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_第1页
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_第2页
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_第3页
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_第4页
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

植物保护专业用

广西大学农学院植保系编

2016年4月修订

昆虫学实验室规则

普通昆虫学实验是学习《普通昆虫学》这门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

学生通过实物标本的观察、解剖,能够更深入地掌握昆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

也学习昆虫学方面的基本操作技术,如昆虫的解剖、生理测定、绘图等等。为了更

好地完成实验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下列规则:

1.实验前,务必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了解每次实验的内容、原理和操作方法,

准备好需用的工具及物品,如实验报告绘图用纸、铅笔、尺子、橡皮、记录本等。

2.实验时观察要认真细致,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按时完成作业。

3.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整洁、禁止吸烟、吃东西、大声喧哗、禁止穿背心、拖

鞋入室,保持文明礼貌。

4.要爱护国家财产、爱惜昆虫标本,损坏实验用具须及时报告,登记处理。室

内放置的不是本次实验用的仪器和电热恒温设备,不要随便摆弄。

5.实验完毕后必须对实验仪器进行检查,玻璃器皿等应洗净放回原处,使用的

工具如解剖针、镶子等应放回盒内,使用后的标本要放回原处;废弃标本及杂物不

要倒入水槽,以免堵塞。

6.实验结束后值日生负责做好实验台及地面的清洁,关好水、电,关好门窗。

1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一、互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上课前的准备:

1.打开电源空开;

2.打开教师电脑;

3.双击电脑桌面DigiLabll-S图标,点击登录打开软件,打开学生电脑。

(-)显微镜电脑图像的调节:

1.打开显微镜电源开关,调节转换器到最大倍物镜,调节显微镜调光手轮到

合适亮度,拉出显微镜头部拉杆(教师是头部后面拉杆,学生是头上部左

后侧拨杆);

2.软件打开后自动曝光稳定后点击屏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上方白平衡按钮,再

点击计算白平衡;

3.放上标本切片,调节显微镜粗微调至图像清晰,移动载物台进行观察。

(三)教师图像的示教:

1.打开软件调好调好显微镜图像后,点击屏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中间的教学示

范按钮,学生电脑屏幕就显示教师电脑屏幕的图像,戴上耳机就可示教讲

课了;

2.示教讲课时可单击右键点击画笔,选择需要的图标箭头及各种线行和文字

进行标注讲解;

3.示教讲课时可点击屏幕软件上方菜单栏动态测量按钮,选择各种线行图标

可实时测量标本细胞大小讲解(注意:请选择物镜倍数与显微镜物镜倍数

一致测量才能准确);

4.示教讲课时可点击屏幕左下侧四角箭头图标放大到全屏幕示教讲解。

5.教师PPT示教,点击屏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中间的教学示范按钮,学生电脑

屏幕就显示教师电脑屏幕的图像,点击屏幕右上角最小化按钮最小化软件,

打开PPT就可示教讲解了;

6.录像示教,打开软件,点击屏幕软件上右侧菜单栏播放器按钮,找到要示

教的录像,点击打开就开始录像播放示教了。

(四)学生图像的观察:

1.示教讲课完毕后,点击屏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中间的取消示范按钮,学生就

可以观察自己显微镜的图像了;

2.点击屏幕软件图像显示框左上侧的学生图像就可观察学生观察显微镜的

情况了(选择点击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下方分组管理中2X23X3ALL图

标,可改变显示学生显微镜图像的数量,点击屏幕软件图像显示框右上侧

的数字按钮可分组观察学生显微镜的图像);

3.受击学生图像左上侧的学生姓名,可放大观察学生图像,再次双击回到多

画面;

4.点击屏幕软件图像显示框左上侧的学生屏幕就可观察学生观察显微镜的屏

幕情况(选择点击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下方分组管理中2X23X3ALL图

11

标,可改变显示学生屏幕图像的数量,点击屏幕软件图像显示框右上侧的

数字按钮可分组观察学生屏幕的图像);

5.双击学生屏幕图像左上侧的学生姓名,可放大观察学生屏幕图像,并可操

控学生电脑,再次双击回到多画面。

(五)学生图像的示教:

1.学生观察图像时有问题需向老师请教,可点击屏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下方的

请求发言按钮,教师电脑会有铃音提示,屏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中间的提问

列表会显示提问学生号;

2.在图像显示框找到提问学生图像,双击学生图像左上侧的学生姓名放大图

像,点击右键选择师生对讲,就可单独给提问学生讲解;

3.如果问题典型,可点击屏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中间的教学示范按钮,则所有

学生电脑屏幕都显示提问学生图像,教师就可以将该学生图像示教讲解了;

4.学生图像示教完毕,点击屏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中间的取消示范按钮让学生

再继续观察,再次双击学生图像左上侧的学生姓名回到多画面观察学生观

察显微镜图像的情况。

(六)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

1.需要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可点击屏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中下方下拉菜单选

择打开彩信,点击发送命令;

2.打开彩信后可编辑显微镜图像及文字,选择在线学生名,点击发送文字或

图文发送就可以交流讨论了;

3.讨论交流完毕后,点击屏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中下方下拉菜单选择关闭彩信,

点击发送命令关闭彩信结束讨论交流。

(七)作业下发及提交批改:

1.老师用Word编辑好作业后,点击屏幕软件上侧菜单栏中作业下发按钮,点

击添加按钮,找到需要下发的作业点击打开,选择需接收作业的学生,点

击发送按钮,学生电脑就会接收到下发的作业;

2.学生点击屏幕软件上侧菜单栏学习按钮选择家庭作业点击打开可进行编

辑;

3.学生编辑完作业后点击屏幕软件上侧菜单栏作业提交按钮,点击添加,找

到编辑好的作业点击打开,点击发送,老师电脑就会收到学生作业;

4.老师收到学生作业后点击屏幕软件上侧菜单栏中作业批改按钮,可选择学

生作业批改,批改完成后保存再一对一下发至学生。

(八)下课时操作步骤:

1.上课结束后学生将显微镜亮度调节到最小,再关闭显微镜电源开关,将显

微镜头部拉杆推进最里边,罩上显微镜防尘罩;

2.教师点击屏幕软件右侧菜单栏中下方下拉菜单选择关闭学生端电脑,点击

发送命令,学生电脑自动关闭;

3.关闭教师端软件、电脑;

4.关闭电源空开。

111

二、体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体视显微镜又叫双目实体显微镜,是研究昆虫等微小生物内外部形态构造的一

种重要仪器。其主要特点是视野里面的物体可以被放大为正像,并有清晰的立体感,

除能观察投射光照明的物体外,还可以观察透射光照明的物体,故又称“立体解剖

镜”。如图1

基本部件有:目镜、物镜、镜筒、镜座及一定附件,如照明装置、反光镜、照

相设备等。

基本部件有:目镜、物镜、镜筒、镜座及一定附件,如照明装置、反光镜、照

相设备等。

IV

(-)使用方法:

