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经济学课件_第1页
通信经济学课件_第2页
通信经济学课件_第3页
通信经济学课件_第4页
通信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概論

通信經濟學研究的行業背景:通信方式(技術和網路)的演進運營體制的變化產業組織和市場結構的變化

第一節通信的起源與發展

古老的郵驛——郵政通信電信通信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約3400年前1837年1946年一、古老的”郵政”通信

通信的產生什麼是通信?中國最早的通信(3400前)—“烽可遙見,鼓可遙聞”周代(西元前700)——“郵驛”“驛傳”制度唐鼎盛時期——陸驛、水驛、水陸驛並存宋軍卒代民驛,增設“急遞鋪”Communications:sendinformationbetweentwoplacesorinanaera,road,railway,radio,telephone,television,etc.國外西元前6世紀的波斯王國也有相對發達通信“條條大路通羅馬”。——古羅馬帝國的通信很發達,在其奴隸制鼎盛時期,全國通信網絡總長8萬公里《後漢書,西域傳》:“十裏一亭,三十裏一置”結論有組織的通信活動源於軍事和政權建立的需要我國古代民間通信——約始於唐朝“驛驢”、“飛錢”“麻鄉約”、“僑批局”民信局(明永樂年間)近代中國郵政——大清郵政現代(當代)郵政——建國後郵政通信手段的變化受制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準古代郵驛——人力、畜力(郵驛)近代郵政——蒸汽機、電力現代郵政——電子郵政二、電信通信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最早的電信通信技術莫爾斯電報——1835-1837(美國)1843年在國會的資助下架設了華盛頓與巴爾的摩之間一條64公里長的電報線路。1858年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敷設成功,同年8月12日在美國和英國間傳送了越洋有線電報。電報的發明,把人們想要傳遞的資訊以每秒30萬公里的速度傳向遠方。這是人類資訊史上劃時代的創舉。電話通信1876—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發明了電話。1877年,貝爾及合夥人成立了貝爾電話公司,最初電話用戶778戶,當年年底增到3000戶,三年後10萬戶,20年後,僅美國投入使用的電話機總數達到140萬部。AlexanderGrahamBell無線電通信1895年5月7日,年僅36歲的波波夫在彼德堡的俄國物理化學會的物理分會上,當眾展示了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和雷布金在俄國物理化學協會的年會上,操縱他們自已製作的無線電收發信機,作了用無線電傳送莫爾斯電碼的表演。雖然當時的通信距離中只有250米,但它畢竟是世界上最早通過無線電傳送的有明確內容的電報。同年6月,年方21的義大利青年馬可尼也發明了無線電收報機,並在英國取得了專利。當時通信距離只有30米。波波夫的無線電接收機交換技術從1889年到1891年,美國堪薩斯城一家殯儀館的老闆阿爾蒙.B.史端喬,潛心研究一種能自動接線的交換機,結果他成功了。1891年3月10日,他獲得了發明“步進制自動電話接線器”的專利權。1892年11月3日,用史端喬發明的接線器製成的“步進制自動電話交換機”在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拉波特城投入使用,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個自動電話局。從此,電話通信跨入了一個新時代。

20世紀的通信20世紀,自動電話的大踏步發展從步進制——縱橫制——程式控制交換由於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迅速發展以及電腦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的日益發展,電話通信技術也在一步步從模擬——向數位化的方向發展。

1990年數字技術創造出在一對線上能傳送30240路電話的脈碼調製系統。使電話通信得以向高速、大容量、長距離的方向發展。短波和微波通信1915年首次成功地實現了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話通信1927年在美國和英國之間開通了商用無線電話。當時的越洋無線電話通信是利用短波無線電波能從電離層折射返回地面這一特性。30年代發現了超短波,40年代發現了微波。超短波和微波具有直線傳播的特性,能穿過電離層;人們利用這種特性開發了多路無線接力通信。超短波接力通信可以傳送30路以下的電話;微波接力通信可以傳送幾千路電話,還可以用來傳送彩色電視。衛星通信、蜂窩移動通信衛星通信(1958)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或衛星轉發器的微波通信。衛星通信可以在大面積範圍內進行高質量的通信,已經成為全球遠距離和洲際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70年代後期出現的蜂窩式移動電話系統(模擬),是無線電話的重大發展,迅速在世界各國投入使用。移動通信90年代後,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是以數字傳輸、時分多址或碼分多址為主體技術。如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歐洲GSM制式。近年來,世界各移動通信設備製造商和運營商已從對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概念認同階段進入到具體的設計、規劃和實施階段。目前國際上承認的3G標準:歐洲W-CDMA;美國、日本、韓國支持的CDMA2000;中國的TD-SCDMA.光通信技術為通信提供了強大的傳輸通道1966年英籍華人高錕博士發明光纖技術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用高純石英生產出世界上第一根耗損率為每公里20分貝的套層光纖,開創了光纖通信的新篇章,使通信光纖研究躍進了一大步。一根光纖可以傳輸150萬路電話和2萬套電視。1976年日本在大孤附近的奈良縣開始籌建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用光纜實現光通信的實驗區,到1978年7月已擁有300個用戶。到90年代,光纖的傳輸速率已經達到了每秒T比特級;“T”是什麼概念呢?T數量級為10的12次方,1Tbit/s的速率意味著我們可以用一對只有頭髮絲1/10粗細的光纖在1秒鐘之內將300年的泰晤士報傳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或者同時傳送10萬路電視節目,或同時通1200萬路電話。試想如果像電纜那樣把十幾根或上百根光纖組成光纜(即空間複用),再使用波分複用技術,其通信容量就會大得驚人。

傳輸線路傳輸話路數平衡電纜3,000微波50,000同軸電纜100,000毫米波導管300,000光纜5,000,000以上體積和重量上的優勢光纖通信在體積和重量上的優勢:相同話路的光纜要比電纜輕90%~95%而直徑不到電纜的五分之一通21000話路的900對雙絞線,其直徑為3英寸,重量為8噸/公里;通訊量為其十倍的光纜,直徑僅0.5英寸,重量僅450磅/公里。

三、資訊通信技術的發展電腦技術1946年

世界第一臺電子電腦ENICA正式宣告誕生。基礎技術1947年電晶體發明1958年――1959年,積體電路研製成功。1971年

美國英特爾公司的工程師霍夫把2250個電晶體集成到一塊米粒大小的矽片上,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大規模積體電路。摩爾定律積體電路晶片的集成度每12—18個月翻一番INTERNET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署(ARPA)出資興建了用於支持軍事研究的電腦網絡ARPANET。這個只有四個節點的網路,就是今天IETERNET的前身。

TCP/IP技術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網(NSFNET)建立,採用了TCP/IP協議。1989年該網向公眾開放,轉向民用和商用,從而使INTERNET成為全球重要的通信骨幹網。互聯網商用後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成為集語音、數據、視像通信為一體的新型通信方式。聯網電腦用戶每15個月翻一番網上業務量每100天增加一倍94年全球聯網用戶不足300萬,2000年達到2億,增長67倍93年WEB站點130個,2000年1700萬個,增幅100萬倍1993年美國資訊高速公路計畫宣佈建立國家資訊基礎設施NII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和建立本國的NII,從而極大地推動了電腦網絡技術的發展,使電腦網絡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第二節通信網絡的演進

