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盟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内蒙古阿拉善盟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内蒙古阿拉善盟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内蒙古阿拉善盟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内蒙古阿拉善盟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内蒙古阿拉善盟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测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解析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解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解析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1至必修3第9、11课,必修4.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而且还可以视为一场开拓性的社会伦理试验。它不仅使已有的伦理问题得到了空前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伦理与科技发展的现实之间的诸多冲突。近30年来,一些新的科技进展——原子武器、生殖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导致了尤为尖锐的伦理争执,同时,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全面地揭示了近现代科技活动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向人们展现了科技活动所负载的价值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间的剧烈冲突。

科技活动与传统价值观念间的冲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此,我们主要分析两类冲突。其一是所谓科技活动对自然的操纵和对“自然秩序”的破坏。持这一态度的人可称之为自然律论者,他们认为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应为了人的目的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原初过程,任何对自然过程的干预都是在破坏“自然秩序”。而现实情形是,早在人类的祖先直立行走之时,“自然秩序”即开始被打破,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遵循“自然秩序”。

如果说基因重组技术是对自然的操纵,那么拯救了亿万生命的抗生素技术是不是对自然的操纵?烹调技术是否干预了人的自然生理过程呢?这种评判本身是没有实证依据的。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它没有理论与现实意义。至少,它表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对科技活动给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疑虑。如果说科技活动是在有意识地变更自然过程的话,科技工必须确保每一项对自然过程的重大改变工作都万分慎重,因而,自然律论者所持的评判立场是具有重要的监督意义的。

其二,科技的发展使一些绝对化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更为彰显。以有关生命的伦理原则为例,我们时常会遇到两个原则,一个是“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之生存权”,另一个是“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在传统社会中,它们似乎是两条绝对性原则,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有关安乐死的争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医务人员与许多倍受病痛折磨的垂危病人在这两条原则间难作抉择。

对于科技发展与传统价值观念体系间的冲突来讲,由于事实总会随着情势的变化不断得到澄清,人们可以通过对观念前提的反思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讨论,在某种共识之上,使冲突实现一定程度的缓冲。而真正纠结不清的,是科技伦理实践中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与充满利益考量的复杂伦理现实之间的冲突。值得指出的是,冲突中所涉及的观念不仅有传统的价值观,还包括伴随着现代科技社会发展产生的新的价值观念。

1986年,美国一家收养代理处准备安置一个2个月大的女婴,由于她的母亲患有亨廷顿病,收养者提出鉴定女婴罹患此病的可能性。负责检测的基因专家陷入两难的伦理困境之中:一方面,收养者有权知道实情,其要求似乎是公正的;另一方面,女婴自己也有不可剥夺的隐私权。

这个案例涉及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造成的。孤立地考虑养父母的知情权和女婴的隐私权导致了反映部分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的价值观念与其他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间的矛盾。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保险公司是否应该要求投保人进行基因检查,以预测其寿命或患遗传性疾病的概率?航空公司应不应该检查飞行员的基因,以判断他(她)有无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这些问题往往会迫使人们在十分具体的利益情境中,考量价值观念的利益局限性和实现条件。

科技文明的确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但是,如果我们仍然将价值观念视为一种绝对化、静态化、孤立化乃至神圣化的抽象理念,那么,所谓新的价值体系本质上还是传统的模式,难免因价值体系自身的不完善和界定不明而与复杂的伦理现实产生冲突。

(摘编自刘大椿、段伟文《科技时代伦理问题的新向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技术既会让物质世界发生改变,也会对社会伦理产生多个方面的影响。

B.在自然律论者看来,任何为了人的目的对自然原初过程进行干预的行为都不对。

C.收养者的知情权与女婴的隐私权的矛盾,即传统价值观念与新价值观念的矛盾。

D.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不能很好地处理航空公司应不应该检查飞行员基因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子武器等高新科技的发展、环境危机等全球问题的凸显是本文立论的事实基础。

B.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证明了科技活动想完全遵守“自然秩序”是不可能的。

C.文章从两个方面阐释了科技活动所负载的价值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

D.举“有关安乐死的争论”的例子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绝对化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自然律论者的评判没有实证依据,对现代科技活动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B.科技发展与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总会随着现实情势的变化逐步走向自然消失。

