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二非选择题+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感受提分捷径+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题型二非选择题+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感受提分捷径+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题型二非选择题+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感受提分捷径+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题型二非选择题+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感受提分捷径+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题型二非选择题+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感受提分捷径+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冲刺高考二轮题型二非选择题: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感受提分捷径专训(原卷+答案)高考担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从当今社会的某一热点问题隐性介入,通过让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和高考命题的落脚点。总体上,新高考非选择题还是材料问答型和开放探究型两类题型。材料问答型试题选取一段或两段材料,要求从不同角度阐释、深化认知,体现了对基础性、综合性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开放探究型试题,命题形式灵活,答案多元,充分体现了对创新性、应用性等综合能力的考查。一、高考材料问答型非选择题题型特点解题策略(1)围绕“是什么”进行分析:内容类设问、特点类设问、比较类设问都是对材料具体分析,找出关键信息,根据设问归纳或比较,要求简明扼要作答。(2)围绕“为什么”进行分析:原因、背景类设问,要坚持结合设问主体、材料和所学知识“三结合”原则,突出关键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3)围绕“怎么样”进行分析:影响、意义类设问、评价启示类设问,一般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几个方面或辩证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考查综合能力。(1)语义建构法:常见的答题内容关键词:背景、原因、态度、趋势、影响、意义等,我们要以历史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词语的语义组织答案。(2)一一对应法:高考考场上,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答题,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设问、答案要一一对应。(3)理论思维法:是指历史答案要按照某一理论的具体内容来组织。答案是表,理论是里。回答某文化思想产生的背景,往往先答经济原因,然后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因素的反映。第一招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应对非选择题网上阅卷解题技法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术语,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有的高考试题按答意给分,也需要简明扼要作答。(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高考示例[示例][2022·广东高考]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代财政收入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摘编自《明实录》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据《醒世姻缘传》等整理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点拨:材料一表格中明朝财政收入中白银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当时出现白银货币化。《明实录》是当时的官修史书,史料价值较高,具有较高可信度。材料二出自明代小说,属于当时的文学作品,记载社会各阶层使用白银的情况,说明当时社会流行使用白银,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的参考和使用价值。材料三出自黄宗羲的著作,黄宗羲不赞同使用白银,一定程度上反映白银货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作为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重要材料。[试答](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点拨:依据材料一表格可知,白银在明代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联系所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可得出,白银货币化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变革;依据材料二的“白银……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可得出白银货币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观念变化,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根据材料三“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可得出白银货币化造成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试答](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点拨: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史料还可以补充实物史料和国外文献史料,如出土的明代银锭,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或葡萄牙同明进行贸易的相关文献记载。[试答][阅卷寄语]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就是做无用功;(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5)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6)语言表达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多得分的砝码。尝试应用1.[2022·湖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2.[2022·湖北高考]【音乐与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以前,音乐家受雇于宫廷、教会、城市和剧院,按雇主要求为特定的目的和场合创作音乐。大革命后,他们跟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其地位从奴仆一跃成为时代的先导。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音乐家们广泛搜集民歌,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摘编自沈旋等《西方音乐史简编》材料二(20世纪)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人们可以随时听到名家大师们完美的演奏,对音乐更加熟悉。——摘编自[法]保罗·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大众文化英雄是甲壳虫(披头士)乐队,他们来自英国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尽管他们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乐和早期摇滚,但是甲壳虫乐队在即兴发挥的表演和对权威的嘲弄中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他们的音乐还表达了一种渴望享受生命乐趣的情感,这是现代西方社会大众文化跨越国界的重要特征。英国的这支流行音乐组合在20世纪70年代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对西欧带来了更为普遍的冲击。——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音乐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8分)第二招以“审读联答”四步法,规范解答高考材料问答题解题技法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考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第二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材料题目。