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块检测试卷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块检测试卷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块检测试卷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块检测试卷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块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块检测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块检测验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述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论证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C

2.B

3.D

4.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5.①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社会科学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综合能力。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中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

⑶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据作用的能力。论据即议论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所以说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论据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⑸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A.概念理解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B.“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原文为“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表述错误,对人类地位的界定错误。原文为“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言下之意,“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点是错误的。)

故解析为:C。

2.ACD无误。

B对二者观点异同的判断分析不当。事实上,二者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的观点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与材料二所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是一致的。

故解析为:B。

3.ABC无误。

D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D项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强调君子应具有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故解析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角度”就是用事理去证明“角度不同则观感也不同”道理,其目的在于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全面地了解该事物。谈意义(作用)是常用的论证角度。意义分为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积极意义有正面强调的作用,消极意义有反面烘托的作用。

材料二采取总分总的结构,首句: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即中心论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说明立足点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的科学事实,从正面论述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即地球正因有了生命才能成为地球,生命正因有地球才得以生存;

材料三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这是从反面论述了人类不能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以为是主宰和统治者,而导致环境危机出现。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论证角度出发,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一讲述了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尽物之性”,启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

材料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启示我们要了解自然,善待地球,善待生命,保护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

材料三指出“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最终必会祸及自身,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雪(节选)

敌机正在云层里盘旋,找寻着目标。江的两岸,保护桥梁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在射击着,传来急促的剧烈的声音,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的红色的火星。

车子一辆接着一辆,慢慢地驶上了刚修好的桥。但刘强的车被管理桥头的一位工兵连长拦住了。工兵连长说,必须排好队按次序前进,因此,刘强应该退到大公路上去排队,否则就要等待已经排成一队的车辆过完。

“我来交涉去!”王德贵理直气壮地叫着,打开车门抱着孩子出去了。

刘强疲困地坐在那里,他听见小王说:“同志,你想想吧,这并不是我们不遵守,……我们的司机负伤了,我们一台车并不妨碍大家呀!”

他又听见那工兵连长的非常疲劳的、冷淡的声音:“不遵守制度就妨碍大家……”

“小王,回来!”刘强有点烦躁又严厉地说,“遵守制度吧!”

王德贵没有来得及回答,他的怀里的,被他包在羊皮大衣里的那个男孩哇的一声哭起来了。这哭声是这么意外,大家都朝这边看着。小王一瞬间也被这哭声闹慌了,他不好意思地、赶紧地拍着孩子说:“别哭了,哭什么呀!”但立刻他的声音就不觉地变得非常柔和,他拍着孩子的屁股说:“不哭啊,宝宝,咱们马上就要过桥了。”这时候敌机又经过顶空,高射炮猛烈地射击着,可是小王没有注意到这个,人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个。

那孩子继续地哭着。工兵连长奇怪地、沉闷地问:“这是怎么搞的?你哪里弄来的这个孩子呀!”

“我弄来的?”小王激动地嚷着,“你没看见吗,咱们车上全是前面下来的朝鲜妇女!”随即他又拍着孩子的屁股,“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待着吧。”

听了一听敌机已经过去,工兵连长就打亮了手电,照见了那个在小王怀里动着四肢大哭着的、满脸眼泪的孩子,并且照见了小王那被孩子尿湿了一大片的羊皮大衣。在手电的反光里,刘强注意到工兵连长的疲乏的脸上有了一丝微笑,并且他那眼睛因讥诮和喜悦而发亮。

“这他妈的!”工兵连长讥讽地说,一下子变得生气勃勃了,“你看你这个样儿!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待着吧。你待着吧!”

“难道不是这样的?”小王叫着。

周围的人们都看着孩子。这些疲困、受冻、焦灼的战士们、司机们,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当那孩子的小手在手电的亮光里一下子扑打到小王的脸上去的时候,那个工兵连长脸上的笑容更明显了,大家于是懂得,这毛手毛脚的年轻的司机助手,为什么要求得这么理直气壮了。

工兵连长就亮着手电向车子走去,对车子照着。那些妇女们默默地迎着手电的亮光,在紧急的情况和严寒中她们是绝对沉静的。小王抱着那啼哭的孩子跟着工兵连长跑着,一边跑一边拍着孩子:“好宝宝,不哭啦,咱们这就过桥啦!啊!啊!”