C.将价值观念绝对化、静态化、孤立化乃至神圣化,并不能避免其与伦理现实间的冲突。

D.我们只要用新的价值观念代替传统价值观念就能解决科技发展与传统伦理的矛盾。

1.C2.B3.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观点态度的能力。

C.“即传统价值观念与新价值观念的矛盾”错误,收养者的知情权与女婴的隐私权之间的矛盾,属于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与复杂伦理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误,第三段用抗生素技术、烹调技术与基因重组技术作类比,以此来说明评判一件事是不是对自然的操控,这本身是没有实证依据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对现代科技活动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错误,由第三段可知,自然律论者所持的评判立场对现代科技活动“具有重要的监督意义”。

B.“逐步走向自然消失”错误,由第五段可知,科技发展与传统价值观念间的冲突总会随着情势的变化,“在某种共识之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缓冲”,而不是“逐步走向自然消失”。

D.“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且文章主要是说明一些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传统伦理之间有矛盾,并没有提及替换价值观念后能否解决矛盾。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关全球变暖的讨论向来层出不穷。乐观主义者简称,在过去百年来,全球温度只上升了1%,对人类没有造成负面影响。而悲观主义者认为,全球变暖将是人类社会在50万年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在气候这个赌场里,真相究竟是怎样的?经济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切入气候变化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诺德豪斯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方面,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必须经由经济系统才可起作用;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会对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出发生影响。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理由,那就是自然学科在做预测时,往往使用简单的外推法,比如把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相挂钩。

这样的处理方法忽略了微观主体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如果气候变得干旱了,农场主可以不种植小麦,而改种对水分要求更低的玉米。类似地,如果政府出台碳税,企业可寻求替代能源,从而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的同时,GDP增速并不一定放慢。可见,固然自然学科在探索地球生态系统的规律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涉及遏制气候变暖的政策实践,就绕不开经济学。

(摘编自《〈气候赌场〉:全球变暖使地球处于危险》,《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在气候变化领域有一个常见的荒谬现象:科学家讲政治,政治家讲科学。作为诺德豪斯的代表作,《气候赌场》并没有忽视自然科学的强大力量,只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带领读者一起认识碳排放的经济本质,估算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并且设计可以实现合意减排的政策工具。

应对全球变暖,必须坚持减排成本与减排收益平衡的原则。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有三种方法:学会与气候变化并存的适应法、“冷却地球”的地球工程、通过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减缓法。通过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复杂的收益—成本分析,认为只有第三种方法可以扭转温室气体的积累,并介绍了碳捕捉、食碳树等新颖的“未来技术”。

当我们为环保进行投资的时候,成本在现在,收益在未来。那么,想要在今天减排的成本与未来减少损失的社会价值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就不得不用相对于今天发生的成本来贴现未来收益。

(摘编自吕京笏《为全球变暖开出经济学“药方”——读〈气候赌场)》,《文汇读书周报》)

材料三:

光明悦读:诺德豪斯这种跨学科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启示?

梁小民:在国内外,以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来做研究是一个趋势。研究全球变暖的不仅有气候学家、地球科学家,也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也有不少跨学科研究。学者们会发现,仅仅从一个学科去研究一个问题,未免狭窄了一点,如果能从各个学科综合角度研究一个问题,或许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光明悦读:气候变化看似无声无息,实质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诺德豪斯在书中,给出了哪些我们需要关心这一问题的理由?

梁小民:诺德豪斯在书中介绍,全球变暖的后果极为复杂,气候变化并不是只有政府部门、公益组织才需要关心,也并不仅是极地物种濒临灭绝等生物多样性问题,它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一是会令世界上许多地区土壤肥力下降,不适于耕作,甚至引起饥荒。二是引起“水循环”变化,例如山峰积雪减少,季节性河流径流发生重大改变。三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包括营养不良、热应激、空气污染以及疟疾等热带疾病的传播。四是最为严重的,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飓风加剧等。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温度上升5℃时,全球物种大规模灭绝,粮食生产率大幅下降,30%的海岸湿地丧失,大规模的海岸产生洪水与漫滩,世界海岸线重构,海洋环流会发生重大变化。

