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材分析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为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全面抗战开始后的形势以及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进程。一方面,本课上承第一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内容,正面和敌后战场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配合作战的。另一方面,本课抗日战胜胜利后,中华民族很快面临着两种命运、两条道路的抉择,为下一课“人民解放战争”的学习做铺垫。除此之外,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不仅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斗争中屡战屡败的屈辱史,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基;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整个中国近代史、还是世界战争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本课的课程标准是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本课共分4个子目: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两个子目涵盖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大致经过及发生的主要战役,以及民族工业和高校内迁、敌后军民开辟并发展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史实,真正体现了“全民族浴血奋战”。第三子目论述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四子目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抗战胜利所作的准备一一中共七大,日本最终投降的经过,以及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意义。本课内容庞杂,意义又非常重大,在处理事件脉络时有一定难度。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中国抗日战争》的学习,已经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有一定的兴趣。因此学习本课,要区别于初中阶段的教学,对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落实,避免简单重复。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历史思维,但是系统的历史分析、史料解读、总结能力相对缺乏,时空观念也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相关史料与机会,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历史方法探究这段历史,更侧重能力与素养的提高。除此以外,对于本课来说,学生可能对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地位没有形成深刻认识,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认识不够全面,可能对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存在理解偏差,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教学目标1.通过文字、图片(地图)、视频等史料,了解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各战役的开展的基本情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学会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客观评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结合东方主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及中共七大,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历史解释)4.认识抗战的艰巨与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悲壮,激发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难点: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作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式教学、归纳类比法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视频《川军》,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川军为何出川,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川军抗战——正面战场抗战的缩影教师通过文字和图片讲解,战前的四川和川军:军阀混战、川军装备差、军纪差,被称为“双枪兵”川军出川抗战:(1)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以惨烈的牺牲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川军20军26师全师5000人,最后仅剩600人,但最终还是坚守住了阵地。第二十六师的团长解固基以身殉职,战死后连遗体都未能找到。”(2)台儿庄大捷(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滕县保卫战共打三天,守城部队自王铭章以下3000官兵全部殉难”提问:川军声誉为何有如此大转变?支撑他们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教师以川军为切入点,通过展示其抗战之前与抗战之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是什么促使了川军这样的转变,使学生更深刻感悟先辈的爱国之心。(3)提问:在正面战场中川军可能还会参加哪些战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正面战场的抗战过渡:尽管正面战场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整体上还是失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业、高校纷纷内迁,为中国保留了希望的火种。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当时国内出现了一种声音就是“速亡论”,认为中国必亡,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毛泽东写就《论持久战》,深刻分析了中国与日本两国战争力量的对比,得出中国必胜的结论,但不会是很快的胜利,而是持久战,战争最根源的力量在于民众。而接下来我们把视角转到延安,看看当时的中共是如何发动民众的力量的。(二)“圣地”延安——敌后战场的抗战1、教师展示外国记者对中共的评价,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创造了奇迹,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合作。——(美国)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延安是)下一代心中的麦加圣地——(瑞士)沃尔特·博思哈德《通往延安之旅》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将军和士兵才能有这样的英勇和机智,才能这样团结一心。——(德国)汉斯·希伯《无声的战斗》提问:中共所领导建设的敌后战场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请结合教材寻找依据(可从与日军作战、政权建设、生产运动等角度入手)【设计意图】变教材为学习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教材,分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有如此高的评价。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总结(1)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三三制原则,团结了不同阶层抗战的力量,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代表战役:百团大战,突出显示在日军封锁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艰苦战斗。探究活动:综合上述所讲,请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的“全”体现在何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材料、图片分析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以及各阶层、各种人群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三)东京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师展示国际形势的变化,突出西方国家由绥靖政策走向联盟抗敌的过程。出示代表性的图片,简单讲解抗战胜利的过程。东方主战场提问:战争胜利以后,苏、英等国并不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反对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反驳这一观点。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军物资。援助中国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罗斯福《炉边谈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材料论证中国战场是世界发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提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解读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设计意图】学生小组讨论,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何以为“第一次完全胜利”何以为“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深化对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理解。七、板书设计(一)川军抗战——正面战场抗战的缩影(二)“圣地”延安——敌后战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