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七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七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七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七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七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宋会要》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西路庐州,今合肥),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一记载反映出当地()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 D.土地兼并现象十分普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西路庐州,今合肥),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可知,南宋绍兴年间,土豪大姓等人开垦荒地并实行稻麦复种制度,这说明土地利用率提高,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A项正确;材料并无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信息,不能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的结论,排除B项;南宋南方一些地区出现稻麦复种制,没有提到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这些地区稻麦兼种,并不能反映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2.据统计,从顺治十七年(1660年)开始,清朝人口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急剧增加的过程。到乾隆年间,人口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对此现象产生原因解释合理的是()A.高产作物推广 B.农业技术进步 C.自然环境变迁 D.人地矛盾缓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清朝乾隆时期。根据材料“清朝人口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急剧增加的过程。到乾隆年间,人口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可知,材料主旨为清朝人口的急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美洲高产作物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粮食,推动了人口激增,A项正确;农业技术并未实现根本性的突破,排除B项;自然环境变迁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清朝人口激增导致人地矛盾更加尖锐,排除D项。故选A项。3.下图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 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山水画作的创作特点【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东汉时期。根据材料“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可知,画像石中描绘了男女多人制作推车的场景,在制作中有专门负责监督的人,符合东汉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B项正确;该画像石中的手工业生产有多人协作,有专人负责监督生产,故不属于家庭手工业生产模式,排除A项;画像石中展现的是庄园中手工业生产的场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体现的是商品买卖,排除C项;该画像石不属于山水画,排除D项。故选B项。4.下表为英国1755-1851年18种行业男性从业者名义收入增幅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群体增长幅度蓝领阶层(农业工人、棉纺织工人、印刷工人、造船业工人等)61.3%~69.6%白领阶层(律师、医生、教师、技术人员、学者等)234%~695.5%其他行业92.8%~190.6%A资本原始积累大大加快 B.工人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C.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分化 D.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1755-1851年的英国。根据材料中各群体工资增长幅度数据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各阶层整体收入有所增加,但作为白领阶层的群体增长幅度最大、普通工人增长幅度远低于此,多群体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说明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分化,C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是资本积累,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是资本原始积累,排除A项;工人工资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生活水平,但数据整体变化不大,故“大幅提高”一词表述不当,排除B项;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而非廉价劳动力,排除D项。故选C项。5.汉代时,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虽然较多,但“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却只“盈于后宫”“充于黄门”,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据此可知,当时()A.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 B.民间购买力待加强C.自然经济具有排外特点 D.区域贸易范围有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汉代。根据材料“汉代时,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虽然较多,……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而是流入皇宫,这说明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民间购买力的高低,排除B项;自然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与材料丝路贸易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区域贸易的特点,而不是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6.清代《厦门志》记载:“吕宋夷船,每次载番银十四、五万来厦贸易”。福建商船抵菲,则“将来自墨西哥的白银运往中国,此外别无他物。”这可以用来佐证()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大西洋世界经济联系密切C.中国货币流通结构发生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清代时期的福建。根据材料“吕宋夷船,每次载番银十四、五万来厦贸易”、“将来自墨西哥的白银运往中国,此外别无他物。”可知,这是在中国、菲律宾及墨西哥之间进行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结果是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白银货币化,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太平洋地区贸易,排除B项;清朝加强重农抑商,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D项。故选C项。7.1935年8月,美国加重对高收人者和大公司的课税,把5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31%,把50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75%,还增加了财产税和赠款税,公司交纳的税额也有所增加。这些措施旨在()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B.限制私人垄断C.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D.克服经济危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类题目,时空是1935年的美国。根据材料时间“1935年”可知,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相关信息,此时主要目的是为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矛盾,D项正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是材料中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经济危机,并不是限制私人垄断,排除B项;材料中措施主要目的不是加强联邦政府权力,是通过国家采取的措施缓和经济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8.塔庙是苏美尔人独创的一种在多层塔状平台上建设神庙的建筑样式。关于这种独特的建筑样式人们有许多种猜想:层级平台可用于晾晒谷物、塔状形态蕴含着苏美尔人为东方山地移民的故乡情结、逐层上升的建筑结构象征着通往天堂的阶梯。