从这个方面看,气候变化是每个人参与了的结果,后果也由每个人来承担,而抑制全球变暖的进程,也需要人们的共同参与。

(摘编自《人类该如何走出“气候赌场”——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诺德豪斯系列著作访谈》,《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B.应对全球变暖减排成本与减排收益平衡原则温室气体的积累

C.跨学科学者们从各个学科综合角度全球变暖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D.全球变暖饥荒、海平面上升等后果人们共同参与抑制全球变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用外推法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相挂钩,但这一方法忽视了微观主体的自我调节。

B.从长远角度看,我们为环保进行投资时,必须要用相对于今天发生的环保成本来贴现未来的收益。

C.气候变化对我们影响深远,是我们每个人参与了的结果,并不只是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关注的责任。

D.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令人触目惊心,由此可证实悲观主义者对全球变暖的看法。

6.经济学对应对全球变暖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4.D5.D

6.①遏制气候变暖的减排政策需要经由经济系统才可以发挥作用。

②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可以估算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并设计出实现合意减排的政策工具。

③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全球变暖问题,拓展了研究的视角,增加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可能性。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梳理能力。

A.“气候变化决定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出”说法错误,原文是“气候变化也会对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出发生影响”;“促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说法错误,于文无据。

B.“减排成本与减排收益平衡原则扭转温室气体的积累”说法错误,《气候赌场》中认为只有通过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减缓法可以扭转温室气体的积累。

C.“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说法错误,原文是“或许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可证实悲观主义者对全球变暖的看法”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温度上升5℃时,全球物种大规模灭绝,粮食生产率大幅下降,30%的海岸湿地丧失,大规模的海岸产生洪水与漫滩,世界海岸线重构,海洋环流会发生重大变化”可知,联合国政府间的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没有说明全球变暖将是50万年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诺德豪斯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方面,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必须经由经济系统才可起作用”“但是如果涉及遏制气候变暖的政策实践,就绕不开经济学”可知,遏制气候变暖的减排政策需要经由经济系统才可以发挥作用。

根据材料二“《气候赌场》并没有忽视自然科学的强大力量,只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带领读者一起认识碳排放的经济本质,估算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并且设计可以实现合意减排的政策工具”可知,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可以估算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并设计出实现合意减排的政策工具。

根据材料三“学者们会发现,仅仅从一个学科去研究一个问题,未免狭窄了一点,如果能从各个学科综合角度研究一个问题,或许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可知,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全球变暖问题,拓展了研究的视角,增加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可能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出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竟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选自蒋肖斌《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大加渲染蓝眼的看画本领,为后文蓝眼一步步走进黄三爷设下的圈套埋下伏笔。

B.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

C.蓝眼第一次买画之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地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前一处人们是好奇,后一处人们则是想看笑话。

D.小说善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如在塑造佟五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8.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7.B8.①明线是蓝眼的一系列活动:买真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裕成公。暗线是黄三爷精心策划使蓝眼上当: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②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了蓝眼和黄三爷不同的形象特征,能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思考。

9.①使用方言词汇,符合小说故事背景。如“听赛没听”“嘛能耐”“转天”“打眼”等天津方言的运用,符合小说故事发生于天津卫的背景。②运用修辞,富有表现力。如“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运用比喻手法,把造假的人的破绽比喻为没藏好的尾巴尖儿,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③内涵丰富,语言有意蕴。如“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写出当时的蓝眼被流言闲语所扰,已然失去了自我判断,以致误把假画当真画,引人深思。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理解错误,卖画人说此话确实是故意为之,但并不是刺激蓝眼,让他高价买画,而是刻意提醒,为后文假画的出现作铺垫。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线索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小说是以蓝眼为主要人物,通过描写蓝眼在鉴定一幅大涤子的画的一系列活动:买真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裕成公。所以小说是以蓝眼的活动为线索串联起小说的情节。这是小说的明线。同时,小说还有一条暗线,在小说的开头,就交代“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在写蓝眼看画的同时,也在最后交代了黄三爷精心策划使蓝眼上当: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所以,黄三爷精心策划使蓝眼上当是小说的暗线,其实小说的情节也被这条暗线所串联而形成了一个整体。