科学做法应该是: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其次:通过“二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读懂材料信息,也就是读懂由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1)“二读”材料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并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三找”要点“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很多学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这里有三种情况:(1)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作大概了解。(2)有的“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指出”,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照样可以回答。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案。(3)对于“结合型”的设问,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并集”,即材料中体现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而有的考生在答题时之所以漏掉一些要点,是因为这些要点不是显性信息,而是隐性信息。而该信息一般依据材料很少能解读出来,所以要联系教材并列出知识提纲才能保证不漏要点。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1)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2)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3)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4)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高考示例[示例][2022·湖北高考]【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组织领导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参与群体城市士绅、商人为主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基本形式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中心口号“救国”“勿忘国耻”“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规模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材料二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它,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考前专项培优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第二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⑦1915年反“二十一条”⑧1919年五四运动⑨1925年五卅运动组织领导①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②具有一定的组织性③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参与群体城市士绅、商人为主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基本形式④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中心口号“救国”“勿忘国耻”“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规模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材料二⑤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它,⑥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①“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②“具有一定的组织性”、③“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并结合设问从组织领导方面分析,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④材料一“集会通电”、⑤材料二“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⑥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结合所学从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分析,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且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⑦“1915年反‘二十一条’”、⑧“1919年五四运动”、⑨“1925年五卅运动”并结合所学这些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都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并结合所学从时代背景、阶级基础、思想文化、政党组织等方面,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第(1)问,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都是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突出表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两次都是自发行动,五卅运动则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第(2)问,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因为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增强,中国共产党成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试答]尝试应用3.[2022·浙江6月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开始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明了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会后,党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变敌后为抗日前线。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材料二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特别是国民党发动了多次反共高潮,广大人民对抗战前途和中国的未来日益担忧。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一个关系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胜利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反复比较,经过整风运动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学习讨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科学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乃势所必然。——引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这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的名称,说明陕甘宁边区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请用关键词归纳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4分)(2)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及其对“中国向何处去”时代之问的回答。“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乃势所必然”,结合延安整风运动的史实,从端正党内思想认识的角度予以扼要说明。(6分)4.