古老的郵驛——現代郵政通信電信通信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約3400年前1837年電報1876年電話1946年電腦80年INTERNET通信網絡通信網絡的演進通信網的概念

通信網絡,就是指由多個通信點和通信鏈路,按照一定的組織形式所構成的通信系統的統一體。通信網絡的構成要素通信點:通信點又分為通信端點和網中的通信節點。通信線路:構成通信網中點與點之間的資訊傳遞通道。傳統的通信網相對獨立、分割運行的網路郵政實物傳遞網、電話網、數據網、廣播網、電視網現代通信網行業界限逐漸模糊,網路逐步融合(三網融合)NGN通信網的組織的基本形式

網型網星型網複合網蜂窩網

環型網匯流排型網樹型網網型網星型網環型網匯流排型網複合網樹型網蜂窩網一、郵政通信網示意圖

郵政實物傳遞網網路分級和分類分級:全國幹線網,省網,郵區運遞網分類(按照傳遞速度):快件網,普件網郵區中心局郵區中心局郵政綜合電腦網郵政綜合電腦網的構成

郵政綜合電腦網是採集、處理、傳輸。應用、存儲資訊的智能網路。它由物理網路和軟體系統兩大部分組成。

郵政綜合網的物理結構

骨幹網由全國資訊中心節點和31個省資訊中心節點用2Mbit/s電路連接而成。省內網由省內各中心局資訊中心交換機(設定為C3)經nx64kbit/sDDN電路連接而成。局域網全國郵政資訊中心局域網、省資訊中心局域網、郵區中心局域網和支局局域網。軟體系統:電腦網絡中完成資訊採集、處理、應用、存儲功能的軟體系統。

二、我國固定電話網等級結構圖

用戶終端

本地電話網

長途電話網

至國際局出口

迂回路由

直達路由

c1-c4

長途交換中心

c5端局

Tm接匯局

c1c2c3c4c5c5網路結構簡化、複雜一張網變成?固定電話網的結構簡化

用戶終端

擴大化本地電話網

長途電話網

至國際局出口

迂回路由

直達路由

c1-c4

長途交換中心

c5端局

Tm接匯局

c1c2c3c4c5c5DC1DC2接入網駐地網駐地網三、移動通信系統的構成圖市話網(PSTN)

移動網(PLMN)

BS手機

市話用戶

市話局

MSCBS“有線”BS1G2G2.5G3G。。。四、數據通信系統的基本構成圖數據輸入輸出設備傳輸控制器器數據終端設備數據電路終接設備數據電路終接設備傳輸通道通信控制器中央處理機電腦系統數據電路

數據鏈路

INTERNET結構示意圖

IP本地網A1區域網亞太主幹網洲際通信幹線洲際通信幹線美國主幹網歐洲主幹網DCB本地令牌匯流排網本地令牌網本地以太網國家網IP路由器SNA網隧道五、

通信網的互聯互通(方式1:網關互聯)網路1網路2網關互聯點(ITU)互聯互通:電信業務經營者把他們的設備、網路、業務連接起來,使用戶能夠呼叫其他電信業務經營者的用戶,使用其他電信業務經營者的業務。通信網的互聯互通(方式2:接入)

本地接入點六、下一代通信網(NGN)

PSTN/PLMN&

IN(CAMEL)3GUTRANiPAS

PBXV5ANIPphone/iADPOTSUTAGUTMGUTSGUTTMGUT3G

MG+GatewayLayerCoreSwitchControlLayerServiceLayermSwitchNMSmSwitchOSSUTOSAParlayGatewayParlayAPI

basedASUTiSCP

(IN&CAMEL)UTVAS

ServersUTSLR(VLR/HLR)UTPSCServermSwitch

CallServerManagedIPNetwork

ISM(IPBasedSwitchingModuel)電信業務特徵的發展多媒體通信寬頻接入統一號碼網路管理、業務管理和代理電信業務結構的發展有品質保證的網路基礎承載與會話分離、會話與業務分離的軟交換電信業務平臺的發展具有內部通信和管理機制的多層業務運行平臺和業務開發平臺承載層、會話層、業務能力層、應用層平臺及其相應的業務創建和管理平臺開放的、規模、能力、層次和業務可增長的動態業務運行平臺未來電信技術和業務的發展第三節通信技術發展引發的變化1、通信水準不斷提高更加便捷(自然力-機械力-電流-光速)業務多樣化(實物寄遞-話音-數據-多媒體-流媒體)服務人性化(官方-民間;固定-移動;少選擇-多選擇)結論:通信水準依存於社會生產力水準的發展通信技術創新,加速通信業發展進程問題?當前,技術還能驅動嗎?銥星系統PHS小靈通技術3G2、現代通信的內涵較以往發生的變化

古老的郵驛——現代郵政通信電信通信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通信的概念?通信-資訊通信約3400年前1837年1946年問題?郵政通信的發展方向?電信企業要不要提供資訊服務?網業分離?3、通信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變化農業時代通信主要為統治者服務工業時代通信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條件資訊時代通信成為社會基礎設施4、通信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具體表現:傳統劃分清晰的產業界限模糊通信——資訊通信產業產業結構(產業價值鏈)縱向裂變橫向膨脹產業運營體制和市場結構熱點問題:電信產業價值鏈分析基礎網路技術提供設備製造

虛擬運營商

代理商,零售商內容提供

應用服務

服務集成

客戶管道

客戶電信運營商設備製造演變通信產業價值網設備技術設備技術基礎網路BAC設備技術接入駐地網?客戶產品使用價值產品價值駐地網系統集成內容服務4、對通信經濟理論的再認識對通信產業經濟特點的再認識對市場競爭的再認識對管制政策的再認識對資訊通信業的發展政策的再認識。。。第一章通信的起源與發展

古老的郵政通信約於西元前16—前11世紀的殷商時期(奴隸社會)就有“烽可遙見,鼓可遙聞”的記載西元前700多年周代,出現郵驛制度史載西元前6世紀的波斯王國也有相對發達通信西元1世紀,古羅馬帝國的通信很發達,在其奴隸制鼎盛時期,全國通信網絡總長8萬公理有組織的通信活動源於軍事和政權建立的需要郵政通信的發展從為統治者服務——民間通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通信手段日益先進,速度得以提高人力——畜力(郵驛)——蒸汽機——電力生產組織,管理方面逐步發生變革我國郵政通信的歷史沿革古代郵驛

古代民間通信-約始於唐朝“驛驢”、“飛錢”、“麻鄉約”、“僑批局”近代中國郵政最早的“客郵”大清郵政官局辛亥革命(1911)-中華郵政

共產黨領導下的“赤色郵政”