工兵连长和另外的几个司机都看见了,这些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都是穿得很单薄的。

“同志……这并不是我不遵守……”小王温柔地说。

“好啦,别唱了,过去吧。”工兵连长讥讽地说,忍不住地微笑着,“什么‘好宝宝,不哭啦,过桥啦!’你这家伙滑头!”

小王快乐地叫了一声,爬上了司机台,于是这台车插入了正在行驶着的车子的行列中间。上了桥头,工兵连长和其他的司机们不由地跟着这台车走了几步,然后就站在冷风中,听着马达的吼声中传来的孩子的哭声和小王的快乐的抚爱声,大家的脸上都长久地含着安静的、满足的笑容。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比如司机刘强沉静的态度,在紧急情况下绝对沉静的妇女,大家安静目送的场景。

B.小说中的“工兵连长”“朝鲜妇女”等词语,以及文末标注的创作日期,都指向抗美援朝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C.小说中运送朝鲜妇孺的车辆过桥时受到工兵连长的无理阻拦,却在孩子的哭声中被顺利放行,情节的转折使故事富有戏剧性和趣味性。

D.小说叙述的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虽无意于渲染战争场面,但“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的红色的火星”等描写仍让人惊心动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的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是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的重要助力,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合理的铺垫。

B.小说的语言经过精心锤炼,华丽典雅、饱含热情,把一场宏大战争中的一个微小的场景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能重现在读者的眼前。

C.小说描写了很多人物形象,不论是刘强、王德贵,还是工兵连长,或者是其他司机,都在的笔下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D.小说以众人“安静的、满足的笑容”结尾,意蕴丰厚,饶有余味,同时也与文中对“微笑”“笑容”的多次描写前后呼应,更显得结构完整。

8.从语言描写的角度看,刘强、王德贵和工兵连长这三人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优秀的小说家善于抓住某一“突发的瞬间”来展示人世间的“真情”与“真相”。请据此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及其作用。

6.C

7.B

8.①刘强不愿求人放行,话语少且短句多,语调急促有力,说明他刚毅坚定、自尊心强。②王德贵为了朝鲜妇孺与人争执,说话时语气助词较多,说明他心地善良、率真冲动。③工兵连长从严格执法到同情放行,多次模仿他人口吻,说明他既严于职守,又善良风趣。

9.①在这一瞬间,战士们忘记了自身安危,将内心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寄托到孩子身上,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②在这一瞬间,战争带给百姓的巨大苦难以及保家卫国的重要性都得以凸显,这是真相的自然揭示。③抓住这一瞬间,以小见大,运用反复的手法强化了战士们英勇、善良的形象,表述了对敌人疯狂轰炸的蔑视。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

⑴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关系、环境特征等,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内容,选出恰当的解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⑶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

⑷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考虑用到的手法,分析其效果;其次思考词语运用的特点,句式特点等;还要从内容、结构方面理解语句的作用

6.ABD无误。

C“无理阻拦”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工兵连长说,必须排好队按次序前进”“不遵守制度就妨碍大家……”可知,工兵连长阻拦是因为有制度,过桥需要排队,并不是无理阻拦。

故解析为:C。

7.ACD无误。

B“华丽典雅”分析错误,文章语言平和朴实,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好宝宝,不哭啦”,并且在其他人物语言和环境的描写上,都体现了平和自然的风格。

故解析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从语言描写的角度看”这一要求,不要在解答时偏离方向。

“这就够呛了!”“回来!”“遵守制度吧!”可知刘强不愿求人放行,再联系小说中“刘强有些焦躁。但他也弄不清楚,究竟是恼怒小王还是恼怒那个不通情理的连长”“听见这个,刘强恼怒地皱起了眉头”等对刘强的心理和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话语少且短句多,语调急促有力,说明他刚毅坚定、自尊心强。

“不是我们不遵守……我们的司机负伤了,我们一台车并不妨碍大家呀!”“……那咱们就不能完成任务了呀!”“难道不是这样的?”“同志……这并不是我不遵守……”,可知王德贵为了朝鲜妇孺与人争执,说话时语气助词较多,他一直向工兵连长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合理性,试图说服工兵连长。他这样做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车上的朝鲜妇孺,为此他还有些急躁。说明他心地善良、率真冲动。

