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1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2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3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4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細胞和細胞間質第一節細胞的形態和結構

一.細胞的形態:多種多樣二.细胞的结构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第二節細胞間質一.纖維(一)膠原纖維(c0llagenousfiber):集合成束,由膠原蛋白組成。作用:抗張強度大,韌性好,廷展性差。(二)網狀纖維(reticularfiber):連接成網,由由膠原蛋白構成。作用:抗拉性差,廷展較好。(三)彈性纖維(eiasticfiber):主要由彈性蛋白組成,表面還糖蛋白構成。作用:彈性好,能被拉長。二.基質主要由氨基聚糖(又稱為粘多糖)和蛋白聚糖(又稱為粘蛋白)組成。氨基聚糖與蛋白質結合形成蛋白聚糖。思考題1.人體解剖學的定義。2.解剖學姿勢是怎樣?3.簡要說明人體的基本切面、基本軸及常用的方位術語。

4.簡述細胞器的結構。

同學們再見!第一節上皮組織一.上皮組織概念和特點概念:是由大量形狀較規則並緊密排列的上皮細胞和細胞間質組成。結構特點:1、上皮組織大都無血管和淋巴管;2、其營養物質由深層結締組織的血管提供,來自血液中的營養物質通過基膜滲透到上皮組織細胞間隙中;

被覆上皮3、上皮組織按其形態結構和功能分為三大類腺上皮

感覺上皮

二.被覆上皮的結構與分類單層扁平上皮單層立方上皮:分布甲状腺、肾小管及肝脏、卵巢表面;具有吸收和分泌的功能;單層柱狀上皮:分佈胃、腸、子宮粘膜內表面等處.

功能同上;假複層柱狀纖毛上皮:分佈呼吸道的內表面;

功能:保護分泌作用。內皮:

分佈心臟、血管、淋巴管內表面等處;有利於血液和淋巴的流動;間皮:分佈毛細血管、肺泡壁等;

有利於物質與氣體交換;(一)單層上皮(二)複層上皮複層扁平上皮:分佈皮膚、口腔、咽、食管、肛門、陰道等;

功能:增加抗摩擦的耐受力。複層柱狀上皮:分佈眼瞼結膜等處,功能:具有保護作用;

變移上皮:分佈腎盂、腎盞、輸卵管、膀胱、尿道等;功能:具有收縮擴張作用,防止尿液滲入器官壁內的作用;

三.腺上皮和腺

腺上皮:在人體內專門執行分泌功能的上皮稱之。

腺:以腺上皮為主要成分所構成獨立的器官稱腺體.(一)外分泌腺:腺的分泌物可經導管排列身體表面或器官的管腔內如汗腺、唾液腺、胃腺等。(二)內分泌腺:腺的分泌物(激素)進入血液或淋巴液輸送到全身各器官和組織;如甲狀腺、腦垂體、腎上腺等。功能:主要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對外環境的適應等。四.感覺上皮

具有特殊感覺功能的上皮成為感覺上皮,分嗅覺上皮、視覺上皮、聽覺上皮。五.上皮組織的再生和修復第二節結締組織結締組織結構特點:1、細胞數量少,細胞間質多,細胞散於間質中;2、細胞的種類繁多,功能各不相同,沒有極性;3、有豐富的血管。

結締組織分類疏鬆結締織緻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網狀組織軟骨組織骨組織血液和淋巴透明軟骨組織彈性軟骨組織纖維軟骨組織(一)疏鬆結締組織疏鬆結締組織細胞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肥大細胞脂肪細胞白細胞細胞間質纖維基質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網狀纖維二.緻密結締組織分佈:肌腱、韌帶、真皮眼球結膜、肌肉表面的深筋膜等。結構特點:大多數是膠原纖維和少數彈性纖維構成。纖維排列緊密,排列方向與肌肉牽拉方向一致,根據纖維的排列分為規則和不規則緻密結締組織。1.規則緻密結締組織結構特點:

主要由緊密而平行排列的膠原纖維組成,纖維之間少量的基質相連接。纖維排列方向與承受的牽拉方向一致。細胞少,主要夾在纖維素之間的成纖維細胞,通常為腱細胞。如腱細胞損傷時,再生能力強。2.不規則緻密結締組織結構特點:纖維來互相交織,纖維的排列方向多與器官所承受機械力和張力的方向一致。

三.網狀結締組織分佈:骨髓、淋巴結、肝、脾等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

結構特點:由網狀細胞、網狀纖維和基質構成。

功能:具有吞噬和防禦能力。四.脂肪組織分佈:皮下、腸系膜、大網膜、心外膜、腎周圍。結構特點:大量脂肪細胞和少量的疏鬆結締組織及小血管。功能:具有儲存脂肪、保濕、支持和緩沖能力。五.軟骨組織

結構特點:由軟骨細胞和細胞間質構成。軟骨內一般沒有血管,其營養主要依靠軟骨膜內的血管供應.軟骨細胞:位於基質的小腔內,具有分泌產生基質和纖維的能力。

軟骨細胞間質:根據不同纖維成分,軟骨分為三種透明軟骨:分佈肋軟骨、關節面軟骨、喉和氣管軟骨.

彈性軟骨:分佈耳廓、會厭軟骨.

纖維軟骨:分佈椎間盤、關節盤、關節盂、半月板、肌腱或韌帶與骨連接處.(一)骨組織的結構1.細胞:按形態與功能可分為:骨細胞、成骨細胞、破骨細胞。功能:①具有產生細胞間質,造骨和破骨的作用;

②具有調節血鈣濃度的作用。2.細胞間質基質:由有機物和無機物組成。纖維:主要是膠原纖維和基質中有機成分。纖維成束很規則的分層排列,每層纖維與基質結合在一起成為骨板。六.骨組織

(二)骨質的結構

骨松質:由杆狀或片狀的骨小梁(骨板)互相交織成網狀面構成。骨小梁的排列方向與骨所承受的壓力方向和張力方向一致。骨密質:由規則而成層緊密排列的骨板構成。長骨幹的骨板排列而分為:外環骨板

:由多層骨板與骨的表面平行排列面,位於骨幹的外周。內環骨板:由幾層不甚完整的骨板與骨髓腔面平行排列。

哈佛氏骨板:由多層呈同收圓狀排列的骨板所圍成的圓筒狀結構間骨板:是不規則的骨板,位於哈佛氏系統之間。福爾克曼氏管:橫穿骨板的管道,通過骨髓腔內,是血液和神經通過。第三節肌肉組織肌肉組織:主要是由肌細胞組成,肌細胞之間有少量的結締組織以及血管和神經。肌纖維的特性:它具有收縮和舒張的能力。根據肌纖維的結構和功能的特性,肌組織分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骨骼肌:受軀體神經支配,為隨意肌;骨骼肌和心肌纖維上有橫紋肌。心肌和平滑肌:兩肌受植物神經支配,為不隨意肌。

一.骨骼肌組織

結構:骨骼肌組織的基本成分是骨骼肌纖維。(一)骨骼肌纖維的顯微結構

1.骨骼肌纖維

肌膜:

外面有基膜緊密貼附。

肌漿:肌膜下方,有大量肌原纖維平行排列;含有肌紅蛋白。

肌衛星細胞:

在骨骼肌纖維與基膜之間。當肌纖維受損傷後,此細胞可分化形成肌纖維。

2.肌原纖維每條肌原纖維都有明帶和暗帶相間排列的橫紋。★肌原纖維:

光顯微鏡下觀察明帶呈單折光,又稱I帶。著色較淺,在明帶中央有一著色深的細線,稱為Z線或Z盤.暗帶呈雙折光,又稱A帶。暗帶中部有較明的H帶,H帶中央還有一條深色的M線.兩條相鄰Z線之間的一段肌原纖維稱為肌節。它是骨骼肌收縮的基本結構單位.★(二)骨骼肌纖維的超微結構1.肌原纖維:由上千條粗、細兩種肌絲有規則的平行排列組成。(1)粗肌絲位於A帶;細肌絲一端固定於Z盤上,另一端經過I帶,伸到A帶的粗肌絲之間最後以游離段止於H帶的邊緣。(2)A帶因有粗肌絲和細肌絲共存而顯得深暗;I帶只有細肌絲故顯明亮,H帶只有粗肌絲而顯得略明。(3)A帶內粗肌絲和細肌絲相間而平行排列;一根粗肌絲的周圍有6條細肌絲;而一條細肌絲周圍有3條粗肌絲.