建國以來人民郵政事業的發展-郵電合一1998年郵電分營

世界郵政大事記郵票和明信片的誕生1840年,英國人羅蘭·希爾宣導:所有一定重量的國內信函,不管發運路程遠近,其郵資統一為一個便士。同時,用以證明郵資已付的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郵票誕生。1870年,瑞士郵政發行明信片,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當時被稱作“卡片函件”。萬國郵聯的成立1874年9月15日,22個國家的代表在瑞士伯爾尼集會,至10月9日簽署了創立郵政總聯盟的伯爾尼條約,標誌著萬國郵聯的誕生。後來10月9日又被確定為“世界郵政日”。1914年3月1日,中國加入了萬國郵聯。1947年,萬國郵聯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郵遞區號1963年,美國郵政推行郵區改進計畫,為郵局或都市主要的投遞站賦予五位數的ZIP編碼,與相應的地址對應。這一舉措開了郵遞區號制度的先河,大大提高了郵政生產和服務的效率,並為世界其他國家所仿效。

郵政企業化改革1969年,英國郵政實施郵政企業化行動,郵政事業與政府分離,成為國營公司。英國郵政在公司體制下運行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業績,成為通過公司化改革而獲利的典型。英國郵政的企業化改革開世界郵政改革之先河,世界各國郵政紛紛跟進,陸續走上公司化道路。郵政國際化發展一九九七年,荷蘭郵政與TNT跨國速遞公司合併,成立TNT郵政集團,拉開了郵政兼併重組的序幕,世界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對世界郵政的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

電信的產生1837年美國畫家莫爾斯製成一臺由手工操作開閉電路的發報裝置,稱它為電報機。同時利用使電流交替地通電和切斷產生不同的信號,發明了著名的莫爾斯電碼。1843年在國會的資助下架設了華盛頓與巴爾的摩之間一條64公里長的電報線路。1858年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敷設成功,同年8月12日在美國和英國間傳送了越洋有線電報。電報通信電報的發明,把人們想要傳遞的資訊以每秒30萬公里的速度傳向遠方。這是人類資訊史

上劃時代的創舉。電話通信英國蘇格蘭人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貝爾發明電話後的第二年,在波士頓設的第一條電話線路開通了,這溝通了查爾期·威廉期先生的各工廠和他在薩默維爾私人住宅之間的聯繫。也就在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電話給《波士頓環球報》發送了新聞消息,從此開始了公眾使用電話的時代。無線電通信1895年5月7日,年僅36歲的波波夫在彼德堡的俄國物理化學會的物理分會上,當眾展示了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和雷布金在俄國物理化學協會的年會上,操縱他們自已製作的無線電收發信機,作了用無線電傳送莫爾斯電碼的表演。雖然當時的通信距離中只有250米,但它畢竟是世界上最早通過無線電傳送的有明確內容的電報。同年的6月,年方21的義大利青年馬可尼也發明了無線電收報機,並在英國取得了專利。當時通信距離只有30米。交換技術從1889年到1891年,美國堪薩斯城一家殯儀館的老闆阿爾蒙.B.史端喬,潛心研究一種能自動接線的交換機,結果他成功了。1891年3月10日,他獲得了發明“步進制自動電話接線器”的專利權。1892年11月3日,用史端喬發明的接線器製成的“步進制自動電話交換機”在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拉波特城投入使用,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個自動電話局。從此,電話通信跨入了一個新時代。

20世紀,自動電話的大踏步發展。從步進制——縱橫制——程式控制交換由於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迅速發展以及電腦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的日益發展,電話通信技術也在一步步從模擬——向數位化的方向發展。

1990年數字技術創造出在一對線上能傳送30240路電話的脈碼調製系統。使電話通信得以向高速、大容量、長距離的方向發展。短波和微波通信1915年首次成功地實現了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話通信1927年在美國和英國之間開通了商用無線電話。當時的越洋無線電話通信是利用短波無線電波能從電離層折射返回地面這一特性。30年代發現了超短波,40年代發現了微波。超短波和微波具有直線傳播的特性,能穿過電離層;人們利用這種特性開發了多路無線接力通信。超短波接力通信可以傳送30路以下的電話;微波接力通信可以傳送幾千路電話,還可以用來傳送彩色電視。衛星通信、蜂窩移動通信衛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或衛星轉發器的微波通信。衛星通信可以在大面積範圍內進行高質量的通信,已經成為全球遠距離和洲際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70年代後期出現的蜂窩式移動電話系統(模擬),是無線電話的重大發展,迅速在世界各國投入使用。移動通信90年代後,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是以數字傳輸、時分多址或碼分多址為主體技術。如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歐洲GSM制式。近年來,世界各移動通信設備製造商和運營商已從對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概念認同階段進入到具體的設計、規劃和實施階段。目前國際上承認的3G標準:歐洲W-CDMA;美國、日本、韓國支持的CDMA2000;中國的TD-SCDMA.電腦技術及INTERNET1946年

世界第一臺電子電腦ENICA正式宣告誕生。1958年――1959年,積體電路研製成功。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署(ARPA)出資興建了用於支持軍事研究的電腦網絡ARPANET。這個只有四個節點的網路,就是今天IETERNET的前身。1971年

美國英特爾公司的工程師霍夫把2250個電晶體集成到一塊米粒大小的矽片上,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大規模積體電路。

八十年代初,隨著PC個人微機應用的推廣,PC聯網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各種基於PC互聯的微機局域網紛紛出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84年正式頒佈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國際標準,使電腦網絡體系結構實現了標準化。進入90年代,電腦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建立在電腦和網路技術基礎上的電腦網絡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佈建立國家資訊基礎設施NII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和建立本國的NII,從而極大地推動了電腦網絡技術的發展,使電腦網絡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光通信1966年英籍華人高錕博士首次明確提出利用光導纖維進行鐳射通信的設想,並為此獲得了1979年5月由瑞士國王頒發的國際伊利申通信獎金。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用高純石英生產出世界上第一根耗損率為每公里20分貝的套層光纖,開創了光纖通信的新篇章,使通信光纖研究躍進了一大步。一根光纖可以傳輸150萬路電話和2萬套電視。1976年日本在大孤附近的奈良縣開始籌建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用光纜實現光通信的實驗區,到1978年7月已擁有300個用戶。

到90年代,光纖的傳輸速率已經達到了每秒T比特級;“T”是什麼概念呢?T數量級為10的12次方,1Tbit/s的速率意味著我們可以用一對只有頭髮絲1/10粗細的光纖在1秒鐘之內將300年的泰晤士報傳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或者同時傳送10萬路電視節目,或同時通1200萬路電話。試想如果像電纜那樣把十幾根或上百根光纖組成光纜(即空間複用),再使用波分複用技術,其通信容量就會大得驚人。

傳輸線路傳輸話路數平衡電纜3,000微波50,000同軸電纜100,000毫米波導管300,000光纜5,000,000以上體積和重量上的優勢下麵的數據將說明光纖通信在體積和重量上的優勢:相同話路的光纜要比電纜輕90%~95%(光纜重量僅為電纜重量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而直徑不到電纜的五分之一。通2萬1千話路的900對雙絞線,其直徑為3英寸,重量為8噸/公里;通訊量為其十倍的光纜,直徑僅0.5英寸,重量僅450磅/公里。

我國電信通信的歷史沿革1949年以前: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的通信1949———1978:比美國落後75年

1979———1985:國民經濟最薄弱環節

1986—現在:建成世界最大通信網

伴隨著電信技術進步的腳步電信市場結構多種運營主體出現多種業務提供方式世界通信業的發展趨勢通信技術進步帶來了什麼?通信水準的提高通信產業的發展壯大生產組織管理形態的變革運營體制的變革市場結構的變革一系列新的經濟管理問題。。。通信業發展靠技術還是靠需求驅動?