“不遵守制度就妨碍大家……”“你看你这个样儿!‘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呆着吧。’你呆着吧!”“什么,‘好宝宝,不哭啦,过桥啦!’——你这家伙滑头!”开始时工兵连长从严格执法,面对王德贵的解释无动于衷,而且用犀利的语言回答王德贵的请求。在看到朝鲜婴儿后,他的语气开始软化,到最后同情放行。期间他多次模仿他人口吻,营造出一层幽默风趣的氛围。这些都说明他既严于职守,又善良风趣。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述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抓住某一“突发的瞬间”来展示人世间的“真情”与“真相”,找到“突发的瞬间”,体会“突发的瞬间”爆发的情感。小说中的“突发的瞬间”就是小孩子的哭声引来了大家的关注。就是围绕这一瞬间展现出了世间真情及事情的真相。

“可是小王没有注意到这个,人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个”,根据前文“这哭声是这么意外,大家都朝这边看着,并且有两个战士也跑过来了;紧张的桥头上的这个小孩的哭声使得人们非常惊奇”,可知这时候是敌机在盘旋,但是在这一瞬间,战士们忘记了自身安危,将内心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寄托到孩子身上,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根据前文“这时候敌机又经过顶空,高射炮猛烈地射击着”,故事温情,但是事实不温情,甚至残酷,在这一瞬间,战争带给百姓的巨大苦难以及保家卫国的重要性都得以凸显,这是真相的自然揭示。

根据下文“这是怎么搞的?你哪里弄来的这个孩子呀!”抓住这一瞬间,以小见大,运用反复的手法,“小王没有注意到这个”“人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个”,强化了战士们英勇、善良的形象,表述了对敌人疯狂轰炸的蔑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昔赵文王喜剑,历三年,赵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太子乃与见王。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B.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C.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D.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B.赵国,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和齐国、楚国、燕国、韩国、魏国、秦国合称战国七雄。

C.太子,是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太子所居之地称为“东宫”。《诗经·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

D.庄子,姓庄,名周,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对国事加以干预,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14.从庄子对“三剑”的阐述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10.C

11.D

12.B

13.①赵文王于是让剑士们较量七天,从中挑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

②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14.示例:①要扩大眼界。三种剑代表的是三种不同的境界,眼界决定一个人作为的大小。②认清自己的位置。“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庄子认为赵文王的好剑是摆错了自己的位置。(以上两点,仅为参考,结论能从文本中得出,并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经过三年,赵国日益衰落,各国诸侯纷纷图谋攻取它。太子悝对此深感忧虑,就派人将千金送给庄子,庄子没有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面见太子),太子于是和(庄子一道)去拜见赵文王。

赵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来教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所以拿剑术来参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如何制服对手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文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我的剑法)。”

赵文王于是让剑士们较量七天,从中挑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文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

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您抵御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用的这些剑都可以。然而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说后试。”

赵文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这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文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在人前相互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文王绕着座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10.“以……为”为固定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齐岱”的意思是“齐国的泰山”,不可断开,排除A;“包以四夷”与“裹以四时”对称,中间断开,排除D。句子翻译为: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裏;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

故解析为:C。

11.D庄子为战国时期的人物。

故解析为:D。

12.A.根据原文“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可知赵文王称赞的是庄子的剑术。庄子并非真的拥有如此高超的剑术,他是为了劝诫赵文王而进行的夸张,以引起赵文王的谈话兴趣。

C.委婉错,对象错。由原文“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可知,庄子直接指出了赵文王喜好的是庶人之剑。

D.本文主旨是劝说赵文王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该做的事情。为政当无为并非不加干预、任其发展,而是指为政当顺应自然规律,统治者当去除私念。

故解析为:B。

13.①校,较量;奉,捧,拿;乃召庄子,“乃”,才。句意。

②一,一旦;封,边境;宾服,归顺,服从,“宾”亦为归顺、服从。句意。

故解析为:①赵文王于是让剑士们较量七天,从中挑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

②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1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根据庄子对三剑的具体阐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可知,三种剑代表的是三种不同的境界,眼界决定一个人作为的大小,因此我们应扩大眼界;“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庄子认为赵文王的好剑是摆错了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们应认清自己的位置。

故解析为:①要扩大眼界。三种剑代表的是三种不同的境界,眼界决定一个人作为的大小。②认清自己的位置。“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庄子认为赵文王的好剑是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①,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①泗水:古河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②徂(cú)徕(lái):山名,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两位诗人在即将离别的日子里痛饮醉别,几乎把池苑楼台登临游览遍了。

B.颔联表述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C.尾联以“飞蓬”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好友即将分离、各自漂泊的境况,含惜别之意。