1.选择适合的倍数:观察细小昆虫或其中一部分构造特征时,可选用倍数较

高的目镜和物镜;观察体大的昆虫或部分特征时,则可选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所

放大的倍数为目镜、物镜的倍数之乘积,如目镜为6.3x,物镜为4x,则放大倍数为

6.3X4=25.2倍。

2.调节焦距:首先上下移动镜筒(用制紧螺钉控制),转动不宜过快,待找

到物象后,再用调焦螺旋调节至物象清晰为止。

3.调节光源:观察标本时,一般投射光,可向着光源(借自然光)若光线过

暗或放大倍数高的情况下,必须用照明灯加强光度。观察时可转动标本,使特征与

光线成不同角度,效果更好。观察透明标本则用底座下的光源。

注意事项:

1.取用时应一手掌握底座支柱,另一手托住底座,保持镜身平直取出,使用完

毕时,先调节调焦螺旋使镜筒恢复原有的中央位置,然后旋松导杆的制紧螺丝,使

镜体下降至原来位置,再旋紧制紧螺丝,把镜放回原来的镜箱内或镜柜内。

2.使用调焦螺旋调节时,上下移动不能过快,用力切忌过猛,应配合制紧螺旋

的调节,寻找适宜焦距。防止调焦螺旋调到极限时损坏螺旋齿条。

3.当螺旋调节失灵或发生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指导教师。

4.使用完毕应检查镜头及配件是否齐全,不得随意拆卸镜子的各部分。保持镜

子清洁,应用擦镜纸擦镜头,擦镜布擦镜身,标本应有载体,不宜直接放在载物板

上观察。

V

目录

昆虫学实验室规则.......................................................i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ii

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一)............................................4

实验二昆虫的外部形态(二)..........................................7

实验三昆虫的卵、胚胎发育及幼体和蛹的类型、变态类型.................5

实验四昆虫的内脏和消化、循环系统....................................6

实验五昆虫的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7

实验六昆虫的呼吸系统和生殖器官......................................8

实验七昆虫纲分目.....................................................9

实验八等翅目、缨翅目和直翅目分科...................................10

实验九半翅目分科(一)................................................11

实验十半翅目分科(二)................................................12

实验十一鞘翅目分科...................................................13

实验十二鳞翅目分科...................................................14

实验十三膜翅目分科...................................................15

实验十四双翅目、螂螭目分科...........................................16

实验十五行为学观察...................................................

实验十六生物学观察........................

实验十七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黄粉虫)

实验十八昆虫分子鉴定.................................................

附录1普通昆虫学教实习大纲.........................................17

附录2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18

附录3昆虫纲主要目分类检索表.......................................19

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一)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掌握昆虫纲特征。

2.认识昆虫头部分区和头式。

3.认识昆虫头部内骨骼。

4.掌握触角的基本构造及各类触角的特征。

5.了解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一一咀嚼式口器。

6.了解口器的变异类型。

二、材料:

蝗虫、蟋蟀、蜚螂、象鼻虫、步行虫、蜷螃、菜白蝶等液浸标本;雌蚊口器、

蓟马、蜜蜂口器、家蝇口器等玻片标本;蝗虫头部透明标本;各类型触角玻片标本。

三'用具:

镶子、解剖针、扩大镜、体视显微镜、铅笔及绘图纸(下同、自备)。

四、观察:

1.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蝗虫

外骨骼。体躯表面为坚硬的表皮,称“外骨骼”。

体段和体节。虫体分头、胸、腹3个体段,每一体段由若干环节组成,头部环

节愈合,界线不清。

头部。观察一副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3个单眼。

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体节。每个胸节由背板、腹板和两块侧板组

成,每个胸节的侧板与腹板之间着生有一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中胸

和后胸的背板与侧板之间着生有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注意蝗虫的前胸背

板是什么形状?

腹部。10节,无侧板,各节之间以薄膜相连,腹部第8-9节着生有外生殖器,

最后一节着生有一对尾须。

气门和听器。中胸及后胸两侧前缘各有一对气门,腹部第1-8节两侧也各有一

对气门。蝗虫的第一腹节背面两侧各有一个鼓膜状的听器。

1

图1-1蝗虫的体躯构造图

2.昆虫头部的分区、头部内骨骼和头式

(1)头前部分区

头盖缝。昆虫的头部由许多次生的沟缝分成若干区域,以蝗虫为例:首先观察

头部正面,触角之间有一倒“Y”形的头盖缝,其中央为冠缝,两侧臂为额缝(蝗虫

的头盖缝不明显,可参看蟋蟀头部)。冠缝所在处即头的上方称头顶;下方为额。

额唇基沟。在口器的上面,介于额与唇基之间有一横沟称为额唇基沟,其下面

的骨片叫唇基及上唇。

额颊沟。头的侧面在复眼下方叫颊,颊下端有颊下沟把颊与上颗间的三角形骨

片(颊下区)分开。在上颗前关节处伸达复眼之下,为额与颊的分界线叫额颊沟。

(2)头后部分区

将头部取下,观察头顶后面可见到一个后头孔,由上领的后关节向上,有一条环

绕后头孔的第二条拱形沟称后头沟。沟后的一条狭小骨片,上部称后头,包围头下

部的称后颊(即颊的后面),后头和后颊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后颊下面的沟叫口

后沟,后头及后颊后面为环绕后头孔的第一条拱形沟称次后头沟,沟后的骨片称次

后头,次后头与颈膜相连。

(3)头部内骨骼。观察蝗虫头部透明标本,分辨以下头部内骨骼:

幕骨前臂。由额唇基沟两端陷入的一对三角形臂状骨片,其外面的陷口称前幕

骨陷。

幕骨后臂。由次后头沟两端陷入的一对囊状臂,其外面的陷口称后幕骨陷。

幕骨背臂。是幕骨前臂上生出的一根骨片,伸到触角附近的头壁上,外面无陷

口(小心观察)。

幕骨桥。为两幕骨后臂连接而成的骨片,并和幕骨前臂合成“II”字形,在蝗虫

中你看到的是什么形?

另外,取步行虫,注意观察头部腹面,可见下唇与后头孔之间有一大形骨片,

称为外咽片,再用象鼻虫头部腹面骨片进行比较之,它们有何异同,为什么?

图1-2昆虫头部内骨骼

(4)昆虫的头式。按口器着生位置与体轴所成的角度,可分下口式、前口式和后

口式。取蝗虫、蜚蝶、步行虫、象鼻虫的标本观察它们各属何种头式?