技術創新新技術的採用作業參觀後,就你感興趣的議題寫一篇短文。第二章通信產業的經濟特徵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第一節通信業的產業屬性

第二節通信產業經濟特徵分析

第三節通信業與社會資訊化第一節通信業的產業屬性 主要內容產業劃分理論的發展

資訊產業的內容

通信業範圍的界定

通信業的產業屬性

關於產業(Industry)產業——《現代漢語詞典》指不動產,如私有的土地、房屋、工廠等產業,這是從法學的角度來解釋的產業;指工業,如產業工人、產業部門、產業革命等,這是從歷史和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產業。古典經濟學產業的主要內容是指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如農業、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等)1、產業劃分理論的發展在產業經濟學中: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企業)經濟活動的集合。產業具有以下某種同類屬性和特徵:需求角度:具有同類或相互密切競爭關係和替代關係的產品或服務供給角度:具有類似的生產技術、生產過程、生產工藝等特徵的物質生產活動或類似經濟性質的服務活動產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人類社會發展初期的三次社會分工原始公社的新石器時代: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原始公社末期: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奴隸社會初期:商業逐漸從農業、手工業中分離恩格斯18世紀以來的三次產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產業革命手工業——機器大工業20世紀初期:第二次產業革命新興產業湧現:鋼鐵、鐵路、石油、化工得到大發展20世紀50年代:第三次產業革命資訊產業崛起,資訊技術廣泛應用,產業內部分工細化,新的產業出現產業分類理論產業分類是一種分析經濟運行的方法,方法服務於目的,目的不同,分類方法不同1758年魁奈的《經濟表》馬克思的兩大部類理論三次產業劃分理論(克拉克)四次產業劃分理論(馬克.波拉特)兩大部類分類法——馬克思馬克思為了揭示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和剩餘價值產生的秘密,對社會再生產過程進行剖析時所用的一種產業分類方法Ⅰ生產資料Ⅱ消費資料實踐中前蘇聯的農輕重分類法我國1988年以前的國民經濟分類統計方法三次產業分類(1935-1940)Fisher--Clark產業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是西方產業分類研究中的最重要的分類法之一,是指按國民經濟各部門按生產過程的特徵和產品性質劃分的一種國民經濟結構分類和統計的方法。該分類方法以經濟活動與自然界的關係為依據。第一產業(PrimaryIndustry):農業第二產業(SecondaryIndustry):工業第三產業(TertiaryIndustry):服務業中國三次產業劃分新規定

2003/5/14國家統計局關於印發《三次產業劃分規定》的通知(國統字[2003]14號)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是指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其中:第三產業內容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資訊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四次產業劃分——資訊產業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Machlup——《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首次提出知識產業和資訊服務概念。“知識產業是一類為他人或者自己所用而生產知識、從事資訊服務或生產資訊產品的機構——廠商、單位、組織和部門或其中的班組,有時是個人和家庭”。其知識產業包括教育、研究與開發、通信媒介、資訊設備、資訊服務五大部分。《資訊經濟:定義與測量》

——马克·波拉特1977年,美國商業部資助Mark·

Porat的研究,出版了的九卷研究報告《TheInformationEconomy》。提出了資訊產業的基本概念和整體框架,形成自己獨特的分類體系。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第四產業——資訊產業劃分依據和資訊產業內容:根據各種經濟活動與資訊的形態轉換的相關度確定資訊產業,包括:第一資訊部門第二資訊部門第一資訊部門是直接向市場提供資訊產品和資訊服務的產業。主要包括:電腦製造、電信、印刷、大眾傳播媒介、廣告宣傳、會計工作、教育等。第二資訊部門是資訊生產僅供自身消費的大部分政府公共部門和一切私人企業的管理部門。這是因為,在政府部門和各種企事業部門內部也存在著資訊勞動、資訊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它們在本質上與一級資訊部門沒有什麼區別,但這些具有經濟意義的活動,其價值是通過非商品化形式,不通過市場交換,而是通過分配實現的。

第一資訊部門第二資訊部門知識生產和具有發明性質的行業資訊分配與通信產業金融和保險等風險經營業市場調查和協調性產業資訊處理與傳輸產業資訊產品製造業郵政、教育等政府公共產業基礎設施政府公共部門民間管理部門2、資訊產業內容(國內的研究)廣義觀點:資訊產業是指一切與資訊生產、流通、利用有關的產業,不僅包括資訊服務和資訊技術,而且包括科研、教育、出版、新聞、廣告、金融等各部門。狹義觀點:資訊產業是指從事資訊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資訊設備與器件的製造,以及為經濟發展和公共社會的需求提供資訊服務的綜合性生產活動和基礎結構。我國的電子資訊產業包含的主要內容有四大部分:即電子資訊設備製造業、軟體業、通信和資訊傳播業以及資訊內容服務業。3、通信業範圍的界定?

傳統的通信業——現代通信業的變遷首先,通信技術的發展帶來多樣化的通信方式以及不同通信方式的融合發展,大大拓展了傳統通信業的內涵。其次,通信業中的主導行業發生了轉移。 郵政通信電信通信、網路通信第三,隨著通信產業範圍的不斷拓寬,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產業內包含的企業種類和形式也在增加。第四,作為資訊產業中的基礎產業,通信業和資訊產業中的其他產業,如電子資訊設備製造業、軟體業以及資訊內容服務業的產業關聯程度越來越密切。傳統通信業郵政(利用運輸工具傳遞實物載體資訊)電信(電報、電話)廣播?電視?其他媒體?技術發展和行業融合現代通信業郵政(信函、報刊發行、混合郵件)電信(電報、電話、傳真、移動、衛星、互聯網)三網融合(電腦、有線電視、電信)融合動力:微電子、軟體、數字等技術、政府管制放鬆、管理創新電信網:傳輸:光纜、寬頻、數位化交換:電路交換、包交換、數位化、智能化終端:智能化、多媒介、個人化電腦網:大型機、個人PC、分佈式網路、電腦網絡、INTERNET有線電視網:廣播、視像(寬頻)、互動式娛樂資訊網絡;模擬、數字熱點問題:電信產業價值鏈分析基礎網路技術提供設備製造

虛擬運營商

代理商,零售商內容提供

應用服務

服務集成

客戶管道

客戶電信運營商設備製造演變原因?通信產業價值網設備技術設備技術基礎網路BAC設備技術接入駐地網?客戶產品使用價值產品價值駐地網系統集成內容服務現代通信業的範圍分層含義以公共電信網絡為基礎的電信通信業以公共通信網絡為基礎的通信業電信(固定、移動、電腦、衛星)郵政實物資訊傳遞網廣播電視網絡包括設備製造、資訊通信、資訊服務在內的資訊通信業本書的研究範圍4、通信業的產業屬性