由此我们可以推知()A.塔庙兼具生产和文化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建筑文化特点C.传统建筑都具有宗教色彩 D.塔庙与金字塔都是统治者的陵墓【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根据“层级平台可用于晾晒谷物、塔状形态蕴含着苏美尔人为东方山地移民的故乡情结、逐层上升的建筑结构象征着通往天堂的阶梯”可知,塔庙的功能多样,包括了农业生产和文化功能,A项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文化,但“决定”这一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都”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仅从材料并不能得出是陵墓,排除D项。故选A项。9.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流动人口大多从农村流向城镇。到2010年,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近20%来自城镇,省内流动人口的近46%来自城镇,“城一城”流动比重明显上升。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城镇经济活力的增强C.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 D.日益开放的民众观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镇。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流动人口大多从农村流向城镇。……省内流动人口的近46%来自城镇,‘城一城’流动比重明显上升。”及所学可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城镇间人口相互流动比重上升,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人口流动方向,没有明确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变化,排除A项;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只是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民众观念日益开放对人口流动有推动,但相较于城镇经济发展来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0.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A.铁路成为了陆路交通的主体 B.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1897年的京津地区。根据材料“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咸思(乘火车)……妇女为最多”可知,反映了近代京津地区妇女乘坐火车出行的信息,这说明新式交通推动了社会观念的更新,C项正确;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体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中国近代史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思想保守僵化,材料中“持照纷纷上车”“妇女为最多”反映的恰恰是人们观念的更新,排除B项;妇女是受旧封建思想束缚最严重的群体,生活封闭,较少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思想观念觉醒较晚,排除D项。故选C项。11.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使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的航程缩短5500~8000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的航程缩短8000~10000千米。据此可知()A埃及实现民族独立 B.交通发展加强世界联系C.环球交通网络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1869年的埃及。根据材料“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可知,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大提高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运输效率,加强了世界联系,B项正确;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很快落入了英国的控制下,成为英国沟通海外殖民地的重要通道,排除A项;环球交通网络包括了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以及各个大洲陆路之间的交通联系,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指的是世界各地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形成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材料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2.南朝齐所建慈善机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当时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任职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中国古代()A.最早设置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具有从公共卫生角度防疫的意识C.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疫病经验 D.疫情防治具有了系统性和规范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南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用以隔离患病之人的“六疾馆”,南宋地方官员为防范水灾引发疠疫,兴工清理沟渠等,这说明古代中国人已看到疫病对社会的危害,具有了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意识,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最早设置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排除A项;“丰富的临床诊疗疫病经验”需要通过具体的治疗方法来体现,材料只体现了设立机构,以及官员改善环境,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对疫病的防治,疫情防治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南宋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明朝王阳明认为:“理,一而已矣:心,一而已矣。故圣人无二教,而学者无二学。”由此可知,二者都()A.推崇格物致知 B.提倡经世致用 C.认为心即是理 D.主张工商皆本【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南宋和明代。根据材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理,一而已矣;心,一而已矣。故圣人无二教,而学者无二学”可知,二者都强调个人内心的感受,强调心即理的本原论,C项正确;理学推崇格物致知,心学主张致良知,排除A项;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等人主张工商皆本,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表为唐朝国子监与高丽国子监书学(书法教育)对比一览表。据下表,可知()入学条件年龄教师教材课程学制考核唐朝国子监书学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通其学者十四至十九岁书学博士二人、助教一人《国语》《三苍》《尔雅》《石经三体》《说文》《字林》每十日休息一天,日书一纸九年(旬考)十日一小考,(岁考)每年七月大考结业评定上、中、下等高丽国子监书学八品以下官家及普通民家子弟十四至十九岁书博士《国语》等儒家经典《说文》《字林》日书一纸九年不详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唐朝对外交通很发达C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华文明有较强吸引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唐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两者在入学条件、年龄、课程与学制上情况基本一样,书学教材也都同为儒家经典,所以高丽仿唐制创办了国子监书学,这说明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对周边国家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D项正确;表格内容不涉及经济交流,排除A项;表格内容是高丽对唐朝制度的借鉴,无法体现交通发达,排除B项;表格内容是高丽对唐朝制度的借鉴,无法体现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排除C项。故选D项。15.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可以看出传统音乐由注重神灵到注重人伦关系,B项正确;春秋战国是分裂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更加注重人伦,并未涉及维护奴隶主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16.在古埃及,很多神是幻想出的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合体。两河流域的神多以纯粹的人类形象出现,但也没有完全与动物脱离,一些画像中神的身旁都会出现动物,动物也标志着神对应的特征和能力。