3.昆虫触角基本构造和类型

观察各种形式的触角标本,注意其柄节、梗节和鞭节的形状变化。观察蝗虫的

线状触角,叶蝉的刚毛状触角,白蚁的串珠状触角,蝶类的球杆状触角,瓢虫的锤

图1-3触角基本构造

图1-4昆虫触角类型

状触角、金龟甲的鳏叶状触角、象甲的曲膝锤状触角,萤的锯齿状触角,蜜蜂的膝状触角,蚕

的双栉齿状触角,蚊子的环毛状触角,蝇的具芒状触角。

4.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一一咀嚼式口器

取蝗虫头部,自表面观察口器,找出上唇、上颗、下颗各部位。

(D上唇:连于唇基,内着生有短毛突起物,称为内唇。

(2)上颗:用镜子取去上唇,即露出一对半褐半黑色的骨质硬块为上颗,不分节,左右可

以活动,外缘呈弧形,基部为粗大的臼齿叶,端部为锐利的切齿叶,用以切嚼食物,注意其闭

合时接合的情况。

(3)下颗:用镜子取去上颗,其后方即为一对下颗骨片,下颗由下面几部分组成:基部与

头部连接的为轴节,在轴节之下有一呈方形的骨片是茎节,由茎节顶端外侧伸出的是匙形薄片

称外颗叶,茎节顶端内侧伸出成狭刀状,末端有尖锐的硬齿称内颗叶,茎节末端外缘的突起为

负颗须节,其上着生有分节的下颗须。

(4)舌:在两下颗之间呈肉质袋状,将口腔分为前部的食窦和后部的唾窦。

(5)下唇:下颗取掉后,后面便露出一个中央分开的片状带须附肢便为下唇,它是由一附

肢并合而成。基部为一宽大的骨片称亚亥页,着生在头的后面,头孔下方;亚颁前面为一块较小

的骨片称为须,这两部分合成后须,相当于下颗的轴节,下唇前半部的骨片称前须,可以活动,

相当于下颗的茎节,前须前端分裂,其内有二对叶瓣,内面一对较小称为中唇舌,外侧一对较

大称为侧唇舌,它们相当于下颗的哪部分?前须两侧有负唇须节,其上着生分节的下唇须,分

几节?

图1-5咀嚼式口器构造

5.昆虫口器的变异类型

A.刺吸式口器

(1)吸食植物汁液的刺吸式口器

取蜻一头,将腹部向上放置,用解剖针小心把日针挑出,紧贴在口针(喙)基部的一块三角形

小骨片是上唇,针状物为下唇,一般横分四节,其背面有一条纵沟,内包有四条针状的口刺,用解

剖针挑出两条较扁的针是上颗,末端有尖利的细齿,余下紧密结合不易分开的两根为下颗。

(2)吸食动物血液的刺吸式口器

观察雌蚊口器装片示范标本,可看到七根口针,其中有二条近末端膨大如刀状的是上颗,二条

末端有细逆齿的便是下颗,一条细长扁平的舌、呈片状且粗,其端部尖锐的一根为上唇;最粗的一

根管状的,其表面有纵沟的便是下唇,两条下唇须着生在下唇的端部。

B.锂吸式口器

观察蓟马玻片标本,右上颗退化,左上颗、下颗成针状。

C.嚼吸式口器

观察蜜蜂口器装片标本,可见其上唇和上颗与咀嚼式口器基本相似,其余各部分均延长,其中

下颗轴节呈横棒形,茎节宽长,端部有负颗须节及退化成两节的下颗须,外颗叶变长呈刀片状,内

颗叶退化。下唇,基部呈小三角形的骨片是须,须基部两侧位于下颗两轴节间有如“八”字形的二

个骨片是亚频,连接领的上方是粗大延长的前须骨片,前须端部两侧着生有分节的下唇须,内侧有

两个小长方形骨片附着于前颁上的为侧唇舌,前颁端部中央是长管状密披细毛的中唇舌,其末端有

唇瓣。

A

图1-6刺吸式口器A.蚊子B.蝉

D.舐吸式口器

观察家蝇口器装片标本,可见其由基喙、喙和唇瓣三部分组成。与头部相连的

基部称基喙,其前部为马蹄形的唇基,下方生有下颗须。基喙下为粗大的喙,系由

下唇的前频形成,口腔即位于其基部,喙背面中央有一纵沟,用以容纳上唇和舌,

上唇长片状,腹面凹入;舌在上唇之下,狭窄的长片状,背面凹人,上唇和舌相合

形成食物道,喙端部有左右两个发达的唇瓣,椭圆形,腹面膜质,具有许多环沟,

称拟气管。两唇瓣之间为唇瓣口蒋籍舞之,与食物道相通,食物由此进入口腔。

E.虹吸式口器

取蝶类〈菜白蝶)口器观察,可见有一似钟表发条卷曲的虹吸管称喙,它是下颗

的外颗叶特化而成,平时卷曲于头下,取食时伸直,下唇须发达,竖立于前方,突

出在复眼之上,上颗消失,下唇退化,上唇为一横片状。

五、作业:

1.绘蝗虫头部正面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蝶类的球杆状触角,并注明柄节,梗节和鞭节所在部位。

实验二昆虫的外部形态(二)

一'目的要求:

1.认识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

2.了解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及其类型。

3.了解昆虫翅的构造、脉序及变异类型。

4.认识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及其变化。

5.认识昆虫外生殖器的一般构造。

6.了解昆虫体壁的构造。

7.认识鳞翅目幼虫基本形态。

二'材料:

蝗虫、蜡螺、蜜蜂、龙虱、螳螂的浸渍标本;家蝇足、蜜蜂后足、龙虱前足、

后足、蛟站前足,人身虱玻片标本。

蜜蜂、灯蛾前后翅。家蝇平衡棒,蓟马装片标本,蝶类前后翅干制标本,毛翅

目(石蛾)前翅装片标本。金龟子、蠡斯雌虫、蚂蚁、粘虫、叶蜂、尺蟾幼虫浸渍

标本,蜜蜂工蜂蜜针装片,菜粉蝶雌虫和雄虫浸渍标本,蝗虫体璧切片标本。捻翅

虫玻片标本。

三'用具:

解剖针,镜子,扩大镜,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

四、观察

1.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

观察蝗虫胸部分节和连接情况,胸足的着生位置,每一胸节按其足及翅的着生

情况,使胸节的背板,侧板和腹板的骨片发生很大的变异,为什么?