[2022·湖北高考]【古代农书与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时间书名主要内容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西汉《氾胜之书》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北魏《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宋代陈旉《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农书》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明代《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农政全书》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西方人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材料二《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种,七月、八月犁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据《齐民要术》材料三《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深浅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据陈旉《农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8分)第三招通法悟道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解题技法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儿”,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解决方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4)角度单一、重复。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高考示例[示例][2022·广东高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材料二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材料三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摘编自《周恩来选集》材料四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8分)点拨:依据材料一“1938年”“《论持久战》”可得出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持久抗战的需要;依据材料二“1954年9月”和所学可知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恢复与发展生产力,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据材料三“1964年12月”“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试答](2)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6分)点拨:依据材料四“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可得出新内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材料四和所学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以及有利于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回答。[试答]尝试应用5.[2022·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地图上的文明史——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概括指出图1、图2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10分)(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阐明理由。(6分)6.[2022·浙江6月高考]反思资本主义扩张史,侵略与经营有如两翼,如影随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场统一的运动……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某种扩张性体制形成的产物。作为整体的西欧是如何通过向世界扩张获取利益的呢?……(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16世纪和17世纪初是西欧国家通过殖民征服和海外贸易,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过程。——摘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材料二“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为例,对殖民地历史命运所作的精辟分析。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在全球进一步展开了扩张活动,世界文学领域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对这一时代有经典的描述:“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必修三等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世界之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呢?它的真实内容便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资本主义贪婪性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曾经“良好的锚地”戈雷岛却成了扩张者的跳板,并在历史岁月中见证了扩张者的诸般恶行,请结合所学予以概述。(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境遇。综合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是如何以笔为刃直面“最坏的时代”的?(5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实现其“无远弗届”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救的矛盾”。(6分)二、高考开放探究型非选择题试题特色解题策略(1)材料主观高考“开放探究题”以材料呈现,有历史图片、教材目录、公式、统计表、文字与地图结合、纯文字等。这要求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地图、文献、实物、表格、漫画、图片、公式)都要有所涉及,选择灵活。(2)设问方式高考“开放探究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3)考查内容高考“开放探究题”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依托,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命制灵活,在覆盖面上属于小切口,深内涵,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1)了解赋分的主要标准开放性试题评卷的一般套路为:观点分/论据分/结构分/逻辑分/表达分/整体评价分。强调观点的明确性和准确性。论证的角度与深度、广度。与材料的结合度及逻辑表达等。(2)明确答题的基本原则①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甄别,提出观点或提取信息。②观点明确:观点要指向明确,具体化。③逻辑严密:在阐述理由时,史实要充分,逻辑要严密,形成“因果关系”。④格式规范:表述成文,答案向多元方向发展,概括精炼,说明简洁,论述合理,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技法一拟定论题论证类开放题——明确答题步骤,突出史论结合试题设计1.拟定论题论证类开放题论点呈现多样化特点(1)自拟论题类的创新题的论点不唯一,呈现多样化特点,只要符合题意,自主拟定一个论点加以论证说明即可。(2)此类题型的论点构成结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围绕单一主体为主题对象,结构为“时空+主体对象+怎么了”;另一种涉及若干个对象之间的联系,结构为“简述若干要素之间的关系”。2.试题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论题明确”要求提炼出一个简练明确的主题或论点。(2)“持论有据”要求论证过程要充分利用材料和所学的史实进行论证,要有理有据,史论结合。(3)“表述清晰”则要求要有论证逻辑性和层次性,不能仅仅是史实的堆砌而缺乏内在的论证逻辑,史不对论。解题指导高考例析例[2022·湖北高考]【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模型运用][试答]应用演练1.[2023·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插图材料二这个道:“我们也有些侥幸:拿这二十两银子买猪羊去。如今到了乾方集上,先吃几壶酒儿。把东西开个花帐(账)儿,落他二三两银子,买件绵衣(棉衣)过寒,却不是好?”——[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九回材料三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氏,本是书香继世之家,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tǎnɡ,皇家府库)钱粮,采办杂料……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清]曹雪芹等《红楼梦》第四回根据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信息,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清楚,史论结合。)