小说通过明线来叙述故事,暗线则穿插期间,最后两条线在结尾汇合在一起,通过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让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叙事节奏更快,还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让一篇短篇小说显得内容充实,节奏明快,增强读者的阅读动力。其次,小说让两条线索形成对照,写出了作为看假画的蓝眼与造假画的黄三爷之间的斗法,突出了蓝眼和黄三爷不同的形象特征,而最后小说的结局则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思考。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

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蓝眼》这篇小说语言的精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使用方言词汇,符合小说故事背景。作为津味儿小说家代表的冯骥才,在这篇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如“听赛没听”“嘛能耐”“转天”“打眼”等,这些方言的运用,就揭示小说发生的地域,符合小说故事发生于天津卫的背景。

其次,小说运用比喻修辞,让文章的表述更有表现力。如“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运用比喻手法,把造假的人的破绽比喻为没藏好的尾巴尖儿,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最后,小说的语言内涵丰富,有意蕴。如“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写出当时的蓝眼被流言闲语所扰,已然失去了自我判断,以致误把假画当真画,引人深思。再如“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写出蓝眼在将两幅画挂在一起时看出后买的画是假画时内心对自己的失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B.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C.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D.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以报”的“足”与《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意思不同。

B.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则面朝北,故“北面”专指对人称臣。

C.涓人,指中国古代掌管宫廷清洁洒扫事宜人。亦泛指亲近的内侍。

D.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曾趁燕国内乱的时候攻打燕国,燕昭王想要为国为父报仇,但也深知燕国实力薄弱,无力复仇,于是拜访郭隗,求计问策。

B.郭隗认为国君的不同态度会招致不同的人。卑躬谦虚,勤奋好学,将招致有才能的人;态度粗暴,吼叫斥责则会招致奴隶、犯人。

C.涓人不惜用五百金为君王买回千里马的马首,他这样做是为显示君王对千里马的重视,一年以后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D.燕昭王在国力强盛时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及三晋合谋讨伐齐国,获得大胜,燕军又单独追击齐军,掠夺了大量宝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②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0.D11.B12.C

13.①如果凭借几案,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

②(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天下的士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服道致士”为并列短语,且“此……也”是判断句式,中间不断开,排除AC;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中的“之”是助词“的”,连接后面的中心语“贤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足:能够。句意:不能够报仇。/足:值得。句意:不值得向外人说。

B.“专指对人称臣”错误。卑下对尊长之位也可称为“北面”。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一年以后”错误。文中为“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不能期年”,不满一年。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冯”,凭借;“眄视”,目光斜视;“厮役之人”,驱使的奴仆。

②“诚”,确实;“致士”,招致人才;“见事”,被重用。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揽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我国内乱的机会,突然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不能够去报仇。然而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借几案,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天下的士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国君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你哪里用得着为了(一匹)死马而花费五百金呢?’这个近侍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到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就来了三匹。(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地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赵、魏、韩三晋联合策划来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缗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追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齐国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瑗尉南海

岑参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标题,交代了友人此次出行的目的地及原因。

B.“楼台重蜃气”的描写会让人联想到李白的“云生结海楼”。

C.颔联虚实结合,写出了南海之地的荒蛮,表述了对友人的同情。

D.尾联“慎”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劝诫,希望友人能够保持清廉的节操。

15.请赏析颈联“暗”与“明”的妙处。

14.B15.“暗”字描写海边夏雨气象极为阔大,“明”字描写岭上春花色彩鲜明,一“暗”一“明”,对比分明,充分展现了南海风景之美。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楼台重蜃气’的描写会让人联想到李白的‘云生结海楼’”说法错误。李白的“云生结海楼”写的是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而这里写的是边远之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写出了此地的荒凉。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诗歌的颈联“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意思是大海昏暗三峰常下雨,岭上春花鲜艳五岭如春。写出了南海不同于内地的独特风光。“暗”突出南海当地雨势之大,让海面都变得昏暗,巍峨的三山都笼罩在大雨之中。将海边夏雨气象的宏大描述得非常生动。

而“明”字则是写岭上春花色彩鲜明,花开得如此绚烂,让山岭都显得明亮了。

“暗”和“明”是一对反义词,巧妙地运用这两个词,让大雨造成的昏暗与山花开放的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展现了南海风景之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感叹东吴曾经的强盛局面,英雄人物孙权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和杜宇的典故,表述自己迷惘又失落的内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舞幽壑之潜蛟②.泣孤舟之嫠妇③.舞榭歌台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⑤.庄生晓梦迷蝴蝶⑥.望帝春心托杜鹃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壑”“嫠”“榭”“晓”“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①______,接受通过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作协等,明确地表述了引导并接纳网络文学发展。