物質生產部門還是非物質生產部門?通信業中為生產企業提供服務的部分就被劃歸物質生產部門,而為最終消費者提供服務的部分則屬於非物質生產部門。第三產業第一層次?按照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法,通信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訊產業的基礎行業?基礎產業:實現資訊搬移的通信業無疑是資訊產業當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主導產業?第二節

通信產業經濟特徵分析

一、生產的網路性

二、產品的服務性

三、通信產業的基礎設施性

四、市場的可競爭性

一、生產的網路性通信產業生產運作的物質基礎——網路電信網絡:固定電話、移動電話、INTERNET、衛星通信郵政實物傳遞網、綜合電腦網網路由多個結點和連線連接構成,形成的一個網狀配置系統。網路產業網路產業的基本概念經濟活動(必須)建立一個物理連接的配置網的基礎上的產業稱之為網路產業。除了郵政、電信通信網外廣播電視網能源管道配送網:電力網、煤氣、自來水交通運輸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單向網路與雙向網路單向網路:網路上的流量是單向的,相同類別的節點之間的傳遞流量沒意義。單向網路系統如:廣播、有線電視、電力、輸水管道、輸油管道、天然氣管道、雙向網路:網路上的流量可以向任何方向傳送。雙向網路系統有:電話網、互聯網(電子郵件和聊天室)、郵政服務、包裹投遞系統、鐵路和高速公路、公共交通、貨物運輸、航空、內河水運、遠洋船運等。

網路產業的特點網路的互補性(complementarity)網路各環節以及網路與網路間的互補(全程全網)產品和服務的互補技術的相容性(compatibility)為了保證成功地在一個網路內進行交易(如完成—個呼叫),那麼,各種各樣的結點和連接就必須是相互可相容的,也就是說,結點和連接必須採用相同的技術或者足夠類似的技術,以便交易成本不致過度地增加。

標準的統一性(standards)網路成員取得相容性的一個方法是大家都贊同一組標準,這一組標準既要覆蓋網路正式技術,也要覆蓋網路具體裝置。網路的外部性

networkexternalities外部性定義:指經濟主體的活動,對與該活動無直接關係的他人或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分類:正外部性、負外部性生產的外部性,消費的外部性技術外部性(源於技術本身)、貨幣外部性(由市場交易產生);。。。通信網絡外部性網路外部性消費規模經濟性網路效應當消費者通過購買特定產品或服務加入某一網路,他所獲得的效用依賴於同一網路中使用同樣產品或服務的人數。這種在特定消費行為方面的“互存性”,被稱為“網路外部性”(networkexternalities)。通信網絡對於用戶的價值(效用)取決於該網路用戶的數量,用戶數量越大,網路的價值(效用)就越大。通信網絡外部性的定量衡量MetcalfeLaw——梅特卡夫定律

網路的價值與其節點數的平方成正比。

I=EM2 其中:I—網路的價值E—係數M—網路中的用戶數問題:雙向網路與單向網路的區別?直接外部性、間接外部性網路的價值與用戶數量平方成正比??網路的負外部性?二、產品的服務性

產品(服務):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設備製造基礎網路內容服務設備服務資訊???通信產品的服務性通信企業的生產活動過程是利用通信網絡設施,所提供的是資訊傳遞服務這樣一種有益效用。通信服務產品的特點生產消費的同一性

不可存儲性和不可分割性

不可逆轉性對通信服務產品品質要求的突出性和特殊性通信設備產品和資訊產品(互補性產品)基礎設施:指在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屬於社會再生產的共同外部條件,具有廣泛的外部經濟性的產業部門。現代通信產業的基礎設施性

農業時代:通信主要為統治者服務工業時代:通信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條件資訊時代:通信成為社會基礎設施案例1:發達的通信引發的管理變革案例2:美國世界通信公司破產危及整個美國經濟三、通信產業的基礎設施性

生產外部性/通信產業的貨幣外部性通信業的外部經濟性表現在時間節約和效率的提高上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其他行業以及整個社會的積極的外部經濟性。通信業投資的間接經濟效益誘發係數電話普及率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之間的關係曲線通信產業的外部經濟性通信業服務的普遍性服務對象個人、家庭/企業、組織/政府通信普遍服務電信普遍服務——就是要對任何人都要提供無地域、無品質、無資費歧視能承擔的起的(基本通信)電信服務。其核心要素包括三方面:可接入性: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需求,都應該有全面覆蓋的(基本通信)電話服務。(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非歧視性:用戶在價格、服務和品質方面得到的待遇應一視同仁。(價格相同、品質相同)可購性:(基本通信)電話服務的定價應讓大部分用戶承擔得起。(可以承受的價格)四、市場的可競爭性

電信業與自然壟斷(naturalmonopoly)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電信業被認為是自然壟斷的薩繆爾森的實證分析表明:在所有行業中,自然壟斷強度最高的是本地電話。關於自然壟斷自然壟斷性指的是,當一種產品或一種服務的生產全部交給一家壟斷企業經營時,對全社會來說總成本最低。

斯蒂格利茨認為:當一家廠商的平均成本在市場可能出現的產量範圍內是遞減的,就會出現自然壟斷。

规模经济性与自然垄断

規模經濟性(EconomyofScale)是指這樣一種經濟特徵:在一定的市場需求範圍內,企業單位成本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減少,因而其收益是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是遞增的。規模經濟性的存在使得更大規模的企業在成本上優於小規模企業,從而將小企業排斥在市場之外,因而該行業是自然壟斷的。示意圖成本(資產)-能力彈性(Cost/Asset-VolumeElasticity—CVE/AVE):表示成本/資產增加量和產出能力增加量的比值。平均成本彈性(AverageCostElasticity—ACE):表示隨產出增加,單位成本的增加比率。規模經濟系數

=AC/MCC%為成本增加比率V%為業務量增加比率

規模經濟性的測算電信規模經濟性的測算OFFTEL估計BT的資產—能力彈性值(AVE)結果:資產類型AVE資產能力彈性管道0.0-0.1核心傳輸設備0.6-0.7傳輸電纜0.1-0.3本地交換流量敏感部分總設備主交換設備平均內陸傳輸0.6-0.80.15-0.20.6-0.80.2-0.3Mc.Gowan採用加拿大西部一省份的政府電話公司1968-1983年的數據估計,成本-能力彈性係數CVE為0.625,平均成本彈性為-0.6。數據來源:WorldtelecommunicationsEconomics1999美國:Mayer測算AT&T傳輸網的平均成本彈性ACE為-0.3。Mantell進行了其他6項研究,得出了同樣的結論。1993年,日本郵政省研究所的中島隆信和八田惠子以日本NTT的10個本地支社1985年——1990年的實際數據,以用戶係數和成本係數兩種方法對本地電信網的規模經濟性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日本電信在這期間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性。0用戶數(萬戶)400800120016002000運營成本(萬日元)資料來源:日本郵政研究所1993電信業規模經濟存在的原因網路產業的特殊成本結構大量的固定成本、較少的變動支出範圍經濟性(EconomiesofScope)指的是當企業聯合生產多種產品時,其總成本低於分別生產這些產品時的成本之和,此時聯合生產就存在範圍經濟性。範圍經濟性的存在的直接原因是各類產品或業務之間的存在著大量的共用成本,這些公用成本的存在使得單獨利用它們生產一種產品或提供單獨一項業務變得十分昂貴。以兩種產品為例:C(Qx+Qy)<C(Qx)+C(Qy)