(1)前胸:蝗虫前胸已特化,背板呈马鞍形向两侧伸延,侧板退化,仅在前胸背

板前缘两侧角上残留有一个三角形骨片,腹面中央有角状突起(有的种类不明显),

为前胸的腹板部分。

(2)中胸:将前胸背板及翅掀去,即见中胸前缘有一不成条而仅剩两边各有一小

块骨片称为前盾片,颜色较深,前盾片后面宽阔部分为盾片,被盾间沟所隔开,盾

间沟后面深色的骨片是小盾片,位于小盾片后部的骨片为后小盾片(又称后背片)。

将虫体侧面向上,观察侧板的构造,中胸侧板由纵形侧沟分成前侧片和后侧片,

侧沟上端连接侧翅突,下端连接侧基突,注意它们各与翅和胸足的连接。

再从虫体腹面观察,有呈倒凹字形的中胸腹板,其前端整块部分是基腹片,后

端左右两小块为小腹片,基腹片与小腹片之间无明显分界。

(3)后胸:观察其背板和侧板与中胸有何异同?再从腹面观察,后胸腹板基腹片

前缘中央部分向前挤入中胸腹板的两小腹片之间,其后端为小腹片,嵌入后胸小腹

片间的是腹部第一腹节的腹板。

2.昆虫胸足的构造和类型

观察蝗虫的后足,找出它的基节、转节、股节、胫节、跑节、前跑节(爪)和

肉垫。注意其跑节的构造,它又可分为3-5个亚节。注意其跑节的末端具爪及爪间

垫、此一对爪即为前跑节。跑节下面的垫伏构造,称跑垫,在虻类和蝇类中,爪间

常有刺或垫状物,称爪间突,爪下有垫状物称爪垫。

试鉴别蝗虫前、后足、螳螂前足,雄龙虱前、后足,家蝇足,蜜蜂后足,人身

虱前足各属何种类型?注意各种足的变化特点,这些变化与其功用有何关系。

75

图2-2足的类型

3.昆虫翅的构造、脉序和变异类型

(1)翅的分区:取蝶类前翅,可见其

略呈三角形,分别找出其前缘、外缘、

内缘(后缘)和肩角、臀角、顶角。

(2)脉序:观察石蛾前翅装片,对照

“假想脉序”,其前翅脉序近似“假想

脉序”,只是C合并于前缘,Cu,不甚明

显,A合并仅基部分开。

图2-4假象脉序

(3)翅的连锁:蝗虫前、后翅无连锁器,飞行时各自行动。蝶类前、后翅虽无连

锁器,但前翅较宽阔,飞行时前翅后部紧压后翅前部,以协调动作。灯蛾(或夜蛾)

后翅前缘基部有「3根刚毛,称翅缰。飞翔时插入前翅后面基部的一丛毛内,即翅

缰钩。观察蜜蜂前后翅装片,可见后翅前缘有一短列翅钩,飞翔时勾住前翅后缘的

一条卷褶上。

(4)翅的类型:观察膜翅(蜜蜂)、鞘翅(金龟子前翅)、半鞘翅(蜡螺前翅)、

复翅(蝗虫前翅)、鳞翅(蝶蛾类成虫前后翅)、缨翅(蓟马前后翅)、平衡棒(家

蝇后翅),试比较它们的质地和形状有何特化?

观察拟平衡棒(捻翅虫)示范装片。

4.观察蝗虫腹部的基本构造及其变化

观察蝗虫腹部,共10节;各节之间以膜相连,背板和腹板均不分区。有侧膜连

接于背板与腹板之间,无侧板。腹部第一节两侧各有一个听器,第1-8节两侧各有

一个气门。肛门开口于第十节背板之间,肛门上方为肛门上板(由第十一节背板转

化而来),两侧为肛侧板(由第十一节腹板转化而来)第十节背板两侧有一对短小、

不分节的尾须。再观察蚂蚁腹部,分几节?注意其第一腹节向前并入胸部,称并胸

腹节,其胸腹分界处在什么位置?

5.昆虫外生殖器的构造

雌性:观察蝗虫雌虫外生殖器。从腹部第八节腹板生出一对钩状具有缝沟的腹

产卵瓣(第一产卵瓣),自腹部第九节背板坐出一对钩状背产卵瓣(第三产卵瓣),

二者组成产卵器,产卵孔的开口于其内方基部。内瓣(第二产卵瓣)着生于第九腹

节腹板上,很小,成小夹片。在第一对产卵瓣之间,产卵孔下方有一剑状突起,称

为导卵器。

再取雌盘斯,观察其产卵器的形状,注意其产卵瓣的端部与蝗虫有何异同?

-------------tTj-K“亚上板网存板

-------------内产卵m、

二J---——腹产卵.

亚生记板

图2-5雌虫的外生殖器图2-6雄虫的外生殖器

观察菜粉蝶雌虫,可见它没有产卵瓣,只是腹末三节变细,平时收缩入体内,

产卵时伸出,又称伪产卵器。

观察蜜蜂工蜂螯针装片示范标本,试分辨背瓣及组成螯刺的内瓣和腹瓣,腹瓣

是最细小,又称螯针,注意其端部的逆齿,其基部与毒腺相通,螯针的功用是什么?

雄性:观察蝗虫雄虫,其末端有长夹形的下生殖板,用镜子轻轻将下生殖板向

下压,内面中央有一褐色坚硬突起,称阳具。

观蔡菜粉蝶雄虫,其第九节腹板很小,后方生有一对大形抱握器

6.昆虫体壁的构造及外长物

取蝗虫体壁切片玻片标本,置于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物镜找出一个较

完整的组织,可见上层为深红色的表皮层,下层有紫兰色或紫色的真皮层,再转用

高倍物镜观察表皮层,上表皮极薄,无色透明,不易看出,外表皮红色稍淡,内表

皮红色稍深,有孔道自内表皮通过外表皮伸达上表皮基部,在外表皮的顶端,有呈

三角形非细胞性体壁外长物。真皮层细胞长柱形,染成浅兰色或紫色。真皮细胞下

面是一层极薄的底膜,有的真皮细胞特化为毛原细胞,向外呈毛状突出,形成刚毛,

有的特化成鳞片,可以从蝶蛾类翅上挑下一些鳞片在载玻片上,加水及盖玻片,在

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其有各种不同形状。

上A皮

图2-7体壁构造及外长物

7.鳞翅目幼虫外形认识

取粘虫幼虫。分出头、胸、腹各部分。

头部:正面指出颅中沟、额缝、傍额骨片、颅侧区、额唇基、上唇等位置。头

的两侧面,各有六个排列成半环状的眼。触角三节,着生在头侧的下端,再观察头

部腹面,分别找出下唇,下颗及夹在两下领之间的吐丝器等所在位置及其形态。

胸部:前胸背板骨化成褐色骨片,称前盾片:前胸两侧各有一个气门。中胸及

后胸背板有毛瘤,胸足3对,外观显著三节,前附节退化而不明显,试分辨出基节、

转节、股节、胫节及跑节。

腹部:由10个环节构成,第1-8腹节两侧各有气门一个;腹足5对,由亚基节、

基节、跑基节构成,跑基节端部有趾钩,其排列为马蹄形单列多序缺环,足式为

3004000lo

豆直胸腹尾

图2-8鳞翅目幼虫

取尺蝮蛾幼虫观察其腹足数,趾钩排列,足式如何?