然而,网络文学的特殊性,恰恰也在这里。从过去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网络文学表面上以某种“自在”而“自为”的状态在发展,实则其内在逻辑不无矛盾。

一方面,网络文学以②_______的气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简直称得上是“网罗文学”。随便点开一个网络文学网站,题材类型应有尽有,作品分类混乱芜杂。有人或许会认为,分类标准的杂乱反映出兼容并包的心态,这正是网络文学生长壮大的根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文学又始终表现出③_______的强烈冲动,以使自己区别于其他文学。他们发明了“传统网文”的概念,形成一套迥异于“传统文学”的评价方法。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7.①与日俱增②海纳百川③标新立异

18.通过接受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作协等,明确地表述了接纳并引导网络文学发展的意愿。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关注度越来越高,可用“与日俱增”。“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②处,语境形容气度,后句有“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可用“海纳百川”。“海纳百川”: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也指心胸宽广)

③处,语境“使自己区别于其他文学”强调与众不同,可用“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原义为表明自己新颖的义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后来也指故意提出新奇的见解,表示自己与众不同。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通过”是介词,“接受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是其宾语,“通过”应放在句首;“引导并接纳”不合逻辑,应先“接纳”再“引导”。

二是成分残缺,“表述”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尾加上“的意愿”。

最后改为:通过接受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作协等,明确地表述了接纳并引导网络文学发展的意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

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①,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②。但是他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此外。他还通过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等多种形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

在荒山上,张连印身先士卒,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下,他没有灰心,而是重振旗鼓,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植树方法。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酸甜苦辣,③。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19.①但改变生态环境

②植树造林却是外行

③张连印终于收获了硕果

20.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又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

21.三个“四年多”的结构,使句子的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风餐露宿”“含辛茹苦”“酸甜苦辣”集中表现了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能更好地表述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句“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可知,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的应该是在光秃秃的荒山植树造林,即改变生态环境,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但改变生态环境”。

第二空,上句“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可知,带兵是内行,那么植树造林就应该是外行,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植树造林却是外行”。

第三空,由下句“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可知,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张连印使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收获了硕果,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张连印终于收获了硕果”。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

本句主干句是“他到处奔波”,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第一句是奔波的目的,“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然后是其中解决问题的几种形式,第二句是“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第三句是“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第四句是“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四年多的……”的句式,三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结构,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体现表述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甜酸苦辣”,是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经历的各种困难、不易的真实概括,运用排比能集中体现这些经历和感受,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更好地表述内心感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劝导人向上向善的思想理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利济苍生”等。向上向善的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思想向上、行动向前、心中向善的自觉与自省。向上向善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博大的情怀。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向上向善”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围绕着介绍“向上向善”的文化而展开,可分三层。第一层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向上向善”的思想理念。第二层指出了“向上向善”的文化的意义: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又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催人上进,让人崇德向善。第三层则指出了其本质:是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

题干设置的写作情境是,写一篇文章参加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的以“向上向善”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复兴中学”“团委”等词,有一定程度的暗示性,隐性提醒考生,要把对“向上向善”文化的弘扬,与青年学生自身的成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

写作的时候,论点可以定为提倡弘扬“向上向善”的文化。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指出向上向善文化的精神内核: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然后指出其在历史上以及当今社会所起的作用,来论证弘扬此种文化的必要性:它能让个体奋进,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繁荣,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下来,可以联系青年学生自身的成长,强调在生活中既要做到奋发向上、追求进步有,又要做到明德惟馨、择善而从,从而让自身实现成长。最后,可以拓展到民族复兴的事业上去,呼吁每一个个体都向上向善,让整个社会充满着奋进的精神、向善的氛围,从而让中华民族更富活力,更兴旺发达。

立意:

1.人人向上向善,社会兴旺发达。

2.向上有路径,向善无止境。

3.追求向上的功业,修炼向善的心灵。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测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解析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解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解析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1至必修3第9、11课,必修4.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而且还可以视为一场开拓性的社会伦理试验。它不仅使已有的伦理问题得到了空前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伦理与科技发展的现实之间的诸多冲突。近30年来,一些新的科技进展——原子武器、生殖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导致了尤为尖锐的伦理争执,同时,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全面地揭示了近现代科技活动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向人们展现了科技活动所负载的价值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间的剧烈冲突。

科技活动与传统价值观念间的冲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此,我们主要分析两类冲突。其一是所谓科技活动对自然的操纵和对“自然秩序”的破坏。持这一态度的人可称之为自然律论者,他们认为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应为了人的目的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原初过程,任何对自然过程的干预都是在破坏“自然秩序”。而现实情形是,早在人类的祖先直立行走之时,“自然秩序”即开始被打破,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遵循“自然秩序”。

如果说基因重组技术是对自然的操纵,那么拯救了亿万生命的抗生素技术是不是对自然的操纵?烹调技术是否干预了人的自然生理过程呢?这种评判本身是没有实证依据的。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它没有理论与现实意义。至少,它表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对科技活动给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疑虑。如果说科技活动是在有意识地变更自然过程的话,科技工必须确保每一项对自然过程的重大改变工作都万分慎重,因而,自然律论者所持的评判立场是具有重要的监督意义的。

其二,科技的发展使一些绝对化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更为彰显。以有关生命的伦理原则为例,我们时常会遇到两个原则,一个是“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之生存权”,另一个是“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在传统社会中,它们似乎是两条绝对性原则,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有关安乐死的争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医务人员与许多倍受病痛折磨的垂危病人在这两条原则间难作抉择。

对于科技发展与传统价值观念体系间的冲突来讲,由于事实总会随着情势的变化不断得到澄清,人们可以通过对观念前提的反思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讨论,在某种共识之上,使冲突实现一定程度的缓冲。而真正纠结不清的,是科技伦理实践中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与充满利益考量的复杂伦理现实之间的冲突。值得指出的是,冲突中所涉及的观念不仅有传统的价值观,还包括伴随着现代科技社会发展产生的新的价值观念。

1986年,美国一家收养代理处准备安置一个2个月大的女婴,由于她的母亲患有亨廷顿病,收养者提出鉴定女婴罹患此病的可能性。负责检测的基因专家陷入两难的伦理困境之中:一方面,收养者有权知道实情,其要求似乎是公正的;另一方面,女婴自己也有不可剥夺的隐私权。

这个案例涉及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造成的。孤立地考虑养父母的知情权和女婴的隐私权导致了反映部分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的价值观念与其他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间的矛盾。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保险公司是否应该要求投保人进行基因检查,以预测其寿命或患遗传性疾病的概率?航空公司应不应该检查飞行员的基因,以判断他(她)有无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这些问题往往会迫使人们在十分具体的利益情境中,考量价值观念的利益局限性和实现条件。

科技文明的确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但是,如果我们仍然将价值观念视为一种绝对化、静态化、孤立化乃至神圣化的抽象理念,那么,所谓新的价值体系本质上还是传统的模式,难免因价值体系自身的不完善和界定不明而与复杂的伦理现实产生冲突。

(摘编自刘大椿、段伟文《科技时代伦理问题的新向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技术既会让物质世界发生改变,也会对社会伦理产生多个方面影响。

B.在自然律论者看来,任何为了人的目的对自然原初过程进行干预的行为都不对。

C.收养者的知情权与女婴的隐私权的矛盾,即传统价值观念与新价值观念的矛盾。

D.传统价值观念模式不能很好地处理航空公司应不应该检查飞行员基因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子武器等高新科技的发展、环境危机等全球问题的凸显是本文立论的事实基础。

B.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了科技活动想完全遵守“自然秩序”是不可能的。

C.文章从两个方面阐释了科技活动所负载的价值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

D.举“有关安乐死的争论”的例子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绝对化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自然律论者的评判没有实证依据,对现代科技活动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B.科技发展与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总会随着现实情势的变化逐步走向自然消失。