D.诗以“醉别”始,干杯作结,首尾呼应,有豪放不羁的感情,也有离别的缠绵哀伤。

16.颈联的“明”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妙处。

15.D

16.①“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本句中有映亮、照亮的意思。②熠熠的海色照亮了远处的徂徕山,以动写静,用动态的海浪来映衬静态的山,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明”字写出了大海蔚蓝明丽的色彩,与远山的苍绿相映衬,展现了一幅画面开阔、色彩明丽的山水图景。③以开阔壮丽的自然美景衬托出诗人与好友真挚美好的友情(或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爽朗的胸襟)。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述效果及作用。

15.D项“有豪放不羁的感情,也有离别的缠绵哀伤”赏析错误,诗歌以“醉别”为引,通过“重”“开”“落”“明”“尽”等词的肆意渲染,衬托出诗人豪放洒脱的品格和乐观开朗的心态,虽有惜别之意但并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故解析为:D。

16.颈联大意为: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明”在这里形容词作动词,映亮、照亮。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以动态的海浪映衬静态的山色,便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山海相互映衬,海的蔚蓝之“明”,也使山的苍绿耀眼,整体带给人一种开阔、明丽的意境。在如此美景之下,自己与友人作别,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自然美与人情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开阔的艺术境界也衬托出诗人“且尽杯中酒”的豁达爽朗之情。

故解析为:①“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本句中有映亮、照亮的意思。②熠熠的海色照亮了远处的徂徕山,以动写静,用动态的海浪来映衬静态的山,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明”字写出了大海蔚蓝明丽的色彩,与远山的苍绿相映衬,展现了一幅画面开阔、色彩明丽的山水图景。③以开阔壮丽的自然美景衬托出诗人与好友真挚美好的友情(或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爽朗的胸襟)。

17.(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明自己对物质生活的态度是“,”,从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治事、学习和精神修养中去。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3)《将进酒》中表明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句子是“,”。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名句;名篇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需注意“饱”“金樽”“始”的书写。

故解析为:⑴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要选精,读得彻底,()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这种读法有如蜜蜂采蜜。好处在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奥研究,使读书成为乐事。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明代的学者吴梦祥定了一份学规:“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专心致志,痛下功夫,坚持不懈地努力,()有所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抓一阵子又放松了,必须要注意克服。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请根据文意,在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0.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18.示例: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研究。(如有其他解析,只要修改正确即可给分)

19.示例:与其;不如;如果;就;只有;才能

20.读书不能一味求多;读书不能只凭兴趣;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压缩语段;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⑴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赞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瞻前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⑶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时,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尤其是要关注新闻的导语。然后删除次要信息,最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8.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深奥研究”搭配不当,应改为“深入研究”;

第二处,“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奥研究”分句语序不当,应当先有乐趣,然后才能深入研究。

因此病句改为: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研究。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多读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可知,文段意思侧重少读,精读,因此选择“与其……不如……”。“与其……不如……”前后分句表示两种不同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中,只有一种更合适,且已经做出了取舍,前舍后取。

第二处,“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前后两个分句是假设关系,有了前文的条件,就出现了后文的结果,因此选择“如果……就……”。“如果……就……”表示前分句所假定某种情况出现(或不出现)了,就会(或者也不会、也不能)引发后分句所表述的另一种情况的出现。

第三处,“专心致志,痛下功夫,坚持不懈地努力”是“有所收获”的必要条件,因此选择“只有……才能……”是条件关系,表示条件唯一。如:只有A才B,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才”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就必须做到“只有”的条件,且条件往往是唯一的。

20.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第一段,由“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可知,语段强调读书不应贪多,而应精读,由此概括出“读书不能一味求多”。

第二段,由“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可知,文段认为读书只凭兴趣有诸多坏处,因此概括出“读书不能只凭兴趣”。

第三处,“最怕的是不能坚持,抓一阵子又放松了,必须要注意克服”可知,文段认为读书应当做到持之以恒,不应半途而废,由此概括出“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______,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

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______。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

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______。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

21.下列各项中,与画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B.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C.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21.C

22.示例: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

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熟记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标点符号分为点号、标号、符号三大类。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瞻前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21.画线句中引号的用法是强调。

A.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B.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C.引号的作用是强调。相同。

D.引号的作用是讽刺或否定。

故解析为: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首句说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通过分析层次结构,后面二句话是对前面“无数信号”的一种态度和选择。结合后一句“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可知,前一句应是和它对应的一种情况,所以第一空应是大脑对“无关紧要的线索”的态度,后文是“保持关注”,那前一句对应的应该是“忽略掉”,即可推断第一空应填“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