兩種肌絲在肌節內的這種規則排列以及它們的分子結構,是肌纖維收縮功能的物質基礎。2.橫小管:是肌膜向肌漿內凹陷形成的小管網。3.肌漿網:是肌纖維內特化的滑面內質網,位於橫小管之間.

(三)骨骼肌纖維的收縮(滑動學說)1.當肌纖維收縮時:

由Z線發出的細肌絲向暗帶中移動,結果相鄰的Z線距離靠近,使I帶變短,H帶變短甚至消失,而暗帶長度不變,於是整個肌原纖維的長度也就縮短。2.當肌纖維弛張時:

則與上述過程相反,細肌絲向A帶外移動,結果I帶和H帶都變長,但A帶長度仍然不變。以上的變化過程說明,不管肌原纖維是收縮還是弛張,粗、細肌絲本身的長度並無變化,而只是細肌絲向粗肌絲之間滑行移動的結果,故稱為肌絲滑動學說。(四)骨骼肌纖維的類型1.紅肌纖維(紅肌或慢縮肌)特點:肌纖維較細,受小運動神經元支配。有氧代謝產生ATP供能,含肌紅蛋白多,周圍毛細血管豐富呈紅色稱紅肌。反應速度慢,收縮力量較小。但持續時間長,不易疲勞,稱慢肌。2.白肌纖維(白肌或快收縮肌)特點:肌纖維較粗,受大運動神經元支配。反應速度快,收縮力量大,持續時間短,易於疲勞,故稱為快縮肌。主要依靠無氧酵解產生的ATP和磷酸肌酸(CP)供能,肌纖維內含肌漿、肌紅蛋白、糖元、線粒體和各種氧化酶較紅肌多。

二.心肌組織結構:由心肌纖維組成,構成心臟各房室壁的肌層。心肌纖維也有橫紋,不明顯。兩個細胞間的連接處有很明顯呈階梯狀的特殊橫紋,稱為閏盤。閏盤:是相鄰兩條心肌纖維互相嵌合的連接線。有加固心肌纖維間的緊密連結而不易斷裂和低電阻,興奮時細胞中起傳遞作用功能特點:心肌能自動節律性的收縮,收縮時間較長。不出現強直性收縮,不受意識支配。

三.平滑肌組成:由平滑肌纖維組成。排列整齊規則,不呈橫紋。分佈:內臟器官和血管壁內,稱為內臟肌。特點:平滑肌收縮緩慢,能持久,不受意識支配,它的伸展性較好,對化學物質也很敏感。第四節神經組織組成: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分佈:遍佈全身各器官和組織。★一.神经细胞(神经元)是神經組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具有感受刺激並傳遞神經衝動的功能。神經元的結構胞體胞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樹突軸突1.胞體(1)細胞核:位於細胞體中心,呈球形,核仁大,含有大量的常染色質。(2)細胞質:具有豐的尼氏小體和神經原纖維。

尼氏小體:由粗面內質網和游離核蛋白體組成。它是合成蛋白質的主要結構。如神經元過度疲勞或受到損傷時,數量減少甚至消失。當休息或損傷好轉時,它恢復原狀。(3)細胞膜:具有感受刺激和傳導衝動的功能.

2.胞突

(1)樹突:呈樹枝狀,分枝多,主幹較短。功能:具有接受刺激並將神經衝動傳入胞體

(2)軸突:每個神經元只有一個軸突,細而長,主幹有時發出側枝,末端分枝多,稱軸突末梢。★(二)神經元的分類1.按胞突的數目分為

假單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多極神經元2.按功能可分為

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聯合神經元三.神經纖維1.有髓神經纖維:在神經元的突起與神經元之間包有一層節段性的髓鞘而構成。大多數腦、脊神經。2.無髓神經纖維:在神經元的突起與神經膜之間沒有明顯的髓鞘,如植物神經多屬於此種神經纖維。

四.神經末梢1.感覺神經末梢2.運動神經末梢受器內感外感受器本體感受器軀體運動神經末梢內臟運動神經末梢(三)突觸突觸:是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非神經細胞(如肌細胞、腺細胞)之間進行進行資訊傳遞的接觸點。接觸的形式: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連接,即軸—樹突觸或軸—體突觸。電鏡下:突觸由突觸前膜、突觸後膜和突觸間隙組成。

思考題1.簡述被覆上皮的分類及一般結構特點。

2.簡述上皮組織的分佈、結構特徵及其功能。

3.簡述成纖維細胞和巨噬細胞的結構及其功能。

4.簡述骨組織的結構。

5.詳細敘述骨骼肌組織的顯微結構和超微結構。

6.試述神經元的結構,說明形態結構與功能的關係.7.神經元可分為哪幾類?為什麼?

8.試述突觸的結構。

內容提要第二篇執行運動功能的結構體系第三章骨第一節概述第二節附肢骨第三節中軸骨第四節體育運動對骨的影響第一節概述一.骨的分類1.按部位分類:中軸骨(80)顱骨(29)面顱骨腦顱骨舌骨(1)聽小骨(6)軀幹骨(51)椎骨(26)肋骨(24)胸骨(1)四肢骨(126)上肢骨(64)下肢骨(62)上肢帶骨(4)自由上肢骨(60)自由下肢骨(60)下肢帶骨(2)1.按形態分:長骨、短骨、扁骨、不規則骨、籽骨※二.骨的基本構造骨

骨膜骨髓骨外膜骨內膜骨質骨密質骨松質紅骨髓黃骨髓(一)骨膜1.骨外膜

淺層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

深層: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作用: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對骨有營養和感覺作用。2.骨內膜:在骨髓腔的表面和松質的腔隙內襯有薄層結締組織膜,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功能:參與骨的發生、生長、改造、修復、終身保持分化能力。

(二)骨質1.骨密質:由若干層緊密排列的骨板構成。分佈:長骨、骨幹及骺的外層,扁骨、短骨外層。功能:有抗壓,抗扭曲性能力強。2.骨松質結構:由許多針狀或片狀的叫骨小梁偽骨質互相交織構成。分佈:長骨兩端、短骨、扁骨及不規則骨的內部。結構特點:骨小梁的排列與骨承受的壓力(重)和張力方向一致,組成壓力曲線和張力曲線,使骨具有節省材料、輕便、堅固。

(三)骨髓位於:骨髓腔內和骨松質網眼內。紅骨髓:在幼兒時期,所有骨髓腔都充滿了紅骨髓。紅骨髓有造血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除了長骨兩端,扁骨和不規則骨的紅骨髓終生存在外,骨髓腔的紅骨髓都為脂肪組織所代替,成為黃骨髓。黃骨髓:無造血機能,當大量失血和惡性貧血時黃骨髓可暫時恢復為紅骨髓而執行暫時的造血機能。三.骨的化學成分與物理特性1.化學成分有機物:主要膠原纖維和粘多糖蛋白,占骨總重量30~40%。無機物:主要是磷酸鈣,碳酸鈣和氯化鈉等,占骨總重量60~70%.2.物理特性:

有機物→具有韌性;無機物→具有堅固性。

四.骨的發育與生長(一)骨的發育1.膜內成骨:是從結締組織的基礎上經過骨化而成,此部位稱骨化點.如顱頂骨和麵顱骨等.