技法二提取信息说明类开放题——围绕主题阐释,注重创新应用试题设计1.开放探究类试题,以其开放性、创新性,引起广泛关注。此类试题在凸显主干知识和考查学科能力的前提下,稳中有变,命题素材不断丰富,题型不断推陈出新。2.提取信息说明类开放探究题有三大特点:第一,试题通常提供大量历史材料,为考生列举许多历史事实;第二,材料多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第三,材料中通常没有可参考或直接移植的“观点”,需要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分析或阐述。解题指导解答提取信息说明类开放探究题大致需要下面四步,考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灵活应对。高考例析例[2022·山东等级性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李超的“新生”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点拨:试题要求提取信息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考查社会对中国近代妇女地位的反思。受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李超的家庭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而李超代表的是当时社会整个妇女阶层凄苦的命运,是旧制度下的牺牲品。妇女解放不是个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宣扬自由、平等观念。[试答]应用演练2.[2022·湖南选择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技法三选取观点评论类开放题——细审题目要求,辩证评析观点试题设计1.选取观点评论类开放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2.观点评论类开放探究题常提供一段历史结论型或历史解释型材料,材料大多出自历史学者的著作,学术性较强,其中常常蕴含一些历史观点,要求考生评述他人对史实的解释,得出结论。解题指导1.选取观点评论类开放探究题三步作答第一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选取材料中的某一观点并加以概括。材料中可能存在一种或多种观点,作答时要选取一个具体的观点进行概括;材料中的显性观点可直接使用,隐性观点则需要根据材料进行概括。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表述一定要准确、简练,内容要具体,不能笼统、含糊。第二步:论证观点。从所学知识中选择能证明观点的史实,并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第三步:总结。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层次分明,高度概括。2.把握应试的重要环节是什么——你所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以“我认为”,或“我同意”“我反对”等用语引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即理由是什么,多从几个角度进行论证,必须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怎么样——最后进行小结或提升。用“所以”“因此”“总之”等用语,表明自己的结论是建立于扎实的因果推理之上的。高考例析例[2022·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隋书》卷29《地理志》——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点拨:依据观点评析类开放探究题的解题技巧,根据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选取隋代政区改革受历史、地理和政治发展的影响的观点,论证隋代政区改革政治因素是主体。再根据材料一中隋代行政区划变迁情况和地图中都城位置与郡级行政分布等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隋代行政区划变动调整的历史、地理和政治因素。[试答]应用演练3.[2023·重庆八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中国古代,歌谣、谚语合称“谣谚”,二者都因很上口而便于传诵,是民风民心的直接体现,也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宋代部分谣谚类别谣谚经济谣富儿更替做(轮流做富户)科举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政治谣须信朝家重儒术,一时同榜用三人(同一场科举朝廷重用了三人)社会谣只重衣衫不重人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一个历史观点,并进行阐释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技法四考法创新表述类开放题——以不变应万变,强调表述成文类型1历史短文类——明主题定方向试题设计1.历史短文类开放探究题材料多取材于经典史学著作,以综述性著作为主,涵盖史实、史论、分析,并且著作在学术界具有引领作用。2.以文字材料为引言,通过对图片、地图、漫画或表格材料的分析、提取加工,主要考查考生利用基础知识和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紧扣显示热点,折射学术热点问题。解题指导高考例析例[2022·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模型运用][试答]应用演练4.[2023·湖南永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才比重变化与社会变革”为题写一则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成文。)(12分)类型2合理解释类——联知识理论据试题设计1.合理解释是指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所谓理性分析就是应用史实进行论证,所谓客观评判就是在史料论证基础上分析其影响、意义或作用。在高考历史新题型中合理解释是一种命题方式。2.设问类型(1)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的理解。(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的认识。(3)对……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解题指导高考例析例[2023·福建龙岩一中9月调研]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12分)“流动”的宋朝材料一“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宋史》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宋会要辑稿》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宋)朱彧《萍洲可谈》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宋会要辑稿》材料二下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尚书左选925138086尚书右选7721051684侍郎左选94586926622侍郎右选415117023484——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材料三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宋初制定的《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流动”是宋朝社会变化的典型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动”的宋朝予以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模型运用][试答]应用演练5.[2023·山东教共体高三上入学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辽境内一些大型窖藏钱币,宋朝钱币数量占70%以上。契丹境内出土的钱币主要为宋钱,占总数的70%左右。……近年发现的若干金代窖藏中,出土了大量宋辽钱币,其中宋钱占70%以上。从西夏遗址、窖藏和考古发掘中发现,宋钱币占西夏流通钱币总数的90%以上。据统计,日本全国已有28处出土中国铜钱。从唐到明共553000余枚,其中北宋的钱币占82.4%。表明宋钱在当时日本境内曾大量流通。……1899年在河内发现的况赛场宝藏两个陶罐中,共计藏有23000多枚古钱币。其中中国古钱22925枚,而北宋钱币就有20618枚,约占此次发现的中国钱币的89%以上。……近代考古发掘,在爪哇、苏门答腊、巴厘诸岛发现的中国铜钱,除少量唐代的开元钱外,大部分为宋代铜钱。……有统计显示,到1959年止,东非发现中国、罗马、埃及等国古代钱币总计405枚,其中中国钱币233枚,占57%,其中能鉴定出年代的又有91%是宋钱。《宋史·食货志》云:“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栾城集》(卷四一)记载:苏辙出使辽国,所见“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用本朝铜钱”“南北贸易,缗钱之入敌境(金统治区)者,不知其几”(《宋史·食货志》)。