第二空,结合后一句“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可知,既然是“平衡行为”,前一句是“抑制信号传输”,那所填上空这一句应是“加速信号传输”才能构成“平衡行为”,即可推断第二空应填“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

最后一空,可通过后一句中的代词“这些”作为入手点判断,既然后句出现“这些常驻免疫细胞”说明前文出现了这个词语,所以才会随之出现“这些常驻免疫细胞”的表述形式。前句意思是“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结合两个判断点,此空应为论述大脑中能保持微妙平衡的原因,即可推断第三空应填“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

四、写作(60分)

23.(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漫画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漫画作文

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的基本能力。先描述下漫画。画面左下方,有一个裂为两半的蛋壳;右边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鸡(或小鸭、小鸟),小鸡嘴巴的斜上方写着“破玩意儿”。刚出壳的小鸡刚离开蛋壳,就嫌弃蛋壳,显然是瞧不起蛋壳,没有看到自己的出生曾得益于蛋壳,割裂并否定了自己与蛋壳的关系。小鸡否定蛋壳,说它是“破玩意儿”,其实是在否定自己。这反映出社会人生的一些什么现象呢?可以就事论事谈那些羽翼未丰就忘本的人或事。如果推而广之,当有深意,可以评说社会人生中的诸多现象。如:我们与父母亲情、家乡风物、中华文明、国家民族等的关系。一言以蔽之,漫画寓意是讽刺社会上“忘本”的人,他们对孕育、培养、帮助、教育过自己的父母、故乡、学校、社会、文化等,没有感激之心,不懂得回报反哺,反而轻视、看不起,甚至指责、辱骂。从小鸡的角度行文最好,从蛋壳的角度言之成理亦可。不宜从反面写,比如“打破那个墨守成规的壳子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生命”,比如“骂鸡蛋壳是一种‘破旧’(批判旧思想)”。

参考立意:

①从正面提出观点:学会(对生我养我的父母、家乡等)心怀感恩,要知恩图报,寻找并了解自己的“根”。

②从反面提出观点:不可“出壳”“忘”本,不可忘“己”所“出”,不能忘掉自己本来的境况或自身的本源,不可忘恩负义,等等。

③谈中西文化:外来文化席卷而来,很多中国人就开始妄自菲薄,看不起本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连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都以模仿西方人为荣。

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写作此类作文需要准确细致把握漫画的内容,首先是认真观察,再是结合漫画内容并联系当今生活进行分析。懂得漫画的讽刺意义,现实指向以及寓言的微言大义,小故事藏有大道理。要有意识地由物到人,由物性到人性,思考漫画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联系现实,勾连古今,参照中外,让文章从浅显走向深刻,由单薄写出丰富。观点要明确,最好不要持中立态度。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块检测验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述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论证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雪(节选)

敌机正在云层里盘旋,找寻着目标。江的两岸,保护桥梁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在射击着,传来急促的剧烈的声音,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的红色的火星。

车子一辆接着一辆,慢慢地驶上了刚修好的桥。但刘强的车被管理桥头的一位工兵连长拦住了。工兵连长说,必须排好队按次序前进,因此,刘强应该退到大公路上去排队,否则就要等待已经排成一队的车辆过完。

“我来交涉去!”王德贵理直气壮地叫着,打开车门抱着孩子出去了。

刘强疲困地坐在那里,他听见小王说:“同志,你想想吧,这并不是我们不遵守,……我们的司机负伤了,我们一台车并不妨碍大家呀!”

他又听见那工兵连长的非常疲劳的、冷淡的声音:“不遵守制度就妨碍大家……”

“小王,回来!”刘强有点烦躁又严厉地说,“遵守制度吧!”

王德贵没有来得及回答,他的怀里的,被他包在羊皮大衣里的那个男孩哇的一声哭起来了。这哭声是这么意外,大家都朝这边看着。小王一瞬间也被这哭声闹慌了,他不好意思地、赶紧地拍着孩子说:“别哭了,哭什么呀!”但立刻他的声音就不觉地变得非常柔和,他拍着孩子的屁股说:“不哭啊,宝宝,咱们马上就要过桥了。”这时候敌机又经过顶空,高射炮猛烈地射击着,可是小王没有注意到这个,人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个。

那孩子继续地哭着。工兵连长奇怪地、沉闷地问:“这是怎么搞的?你哪里弄来的这个孩子呀!”