再取叶蜂幼虫,观察其腹足有无趾钩,足式怎样?

五'作业:

1.绘蝗虫中胸和后胸背板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蝗虫后足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3.回答观察中提出的问题。

4.绘蝗虫体壁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5.根据观察,如何区别蝗虫,蝶类的雌、雄。

实验三昆虫的卵、胚胎发育及幼体和蛹的类型、变态类型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卵、变态类型及胚胎发育进程。

2.了解不完全变态类昆虫的幼体及全变态类昆虫的幼体和蛹的类型。

二'材料:

蜚镰、螳螂、稻蝗、荔蜻、草蜻蛉、蠢斯、玉米螟、蕉苞虫、三化螟等的卵;

蜡象、菜白蝶、稻苞虫、蜻蜒、蜉蟾、棉蝗、吹绵介壳虫、衣鱼等生活史标本;三

化螟、家蚕胚胎发育装片,尖头蚱蟠多足期装片。瓢虫、粘虫、尺蟾、叶蜂、金龟

甲、天牛、黄粉虫或叩头虫、蝇类等幼虫浸渍标本;蝇、蚊、粘虫、木薯蚕、金龟

甲、蜜蜂等蛹的浸渍标本。

三'用具:

体视显微镜、扩大镜、镒子、解剖针、培养皿、载玻片、生物显微镜。

四、观察:

1.昆虫卵的类型

观察蜚蝶、螳螂、稻蝗,荔蜡、王米螟、蕉苞虫、三化螟卵的形状、结构(包

括卵壳刻纹)、大小、颜色。注意它们是否块产、有无保护物,质地有何差异?

观察草蜻蛉、蠢斯卵的示范标本,注意它们的产卵方式和特点?

2.胚胎发育外形

(1)观察三化螟胚胎发育进程示范装片标本:

A.头叶出现——原肠沟出现(8-20小时)。

B.胚体分节一一胸足原基延伸(30-72小时)。

C.胚体反转——(72小时)附肢内向(84小时)。

D.头部愈台——上颗出现(96T10小时)。

E.将孵化(脐孔愈合)。

(2)观察家蚕胚胎发育示范装片标本:

头叫、胚盘、胚带、胚胎分层、分节及外胚层内陷(前肠和后肠基出现)内胚

层形成(中肠基出现)。

(3)观察尖头蚱螭多足期装片标本,可见已全体分节,每节生有一对附肢,头胸

部的附肢较长,前、后肠内陷明显可见。

3.昆虫的变态类型

A.表变态:取衣鱼的稚虫及成虫浸渍标本,比较其异同。

B.原变态:取蜉蟒稚虫及成虫标本,比较其异同。蜉麟从稚虫转变成成虫时,

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与成虫外形上一样。试观察亚成虫脱下的皮所具有的

形态特征,便可看出其外形是否与成虫相同。

C.不全变态:只有三个虫期,无蛹期,又可分为:

(1)渐变态:取蜻象、棉蝗生活史标本,观察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态特征,注

意若虫与成虫的区别。

(2)半变态:观察蜻蜒稚虫和成虫标本,它们在形态上有何异同?注意稚虫的呼

吸器官及口器“面具”,它们是由哪部分转化来的?有何功用?

(3)复渐变态:观察吹绵介壳虫生活史标本,区别雌雄成虫的外形及其若虫在形

态上的差别。

D.全变态:观察稻苞虫或菜白蝶生活史标本,分别认识卵、幼虫、蛹、成虫四

个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特征,注意蛹与成虫的形态差别,为什么?

4.幼体类型

(1)不完全变态幼体类型

观察衣鱼、蜻蜒、蜡象、蝗虫等的幼体标本,注意口器、复眼、体形等是否与

成虫相似?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

图3幼虫类型

A.原足型(图3T,2):很象一个发育不全的胚胎,腹部分节或不分节,胸足和

其他附肢只见几个突起,观察膜翅目寄生蜂类早龄幼虫示范装片标本。

B.多足型:除具有三对胸足外,还有腹足,又可分为两类:

(1)蝶蛾类(图3-3,4):有2-5对腹足,上有趾钩,观察粘虫、尺蟾蛾幼虫。

(2)叶蜂类(图3-5):有6-8对腹足,没有趾钩,观察叶蜂幼虫。

C.寡足型:有三对胸足,无腹足,根据体型可分:

(1)蜗型(图3-6,7):体短而扁,胸足发达、善爬行。观察瓢虫幼虫。

(2)蟒蟾型(图3-8,9):体肥壮,呈“C”型弯曲,行动迟钝,多生活于土中,

观察金龟甲幼虫。

(3)蠕虫型:身体细长稍扁,粗细相仿或蠕虫状,多生活于土中,不善行动。观

察黄粉虫幼虫,金针虫幼虫(又称叩头虫)。

D.无足型(图3T0,11):胸足和腹足均退化,或胸足不留痕迹,根据头部情况

又分:头明显的称全头无足型幼虫,如天牛、象甲幼虫等,头缩入体内不明显的称

无头无足型幼虫,如蝇类幼虫等。

5.蛹的类型

(1)蛹的构造

观察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蝇类)蛹的外部结构。

观察鳞翅目粘虫或木薯蚕蛹,识别蛹体的头端、尾端、背面、腹面和头、胸、

腹三部分的划分,前、中、后胸和第1-10腹节的位置。从蛹的腹面,由前及后依次

识别蛹的复眼、触角、下唇须、下领、前、中、后足、翅芽和生殖孔与肛门。注意

雌蛹的生殖孔有2个,分别位于第8、第9腹节腹面中央部位,而雄蛹的生殖孔只有

一个,位于第九腹节腹面。鳞翅目蛹的雌雄可用此来区别。腹末有臀刺。从蛹侧面

观察翅芽及气门。

观察鞘翅目蛹:主要特点是附肢(触角、足)及翅芽裸露,如金龟甲蛹。

观察双翅目蝇类的蛹,被蛹壳包围。

(2)蛹的类型

观察蚊、蝇、粘虫、金龟甲、蜜蜂蛹各属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注意其

外形、附肢及翅的着生情况,有无保护物。

五'作业:

1.绘尖头蚱蠕多足期胚胎外形图。

2.回答观察中提出的问题。

3.绘木薯蚕或粘虫蛹的腹面观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4.记录所观察的各种虫蛹属何种类型?主要特点是什么?