2.軟骨內成骨:是從軟骨的基礎上經過骨化而成,在骨兩端增長.如顱底骨,軀幹骨和四肢骨等。(二)骨的生長

1.骨的長粗:主要依靠膜內骨化過程。

2.骨的增長:

主要依靠軟骨內骨化過程。(三)骨齡骨齡:是指骺及小骨骨化中心出現的年齡和骺與骨幹癒合的年齡。人的年齡有時間年齡(又稱實足年齡)和生物年齡(又稱骨齡)。第二節附肢骨一.上肢骨

由上肢帶骨(由鎖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肱骨、橈骨、尺骨及手骨)組成。

(一)上肢帶骨1.鎖骨位於:橫架於胸廓前上方,頸根部皮下。呈“s”形。※2.肩胛骨位於:胸廓背面的上外側。不規則的三角形骨板。構造:兩面、三個緣、三個角。(二)自由上肢骨自由上肢骨:肱骨、橈骨、尺骨及手骨組成。※1.肱骨:是典型長骨,分為一體兩端。2.橈骨、3.尺骨位於:前臂外側、內側,分為一體兩端.

4.手骨

(1)腕骨:由8塊短骨構成。排成兩列,每列為4塊。(2)掌骨:共5塊近側端稱底,中間稱骨體,遠端部呈球,稱為頭。(3)指骨:有14塊,除拇指只有2節,其他各指為3節,即近節、中節和遠節指骨。手掌背側面8塊腕骨5塊掌骨14塊指骨二.下肢骨由下肢帶骨(左右髖骨)和自由下肢骨(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和足骨)組成。(一)下肢帶骨1.髖骨:屬不規則骨。位於:軀幹下端的兩側,左右各一,構成骨盆側壁,是下肢與軀幹相連結的骨.結構:髂骨、恥骨和坐骨3塊骨借軟骨連結.(1)髂骨

髂骨體:肥厚不規則,構成髖臼的上部。髂骨翼:扁薄,上緣彎曲成s形,稱髂脊,前端有髂前上脊,髂前下脊,後端有髂後上棘、髂後下棘。髂骨翼內面:光滑而凹陷稱髂窩、弓狀線。髂骨翼後面:有耳狀面,與骶骨耳狀面相關節;耳狀面後上方有一粗隆,稱髂粗隆。。2.坐骨:構成髖骨的後下部,分為坐骨體和坐骨支兩部分有坐骨棘、坐骨大切跡、坐骨小切跡;坐骨結節.恥骨:構成髖骨前下部,分為恥骨體、上、下支3部分

恥骨體構成髖臼前下部。上緣有恥骨結節,內側面有稱恥骨聯合面。

(一)自由下肢骨1.股骨上端:股骨頭、股骨頭凹、股骨頸、大轉子、小轉子、轉子間線、轉子間脊。股骨體:近似圓柱形,略向前凸,前面光滑;後面有一縱脊稱粗線,粗線分叉形成內側唇和外側唇;臀肌粗隆。下端:外側髁和內側髁、髁間窩、內上髁和外上髁;髕面。

2.髕骨

呈三角形,底朝上、尖向下,為人體最大的籽骨。前面粗糙、後面光滑的關節面,與股骨髕面相關節。3.脛骨4.腓骨

位於:小腿內側,一體兩端,是小腿的主要負重骨。上端:內外側髁,髁間隆起和上關節面,與股骨內外側髁相關節。腓骨關節面,與腓骨頭相關節。脛骨粗隆。下端:內踝,內踝關節面,與距骨相關節,腓切跡,下關節面。

5.足骨:由跗骨、蹠骨和趾骨構成

6.足內、

外側足弓第三節中軸骨中軸骨包括:椎骨、胸廓骨及顱骨三部分。一.椎骨(一)椎骨的一般形態椎骨共同形態結構特點:每塊椎骨都有一個椎體、1個椎弓、1個椎孔、7個突起,椎體在前、椎弓在後。椎體:主要由骨松質和薄層骨密質構成。椎管:由椎體與椎弓圍成的孔為椎孔。所有椎孔連貫起來即成為椎管,內容納脊髓。椎弓:由椎弓根和椎弓板構成。椎弓根為連接椎體,上下緣分別稱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兩個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圍成椎間孔,內有脊神經和血管。

頸椎、胸椎、腰椎(二)各部椎骨的主要形態特徵1.頸椎頸椎共同的特徵:橫上有橫突孔,此孔是椎動脈和椎靜脈通過;棘突短而分叉,關節突的關節面似水準位。頸椎:寰椎(第一頸椎)枢椎(第二颈椎)隆椎(第七頸椎)2.胸椎

12個椎體從上到下依次漸大,椎體兩外側面的後方上下各有一淺凹,分別稱上肋凹和下肋凹,與肋頭相關節。橫突尖有一凹面,稱橫突肋凹,與肋結節相關節,棘突呈瓦狀。

3.腰椎

椎體厚大。棘突呈板狀水準向後。上下關節的關節呈矢狀位

4.骶椎5.尾椎二.胸廓骨胸廓骨:由12對肋和1塊胸骨組成。與12塊胸椎共同圍成骨性胸廓,保護胸腔內臟器,參與呼吸運動。(一)胸骨位於:胸廓前正中,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劍突3部分。結構:胸骨柄上緣正中凹陷,稱頸靜脈切跡;外緣上方有第1肋切跡。胸骨柄兩側各有肋切跡,與第2-7肋軟骨相關節。在胸骨柄與胸骨體相接處前凸稱胸骨角。(二)肋骨由肋骨與肋軟骨構成。1-7對肋的前端與胸骨相連結稱真肋,8-12對不直接與胸骨相連接,稱為假肋;其中第11-12對肋前端游離,稱浮肋。第7肋最長,上下漸次縮小。

五.顱骨(一)腦顱骨

共8塊包括不成對的額骨、枕骨、篩骨、蝶骨和成對的頂骨、顳骨。面顱骨:共15塊包括不成對的下頜骨、犁骨、舌骨和成對的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和下鼻甲骨。顱底內面觀:形成窩。各窩內有孔、管、裂與顱底外面相通。顱底外面觀:凹凸不平,有供血管和神經通過的溝,管和裂孔。有枕骨大孔,枕外隆凸,枕髁與寰椎相關節。外側面觀:下方有圓孔,稱外耳門,乳突,下頜窩。面顱觀:共同圍成眶和骨性鼻腔,眶的外側下方延續為顴弓。思考題1.骨的物理、化學特徵是什麼?2.骨是如何增長及增粗的?3.人體骨按形態可分為哪幾種,各有何特徵?

4.正常成年人全身骨有多少塊,可分為哪幾部分?5.試述上肢骨與下肢骨形態結構的共性特徵及不同點。6.椎骨共有多少塊,其各部形態特點如何?7.試述胸骨、肋骨的位置及形態特徵。

8.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及中老年人的骨會產生哪些良好影響?