C.将价值观念绝对化、静态化、孤立化乃至神圣化,并不能避免其与伦理现实间的冲突。

D.我们只要用新的价值观念代替传统价值观念就能解决科技发展与传统伦理的矛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关全球变暖的讨论向来层出不穷。乐观主义者简称,在过去百年来,全球温度只上升了1%,对人类没有造成负面影响。而悲观主义者认为,全球变暖将是人类社会在50万年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在气候这个赌场里,真相究竟是怎样的?经济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切入气候变化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诺德豪斯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方面,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必须经由经济系统才可起作用;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会对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出发生影响。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理由,那就是自然学科在做预测时,往往使用简单的外推法,比如把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相挂钩。

这样的处理方法忽略了微观主体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如果气候变得干旱了,农场主可以不种植小麦,而改种对水分要求更低的玉米。类似地,如果政府出台碳税,企业可寻求替代能源,从而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的同时,GDP增速并不一定放慢。可见,固然自然学科在探索地球生态系统的规律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涉及遏制气候变暖的政策实践,就绕不开经济学。

(摘编自《〈气候赌场〉:全球变暖使地球处于危险》,《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在气候变化领域有一个常见的荒谬现象:科学家讲政治,政治家讲科学。作为诺德豪斯的代表作,《气候赌场》并没有忽视自然科学的强大力量,只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带领读者一起认识碳排放的经济本质,估算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并且设计可以实现合意减排的政策工具。

应对全球变暖,必须坚持减排成本与减排收益平衡的原则。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有三种方法:学会与气候变化并存的适应法、“冷却地球”的地球工程、通过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减缓法。通过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复杂的收益—成本分析,认为只有第三种方法可以扭转温室气体的积累,并介绍了碳捕捉、食碳树等新颖的“未来技术”。

当我们为环保进行投资的时候,成本在现在,收益在未来。那么,想要在今天减排的成本与未来减少损失的社会价值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就不得不用相对于今天发生的成本来贴现未来收益。

(摘编自吕京笏《为全球变暖开出经济学“药方”——读〈气候赌场)》,《文汇读书周报》)

材料三:

光明悦读:诺德豪斯这种跨学科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启示?

梁小民:在国内外,以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来做研究是一个趋势。研究全球变暖的不仅有气候学家、地球科学家,也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也有不少跨学科研究。学者们会发现,仅仅从一个学科去研究一个问题,未免狭窄了一点,如果能从各个学科综合角度研究一个问题,或许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光明悦读:气候变化看似无声无息,实质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诺德豪斯在书中,给出了哪些我们需要关心这一问题的理由?

梁小民:诺德豪斯在书中介绍,全球变暖的后果极为复杂,气候变化并不是只有政府部门、公益组织才需要关心,也并不仅是极地物种濒临灭绝等生物多样性问题,它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一是会令世界上许多地区土壤肥力下降,不适于耕作,甚至引起饥荒。二是引起“水循环”变化,例如山峰积雪减少,季节性河流径流发生重大改变。三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包括营养不良、热应激、空气污染以及疟疾等热带疾病的传播。四是最为严重的,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飓风加剧等。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温度上升5℃时,全球物种大规模灭绝,粮食生产率大幅下降,30%的海岸湿地丧失,大规模的海岸产生洪水与漫滩,世界海岸线重构,海洋环流会发生重大变化。

从这个方面看,气候变化是每个人参与了的结果,后果也由每个人来承担,而抑制全球变暖的进程,也需要人们的共同参与。

(摘编自《人类该如何走出“气候赌场”——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诺德豪斯系列著作访谈》,《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B.应对全球变暖减排成本与减排收益平衡原则温室气体的积累

C.跨学科学者们从各个学科综合角度全球变暖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D.全球变暖饥荒、海平面上升等后果人们共同参与抑制全球变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用外推法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相挂钩,但这一方法忽视了微观主体的自我调节。

B.从长远角度看,我们为环保进行投资时,必须要用相对于今天发生的环保成本来贴现未来的收益。

C.气候变化对我们影响深远,是我们每个人参与了的结果,并不只是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关注的责任。

D.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令人触目惊心,由此可证实悲观主义者对全球变暖的看法。

6.经济学对应对全球变暖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出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竟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选自蒋肖斌《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大加渲染蓝眼的看画本领,为后文蓝眼一步步走进黄三爷设下的圈套埋下伏笔。

B.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

C.蓝眼第一次买画之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地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前一处人们是好奇,后一处人们则是想看笑话。

D.小说善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如在塑造佟五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8.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古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