实验四昆虫的内脏和消化、循环系统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内脏的所在部位。

2.认识昆虫消化、循环系统的组织构造。

3.比较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昆虫的消化系统构造及其异同。

4.认识昆虫血细胞的类型。

二、材料

蝗虫或蛟站、蜡象浸渍标本,蝗虫嗦囊、蟋蟀砂囊、蝗虫前、中、后肠横切玻

片标本、蝗虫、玉米螟的贲门瓣及幽门瓣的纵切示范标本。叶蝉或介壳虫滤室正封

玻片,蕉苞虫或菜青虫活幼虫,Wright,s染液。

三、用具

蜡盘、大头针、解剖针、解剖剪、镜子、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载玻片、

盖玻片、甘油。

四、观察

1.内脏的位置

取蝗虫或矮姑一头,先剪去其翅和足,然后自腹部末端沿着近背中线稍偏左向

前剪开,剪时注意,尽量使剪刀尖稍向上挑,以免触坏内脏,再用同样方法剪腹面,

然后将左半片轻轻取下,剩下大半体躯的虫体放在蜡盘中,用大头针沿剪开处插住,

插针时尽量使针向外倾斜,使虫体敞开在盘内,再放入清水至浸没虫体为度,易于

观察。

图4蝗虫的消化系统

(1)观察左半边体躯由气门入体内的气管,这是呼吸器官。

(2)观察右半边固定在蜡盘的体躯,用镜子及解剖针轻轻取去其肌肉,注意翅肌

的位置,连接背板与腹板的为背腹肌,着生在两悬骨之间的为背纵肌。

(3)观察由口腔直到肛门的一条长管为消化道。注意保存,留下再作详细观察。

(4)观察消化道后半部,着生有许多细长小管称马氏管,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5)观察消化道背面的一条白色细管,称背血管,是循环器官。

(6)观察消化道腹面,有二条平行的白色细线、是神经系统的腹神经索。

(7)观察消化道的背侧面后缘,有一对卵巢或睾丸。是生殖系统。

2.消化系统的构造

A.咀嚼式口器的消化系统

⑴外形

观察蝗虫或蜷站消化系统解剖标本,观察前、中、后肠的位置及分界线。前肠

的前端为口,口后为咽和较细的食道,再下为嗦囊和砂囊(前胃)前中肠处有胃盲

囊,蝗虫或蜷站各有几个胃盲囊?中肠较粗,中后肠交界处着生有乳白色,丝状的

马氏管,后肠前端较细,为回肠和结肠,后端较粗的为直肠,肛门开口在末端。

(2)构造

前肠:取蝗虫嗪囊横切片置于生物是人非显微镜下观察,注意其肌肉排列。自

组织外层起依次找出环肌、纵肌、肠壁细胞、内膜及肠腔等各部位。

砂囊:取蟋蟀砂囊横切片,观察其组织排列与蝗虫嗦囊有何异同?特别注意其

肌肉层和肠壁细胞特化的几丁齿及肠壁细胞分秘的几丁质内膜。

贲门瓣:观察蝗虫或玉米螟幼虫贲门瓣示范标本。注意其位置和形态。

中肠:观察蝗虫中肠横切玻片标本,可分哪几层?其环肌和纵肌与前肠(或后

肠)有何不同?注意观察肠壁细胞内缘有由纤毛膜构成的条纹边,最内有包围住食

物的围食膜,肠壁细胞上有无再生细胞?形状、位置如何?

后肠:观察蝗虫直肠横切片,注意其肠壁细胞突入肠腔内即为直肠垫(腺),

有多少个?肌肉层排列与中肠相同。

幽门瓣:观察蝗虫或玉米螟幼虫幽门瓣示范玻片标本。可见中后肠交界处皱褶

的肠壁组织,为幽门瓣,有何功用?

B.刺吸式口器的消化系统

观察稻绿蜻消化系统示范外形标本。前肠甚短,分咽与食道两部分,两者外形

上无明显界线,中肠特别长,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称为第一胃、第二胃、第三胃和

第四胃,第三胃较粗,第四胃外表生有胃盲囊,其后缘着生有丝状白色的马氏管。

后肠有时呈膨大状。

观察介壳虫或叶蝉滤室正封示范标本,可见滤室为长囊状,中部稍收缩,滤室

由中肠的第一胃、第四胃或第三胃末端,回肠的前端及四条马氏管外包以膜所组成。

滤室是同翅目刺吸口器昆虫适应取食汁液而形成的器官,它能将食物中多余的糖分

可以不经中肠主要部分而直接经后肠由肛门排出。

3.昆虫的循环系统和血细胞类型

a.取蝗虫或蟋蛀一头,沿腹面中线剪开,固定在蜡盘中,用镶子取去消化道,

露出背面,观察其背血管,指出大血管及心脏所在位置及心脏形状,翼肌着生位置

及形状。

b.取活幼虫一头,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看到其背中线为一条清晰透明的

背血管,试计算其每分钟的搏动次数(4-5分钟平均数)。

c.将活幼虫用温水洗净其体表,剪去一只腹足,将腹足流出的血液涂于干净的

载玻片上,稍干后,滴上2-3滴Wright,s染液进行染色约1-2分钟后,加入2-3

滴蒸储水,再经5分钟后,用水冲去多余的染液,晾干后滴上一滴甘油,放上盖玻

片进行镜检,观察血细胞的形状,能找到多少种血细胞?

五、作业:

1.绘蝗虫或蜷蛀的消化系统外形图,并注明各部名称。

2.比较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昆虫的消化系统异同。何故?

附:Wright's染料配制方法:将Wright's色素染料粉剂0.1克溶于60毫升甲

醇,搅拌约2分钟,待色素溶解后过滤即可。

实验五昆虫的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一'目的要求:

了解昆虫的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的构造。

二'材料:

蝗虫、蠡斯、家蝇浸渍标本、蜻蜓复眼切片、三化螟复眼切片、家蝇平衡棒、

蜜蜂触角及蝗虫交感神经系统装片、蚊虫装片。

三'用具: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解剖剪、解剖针、镒子、蜡盘、大头针、载玻片。

四、观察:

1.中枢神经系统

(1)取蝗虫一头,沿背中线从腹末向前剪至前胸前缘,然后由背面对面分开,把

虫体固定于蜡盘内,加入清水至淹没虫体为度,剪去其生殖器官(卵巢或睾丸)和

消化道的后半部,即可观察:胸部和腹部各有几对神经节?这些神经节由纵走的腹

神经索连接。

(2)将蜡盘内的蝗虫取出,解剖头部,小心将头部复眼周围轻轻剪开,再剪开头

顶,除去头顶及后头等体壁,再用镜子小心取去肌肉,然后沿着额颊沟及额唇基沟

剪开之后轻轻取去额片,便可进行观察,找出脑(区分前脑、中脑、后脑),视叶、

单眼柄。再将幕骨前臂剪去,可看到咽下神经节以及连接后脑的围咽神经接索。

(3)取家蝇一头,解剖其胸腹部,注意观察其腹神经节有多少对?位置在哪里?

