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文学常识】一、作者及其思想介绍(一)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二)孟子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仁政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度,即主张薄赋轻敛。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3)王道: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仁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补】“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4)性善论: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本性却是一致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二、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课堂讨论】孟子为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他运用了哪些方法?提出了哪些主张?请根据课文梳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巩固】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百姓皆以为王爱也______________2.彼恶知之_______________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_____________4.牛羊何择焉_____________5.于我心有戚戚焉____________6.以御于家邦____________________7.构怨于诸侯________________8.欲辟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9.莅中国而抚四夷________________10.放辟邪侈__________________11.凶年免于死亡____________________12.俯不足以畜妻子______________13.无失其时__________________1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15.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1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无以,则王乎2、王说3、为长者折枝4、刑于寡妻5、抑为采色不足视与目与6、盖亦反其本矣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8、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9、是罔民也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多义词的用法和含义1、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臣闻之胡龁曰

牛何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得道多助任重道远

3、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4、诸不识有诸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5、诚然,诚有百姓者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6、则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7、度他人有心,予付度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王请度之

8、得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四、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1.无以,则王乎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老吾老/幼吾幼4.然则小故不可以敌大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6.刑于寡妻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8.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1.百姓之不见保2.莫之能御也3.何由知吾可也4.然则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5.夫子之谓也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7.天下可运于掌8.树之以桑六、翻译下列句子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5.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课后巩固】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百姓皆以为王爱也吝啬,舍不得。2.彼恶知之疑问代词,怎么、哪里。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痛惜、哀怜。4.牛羊何择焉区别。5.于我心有戚戚焉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6.以御于家邦治理。7.构怨于诸侯结怨。8.欲辟土地开辟。9.莅中国而抚四夷临视,指统治。10.放辟邪侈放荡;不正。11.凶年免于死亡荒年。12.俯不足以畜妻子养活。13.无失其时季节。14.谨庠序之教重视;泛指学校。15.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教导)。1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2.王说同“悦”,高兴。3.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4.刑于寡妻同“型”,做榜样。5.抑为采色不足视与目与同“彩”,彩色,绚丽。6.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8.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同“诉”,诉说。9.是罔民也同“网”,名作动,张网捕捉、陷害。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头发花白。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多义词的用法和含义1.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助词,的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实义

牛何之动词,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2.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动词,谈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得道多助名词,道义任重道远名词,道路

3.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如同,像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连词,假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4.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词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兼词,相当于“之于”

5.诚然,诚有百姓者副词,的确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名词,诚心

6.则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

7.度他人有心,予付度之动词,揣测

度,然后知长短动词,计量长短,丈量

王请度之动词,考虑

8.得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助动词,能够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动词,得到,获得四、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1.无以,则王乎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3.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幼”:形作动,敬爱/爱护;第二个“老”/“幼”,形作名,老人/小孩4.然则小故不可以敌大形作名,小的国家/大的国家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形作名,美味的食物6.刑于寡妻同“型”,名作动,做榜样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8.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种植/穿五、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1.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2.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3.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4.然则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5.夫子之谓也判断句、宾语前置6.宜乎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