《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赵伯圭说:“(铜钱)缘海界南自闽广通化外诸国,东接高丽、日本,北接山东,一入大洋,实难拘检”。……南宋理宗时,日本一次就从中国运去铜钱千万贯,以至于包恢在《敝帚稿略》(卷一)中惊呼:“台城一日之间,忽绝无一文小钱在市行”。……《敝帚稿略》(卷一)曰:“海外东南诸番国,无一国不贪好(宋钱)”;《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载“入蕃者非铜钱不往,而蕃货亦非铜钱不售”,桑原鹭藏说:“南洋一带,宋钱之散布更多,久而久之遂成彼地之通货”。——摘编自崔蕊满《宋代钱币的国际化程度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钱币的国际化进行解读。类型3自主设计类——得认识重升华试题设计1.试题特点:自己提出问题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获得结论。2.常见设问:如果让你……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如果让你对此予以……你应该如何设计。解题指导高考例析例[新情境/文物中的世界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一度引发观展热潮。以下是该展览展出的其中八件文物:序号文物名称文物简介1环球航行纪念章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的纪念章2尼日利亚的“马尼拉钱币”16世纪早期主要在欧洲制作,50个马尼拉钱币可以买一个非洲奴隶3复式显微镜1650~1700年,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4毛里求斯“殖民地银行纸币”1839年在英国伦敦印刷,在其殖民地毛里求斯发行5皇家“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制作于1800年,因1831年随“小猎犬号”航行而声名远播。达尔文就是搭乘这艘船环游了世界6美国大选徽章1868年铁质的美国总统大选徽章7俄国革命瓷盘1921年制作,为庆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8太阳能灯具与充电中国深圳生产于2010年的太阳能充电电灯请以布展方身份选取3件文物,设计主题展厅。(要求:明确提炼一个主题,写出文物序号,阐释理由,史论结合。)[模型运用]本题为自主设计探究类设问,根据模型解法,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进行分析:[试答]应用演练6.[救国与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近代史上流行的改变落后中国的四种方案方案一救亡外来侵略是中国落后的原因,抵抗外来侵略是首先任务,只有独立才能救国。方案二启蒙中国落后在于民众的心智,只有启蒙才能救国。方案三翻身中国落后在于阶级压迫,只有无产阶级推翻了反动势力,才能救国。方案四近代化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未完成近代化,中国必须全面向西方近代文明学习。——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针对如何改变落后的中国,近代史上曾流行过以上四种方案。请结合所学,提出最优方案并阐明理由。(说明:最优方案可以是表格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的组合。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一、高考材料问答型非选择题第一招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应对非选择题网上阅卷高考示例[示例]答案:(1)价值:材料一出自《明实录》,是当时的官修史书,史料价值较高,而且表中财政收入数据体现出宝钞数量大幅下降、白银数量迅速上升,这可以作为明代白银货币化发展趋势的有力佐证。(2分)材料二出自明代小说,属于当时的文学作品,描述了社会生活中各阶层对白银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作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史料。(2分)材料三出自明清之际学者黄宗羲的著作,其论述主张废除白银货币制度,由此可知,在明末白银货币制度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不均,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有重要价值。(2分)(2)影响:白银货币化促进商品经济活跃和发展;白银货币化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引发拜金逐利风潮;白银货币化促成明代赋役制度的变革;白银货币化造成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6分)(3)补充史料:还可以补充实物史料和国外文献史料,如出土的明代银锭,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或葡萄牙同明进行贸易的相关文献记载。(2分)尝试应用1.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得出,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得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牢固的人民政权;根据所学知识从外部环境角度得出,苏联模式的借鉴。(2)根据材料一“1949~1978年”“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得出,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根据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得出,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根据材料二“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得出,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答案:(1)条件: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借鉴苏联经验。(6分)(2)变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9分)2.解析:第(1)问,19世纪特点,据材料一“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得出浪漫主义(追求自由个性);据材料一“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得出民族主义;20世纪特点,据材料二“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得出大众化、通俗化;据材料三“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和早期摇滚……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得出多元化。第(2)问,据材料一“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得出社会政治的变革;据材料二“(20世纪)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并结合所学得出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据材料二“无线电广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并结合所学得出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据材料二“人们可以随时听到名家大师们完美的演奏,对音乐更加熟悉”并结合所学得出文化的交流交融加强;据材料一“音乐家们广泛搜集民歌……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材料三“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乐和早期摇滚……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并结合所学得出音乐家的传承与创新。答案:(1)特点:19世纪:浪漫主义(追求自由个性)、民族主义;(2分)20世纪:大众化、通俗化、多元化。(2分)(2)重要因素:社会政治的变革(法国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等);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电广播、音乐录制技术等);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文化的交流交融加强(全球化的发展);音乐家的传承与创新。(每个点2分,满分不超过8分)第二招以“审读联答”四步法,规范解答高考材料问答题高考示例[示例]答案:(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2分)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4分)(2)原因:①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②阶级基础: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③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④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8分)尝试应用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名称,从材料一“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是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第二小问地位,要说明“陕甘宁边区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除了引用材料一中的“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外,还要联系所学陕甘宁边区作为“指挥中枢”“总后方”的地位予以阐述。