与蝗虫比较之。

2.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一一口道交感神经系统有额神经节,位于咽喉的背面,剪除额区

即可看见,参看示范装片,可从额神经节找出两条神经,从侧面分出,然后向后消

化道两侧连接后脑,另有一条逆走神经,由额神经节沿消化道背中线向后,穿过后

脑和消化道之间通到后头神经节,再由后头神经节分出两条逆走神经终止于嗦囊神

经节上,在与后头神经节相连的还有咽侧体。

3.感觉器官

(1)视觉器官

a.取蜻蜓复眼切片,选取一个较完整的小眼作下列观察:顶部如双凸透镜构造

的是角膜,在角膜之下的透明晶体为晶锥,其上染有红色的两个细胞核是角膜原细

胞,在晶体外围,可看见颜色较深的虹膜色素细胞,在晶锥尖端下面,有长条状的

视觉细胞,其间有感杆,其旁有长形深色的网膜色素细胞,并可看见下面的底膜。

再观察三化螟复眼切片,对比联像眼(蜻蜒)和叠像眼(三化螟)的小眼构造有何

特点?

b.观察蜻蜓视叶纵切片示范玻片,由外向内,依次认识视神经、神经节层、神

经外交叉、视外髓、神经内交叉、视内髓等部位。

c.薄挑蝗虫复眼面一小块,置于玻片上,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小眼面是什么形状?

为什么?

(2)听觉器官

观察蝗虫腹部第一节两侧的鼓膜听器,其外形如何?再取猛斯前足胫节基部找

出其鼓膜听器,其外形与蝗虫有何不同?

(3)嗅觉器官

取蜜蜂触角玻片观察,可在末几节上看到紧密排列的板状嗅觉器。再取蛇虫玻

片,观察其触角上的嗅觉器,注意其形状和数目。

(4)触觉器官

取家蝇平衡棒玻片,观察其棒上是否有毛状感触器,并观察其基部呈棋盘状排

列的感触器。

五、作业:

1.绘蜻蜓复眼中的一个小眼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回答观察中提出的问题。

实验六昆虫的呼吸系统和生殖器官

一'目的要求:

了解昆虫的呼吸系统和两性生殖器官的构造

二'材料:

家蚕、粘虫、蝇、蚊等的幼虫、蚊蛹浸渍标本,红娘华、蝗虫雌、雄浸渍标本,

稻纵卷叶螟雌蛾交配囊内精珠示范标本。蜻蜒稚虫和蝗虫精巢玻片标本。

三、工具:

体视显微镜、蜡盘、解剖剪、解剖针、镜子、大头针。

四、观察:

1.昆虫的呼吸系统

A.气门的位置、形状及构造

取蝗虫一头,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其胸部和腹部的气门,并注意其位置、形状和

数目多少?然后再观察中胸气门的瓣状构造,它是属哪一关闭类型的气门?

取粘虫幼虫一头,观察其气门的位置、形状和数目及其构造属哪一类关闭类型

的气门?再观察家蚕或鳞翅目幼虫气门装片,注意其外围有一圈黑色而硬化的围气

门片,中央为栅状的过滤机构。

观察家蚕的气门内闭式关闭装置的示范装片标本,注意其一边是闭弓,另一边

是闭杆,杆上连有闭肌。

B.气管的分布、排列及气门气管壁的构造

取家蚕幼虫一头,用解剖剪沿背中线剪开,即可见其气管分布和排列,观察每

一个气门内有一纵气管,气门与气管丛间的一小段既粗且短的为气门气管。每一侧

的各个气门气管之间,由一条纵走的气管连接,称侧气管干,每一气管丛分出向背

面伸的为背气管,向腹面伸的为腹气管,向中央伸的为脏气管,取去消化道还可见

腹部的气管接索。

用家蚕的气管装片,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气管壁构造,注意气管壁上的螺旋丝

和管壁细胞核。

C.气门的分布类型

昆虫因气门对数、位置的不同,而分若干气门类型,观察蝗虫、粘虫幼虫、蚊

幼虫、蚊蛹、蝇幼虫各有几对气门?分布在什么位置,属何种类型?

观察红娘华的呼吸管,蜻蜓稚虫的直肠鲤示范标本。

2.生殖器官的构造

(1)雄性生殖器官的基本构造

a.取雌或雄蝗虫一头,用侧剖法固定于蜡盘上,加水浸没虫体,然后观察(每

组一人解剖雌虫,一人剖雄虫,互相交换观察)。

观察睾丸的形状和位置,指出输精管与射精管和贮精囊的部位及其附腺的所在

位置和开口的地方。

b.精巢构造

观察蝗虫精巢或玉米螟精巢示范纵切玻片,可见其由许多精管组成,外包结缔

膜。每一条精管内又含若干个育精囊,从端部到基部可以看到发育程度不同的性细

胞,在生殖区内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小形、核大、几乎占细胞的全部,染

色质多),此区育精囊尚未形成。生长区内为精母细胞(大形、核中位、染色质少),

包于育精囊内。成熟区为精细胞(精细胞较小,核占大部分,染色质较少)。转化

区内可见精细胞和成束的精子,有时可见到精细胞转变为精子的过程。

c.精珠(包)的构造(示范)

观察稻纵卷叶螟的精珠标本,分三部分:

①精珠体,膨大,呈球状,内贮精子。

②精珠颈,细长弯曲。

③精珠系带,位于精珠颈端附近的角状外突。

(2)雌性生殖系统的基本构造

观察雌蝗虫卵巢的位置、形状,指出输卵管的部位、附腺连接处、受精囊的开

口及其形状(与同组同学交换观察)。

五、作业:

1.绘蝗虫雌性或雄性生殖器官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回答观察中提出的问题。

实验七昆虫纲分目

一、目的

1.掌握昆虫纲各目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熟悉和掌握检索表使用方法。

二'材料

衣鱼、跳虫、蜉峭、蜻蜓、石蝇、足丝蚁、嵋嫂、蜚嫌、齿蛉(鱼蛉)、白蚁、

螳螂、竹节虫、蝗虫、啮虫、鸡虱(玻片)、草蛉、石蛾、蚤目(玻片)、蝎蛉、

蓟马(玻片)、蝉、荔蜻、金龟子、石蛾、菜粉蝶、蜜蜂、家蝇标本。

三、用具

体视显微镜、解剖针、镜子、载玻片、生物显微镜

四、观察:

1.观察各目成虫标本,运用检索表鉴别各属何目?主要特征是什么?

2.观察原尾目、双尾目、竹节虫目、广翅目、捻翅目、长翅目示范标本。

3.检索蜻象、金龟子、胡蜂、蜚蟆、蛾蜡蝉各属什么目?