由此可知()A世界文化具有一定差异 B.西亚文化借鉴了古埃及文化C.神话是现实的真实反映 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程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埃及、两河流域。根据材料,“在古埃及,很多神是幻想出的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合体。两河流域的神多以纯粹的人类形象出现,但也没有完全与动物脱离”可知,这两个不同的地域对神的理解不太一样,从而形成了两地不同的文化特色,即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西亚和北非对神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不能说明其借鉴关系,排除B项;“古埃及,很多神是幻想出的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合体”这种现象与现实是脱节的,无法体现人类的现实生活,排除C项;“决定”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史系统中,人们往往称颂大唐帝国的声威。这一时代的发展不在于政治和军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社会生活方面,装饰艺术既有草原色彩,又有南方色彩;胡凳、胡床在家居生活中日益普遍;葡萄酒、奶酪等也经常出现在中原人的饮食中。在思想方面,文化面貌多元而又活泼。这一时代的整体格局开放宏大。材料二在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许多不同族群建立的小国互不相属,彼此攻击。不过,那些侵入欧洲的蛮族领袖和士兵皈依了基督教,他们在行为上受到基督教伦理的约束。基督教构建的教会的网络秩序代替了罗马帝国凌驾于世俗小国的秩序。为了维护自身的优势地位,罗马教会不断地惩处异端,排挤其他教派,不断以权力垄断思想,终于达到“一言堂”的效果。这种强势的神权与封建世俗权力结合,使欧洲文化原有的生机日益枯萎。——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1)根据材料一、二,对比中国唐代和欧洲中世纪文化发展的主要差异。(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唐代和欧洲中世纪文化发展差异的原因。【答案】(1)差异:唐代:多元而又活泼(或者整体格局开放宏大)。欧洲中世纪:以宗教为主,逐渐走向僵化、独断。(2)差异的原因:唐代: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推动;民族交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儒、佛、道思想的日益融合。欧洲: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社会动荡;教权高于世俗王权;基督教利用权力垄断思想,思想发展受阻;社会经济发展遭到破坏。【解析】【小问1详解】差异:唐代:根据“在思想方面,文化面貌多元而又活泼。这一时代的整体格局开放宏大。”得出多元而又活泼。欧洲中世纪:根据“这种强势的神权与封建世俗权力结合,使欧洲文化原有的生机日益枯萎。”得出以宗教为主,逐渐走向僵化、独断。【小问2详解】差异的原因:唐代: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民族政策、对外交流等方面概括,可得出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推动;民族交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儒、佛、道思想的日益融合。欧洲:根据“那些侵入欧洲的蛮族领袖和士兵皈依了基督教”可得出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社会动荡;根据“为了维护自身的优势地位,罗马教会不断地惩处异端,排挤其他教派,不断以权力垄断思想”可得出教权高于世俗王权;基督教利用权力垄断思想,思想发展受阻;结合所学可得出社会经济发展遭到破坏。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94年广州暴发鼠疫疫情,清政府进行了祈祷、禁、疏散、清洁和维护社会治安等工作。1905年,清廷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专门负责公共卫生管理的中央行政机构“卫生科”,并开始学习西方建立防疫检疫制度。但此时的中国仍未形成系统化的公共卫生治理机制。长江洪水泛滥引发1932年全国霍乱疫情的流行,国民政府设立扬子江水灾救济委员会,组织部署灾情救济与卫生防疫工作:加强卫生清洁防疫宣传;普遍注射预防霍乱疫苗;强化医疗隔离;国际救援广泛开展。疫情过后,国民政府对公共卫生治理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制度化调整。1935年,“卫生部”改称“卫生署”,发布《县卫生行政方案》,明确要求在县、区和乡村都要设置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但效果并不理想。1988年,上海市出现大规模甲肝疫情。甲肝大流行过后,上海市通过了《上海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2年,卫生部下发《全国卫生防疫工作规范(试行)》。200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此后各地纷纷建立地方疾控中心。由此,各级疾控中心主导下的现代疾控体制基本形成,我国逐渐形成了科学化与规范化的公共卫生治理机制。——摘编自马金华等《近代以来疫病冲击下中国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公共卫生治理机制演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公共卫生治理机制演进的原因。【答案】(1)特点:是西方公共卫生理念与中国疫病防控相结合的产物;政府主导;日益制度化、法制化、专业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加强;存在滞后性。(2)原因: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民主与法治建设日益完善;经济发展;民众推动及卫生观念的进步;西方医学技术的传入及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1905年,清廷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专门负责公共卫生管理的中央行政机构‘卫生科’,并开始学习西方建立防疫检疫制度。”可得出西方公共卫生理念与中国疫病防控相结合的产物;由材料“长江洪水泛滥引发1932年全国霍乱疫情的流行,国民政府设立扬子江水灾救济委员会,组织部署灾情救济与卫生防疫工作”可得出政府主导;由材料“疫情过后,国民政府对公共卫生治理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制度化调整。1935年,‘卫生部’改称‘卫生署’,发布《县卫生行政方案》”可得出日益制度化、法制化、专业化;结合所学可得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加强;存在滞后性。【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1905年,清廷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专门负责公共卫生管理的中央行政机构‘卫生科’……国民政府设立扬子江水灾救济委员会,组织部署灾情救济与卫生防疫工作……200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此后各地纷纷建立地方疾控中心。”可得出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由材料“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2年,卫生部下发《全国卫生防疫工作规范(试行)》。”可得出民主与法治建设日益完善;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经济发展;民众推动及卫生观念的进步;西方医学技术的传入及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说明。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14世纪欧洲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二战后世界范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上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要求①紧扣材料综合信息,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正确史实,进行恰当的说明;③逻辑严密,表述清楚。①能够综合材料信息,观点较明确;②能引用正确史实进行说明,但角度较为单一;③有一定的逻辑,表述较清楚。①能够基于部分材料信息提出观点,但观点不明确;②能部分引用史实加以说明,但史实离题较远;③缺乏逻辑,表述不清;④观点错误或偏离材料,不论说明如何,均不能得分。示例1: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示例2: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解析】根据题干中地区一列和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一列中的变化情况,如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由此可得出: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论证过程可以结合16世纪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论证如下,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也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材料二下图为二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1950-2000年,单位:10亿美元)材料三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