同學們再見!內容提要

第四章關節第一節概述第二節上肢的關節第三節下肢關節第四節中軸骨的連結第五節體育運動對關節的影響第一節概述※一.關節連結的分類(一)纖維連結:兩骨之間以少量結締組織直接相連,相連結的骨之間無腔隙、不具有活動性或僅有微小活動性,叫無腔隙連結或不動關節。1.韌帶連結:兩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相連形成韌帶連結。如前臂骨、椎弓之間的連結、顱骨之間。2.軟骨連結:兩骨之間借少量軟骨組織相連形成軟骨連結。如椎體間的連結、恥骨聯合、髖骨連結。3.骨性結合:兩骨之間借骨組織相連形成骨性結合。如顱縫連結、成人骶椎連結。

(二)滑膜關節:是兩骨之間以間接方式相連,這種連結叫有腔隙的骨連結,簡稱為動關節。

※二.關節的結構(一)關節的基本結構1.關節與關節軟骨:相連結的兩關節一般多為一凸一凹,凸的為關節頭,凹的為關節窩。作用: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關節軟骨具有壓縮性和彈性,具有緩衝和潤滑能力。2.關節囊:是膜性結締組織囊,附著於相連結骨的關節面周圍,封閉關節腔,分內外兩層。內層:滑膜層由疏鬆結締組織和覆蓋其表面的特殊滑膜細胞構成。作用:分泌滑液,滑液透明蛋白樣粘液,具有潤滑和營養關節軟骨。外層:纖維層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如肩關節。作用:具有連結,加固保持關節完整性的功能。3.關節腔:關節囊滑膜層與關節軟骨之間所圍成的密閉的腔隙稱之。作用:關節腔內為負壓,對維持關節的穩固性具有一定作用;正常關節腔內有少量滑液,具有潤滑作用,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二)關節的輔助結構1.韌帶: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位於:關節囊外稱外韌帶,位於關節腔內稱內韌帶。作用:限制關節運動幅度和可為增加關節的穩固性。2.關節內軟骨:位於:關節腔內纖維軟骨構成。作用:兩關節面更為適應,緩衝震動和增大關節運動度功能。3.關節唇:位於:關節窩周圍的纖維軟骨環。如肩關節的盂唇、髖關節的盂唇。

作用:有增大關節面,加深關節窩的功能。4.滑膜囊:位於:肌腱與骨面之間,如膝關節的髕上囊。作用:有減少運動時肌腱與骨面之間摩擦的功能。5.滑膜襞:關節囊的滑膜層向關節腔內凸入形成的結構。作用:填充過大關節腔,增加關節的穩固性;擴大滑膜面積,有利於滑液的分泌和吸收。$三.關節的運動運動環節:是指人體中能以關節為支點進行運動的部分,如頭、脊柱和手等關節的運動:是指運動環節繞某一關節運動軸產生的各種運動。從解剖學角度,人體的各種運動,繞三個基本面,繞三個基本動。(一)屈伸:是運動環節在矢狀面內繞冠狀軸的運動。向前運動為屈,向後運動為伸。(二)外展內收:是運動環節在冠狀面內繞矢狀軸的運動。遠離身體正中面運動為外展;靠近正中面運動為內收,但頭和脊柱則為向左、右側屈。

(三)旋轉:是運動環節在水平面內繞垂直軸的運動,又稱迴旋。由前向內的旋轉為(內旋),由前向外的旋轉為(外旋)

(四)環轉:是運動環節以近側端的關節為支點,肢體繞冠狀軸、矢狀軸和垂直軸以及其他軸的連續運動。$四.關節的分類(一)根據關節運動軸數目和關節面的形狀分類1.單軸關節

屈戍關節車軸關節

2.雙軸關節

橢圓關節鞍狀關節

3.多軸關節

球窩關節平面關節1.單軸關節屈戍關節:關節頭呈滑車狀,關節窩為相應凹面僅能繞冠狀軸作屈、伸運動,如指關節。車軸關節:呈圓柱狀,關節窩為相應凹面。僅能繞垂直軸作旋轉運動,如橈尺近、遠側關節

2.雙軸關節

3.多軸關節

橢圓關節:關節呈橢圓形,關節窩為相應的弧形凹面,如橈腕關節。鞍狀關節:相對應的關節面均呈馬鞍形,如第1腕掌關節。球窩關節:關節頭呈球形,關節窩為相應的凹面。可繞冠狀軸作屈伸;繞矢狀軸作外展、內收;繞垂直軸作旋轉;還可作環轉,如肩關節平面關節:關節面為曲度很小的平面,直徑很大的球體的一部分。多軸運動,但運動幅度小,故稱為微動關節,如肩鎖關節。(二)根據關節的結構由兩塊骨構成的單關節,如肩關節;兩個或兩個以上關節包在一個關節囊內能單獨運動構成的複合關節,如肘關節。(三)根據關節的運動特點1.單動關節:能單獨進行活動的關節,如肩關節。2.聯合關節:兩個或兩個以上結構獨立的關節同時進行運動,共同完一個動作,如前臂橈側近側和遠側關節。五.影響關節運動幅度的解剖學因素(一)關節運動幅度的概念

指運動環節繞某一關節運動軸,從動作開始至結束進行轉動的最大活動範圍,通常用角度來表示。關節運動幅度是評定柔韌素質的重要指標之一,影響動作品質。如體操、跨欄、武術等專案。(二)影響關節運動幅度的解剖學因素

1.關節頭與關節窩之間的面積差

2.關節囊的厚薄與鬆緊度

3.韌帶的多少與強弱

4.關節周圍的骨結構

5.關節周圍肌肉的體積與伸展性

6.原動肌的力量與對抗肌的協調放鬆能力思考題1.關節連結的分類2.以膝關節為例,說明關節的基本結構與輔助結構。3.以肩關節為列,描敘關節的運動形式。

4.舉例說明,關節的分類及各類關節的運動。

5.說明影響關節運動幅度的因素,舉例說明。

同學們再見!

小測驗1.直接連接是_____腔隙的連結,間接連結則是_____腔隙的連結。2.構成關節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關節盤和半月板從其組織結構看都是______軟骨。4.內收和外展是運動環節在_______面內繞_______軸的運動。5.兒童少年髖骨的連結是永久性的軟骨連結,而椎體間的連結則是暫時性的軟骨連結()。6.上臂在肩關節處繞額狀軸向前運動叫做伸()。7.關節面面積差與運動幅度成正相關()。8.關節囊分為兩層,外是滑膜層,內為纖維層()。第二節上肢的關節一.上肢帶關節1.胸鎖關節2.肩鎖關節二.自由上肢關節1.肩關節2.肘關節

3.前臂連結4.手關節內容提要第二節

上肢的關節

基本結構輔助結構胸鎖關節肩鎖關節上肢帶關節基本結構輔助結構上肢的關節

上肢帶關節(一)胸鎖關節

是上肢骨與軀幹骨骨連接的唯一關節。1、基本結構: 由鎖骨的胸骨端關節面與胸骨柄的鎖切跡借關節囊構成。2、輔助結構:(1)關節盤:在關節腔內,由關節內軟骨構成。(2)韌帶:胸鎖前後韌帶、鎖骨間韌帶、肋鎖韌帶等。(3)關節面的形狀及運動:球窩關節,有三個運動軸:前後、上下、旋轉、環轉等運動。

1.基本結構:

由鎖骨的肩峰端關節面和肩胛骨的肩峰關節面借關節囊連接而成。屬平面關節。(二)肩鎖關節2、輔助結構:韌帶肩鎖韌帶喙肩韌帶斜方韌帶錐狀韌帶(三)上肢帶關節的特點1.肩胛骨與鎖骨在肩鎖關節處連結緊密,可將肩胛骨與鎖骨視為一個整體,共同以胸鎖關節為支點運動,形成上肢帶關節的整體運動;2.因為肩胛骨的運動較明顯,通常以肩胛骨的運動來描述上肢帶關節的運動;3.肩胛骨的運動可以增大肩關節的運動幅度,肩胛骨的運動使關節盂與肱骨頭始終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有利於控制肱骨在空間的位置和運動;4.肩胛骨的運動使用特殊的運動術語描述。(四)上肢帶運動1.上提運動2.下降運動3.前伸運動4.後縮運動5.上回旋運動6.下回旋運動在冠狀面內上下平行移動,如聳肩動作,雙杠支撐。(1)上提與下降:2.前伸與後縮繞垂直軸在水平面內前後移動,如推掌運動、擴胸運動.(3)上回旋與下回旋:繞矢狀軸在冠狀面內旋轉,肩胛骨下角向外上方轉動上回旋,下角向內下方稱下回旋,如舉重、鐵餅預擺動作。

前臂連結手關節

二、自由上肢關節肩關節肘關節基本結構輔助結構關節運動(一)肩關節

1、基本結構: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借關節囊連接而成。2、輔助結構(1)關節盂唇:由纖維軟骨環構成。作用:加深關節窩,使兩關節面相適應。(2)肌腱與韌帶:

①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起於:盂上結節,從上方穿過肩關節。止於:肱骨結間溝。作用:從上方加固肩關節.