五、思考题

1.双项式检索表的特点。

2.编制等翅目、直翅目、缨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半翅目

成虫分类检索表。

实验八等翅目、缨翅目和直翅目分科

目的要求:

1.了解等翅目、缨翅目和直翅目主要科特征。

2.学习制作检索表的方法。

二.材料:

黑翅大白蚁、家白蚁、稻蓟马、稻管蓟马、短额负蝗、棉蝗、黄脊竹蝗、中华

蚱螭、菱蝗、蠢斯、蟋蟀、蜷站等各科成虫标本。

三.用具:

体视显微镜、解剖针、镜子、载玻片、生物显微镜。

四、观察:

(一)等翅目Isoptera

特征:体小、软弱、暗色或乳白色;触角串珠状,典型咀嚼式口器。前后翅形

状相似,长形膜质,休息时平置于腹部背面,翅基部有一横缝,又叫肩缝,翅易由

此脱落,跑节4-5节,尾须短。

1.白蚁科Termitidae

有单眼和因;前胸背板狭窄,前中部隆起;前后翅鳞等长,翅面网纹少,翅缘

及翅面有毛,后方翅脉明显,工蚁和兵蚁前胸背板马鞍形,黑翅土白蚁兵蚁的左上

领有1明显的齿。如黑翅土白蚁。

2.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

有单眼和卤;前胸背板平坦并窄于头部;兵蚁上颗基部有锯齿,工蚊和兵蚁前胸背

板扁平,前翅翅鳞大于后翅翅磷,翅面无毛有网纹,如家白蚁。

蓟马科+,管蓟马科+,

图8T缨翅目分科

(二)缨翅目Thysanoptera

特征:体小、细长,不对称的刺吸式口器,又称“锂吸式口器”,右上颗退化

或消失,触角6-9节,翅狭长,翅脉少或无翅脉,翅缘具密而长的缨毛,足短小,

跑节1-2节,末端有一明显而能伸缩的泡,无尾须。

3.蓟马科Thripidae属锥尾亚目

触角6-8节,雌虫产卵管向下弯(与纹蓟马科相区别)。如稻蓟马、豆蓟马等。

4.管蓟马科Phloeothripidae属管尾亚目

触角7-8节,雌虫无产卵器,腹未呈管状,翅面光滑无毛,前翅没有翅纹,如

稻管蓟马等。

(三)直翅目Orthoptera

I蝗亚目Acridodea(Chaelifera)地面生活,触角短;产卵器凿状,便于土壤

中产卵;跑节3节,听器在腹部第1节。

图8-2直翅目昆虫听器

A.蝗虫的腹听器B.蠢斯的足听器C.蟋蟀的足听器

(I)蝗总科Acridoidea触角明显长于前足腿节;腹部气门着生于背板下缘;

腹部第1节有鼓膜听器。

5.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

体小到中型,头部圆锥形,颜面极倾斜,与头顶成锐角;颜隆起具纵沟,头顶

前端中央具纵沟,触角剑状;前胸背板平坦;前胸腹板突瘤状或在前缘呈领状;鼓

膜器发达。如短额负蝗等。

6.斑腿蝗科Catantopidae

触角丝状;头顶中央前缘缺细纵沟;体表常光滑;后足腿节上基片长于下基片,

外侧具羽状隆线;前胸腹板具圆锥形、柱形、三角形或横片状的前胸腹板突。如棉

蝗,中华稻蝗等。

7.斑翅蝗科Oedipodidae

触角丝状,无前胸腹板突;前翅有中闰脉,其上具发音齿,同后足腿节内侧下

隆线摩擦发音,若缺中闰脉,或具很弱的中闰脉,其上也不具发音齿,则后足腿节

外侧上隆线的端半部具发音齿,同后翅纵脉膨大部分摩擦发音。如东亚飞蝗,黄脊

竹蝗等。

8.蝗(剑角蝗)科Acrididae

体细长,光滑,头部圆锥形或球形,颜面倾斜,与头顶成锐角;触角剑状,扁平,

从基部到端部逐渐变狭;后足腿节上基片长于下基片,外侧中区具羽状隆线;前翅

发达或呈鳞片状。如中华蚱蟠。

(II)菱蝗总科Tetrigoidea小型;前胸背板特别发达,多向后延伸覆盖腹部

全部或大部分,前翅鳞片状或缺如,后翅发达;无听器。

9.菱蝗(蚱)科Tetrigidae

体小型,触角短;前胸背板向后极度伸长。前、中足跑节2节,后足跑节3节;

无听器。如蔗菱蝗等。

II蠡斯亚目Tettigonioidea体多绿色,触角丝状,细长,一般比体长或与体等

长;跑节4节或3节;听器在前足胫节上;产卵器发达。

(III)—斯总科Tettigonioidea

10.蠡斯科Tettigoniidae

触角长于体长;雄虫前翅有音铿和镜膜,2翅可摩擦发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

部;跑节4节;产卵器刀状或剑状;多为植食性,少数肉食性。如尖尾蠡斯等。

(IV)蟋蟀总科Gcdloidea

11.蟋蟀科Gry11idae

触角长于或等于体长,跑节3节;产卵器长矛状或时针状;尾须长,不分节。

雄虫前翅有音锂、刮器和镜膜,可摩擦发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如大蟋蟀(土

狗),油葫芦等。

III蟋站亚目Gryllotalpodea

(V)蛟虫古总科Gryllotalpoidea

12.蟋虫古科Gryllotalpidae

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粗壮,胫节阔而有4齿,跑节基部有2齿;适于

挖土和切断植物根部;前翅短,发音器不发达,后翅长,伸出腹末如尾状;听器位

于前足胫节,状如裂缝,产卵器不外露。如东方蟋站等。

五'作业:

编制直翅目斑翅蝗科、蠡斯科、蟋蟀科、蟋蛀科分科检索表。

实验九半翅目分科(一)

一、目的要求:

认识半翅目异翅亚目主要科特征。

二、材料:

半翅目主要科成虫标本。

三'用具:

体视显微镜、解剖针、镶子、载玻片、生物显微镜。

四、观察

半翅目Hemiptera

特征:以荔枝蜻为代表观察半翅目特征,可见其头式为后口式,口器为刺吸式,

着生于头的前方,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前胸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呈倒三角

形;在后胸腹面,后足的外侧前方各有一个臭腺开口。

图9T半翅目成虫特征

A.体腹面观B.体背面观C.假爪垫

图9-2半翅目前翅

I显角亚目Gymnocerata(陆栖类)

触角长于头部,由虫体背面可见。

1.蜻科Pentatomidae

触角5节(少数4节),喙4节,中胸小盾片发达,呈三角形,盖及腹部一半。

稻绿蜡、荔枝蜻等。

2.盾靖科Scu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