範圍經濟性與自然壟斷電信業的範圍經濟性範圍經濟性的存在,使得在生產多種產品的情況下(現實經濟中,生產多種產品比只生產一種產品情況更常見),如果只由一家企業生產所有的產品,其總成本將小於多家企業分別生產這些產品的成本之和。具有這樣生產特點的行業適合單一企業生產效率最高,因而該產業屬於自然壟斷行業。實證分析:雅克。拉豐等人用LECOM模型的測算結論(參見《電信成本》p48)說明多數本地市場存在範圍經濟。四種業務(長途業務、本地業務、長途專線業務、本地專線業務)根據自然壟斷的特點,可以得出:在自然壟斷產業,單一企業提供本行業的多種產品可達到成本最低,實現最大生產效率。新企業的加入自然壟斷行業必然會帶來重複建設,從而導致資源浪費和破壞性競爭。多家企業進入自然壟斷行業,必然會使經營成本提高,進而提高消費價格。損害社會福利。競爭的最終結果是一家企業將其他企業趕出市場,仍然恢復壟斷。在自然壟斷產業不適宜競爭,競爭只會導致生產低效率、資源配置低效率和損害社會福利,因此,政府應該對自然壟斷行業設置政策性進入障礙,維持壟斷。自然壟斷理論的發展——成本次可加理論

CostSubadditivity夏基Sharkey(1982)、潘查Panzer(1989)、鮑莫爾Bauml的成本次可加性理論成本的次可加性:對於成本函數C(Y),如果對任何產出向量Y1、Y2。。。Yk,YiY、i=1、2。。。K,且滿足

Yi=Y,都有C(Y)<

C(Yi),則稱成本函數C在Y滿足成本的次可加性。根據上述定義,如果C(Y)在所有滿足Y’<Y的範圍內滿足成本的次可加性,則成該產業直到產量Y是一個自然壟斷。0產量成本AC1AC2Q12Q1Q2假設兩個企業具有相同的生產效率,AC1表示單個企業的平均成本曲線,AC2表示兩個企業的平均成本曲線。所以在單一產出情況下,規模經濟是次可加性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單產品條件下:多產品情況下:規模經濟性不是自然壟斷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例如:c(x1,x2)=X1+X2+(X1*X2)1/3該成本函數顯示出對所有非負產出都具備規模經濟,但沒有一處是次可加的。對於這種函數,存在“範圍不經濟”,那意味著是次可加性條件對正交產出向量不成立。現代自然壟斷理論認為:成本次可加性是自然壟斷存在的必要條件。對電信業成本次可加性的實證分析由於結果對模型和測算方法敏感,結論出現對立的結果。1992年,Shin和Ying利用聯邦通信委員會的《通信公共運營商統計》對AT&T拆分前(本地交換運營商)的數據進行測算得出:“成本函數明確不具有次可加性”,因而不具有自然壟斷特點。1998年、1999年拉豐等人運用LECOM模型的測算結論得出對立的結論。現實經濟中:自然壟斷還是其他壟斷?電信——規制下的壟斷郵政——政府專營從經濟學意義上說,壟斷的三種類型:自然壟斷行政壟斷經濟壟斷壟斷——效率?壟斷市場結構的有效性有效的前提——存在一種機制,可以使壟斷企業單獨生產所產生的成本節約完全轉化為純福利的分配。但在現實經濟中卻恰恰相反。哈維.萊本斯的X低效率理論企業組織的管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經濟活動的外部環境。當外部環境充滿競爭,企業內部就會自上而下地感受到外部壓力,促使企業自覺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在壟斷市場上,企業外部環境缺乏競爭壓力,企業內部各層次成員就會產生惰性,從而形成X低效率。市場的可競爭性通信市場從壟斷逐步走向競爭引發電信市場結構變革的原因電信技術的進步為在電信業中打破壟斷、促進競爭提供了可能。技術進步大大削弱了電信業的自然壟斷特性。技術的進步使得產品和服務的種類大大豐富,產業價值鏈也因此被分化。原有壟斷市場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對通信日益增長的需求政府管制度放鬆郵政逐步縮小專營範圍市場競爭的有限性電信競爭與馬歇爾衝突(Marsharll’sdilemma)

電信業源自規模經濟性和範圍經濟性的特點決定了電信競爭的有限性。有限競爭的寡頭市場結構既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電信業的壟斷弊病,又避免了電信市場的過度競爭,因此,寡頭競爭市場結構將是電信業實現有效競爭的理性選擇。香港香港於1995年起,陸續在本地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和國際電話市場引入競爭。1995年,香港電訊管理局批准四家公司:香港電話公司、和記電訊有限公司、新世界電訊有限公司和香港新電訊有限公司,以競爭形式提供本地固定電話服務,開始打破原只有香港電訊一家的壟斷經營局面。1998年,香港電訊有限公司結束國際電話業務專營權,開始與其他3家固定電話公司一起進行競爭。在移動通信方面,香港共有11個移動電話網絡,有6家獨立的移動通信運營商分別經營。在互聯網服務和國際增值服務方面,香港分別發放了133個、177個經營許可證,授權這些公司開展業務,進行競爭。香港電信市場開放,的確打破了原來香港電訊的壟斷局面;但是,由於過度引入競爭,造成了競爭無序、大打價格戰的惡性競爭局面。現在香港各電信企業基本都是虧本經營國際長途電話業務,再加上一些國際資本的盲目投資支持,一些電信企業採取短期的降價競爭,嚴重影響了香港電信業的長遠發展。和記電信營運總裁葉澤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經營電信業務與普通賣煙賣酒不同。”電信服務是一種長期性服務,不能有短期行為的思想。過度競爭只會削弱電信企業的實力,影響電信業的國際競爭力。電信市場的開放競爭,並非是在一個領域裏引入的企業越多競爭就越好,應該做到有序競爭。

美國過度競爭導致了大量不必要的低水準重複建設,同時導致企業互聯成本以及政府監管、社會管理成本上升。目前美國已有6200萬公里的光纖,足夠繞地球1566圈,僅在最近4年就為此花費了1000多億美元。根據美林公司的估計,這個光纖網路真正的使用率僅為2.6%,其餘的有可能永遠都無法開通。

美國自2001年以來,美國至少有7家公開上市公司宣告破產,未上市的電信公司的倒閉數量則多達幾十家。近兩年來美國電信業已累計裁員11萬,相當於全美企業裁員總數的20%,成為美國裁員最嚴重的產業。