②喙肱韌帶:位於:關節囊上方,起自:喙突根部,止於:肱骨大結節,作用:可防止肱骨頭向上脫位。③盂肱韌帶:位於:關節囊前壁,起於:關節囊前緣。止於:肱骨小結節。作用:加強關節囊前壁。④喙肩韌帶:橫架喙突與肩峰之間作用:能防止肱骨頭向上脫位。3.關節的運動特點

(1)是上肢最大的關節,也是人體中最靈活,但穩固性較差的關節。

(2)關節面積差大,關節囊薄而鬆弛,關節韌帶少而弱;造成肩關節脫位主要原因。

(3)肩關節前下方沒有肌肉覆蓋和韌帶加強,成

為關節的最薄弱部位,肱骨頭易從此處滑出,運動時應注意。BACK4.肩關節關節的運動

(1)繞冠狀軸作屈伸:墊排球、跑步前後擺臂動作;

(2)繞矢狀軸作外展內收:兩手側平舉或直立飛鳥動作、揮拍網球;(3)繞垂直軸作旋外旋內:健美操動作、鐵餅預擺動作(4)繞多個軸作環轉:武術掄臂動作;(5)水準屈伸、水準外展:健美操動作、自游泳、側平舉。1.基本結構:

(1)肱尺關節:由肱骨滑車與尺骨的滑車切跡構成屈戍關節。

(二)肘關節:由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包在一個關節囊內構成複合性關節。(2)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與橈骨的關節凹構成球窩關節。

(3)橈尺關節:由橈骨的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切跡構成車軸關節。關節囊前後壁薄而鬆弛,兩側壁緊張形成側副韌帶。

2.關節的輔助結構(1)尺側副韌帶:位於:肘關節的內側起於:肱骨內上髁,止於:尺骨滑車切跡的內側緣。作用:從內側加固關節。

(2)橈側副韌帶:

位於:肘關節的外側,

起於:肱骨外上髁,

止於:尺骨橈切跡的前、

後緣。

作用:從外側加固關節。(3)橈骨環韌帶:

兩端附著於尺骨的橈切跡前後緣,與橈切跡共同組成一個纖維環包繞橈骨頭。作用:能在環內沿縱軸旋轉而不易脫位。3.關節的運動特點:(1)由於尺骨的滑車切跡為較深的骨性凹窩,與肱骨滑車形成咬合連結,使肘關節的穩定性增大;(2)關節囊的前後方較薄而鬆弛,使屈伸運動幅度較大;(3)所有的韌帶均不附著於橈骨,有利於橈骨繞垂直軸完成旋轉運動。(4)肘關節運動時,屈伸運動為肱橈關節和肱尺關節

所共有,旋轉運動為肱橈關節和橈尺關節所共有;(5)由於尺骨的存在,限制了肱橈關節的外展、內收運動。所以,從肘關節的整體運動看,只有繞冠狀軸的屈伸運動和繞直軸的旋前旋後運動。

4.肘關節的基本運動繞冠狀軸作屈伸運動:負重彎舉、撐杆跳;

繞垂直軸作旋前旋後:乒乓球正反手扣球、擊劍.

橈尺近側關節(前述):參加肘關節的組成。橈尺遠側關節:由橈骨的尺切跡與尺骨的

環狀關節面借關節盤構成。骨體的連結:借前臂骨間膜相連,形成韌帶聯合。(三)橈尺關節橈尺關節運動

橈尺近側關節和橈尺遠側關節是聯合關節,是屬車軸關節,繞垂直軸作旋內旋外,尤其橈尺關節的旋轉運動為人類所特有,是進行勞動不可缺少的。(四)手關節包括橈腕關節、腕骨間關節(含腕中關節)、腕掌關節、掌骨間關節、掌指關節和指骨間關節。1.橈腕關節:(1)關節的基本結構:橈腕關節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尺骨頭下方的關節盤組成關節窩,腕骨近側列的舟骨、月骨和三角骨組成關節頭,構成橢圓關節。(2)關節的輔助結構橈腕掌側韌帶橈腕背側韌帶功能:

有限制手過度屈和伸。腕尺側副韌帶腕橈側副韌帶功能:

有限制手過度外展或內收。(3)關節的基本運動:屈伸、內收外展、環轉等運動。(4)關節的運動特點:

橈腕關節的關節囊鬆弛,關節腔較大使關節運動幅度增大;橈腕掌側韌帶強,背側韌帶較弱,故關節屈的幅度大於伸;由於橈骨下端向尺側傾斜,橈骨莖突的位置低於尺骨莖突,故手的內收幅度大於外展幅度。2.腕骨間關節3.腕掌關節由遠側列腕骨與5塊掌骨底構成。第1腕掌關節由大多角骨與第1掌骨底構成典型的鞍狀關節;第2至第5腕掌關節屬於平面關節,包在一個關節囊內,只能作微小的滑動。4.掌骨間關節5.掌指關節6.指骨間關節打開技術視頻31上肢關節作業1、試述肩帶關節運動,並舉例說明運動關係。2、試述肩關節的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3、試述肘關節的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TheEnd…同學們好!第三節下肢的關節

下肢帶關節自由下肢關節恥骨聯合

骶髂關節

髖關節膝關節足關節小腿連結一.下肢帶關節(一)骨盆的連結由兩塊髖骨,一塊骶骨和一塊尾骨以及連結它們的關節、韌帶和軟骨構成。(一)骨盆的連結1.恥骨聯合(1)基本結構:由兩側恥骨聯合面,借恥骨骨間盤連結構成。(2)輔助結構:韌帶加固:有恥骨上韌帶、恥骨弓狀韌帶,恥骨前韌帶,三條韌帶是從上下、前方加固關節.恥骨骨間盤:中間有縱行裂隙,此處具有一定緩衝作用。2.骶髂關節(1)基本結構:由骶骨和髂骨相對應耳狀面構成平面關節.

(2)輔助結構:骶髂骨間韌帶:位於:骶骨粗隆和髂骨粗隆之間。作用:防止骶骨因受壓力的向前方滑動。骶髂前韌帶和骶髂後韌帶:作用:從關節的前後方加固關節。骶結節韌帶:連結於髂骨骶骨與坐骨結節之間。骶棘韌帶:連結於骶骨、尾骨與坐骨棘之間。骶髂骨間韌帶骶棘韌帶骶結節韌帶3.骶尾連結:骶骨與尾骨之間借軟骨構成骶尾連結。(二)骨盆的特點及其運動骨盆的特點:

骨盆上通過腰骶關節和腰椎相連,下通過髖關節和自由下肢相連。故骨盆在這兩個關節處均可繞三個運動軸進行各種運動。以骶髂關節為支點時,骨盆帶動下肢相對軀幹運動,以髖關節為支點時,骨盆帶動軀幹相對下肢運動。骨盆的運動:1.繞冠狀軸作前、後傾:如腹揹運動。2.繞矢狀軸作側傾:如體側屈運動。3.繞垂直軸作向左、右旋轉:如體轉運動,環轉運動。骨盆的運動:

1.繞冠狀軸作前、後傾:如藝術體操、支撐舉腿運動。

2.繞矢狀軸作側傾:如體側屈運動。

3.繞垂直軸作向左、右旋轉:如體轉運動,環轉運動。(三)骨盆的整體觀1.骨盆分界:大骨盆——位於界線的前上方,由兩側髂骨翼、骶骨岬弓狀線和恥骨聯合上緣成。

小骨盆——位於界線的後下方,由尾骨、坐骨結節,恥骨聯合下緣及周圍韌帶構成。2.性別特徵:男性:骨盆高而窄,恥骨下支形成恥骨角較小,呈杏形,橫徑較小女性:骨盆低而寬,較大,呈橢圓形,橫徑較大,女性骨盆的特點有利於胎兒的娩出。3.傾斜角:

人體直立時,男性骨盆前傾約為50°~55°,女性骨盆前傾約為60°。4.骨盆的結構特點:

在力的傳遞過程中,骨盆在後面形成兩個負重的骨弓,具有拱形結構特點。5.重力的傳遞:人體站立時,重力由腰椎經骶骨、骶髂關節、髖臼傳至股骨頭,形成“立弓”;人體坐位時,重力由骶骨向側傳至髖臼和坐骨結節,形成“坐弓”。自由下肢關節髖關節

膝關節小腿連結足關節(一)髖關節1.關節基本結構: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球窩關節。2.關節的輔助結構(1)髖臼唇附於:髖臼周緣的結構:纖維軟骨環構成.作用:有加深關節窩,增大關節穩固性的功能(2)韌帶①骼股韌帶:位於:關節囊的前面,呈倒置“V”字形。起於:髂前下棘;止於:股骨轉子間線。作用:有限制髖關節過度伸和維持人體立姿勢,是人體中最強大的韌帶之一。②恥股韌帶:位於:髖關節囊前內側。起於:恥骨上支,斜向外下方與髖關節囊融合;止於:轉子間線下部。作用:限制大腿在髖關節處過度外展和旋外。③坐骨韌帶位於:髖關節後面。起於:坐骨體;止於:大轉子根部。作用:限制大腿在髖關節處過度內收、旋內。④股骨頭韌帶:位於:關節腔內,一端附著髖臼,另一端附著股骨頭凹。作用:有滋著股骨頭的血管通過,起著關節墊的作用。

3.關節的基本運動(表4一4)4.關節的運動特點

髖關節為支持體重和適應走、跑、跳等下肢動作的需要,以精確對合的球窩結構,具有很大的穩固性,加上厚而緊的關節囊和強有力的韌帶,關節周圍發達的肌肉,成為人體中穩固性很強的關節。通過專門的訓練和合理利用骨盆的運動,可增大關節的靈活性和運動幅度。※(二)膝關節1.關節的基本結構

由股脛關節和股髕關節構成的橢圓屈成關節。(1)股脛關節:由股骨和脛骨相應的內、外側髁關節面構成橢圓關節。(2)股髕關節:由股骨的髕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屈戍關節。股脛關節頭大,關節窩淺使兩關節面不相適應,關節囊薄而鬆弛(圖4一26)。2.關節的輔助結構(1)半月板:由2個纖維軟骨板構成,墊在脛骨內、外側髁關節面上,半月板外緣厚內緣薄

內側半月板:呈“C”字形,前端窄後部寬,外緣中部與關節囊纖維層和脛側副韌帶相連。外側半月板:呈“O”字形,外緣的後部與腘繩肌腱相連、前部與前交叉韌帶相連。作用:有加深關節窩,緩衝震動和保護膝關節的功能。(2)翼狀襞:位於:髕骨下方的兩側,含有脂肪的鄒襞.。作用:填充關節腔,增大關節穩固性,有緩衝震動功能.(3)髕上囊和髕下囊:位於:股四頭肌腱與骨面之間.作用:具有減少腱與骨面之間相互摩擦。(4)加固關節的韌帶①前後交叉韌帶:位於:關節腔內,分別附著於股骨髁內側面與脛骨髁間隆起作用:防止股骨和脛骨前後移位。②腓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外側稍後方。起於:股骨外側髁止於:腓骨小頭。作用:從外側加固和限制膝關節過伸③脛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內側偏後方。起於:股骨內側髁;止於:脛骨內側髁。作用:從內側加固和限制膝關節過伸④髕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前方,為股四頭肌腱延續部分。起於:髕骨;止於:脛骨粗隆作用:從前方加固和限制膝關節過度屈3.關節的基本運動(表4一5)繞冠狀軸時,小腿作屈、伸運動。例如前踢球後踢球當小腿屈時,可繞垂直軸作旋內、旋外運動。例如踢鍵子4.關節的運動特點(1)當膝關節完全伸直時:脛骨髁間隆起與股骨髁間窩嵌鎖,側副韌帶緊張,除屈伸運動外,股脛關節不能完成其他運動。(2)當膝關節屈時:股骨兩側髁後部進入關節窩,嵌鎖因素解除,側副韌帶鬆弛,股脛關節才能繞垂直軸作輕度的旋轉運動。(3)膝關節運動時:半月板可發生位移,屈膝時向後移,伸膝時向前移;小腿旋轉時半月板隨股髁位移,一側滑向前,另一側滑向後。

(4)當膝關節屈曲半月板後移時:股髁曲度較大的後部與半月板肥厚的外緣接觸。若此時急劇伸膝,如踢球動作,半月板退讓來不及,可發生擠壓傷或破裂.(5)膝關節位於人體兩個最長的杠杆臂之間。(三)小腿骨的連結上端:由脛骨腓關節面與腓骨頭關節面構成脛腓關節骨體間:小腿骨間膜相連接下端:脛骨腓切跡與腓骨頭構成脛腓關節(四)足關節組成:由踝關節(距小腿關節)、跗骨間關節(距下關節)、距骨間關節、蹠趾關節和趾骨間關節。★1.踝關節(1)基本結構:由脛骨下關節面和脛、腓的內、外踝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屈戍關節。關節囊的前後壁薄而鬆弛,關節頭前寬後窄。(2)輔助結構

①內側韌帶:位於:踝關節內側的強大韌帶起於:脛骨內踝,呈扇形向下止於:舟骨、距骨、跟骨的內側。作用:限制足過度外翻。②外側韌帶有三條:距腓前韌帶、距腓後韌帶、跟腓韌帶。起於:腓骨外踝尖。止於:距骨前、距骨後、跟骨特點:此韌帶比較分散,較薄弱,過度內翻易損傷此韌帶。例如球類、體操、田經等最多見外側韌帶損傷。(3)關節的運動特點

當踝關節冠狀軸時:作屈(蹠屈)、伸(背屈)運動,屬單軸關節(表4一6)。當足蹠屈時:較窄的後部進入較寬大的關節窩中,可作輕度的外展內收運動;當踝關節與距下關節聯合運動時:內翻-—

足的內側緣提起、外側緣下降。外翻----足的外側緣提起、內側緣下降。2.跗骨間關節

組成:由距跟關節,距跟舟關節(又叫距下關節),跟骰關節和楔骰舟關節組成。此外,跗蹠關節、蹠骨間關節、蹠趾關節和趾骨間關節特點:關節囊較緊,有許多韌帶加固,可作屈伸運動(如提踵動作)外,還可作很小運動。(四)足弓

由7塊跗骨和5塊蹠骨,以及連結它們的關節、韌帶和肌腱構成。內側縱弓:由跟骨、距骨、足舟骨、楔骨和第1-3蹠骨構成。曲度大,彈性好,緩衝力強。外側縱弓:由跟骨、骰骨和第4一5蹠骨構成,彈性小橫弓:由楔骨、骰骨和蹠骨底構成最高點。足關節、足弓思考題1.什麼叫大骨盆、小骨盆?