“我弄来的?”小王激动地嚷着,“你没看见吗,咱们车上全是前面下来的朝鲜妇女!”随即他又拍着孩子的屁股,“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待着吧。”

听了一听敌机已经过去,工兵连长就打亮了手电,照见了那个在小王怀里动着四肢大哭着的、满脸眼泪的孩子,并且照见了小王那被孩子尿湿了一大片的羊皮大衣。在手电的反光里,刘强注意到工兵连长的疲乏的脸上有了一丝微笑,并且他那眼睛因讥诮和喜悦而发亮。

“这他妈的!”工兵连长讥讽地说,一下子变得生气勃勃了,“你看你这个样儿!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待着吧。你待着吧!”

“难道不是这样的?”小王叫着。

周围的人们都看着孩子。这些疲困、受冻、焦灼的战士们、司机们,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当那孩子的小手在手电的亮光里一下子扑打到小王的脸上去的时候,那个工兵连长脸上的笑容更明显了,大家于是懂得,这毛手毛脚的年轻的司机助手,为什么要求得这么理直气壮了。

工兵连长就亮着手电向车子走去,对车子照着。那些妇女们默默地迎着手电的亮光,在紧急的情况和严寒中她们是绝对沉静的。小王抱着那啼哭的孩子跟着工兵连长跑着,一边跑一边拍着孩子:“好宝宝,不哭啦,咱们这就过桥啦!啊!啊!”

工兵连长和另外的几个司机都看见了,这些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都是穿得很单薄的。

“同志……这并不是我不遵守……”小王温柔地说。

“好啦,别唱了,过去吧。”工兵连长讥讽地说,忍不住地微笑着,“什么‘好宝宝,不哭啦,过桥啦!’你这家伙滑头!”

小王快乐地叫了一声,爬上了司机台,于是这台车插入了正在行驶着的车子的行列中间。上了桥头,工兵连长和其他的司机们不由地跟着这台车走了几步,然后就站在冷风中,听着马达的吼声中传来的孩子的哭声和小王的快乐的抚爱声,大家的脸上都长久地含着安静的、满足的笑容。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比如司机刘强沉静的态度,在紧急情况下绝对沉静的妇女,大家安静目送的场景。

B.小说中的“工兵连长”“朝鲜妇女”等词语,以及文末标注的创作日期,都指向抗美援朝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C.小说中运送朝鲜妇孺的车辆过桥时受到工兵连长的无理阻拦,却在孩子的哭声中被顺利放行,情节的转折使故事富有戏剧性和趣味性。

D.小说叙述的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虽无意于渲染战争场面,但“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的红色的火星”等描写仍让人惊心动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的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是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的重要助力,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合理的铺垫。

B.小说的语言经过精心锤炼,华丽典雅、饱含热情,把一场宏大战争中的一个微小的场景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能重现在读者的眼前。

C.小说描写了很多人物形象,不论是刘强、王德贵,还是工兵连长,或者是其他司机,都在的笔下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D.小说以众人“安静的、满足的笑容”结尾,意蕴丰厚,饶有余味,同时也与文中对“微笑”“笑容”的多次描写前后呼应,更显得结构完整。

8.从语言描写的角度看,刘强、王德贵和工兵连长这三人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优秀的小说家善于抓住某一“突发的瞬间”来展示人世间的“真情”与“真相”。请据此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及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昔赵文王喜剑,历三年,赵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太子乃与见王。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B.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C.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D.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B.赵国,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和齐国、楚国、燕国、韩国、魏国、秦国合称战国七雄。

C.太子,是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太子所居之地称为“东宫”。《诗经·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

D.庄子,姓庄,名周,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对国事加以干预,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14.从庄子对“三剑”的阐述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①,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①泗水:古河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②徂(cú)徕(lái):山名,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两位诗人在即将离别的日子里痛饮醉别,几乎把池苑楼台登临游览遍了。

B.颔联表述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C.尾联以“飞蓬”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好友即将分离、各自漂泊的境况,含惜别之意。

D.诗以“醉别”始,干杯作结,首尾呼应,有豪放不羁的感情,也有离别的缠绵哀伤。

16.颈联的“明”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妙处。

17.(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明自己对物质生活的态度是“,”,从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治事、学习和精神修养中去。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3)《将进酒》中表明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二上·天心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要选精,读得彻底,()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这种读法有如蜜蜂采蜜。好处在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奥研究,使读书成为乐事。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明代的学者吴梦祥定了一份学规:“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专心致志,痛下功夫,坚持不懈地努力,()有所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抓一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