第三節

通信業與社會資訊化社會資訊化

社會資訊化的測度

通信業與社會資訊化

社會資訊化資訊化概述內涵:資訊作為超越傳統資源的一種新的資源,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資訊技術產業高度發展,資訊諮詢業高度發達和完善。外延:是指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以物質與能源為經濟結構的重心,向以資訊為經濟重心的轉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採用現代資訊技術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各領域,從而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資訊化的層次

企業資訊化、產業資訊化、國民經濟資訊化、社會資訊化

社會資訊化的測度1、資訊化指數模型四大類共11項指標。資訊量、資訊裝備率、通信主體水準、資訊係數。資訊化指數模型要素結構圖。2、波拉特方法資訊經濟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資訊產業就業人口數占社會就業人口數的比重3、其他方法國際電信聯盟的測度方法六組指標——電話主線、蜂窩式電話、ISDN、有線電視、電腦、光纖國際數據通信公司的測度方法三組20個指標。社會基礎結構、資訊基礎結構、電腦基礎結構社會資訊化的測度(Ⅱ)我國對社會資訊化測度的研究國家資訊化指標構成方案。該套指標體系共包含20項指標。2000年全國及各地區資訊化各要素指數。99-2000年全國及各地區資訊化水準總指數的發展速度。我國資訊化研究結果的六大主要特點一是資訊技術應用得到較快的發展二是資訊產業正在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三是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取得一定的發展。四是資訊網絡建設飛速增長,但存在重複建設。五是資訊化發展環境需加快完善。六是資訊化人才不足是制約資訊化發展的關鍵因素。通信業與社會資訊化

電信業是社會資訊化的基礎

電信業是資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郵政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服務

郵政擔負著傳遞國家政令、公文和溝通各級黨政軍機關之間聯繫的重任。郵政是市場經濟資訊流的大動脈。郵政是市場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郵政是市場貨幣流通的重要管道。郵政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繫的橋樑。郵政是人們溝通資訊,聯絡感情最普遍使用的一種通信方式。案例1:發達的通信

引發的管理變革傳統的管理資訊系統是建立在人工基礎之上的,經營決策者的管理幅度受到限制。通過採用現代通信技術,經營者的管理幅度擴大到100-200人,甚至更多。同時管理層次減少,生產組織管理呈現扁平化趨勢。據預測,新的資訊型管理體制類似於“醫院式”或“交響樂隊式”,體現為一種協調功能極強且反映迅速的巨大空間內的網路結構。美國等發達國家職工在家上班的比例不斷增加。宏觀的國民經濟運行也因此減少了中間環節增加了有效勞動。網上商業,網上金融,使供求雙方直接見面,從根本上改變了國民經濟運行。國民經濟運行有4個必要的環節,即生產、交換、分配、消費。資訊網絡使生產和消費直接聯繫在一起,交換和分配同時一次完成。在美國和英國,20世紀80年代,庫存與銷售的比例是17%,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則為8%。這主要是通信與資訊系統的貢獻所致。

案例2:美國世界通信公司破產

危及整個美國經濟

2002年6月26日,世通因虛報利潤38億美元而被指控起訴,當日股票被暫時停牌。7月21日晚,世通申請破產保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樁公司破產案。世通在案發之前擁有2000萬名個人客戶以及數以千計的公司客戶,在全球破產一個世通公司也許很容易,但是它對美國經濟的嚴重損害不能不使美國慎重行事。世通公司一旦徹底崩塌造成的嚴重後果不可估量。僅從消費者角度講,世通公司是全美第二大長途電話供應商,擁有2000萬電話用戶。同時它又是全球最大的網路流量運營商,該公司的互聯網骨幹網承擔著美國70%的電子郵件流量。另外,享受世通公司通信服務的包括納斯達克、美國線上時代華納、聯邦航空管理局、美國國防部等重量級客戶。如果世通公司關閉起網路設施,2000多萬美國居民的電話服務以及數以千計的企業數據和網路服務將被中斷。返回電話普及率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之間的關係曲線

0204060801000.80.60.40.2電話普及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百分比返回規模經濟示意圖

成本C產量QMCACD返回案例:中國社會資訊化“三部曲”

1999年1月在資訊產業部、國家經貿委等行業主管部委支持下,由中國電信聯合國家經貿委經濟資訊中心等單位共同策劃發起的針對政府資訊化實施的“政府上網工程”,伴隨著2000年7月的“企業上網工程”及2001年12月20日以“社區資訊化”為主題的家庭上網工程的啟動,號稱跨世紀的三大工程已全部啟動。“政府上網工程”自1999年啟動以來,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企業上網工程作為政府上網工程的深入和延續,是為加速我國邁入網路社會實施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也是決定三部曲成功與否的至關重要的一環。“三級跳”的思路,即從建立網站、貿易撮合到企業經營管理實現全面電子商務。“家庭上網工程”是在實施“政府上網工程”、“企業上網工程”的基礎上,為加快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進程實施的第三部曲。返回資訊化指數模型要素結構圖資訊化指數(Id)資訊量(I1)資訊裝備率(I2)資訊主體水準(I3)資訊係數(I4)人均年使用函件數人均年通話次數每百人報刊期發數每百人的書籍銷售點數每平方公里人口數每百人電話機數每百人電視機數每萬人電腦台數第三產業就業百分比每百人在校大學生人數個人消費中衣食除外雜費所占的比重資訊量(I1)資訊裝備率(I2)資訊主體水準(I3)資訊係數(I4)資訊量(I1)資訊裝備率(I2)資訊主體水準(I3)資訊係數(I4)Id=()/4

返回表1 2000年全國及各地區資訊化各要素指數

地區資源開發利用資訊網絡建設資訊技術應用資訊產品與服務資訊化人力資源資訊化發展環境全國合計45.2937.1265.8953.7813.4321.86北京93.53318.82179.97112.68112.1579.61天津54.2483.51127.75111.2745.8723.92河北31.7245.5885.2444.506.447.63山西61.15101.8360.9944.9219.4811.95內蒙73.187.6557.6944.3210.9121.57遼寧74.1252.6784.6046.4428.3621.33吉林66.1141.8681.4944.4925.4824.85黑龍江59.1318.64105.9143.7918.8923.39表1(續Ⅰ)上海99.91191.86155.3045.1968.9116.65江蘇48.3137.03101.5734.9021.9741.91浙江72.4359.0386.5333.499.8634.68安徽26.0250.1265.2239.256.9524.42福建68.7854.33106.2468.356.8790.77江西22.9541.9251.3368.425.4837.81山東29.8650.1065.5525.2613.3620.16河南30.1642.0266.2341.676.4519.74湖北32.53108.1969.6030.4311.9021.97湖南5.91204.3856.3255.355.4243.64廣東73.8181.8984.1344.1213.7127.53廣西17.0250.7952.1238.893.2536.01地區資源開發利用資訊網絡建設資訊技術應用資訊產品與服務資訊化人力資源資訊化發展環境表1(續Ⅱ)海南76.9766.4851.9750.307.837.49重慶11.69217.2087.8148.5511.7625.87四川21.4850.8755.7934.919.1029.08貴州2.16157.8440.385.624.4521.01雲南15.0259.5332.9029.073.7616.54西藏70.430.201.6741.183.136.13陝西37.7369.4676.2476.3519.6946.61甘肅26.1416.8544.3821.5811.2126.75青海45.662.2561.1049.1610.4413.42寧夏60.2739.2965.8848.5314.5223.83新疆40.483.9394.4387.7217.329.60返回地區資源開發利用資訊網絡建設資訊技術應用資訊產品與服務資訊化人力資源資訊化發展環境表21999-2000年全國及各地區