第三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理论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著作《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小问说明,联系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回答即可。答案:(1)名称:洛川会议。地位:指挥中枢,总后方,抗日民主的模范区。作用:中流砥柱。(4分)(2)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回答: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说明:纠正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6分)4.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得出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据材料一“《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得出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据材料一“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得出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大约有260种;据材料一“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得出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各方面,或包括农业工具、技术、作物等多个方面;据材料一“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吸收了西方人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得出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来自前人著述,或来自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或吸收西方农业科技。第(2)问,第一小问“异”,据材料二“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得出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据材料三“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深浅得宜乃善”“陈旉《农书》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并结合所学得出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第二小问“同”,据材料二“凡美田之法……则亩收十石”“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材料三“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并结合所学得出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据材料一“陈旉《农书》土壤所宜”、材料二“悉皆五、六月中种,七月、八月犁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结合所学得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据材料一“陈旉《农书》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材料二“其美与蚕矢、熟粪同”、材料三“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结合所学得出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答案:(1)特点:①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大约有260种。(2分)②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各方面;或包括农业工具、技术、作物等多个方面。(2分)③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来自前人著述,或来自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或吸收西方农业科技。(2分)(2)①异: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2分)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2分)②同: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4分)第三招通法悟道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高考示例[示例]答案:(1)原因:材料一中的现代化提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国防领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而提出的,在性质上属于防卫性现代化。(2分)材料二中的现代化提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此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摆脱落后与贫困,恢复与发展生产力,制定并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建设四个领域的现代化。(3分)材料三中的现代化提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3分)(2)新内涵:“四个现代化”的提法逐步被“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3分)意义:有利于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有利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有利于重新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有利于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分)尝试应用5.解析:第(1)问,首先概括材料图片信息(包括地区、图例、时间等),然后根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例如,图1分区域对比地图上的时间、古代文明的颜色标识及每个标识的对应时期等,然后结合所学进行信息整合分析,从地中海区域可得出,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建立推动了古代西亚、北非、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从图上东亚与欧洲的联系可得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文明与西亚、北非、南亚、欧洲文明建立了联系。同理,分析图2即可。第(2)问,把握题干重要信息“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既然是地图,就需要像材料中地图那样,有图例标识,同时结合所学1850年前后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特征,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图1:公元前4千年代~公元5世纪,亚非欧各大帝国的区域性扩张,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地中海为核心,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建立推动了古代西亚、北非、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文明与西亚、南亚、北非、欧洲文明也建立起了联系。(5分)图2:1500年前后,亚洲和欧洲很大部分区域为先进农业区,区域经济交流频繁,比较发达;非洲的先进农业区占比约有一半,剩余部分地区处于原始农业区和食物采集区,比较落后;美洲的发展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大部分区域处于原始农业区和食物采集区,发展相对缓慢。(5分)(2)设计:欧美国家标为“中心国家”,亚非拉国家标为“边缘国家”。(2分)理由:1850年前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地区建立了广阔殖民地及半殖民地。欧美列强在殖民地及半殖民地地区掠夺资源、农产品等作为工业原料,并倾销商品抢占市场,由此形成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导致其操纵世界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因此,设计的地图上欧美国家为“中心国家”,亚非拉国家为“边缘国家”。