2.骨盆可做那些運動?並舉例說明。

3.試述髖關節主結構和輔助結構

4.試述膝關節主結構和輔助結構

5.試述踝關節主結構和輔助結構同學們再見!第四節中軸骨的連結

一.脊柱是軀幹的中軸和支柱,並參與構成胸、腹、盆腔的後壁。作用:具有支持體重、傳遞重力,緩衝震動,保護器官和進行運動等多種功能。脊柱構成:由24塊椎骨、1塊骶骨和1塊尾骨以及連結它們椎間盤、關節和韌帶裝置組成。(一)脊柱的連結

1.椎骨間的連結(1)椎體間的連結:相鄰的兩椎體之間借椎間盤、前縱韌帶和後縱韌帶連結。椎間盤:①椎間盤的構造:由外周的纖維環和中間的髓核構成。共有23個,約占骶骨以上脊柱長度1/4。②椎間盤的特點:人體經過一天的勞動或站立、訓練,椎間盤受壓而變薄,整個脊柱長度相應縮短,經臥床休息可恢復,早晚變動範圍1—3釐米。③椎間盤的作用:相鄰的椎體間有承受壓力,緩衝震動,保護腦和脊髓,增大脊柱運動幅度的功能。④脫出的特點:

膠原纖維變性增粗變脆,特別突然用力過猛,發生纖維環破裂,使髓核向外膨出,形成椎間盤突出,如向側突出可造成壓迫脊髓或脊神經的症狀。前後縱韌帶

前縱韌帶位於:緊貼椎體和椎間盤的前面,全身最長韌帶,很堅固。起於:枕骨大孔前緣。止於:第1或第2骶椎體。作用:是全身最長的韌帶,有限制脊柱過度後伸和防止椎間盤向前脫出的功能。

後縱韌帶位於:椎體和椎間盤後面。起於:樞椎止於:骶椎管作用: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和防止椎間盤向後脫出。(2)椎弓間的連結:相鄰的椎弓板之間借弓間韌帶或黃韌帶相連結。由彈性纖維構成。限制脊柱過度屈。(3)橫突間的連結:相鄰的橫突之間借橫突間韌帶相連結。作用:有限制脊柱過度側屈。(4)棘突間的連結:相鄰的棘突之間借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相連結。頸部叫項韌帶。作用:兩韌帶均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5)關節突關節:相鄰椎骨間的上下關節突借關節襄連結成活動性很小的平面關節。(6)寰樞關節:由3個在結構上獨立、功能上聯合的關節構成。寰樞正中關節:

由寰樞的齒突凹與樞椎的齒突構成車軸關節。寰樞外側關節:

由寰椎下關節面與樞椎上關節面構成兩個平面關節。運動:繞寰樞關節的垂直軸作旋轉運動。

(7)腰骶連結(8)骶尾連結2.脊柱與顱的連結寰枕關節:由寰椎的上關節凹和枕骨髁構成橢圓關節。為脊柱與顱之間的連結,左右寰枕關節在功能上屬於聯合關節。運動:可作屈伸,側屈和環轉運動。(二)脊柱做運動及其影響因素脊柱做運動(二)脊柱做運動及其影響因素1.繞冠狀軸可作屈伸運動。例如跳水中屈體動作,背越式跳高過杆動作。2.繞矢狀軸可作則屈運動。例如藝術體操中圈操體則屈和棒操體則屈。3.繞垂直軸可作迴旋運動。例如投擲標槍。(三)脊柱的整體觀前面觀:從上到下逐漸加大,當重力傳至骶骨後,經骶髂關節分至兩側髖關節,骶尾骨減小(圖表-37)側面觀:有四人生理彎曲,頸曲和腰曲向前,出生後形成;胸曲和骶曲向後,出生前就形成。二.胸廓組成:由12個胸椎,12對肋和1塊胸骨,以及連結它們的關節、韌帶和軟骨組成。(一)胸廓的連結1.胸肋關節①由胸骨的肋切跡與第2~7肋軟骨連結構成平面關節;②第1肋軟骨與胸骨第1肋切跡連結成軟骨結合(終生不骨化)。③第8~10肋骨軟骨前端與上下相連,叫肋骨間關節,形成肋弓;第11和12肋軟骨前端遊離,不與胸骨連結,叫浮肋。2.肋椎關節①肋頭關節:

由肋頭的關節面與相應的胸椎肋凹構成。②肋橫突關節:

肋結節關節面與相應橫突肋凹組成兩關節。功能:屬於聯合關節,吸氣時,肋骨可上提外翻,使胸廓擴大;呼氣時,肋骨下降、內翻,使胸廓縮小。(二)胸廓的整體觀1.形狀:圓錐形,正常成人的胸廓呈前後稍扁,上窄下寬,上下有兩個口.胸廓上口:有食管、氣管和重要的血管、神經通過。胸廓下口:被隔肌所封閉。胸廓三個徑:橫徑、矢狀徑、垂直徑。橫徑大於矢狀徑。胸廓的形態與年齡、性別、健康狀態及體育運動等因素有關。三.顱(一)顱的連結

1.顱縫縫是顱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緊密相連構成的,是成人顱骨連結的主要方式。如冠狀縫、矢狀縫。2.顱結合顱底諸骨借軟骨連結,形成蝶枕結合、蝶岩結合等。3.顳下頜關節(二)顱的整體觀1.顱的前面觀:一對眼眶、一個骨性鼻腔和一個骨性口腔。2.顱的側面觀:外耳門,下方有顳骨乳突,有下頜窩。3.顱的底面觀:一個枕骨大孔,兩側骨突為枕骨髁,後上方為枕外隆凸,兩側有上項線。復習思考題1.試述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並舉例說明其運動。2.試述肩關節、肘關節的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並舉例說明其運動。3.試述脊柱的連結(椎間盤結構、前後韌帶起止點、作用)。並舉例說明脊柱運動。(一)原動肌定義:

以主動收縮直接完成動作的肌肉。按原動肌在完成動作中效率的不同,主動肌又可將原動肌分為副動肌例如,握啞鈴或負重彎舉中的肱肌、肱二頭肌為主動肌,肱橈肌、旋前圓肌為副動肌(圖6~1)。(二)對抗肌定義:與原動肌作用相反的肌肉。例如“彎舉”動作中,肱三頭肌。(三)固定肌定義:將原動肌定點骨加以固定的肌肉。如上述動作中的三角肌、胸大肌、背闊肌等肌肉。(四)中和肌1.當原動肌對動點骨有兩種以上的功能時:

為了有效地發揮其中一種功能,需借助其他肌肉抑制另外的功能,這裏其他肌肉就叫中和肌。起著抵消(中和)某種功能的作用。如上述動作中,旋前圓肌“緊張”起著抵消肱二頭肌屈肘同時使前臂旋後的作用。2.在完成一個動作時:

不同的肌肉起著不同的作用,這就是分工:(1)參與工作的肌肉所起的作用都不可能單獨存在,而只能在互相配合中表現出來,這就是協作。離開或缺乏這種協作關係,體育動作將很難完成,或者極不協調。(2)肌肉的分工和協作的關係不是固定不變。隨著動作的變,也是會引起變化的。例如:屈腕動作時,屈肌是原動肌,伸肌是對抗肌;內收動作時,尺側肌是原動肌,橈側肌是對抗肌。※二.肌肉工作形式分類根據肌肉用力方式和效果的不同,可將肌肉工作動力工作分靜力工作(一)動力工作或等張收縮肌肉收縮產生的力使環節位置改變,肌肉長度有變化,這類工作稱為動力工作。又分向心和離心工作。1.向心工作(又叫克制工作)

肌力矩大於阻力矩;環節朝肌拉力方向運動;肌肉變短、變粗(肌腹隆起)、變硬。如握啞鈴彎舉中肱二頭肌、肱肌所做的工作(圖6~2),又如仰臥舉腿,腹直肌做向心工作。2.離心工作(又叫退讓工作)

肌力矩小於阻力矩;環節朝肌拉力相反方向運動;肌肉變長、變細、變硬。如握啞鈴前臂彎舉結束後緩慢放下動作中肱二頭肌、肱肌所做的工作(圖6~3)。※(二)靜力工作或等長收縮

肌肉持續收縮,長度不變,使環節在某種位置上固定,維持一定姿勢,稱為靜力工作。支持工作它又可分為加固工作固定工作1.支持工作

指位於關節某一側的肌肉持續收縮,以平衡阻力矩,使環節保持一定姿勢工作。如肋木懸垂舉腿動作中腹肌、骼腰肌所做的工作。2.加固工作:指位於關節周圍的肌肉同時持續收縮,以對抗關節由於外力牽拉作用而分離的工作。如肋木懸垂時肩、肘、腕關節周圍肌肉所做的工作。3.固定工作:指關節運動軸兩側相互對抗的肌肉同時持續收縮,使環節保持固定的工作。如手倒立時,屈肘肌群和伸肘肌群所做的工作。※三.多關節肌的工作特點1.僅跨過一個關節的肌肉叫做單關節肌。如喙肱肌、肘肌等。