資訊化水準總指數的發展速度地區2000年1999年全國合計1.281.16北京1.211.45天津1.211.19河北1.371.21山西1.431.12內蒙1.371.23遼寧1.181.15吉林1.281.15黑龍江1.291.12上海1.141.08江蘇1.231.15地區2000年1999年浙江1.391.15安徽1.351.24福建1.411.16江西1.241.10山東1.281.15河南1.361.08湖北1.271.17湖南1.261.23廣東1.241.13廣西1.431.19表2(續Ⅰ)返回地區2000年1999年海南1.121.29重慶1.281.30四川1.281.17貴州1.481.20雲南1.281.17西藏1.751.10陝西1.341.13甘肅1.241.14青海1.251.15寧夏1.311.15新疆1.261.16第二章通信產業經濟特徵

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第一節通信業的產業屬性

第二節通信產業經濟特徵分析

第三節通信業與社會資訊化第一節 通信業的產業屬性產業劃分理論的發展

資訊產業的內容

通信業範圍的界定

通信業的產業屬性

1、產業劃分理論的發展關於“產業”——介於宏觀微觀之間的一個集合概念產業分類是一種分析經濟運行的方法方法服務於目的目的不同分類方法不同1758年魁奈的《經濟表》馬克思的兩大部類理論三次產業劃分理論四次產業劃分理論三次產業劃分新規定

2003/5/14國家統計局關於印發《三次產業劃分規定》的通知(國統字[2003]14號)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是指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內容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資訊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2、四次產業劃分中資訊產業的內容馬克盧普提出知識產業和資訊服務概念。“知識產業是一類為他人或者自己所用而生產知識、從事資訊服務或生產資訊產品的機構——廠商、單位、組織和部門或其中的班組,有時是個人和家庭”。其知識產業包括教育、研究與開發、通信媒介、資訊設備、資訊服務五大部分。1977年,美國商業部資助馬克·波拉特的研究,出版了的九卷研究報告《資訊經濟》(TheInformationEconomy)。提出了資訊產業,形成自己獨特的分類體系。其識別的標準:是根據各種經濟活動與資訊的形態轉換的相關度而確定的。波拉特則將從事資訊活動的部門分為第一資訊部門和第二資訊部門。第一資訊部門指直接向市場提供資訊產品與資訊服務的部門。第二資訊部門指只把資訊勞務與資本提供內部消耗,不進入市場的資訊部門。一級資訊部門二級資訊部門知識生產和具有發明性質的行業資訊分配與通信產業金融和保險等風險經營業市場調查和協調性產業資訊處理與傳輸產業資訊產品製造業郵政、教育等政府公共產業基礎設施政府公共部門民間管理部門一級資訊部門是直接向市場提供資訊產品和資訊服務的產業。主要包括:電腦製造、電信、印刷、大眾傳播媒介、廣告宣傳、會計工作、教育等。二級資訊部門是資訊生產僅供自身消費的大部分政府公共部門和一切私人企業的管理部門。這是因為,在政府部門和各種企事業部門內部也存在著資訊勞動、資訊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它們在本質上與一級資訊部門沒有什麼區別,但這些具有經濟意義的活動,其價值是通過非商品化形式,不通過市場交換,而是通過分配實現的。

國內關於資訊產業內容的研究廣義觀點:資訊產業是指一切與資訊生產、流通、利用有關的產業,不僅包括資訊服務和資訊技術,而且包括科研、教育、出版、新聞、廣告、金融等各部門。狹義觀點:資訊產業是指從事資訊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資訊設備與器件的製造,以及為經濟發展和公共社會的需求提供資訊服務的綜合性生產活動和基礎結構。我國的電子資訊產業包含的主要內容有四大部分:即電子資訊設備製造業、軟體業、通信和資訊傳播業以及資訊內容服務業。3、通信業範圍的界定?

傳統的通信業——現代通信業的變遷首先,通信技術的發展帶來多樣化的通信方式以及不同通信方式的融合發展,大大拓展了傳統通信業的內涵。傳統通信業郵政(利用運輸工具傳遞實物載體資訊)電信(電報、電話)廣播?電視?技術發展和行業融合現代通信業郵政(信函、報刊發行、混合郵件)電信(電報、電話、傳真、移動、衛星、互聯網)三網融合(電腦、有線電視、電信)融合動力:微電子、軟體、數字等技術、政府管制放鬆、管理創新電信網:傳輸:光纜、寬頻、數位化交換:電路交換、包交換、數位化、智能化終端:智能化、多媒介、個人化電腦網:大型機、個人PC、分佈式網路、電腦網絡、INTERNET有線電視網:廣播、視像(寬頻)、互動式娛樂資訊網絡;模擬、數字1950年前後通信以及其他媒體產業的縱向結構電話和電報有形分發收音機電視電話機電報檔照片唱機無線電接收器電視雙向語音印刷出版物雙向檔和數據電影單向聲音單向視像貨幣資料來源:穆烈1997傳統電腦產業的縱向一體化結構IBMDECBellFujitsu晶片電腦平臺操作系統應用軟體分銷資料來源:Yoffie199780年代之後,電腦產業的市場分割與橫向競爭分銷管道應用軟體操作系統電腦平臺微處理器電腦經營商VARs增值轉賣店郵購與商店、線上銷售MicrosoftofficeIBM/LOtusNovell,OracleJave其他MicrosoftdosMicrosoftwindowsWindowsNTOs/2MACUnix其他Compag,Acer,AppleIBM,PackardBell,Dell,NEC,etc.DOS/X86PCsMAC其他IntelX86,Sun,Dec,AppleIntelimitatorsMotoroal,Apple其他資料來源:Yoffie1997資訊產品(文字、電視節目、電臺節目、電影、金融資訊、貨幣、圖像、網頁、電子遊戲、照片)服務(內容配套和選擇、添加綜合服務和表達功能)基礎設施(固定電話網絡、移動和衛星設備、有限電視系統、私人局域網絡、廣播網絡)智能(網路和獨立終端機上處理和儲存用的硬體和軟體)輸入輸出訊號用的本地設備(電話機、電視機、個人電腦、電子記事薄,個人數字助理等)終端操作傳送包裝內容新型融合產業結構資料來源:Bana,BradleyandCollins1995其次,通信業中的主導行業發生了轉移。 郵政通信電信通信、網路通信第三,隨著通信產業範圍的不斷拓寬,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產業內包含的企業種類和形式也在增加。第四,作為資訊產業中的基礎產業,通信業和資訊產業中的其他產業,如電子資訊設備製造業、軟體業以及資訊內容服務業的產業關聯程度越來越密切。現代通信業的範圍分層含義以公共電信網絡為基礎的電信通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