区。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谈判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D项正确;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排除A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中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排除C项。故选D项。3.命题点:北京京剧团的经济体制改革[2023·全国乙卷,31]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演出盈余的60%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红,使得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这种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反映出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未体现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职工工资、福利以及经费改革,不能说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4.命题点: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2023·海南卷,9]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18年我国中小企业在税收、GDP、技术和就业等方面贡献巨大,这是因为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下,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结果,故我国取得的上述成就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D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新时期,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非政治体制改革,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能看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排除C项。5.命题点: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2022·全国甲卷,31]如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全民所有制在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非公有制的占比上升,这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管理的作用逐步下降,C项错误;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题干材料与此无关,D项错误。6.命题点: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2022·山东卷,9]下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答案:D解析:1983~1993年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时期,折线图反映的是我国农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所以D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无法解释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的现象,故排除A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一般是定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而且对外开放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大,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时间是在21世纪初,故排除C项。7.命题点:新时期的“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2022·湖南卷,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其中的待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说法,而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后,就业市场竞争条件下将会出现的现象,上述变化是党中央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背景下失业现象的正视,所以属于思想解放,而这种思想解放及做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更加顺畅,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党中央对失业现象的认识及积极应对,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题干中变化的前提,排除A项;21世纪初我国才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1992年作出“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接下来将是在实践中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说已经完善,排除C项。8.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22·全国乙卷,31]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图中信息反映了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从事农业的比重下降明显,从事工业的男户主比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得到发展,农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之外,从事工商、运输等行业的人员也不断增加,农民就业方式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故C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企业改革,图中1978年和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的职业占比中农业都占了较大比重,不符合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故排除D项。深化认知1.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转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4)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3.中国现代交通发展的特点环保化绿色交通强调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以最少的社会成本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立体化由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当今城市公共交通正趋向高空、远郊、地下发展。因此,环形高架桥、轻轨、高速公路、地铁等立体化构想成为现实。高速化提高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输速度,缩短了时间,增加了通过能力。网络化网络化指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交织成网。综合化新兴的物流业,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实现了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4.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提升(1)基础设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世界港口发展迅速。(2)自主研发与制造实力增强: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3)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4)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5)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计划;启动“希望工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等。(6)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创新应用1.[2023·高三模拟]“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然而在此之前,“乡村振兴”的步伐实际上从未停止。如图是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上塘镇的“春到上塘”纪念馆。改革开放后,通过村民的努力,上塘镇成功摆脱了过去穷困的状态。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春到上塘》,专门赞誉上塘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上塘经济得到显著发展是由于(

)A.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C.彻底否定了计划经济

D.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答案:B解析:据材料“改革开放后,通过村民的努力,上塘镇成功摆脱了过去穷困的状态”可知1978年开始,党和国家在农村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交给农民,有利于克服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义弊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土地公有制的前提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1992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才彻底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排除C项;农村合作社主要盛行于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排除D项。2.[2023·广东揭阳高三上期末]《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围绕这个中心环节,主要应该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这个中心环节是指(

)A.增强企业的活力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引进先进的技术D.全国发展市场经济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A项正确;B、D两项时间不吻合;C项属于对外开放。故选A项。3.[2023·海南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下图所示为位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统计(1987~2010年)。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A.中国的文化遗产门类较齐全B.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C.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D.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答案:D解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得到国际认可的世界遗产数量不断增加,这一方面是缘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加深,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文化遗产门类,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故排除A、B两项;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与文化遗产保护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C项。4.[2023·山东青岛黄岛区期末]济青高铁建成运营后,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间多个中心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形成了山东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这表明(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D.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间多个中心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形成了山东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可知,济青高铁建成运营后,山东省内各地之间交通更加顺畅,表明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铁路运输的发展,这不属于新型交通工具,排除A项;“彻底突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们的竞争意识,排除C项。大题突破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开放探究题]真题研析——在品悟中探寻规律[例]

[2023·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同志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震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示例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战争,塑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国际上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展开“冷战”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在1950年6月25日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碍中国统一大业,同时派军入朝,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党和政府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经过五次战役后,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逼迫美国谈判。最后,美国不得不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