2.跨過兩個或更多關節的肌肉叫做多關肌。如肱二頭肌、股直肌、股二頭肌等。

3.多關節肌由於跨過多個關節,多關節肌工作時有功能性“主動不足”和“被動不足”工作特點。(一)多關節肌“主動不足”

多關節肌在一個環節運動時已經縮短,在另一個環節運動時,再繼續縮短有困難稱之。如伸大腿以後,再屈小腿感到費力的原用之一,是股後肌群出現功能性“主動不”(圖6~5)。(二)多關節肌“被動不足”

多關節肌在一個環節運動時已經被拉長,在另一個環節運動時不能再繼續拉長,這種現象稱之。如伸直膝關節後再屈髖(直膝前擺),腿難以擺得高,這就是股後肌群“被動不足”現象(圖6~6)。針對多關節肌工作特點

1.在運動實踐中加以利用。例如,調整身體位置,避免出現“主動不足”或“被動不足”;2.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助練習。加強肌肉力量發展,以克服或減輕“主動不足”;3.加強肌肉伸展性練習。可避免或減輕多關節肌的“被動不足”。例如,在武術的擒拿術中,可用力彎曲對手的腕節,使其握不緊手中器物,被迫放下武器,就是利用伸肌的“被動不足”;又如踢定位球時,為便於小腿發力,支撐腿腳應落在球橫軸稍前方,以避免股直肌出現“主動不足”。四.肌肉工作的杠杆原理人體在運動中的動作,都是以骨為杠杆,關節為支點,肌肉收縮為動力來完成的。從力學的角度說,肌肉工作是完全遵循杠杆原理的.(一)肌力矩和阻力矩

1.人體杠杆具有三個點支點:關節中心(O)是支點;力點:作用肌在骨上附著面的中心(F)是力點(圖6~78);阻力點:環節與重物的總重心作用點是(R)阻力點。2.由支點至肌拉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OA)稱拉力臂。支點至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OR)為阻力臂。3.肌拉力與拉力臂的乘積為肌力矩;阻力與阻力臂的乘積為阻力矩。4.肌力矩和阻力矩分別表示肌力和阻力對骨杠杆所產生轉動作用的大小。5.在肌肉工作中,肌力矩和阻力矩的關係大致有了3種情況:①.肌力矩等於阻力矩——肌肉做靜力工作;②.肌力矩大於阻力矩——肌肉做向心工作;③.肌力矩小於阻力矩——肌肉做離心工作。

(二)骨杠杆類別

按照支點、力點和阻力點在杠杆上位置的不同,可將骨杠杆區分為3種類型:平衡杠、省力杠杆、速度杠杆1.第一類杠杆——平衡杠杆平衡杠杆的特點:

支點在力點和阻力點之間。例如頭在頸部的平衡動作。

原理:①支點位於顱與脊柱的連結處——寰枕關節;

②力點(使頭伸的斜方肌等的作用點)在支點冠狀軸的後方;

③阻力點(頭的重心)位於支點冠狀軸的前方。

作用:主要是保持平衡、維持姿勢。人體內很少。2.第二類杠杆——省力杠杆特點:阻力點在支點和力點之間。例如,直立提踵動作(6~10)

原理:①人體重力作用線通過距骨,蹠趾關節為支點;②力點則為小腿三頭肌附著處——跟結節。

作用:阻力臂小於力臂,用較小的肌拉力就能克服很大的阻力故省力。3.第三類杠杆——速度杠杆特點:力點在支點和阻力點之間。例如負重彎舉動作。原理:①此時屈肘肌拉力點在肘關節冠軸前,前臂骨近端;

②肘關節中心為支點,阻力點為重物的重力作用點。

③當杠杆繞軸轉動時,杠杆上各點均作圓弧運動,各點移動的速度同該點到軸心距離成正比,即杠杆各點的轉動速度,離軸越遠者越快。(三)杠杆原理的應用1.省力當阻力一定時通過縮短阻力臂來減少阻力矩,可以達到省力的目的。例如,提拉杠鈴時(圖6~12),若想省力,杠鈴儘量貼近身體。又例如,彎舉時兩個人屈肘肌相同,但其中一個人前臂較長,另一人前臂較短,那麼前臂短者阻力臂較短,可比前臂長者舉起更大的重量。可見.前臂和小腿相對較短的運動員,在舉重時身體的杠杆效率佔有一定優勢。2.增速(1)在做投擲或擊打動作時:為了提高肢體未端的運動速度,應當儘量伸展肢體(圖6~13)。通過增大阻力臂來增加肢端速度。(2)當杠杆轉動角速度一定時:

離轉動中心越遠處,線速度越大在棒壘球、曲棍球、網球、冰球等運動中,球棒、球杆、球拍等都起著增長阻力臂的作用。3.發展肌力在發展肌肉力量的練習中,為增大肌肉所承受的負荷,既可用增加阻力(負荷重量)的方法,也可用延長阻力臂的手段。比如在“仰臥起坐”鍛煉腹肌力量的練習中(圖6~14),將手臂放在不同位置,腹肌承受的負荷是不同的。五.肌肉力量性和伸展性練習的解剖學依據(一)肛肉力量性練習的解剖學原理原則和方法

肌肉的生理特性: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一般均表現為肌肉收縮——肌肉附著點彼此接近或有接近趨勢。動力性力量:肌肉克服阻力並引起環節運動的能力;靜力性力量:肌肉以持續性收縮,承受或對抗外力作用保持環節靜止不動的能力;

爆發力量:肌肉在一瞬間突然、快速發揮最大收縮能量,並引起環節快速運動的能力。1.練習的原則

(1)超負荷原則;

(2)強度原則;

(3)頻率原則;

(4)漸進原則2.練習方法

發展肌肉力量的練習方法甚多,若以解剖學角度。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幾種:(1)近固定練習與遠固定練習(2)動力性練習與靜力性練習(3)向心收縮練習與離心收縮練習。(4)大肌肉力量練習與小肌肉力量練習。(5)等動練習(圖6~15)。(6)超等長練習。(7)全幅練習(圖6~16)。(二)肌肉伸展練習的解剖學原理原則和方法

肌肉的伸展性:就是肌肉(包括肌腹、肌腱)及肌肉周圍的筋膜、韌帶及軟組織被拉長的能力。

1.練習原則(1)幅度、力度和持續時間結合(2)主動、被動相結合2.練習方法(1)靜力拉伸法:是指通過緩慢的動作,並較長時間使某些環節固定於一種姿勢,拉伸肌腹、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練習方法。(2)動力拉伸法:是指依靠練習者自身動作,原動肌有節奏地、較塊並多次重複的收縮,使與環節運動相反一側的對抗肌反復被拉伸的練習方法。復習思考題1.解釋原動肌、對抗肌、固定肌、中和肌,並舉例說明。2.肌肉做向心工作和離心工作時各有何特點?並舉例說明。3.什麼叫肌肉的支持工作、加固工作和固定工作?並舉例說明。4.什麼叫多關節肌?舉例說明多關節肌的“主動不足”和“被動不足”現象。5.什麼是肌力矩和阻力矩?舉例說明杠杆原理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6.肌肉力量性練習的解剖學原理和原則是什麼?有哪幾種基本練習方法?各舉例說明。7.肌肉伸展性練習的解剖學原理和原則是什麼?有哪幾種練習方法?各舉例說明。教學內容:第二節動作分析的內容和方法一.動作分析的內容二.動作分析的方法

第三節動力動作分析一.動力性動作的分析

二.動力性動作分析示例

第四節靜力性動作分析一.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