(4分)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可以得出表现之一是野蛮掠夺殖民地;根据材料一“(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可以得出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第二小问概述,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指出贩卖奴隶活动,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第(2)问,第一小问境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的命运即可得出,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和劳动方供应地。第二小问直面,根据题干要求“综合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是如何以笔为刃直面‘最坏的时代’”理解题意,得出应回答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如真实再现社会现实、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弊端、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第(3)问,第一小问手段,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并结合所学,可将问题转化为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手段,即伴随着军事暴力手段的还有商品输出以及资本输出,即可得出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第二小问结果,根据材料三“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帝国主义扩张的结果,即把世界连接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第三小问矛盾,根据史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起的美国、德国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较快,但是当时世界已经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等瓜分大半,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掠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同时他们对亚非拉国家的掠夺也使得他们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答案:(1)表现:野蛮掠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概述:贩卖奴隶活动的中转站(或“最有代表性的奴隶贸易枢纽”,或“奴隶贸易集散地”);亲历殖民时代种种罪恶;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4分)(2)境遇: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或“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或“原料掠夺地”)和劳动力供应地。直面:真实再现社会现实;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弊端;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5分)(3)手段: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结果:把世界连接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矛盾: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6分)二、高考开放探究型非选择题技法一拟定论题论证类开放题——明确答题步骤,突出史论结合高考例析例答案:示例一论题:人在历史旅途中论述: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发后的新形象,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12分)示例二论题:普通人的历史瞬间论述: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孩子更是受害者。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照片感受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12分)应用演练1.解析:首先分别概括三则材料中的主要信息。材料一涉及货币、司法;材料二描述了货币、集市、衣食;材料三描述的是社会的黑暗。根据材料拟定论题可有两种思路,一是从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反映的角度,如“文化作品常是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写照”;二是对比三则材料,从共同点入手,如由材料一、二可得出论题“小说情节折射出明清社会经济重大发展”。论证时要史论结合,一般选取三个史实较为适当,以材料提供为主,也可从所学中适当补充。如选择论题为“小说情节折射出明清社会经济重大发展”,可作如下论证:材料一、二均出现了“银两”作为通货的情况,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货币化;材料二中出现了“棉衣过寒”,说明自元代以来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棉布大行天下,在明清时期“衣被天下”;材料二“到乾方集上吃酒”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商业活动的发展。最后部分作一总结,得出自己的认识: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带有作者自身所生活时代的印迹,材料一、二中作品的作者生活于明代,其中的描写也就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答案:示例选取:材料一、二、三论题:小说段落节选折射出明清社会经济重大变革。(2分)论证:材料一、二均出现了“银两”作为通货的情况,而白银的大规模流通是在明清时期;材料二中出现了“棉衣过寒”的对话,但中国人普遍使用棉布是在元代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术之后;材料三中出现了“领内帑钱粮”的商人,但中国古代长期实行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在明清时期才有所提升。由此可见,上述事物几乎是明清时期特有的,并非小说所描写的唐、宋等时期应当出现的。究其原因,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带有作者自身所生活时代的印迹,而材料中的三部作品作为明清小说的代表,其中的描写也就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具体如货币体系、产业结构、社会阶层等方面的重大变革。(10分)其他论题:文化作品因时代局限而出现史实错误;文化作品常是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写照(银两、棉衣)。由材料一、三得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弊端凸显(贪污、钱权)。由材料二、三得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领域出现新的变化(银子、棉衣、皇商)。(依材料得出的其他论题也可)技法二提取信息说明类开放题——围绕主题阐释,注重创新应用高考例析例答案:原因:李超的个人经历是当时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缩影,李超是受封建纲常伦理迫害的牺牲品,具有代表性;新文化运动宣扬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加之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民众的思想解放,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积极宣扬,教育界的大力宣传;北洋军阀统治下,各阶层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五四运动推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10分)出路:唤醒民众的思想觉醒,推翻旧的封建制度,促进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3分)应用演练2.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变迁。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毁灭、新生、两者并存三个角度来组织论述。毁灭可以从一战、经济危机、二战、冷战、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等方面论述;新生可以从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多元文化发展等方面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