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_第1页
部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_第2页
部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_第3页
部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_第4页
部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即/公大兄/无奕/女D.撒盐空中/差可拟

2.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

①俄而雪骤

②未着柳絮因风起

③公欣然曰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4.“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面对谢太傅“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提问,谢朗和谢道韫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你更赞同谁呢?这俩种比喻你觉得哪一种更好呢?

6.你觉得谢道韫是怎样的一个人?联系文章内容展开谈谈。

1.B

2.急;凭借

3.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4.营造一种融洽、欢快、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5.更赞同谢道韫。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6.思维敏捷、冰雪聪明;善于观察、有想象力;才华出众。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轻舞飞扬,潇洒飘逸,相当传神。将雪花比作柳絮,是从细节中注重了雪花轻而白的特点。

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1)本道题考查文言文的语句停顿。对于文言文的语句停顿主要是根据以下几方面进行停顿:①文言句子语法结构;②句首的语气词;③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④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⑤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

(2)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3)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4)本题考查的是对句中重点字词的赏析。赏析时可从修辞等方面,结合文意,句意加以赏析。

(5)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观点表述。技巧有以下: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6)本道题考查人物形象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要结合相关情节,全面准确加以概括,然后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1.

故解析为:B

2.

故解析为:

3.

故解析为: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4.

故解析为:营造一种融洽、欢快、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5.

故解析为:更赞同谢道韫。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6.

故解析为:思维敏捷、冰雪聪明;善于观察、有想象力;才华出众。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轻舞飞扬,潇洒飘逸,相当传神。将雪花比作柳絮,是从细节中注重了雪花轻而白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7.解释下列加点字。

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

元方入门不顾天又雨,公将焉之

8.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是日饮酒乐天雨

9.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0.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7.约定;才;回头看;下雨

8.是日/饮酒乐/天雨

9.①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②即使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10.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本题考查文本主旨的理解及阅读感受的表述。完成阅读感悟题,要把握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述。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即使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7.“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句意是: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去后乃至”的句意是: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元方入门不顾”的句意是: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天又雨,公将焉之”的句意是: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雨:名词动用,下雨

8.本题要求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是日饮酒乐天雨”的意思是: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是日/饮酒乐/天雨。

9.①句重点词:期,约定;日中,中午;至,到;信,信用。

句意: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②句重点词:虽,即使;岂,难道;期,约定。

句意:即使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10.本题要求归纳两文的主题及谈阅读感受。[甲]文以陈元方对父亲友人的反驳,可以看出一个人讲究诚信与讲礼貌的重要性;[乙]文主要叙述了魏文候即使下雨也按约定赴约与友人一同去打猎,最终让魏国强大的故事,表现了守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两篇文章的共阐述的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至于读文后的感受,可围绕“诚信重要性”这一中心来阐述即可。如: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言之有理即可。

(2022七上·深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④,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⑤,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结束,完成。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及事讫

④遂止于野亭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中“门外”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门外”。

B.“待君久不至”一句中“待”前省略的是主语“家君”。

C.“则是无信”中“信”是名词,信用的意思;而《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信”是相信的意思。

D.“友人惭”中的“惭”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感到惭愧。

13.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从表述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记叙。

11.约定;舍弃;等,等到;于是,就

12.C

13.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省略句式

(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2)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做此类题首先需要学生平时多读文言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知识拓展理解的能力;其次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有误的一项。

(3)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文章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技巧有以下: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到城外,问道:“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认为(进城)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做人就是这样。

11.①句意: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③句意:等到事情办完后。及:等,等到;

④句意: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遂:于是,就。

故解析为:约定;舍弃;等,等到;于是,就

12.C.“则是无信”意思是:就是不讲信用。信:动词,讲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信:名词,诚实、诚信。

故解析为:C

13.第一空:

根据甲文“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在父亲友人对着元方骂其扶父亲不遵守约定时,元方直接点明父亲友人失信、失礼的表现;即“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启发我们做人要信守承诺,讲礼貌。根据乙文“伋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可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孩子们,在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时,郭伋为了信守承诺在野外亭中留宿到约定日期才进城;启发我们要信守承诺;可见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

第二空:

根据甲文“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已去”“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主要通过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彰显主题的,侧重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故解析为: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2023七上·天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儿子和女儿

B.相委而去委:舍弃

C.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乘,趁

D.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1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是()

A.去后乃至乃:副词,才

B.下车引之之:代词,指元方

C.相委而去而:连词,表转折

D.则是无信则:副词,就

1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是()

A.《咏雪》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太丘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的。

C.《咏雪》中公大笑中的笑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意义。

D.面对客人的怒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出元方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14.A

15.C

16.C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2)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学虚词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对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4.A.“儿女”在文中是指侄儿侄女。句意:(谢安)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故解析为:A。

15.C.“相委而去”的“而”表并列,而不是表转折。

故解析为:C。

16.C.“笑有讽刺兄子胡儿……”的说法错误,从“公大笑乐”,看出他为侄儿侄女们的精彩表现是高兴的,每个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正常的。

故解析为:C。

(2023七上·天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蔡顺①少年孤,事母孝。岁荒②,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③盛之。赤眉贼④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赌之。

①蔡顺:字君仲,东汉人。②岁荒:年岁不好。③异器:不同的碗。④赤眉贼:西汉末年樊崇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17.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一处)

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赋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19.结合原文内容,分析蔡顺是个什么样的人。

17.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18.贼人同情他的孝心,拿白米牛蹄送给他。

19.从蔡顺把甜的黑桑葚给母亲吃,酸带给自己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孝顺的人。

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通读语段,然后找到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然后用形容词和四字短语进行归纳和概括。古人孝顺父母的例子有:汉时黄香温席、三国陆绩怀橘孝母、宋代寿昌弃官寻母、汉文帝亲尝汤药、春秋曾参啮指痛心等。

参考译文:

西汉末年,有位年轻人叫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王莽算位造成天下大乱,)到处闹饥荒,蔡顺每天到野外觅食奉母。有一次,他出门摘拾桑椹,遇到赤眉贼,盗贼看到他将摘拾的桑椹分成两个篮子盛装,便好奇的问他原因。蔡顺说:“黑色的桑椹已经成熟了味道比较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尚未成熟,还有酸味,是给自己吃的,所以才会分开来装。”这些盗贼深受蔡顺孝心的感动,就送他白米和牛蹄,好让他回去奉养母亲。

17.句意:黑色的桑椹已经成熟了味道比较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尚未成熟,还有酸味,是给自己吃的。断句: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故解析为: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18.重点词:其,代词,他;赠,赠送。句意:这些盗贼深受蔡顺孝心的感动,就送他白米和牛蹄。

故解析为:贼人同情他的孝心,拿白米牛蹄送给他。

19.从原文“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等语句足见他愿意把桑椹中最黑最甜的给母亲吃,从中我们看出蔡顺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

故解析为:从蔡顺把甜的黑桑葚给母亲吃,酸带给自己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孝顺的人。

(2023七上·泰兴月考)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①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解释]①会稽上虞:古地名。②焉:于之,到这里。③扶风:古地名。④班彪:汉代史学家。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俄而雪骤()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

⑶充少孤()

⑷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2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一处)

⑴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⑵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未若柳絮因风起。

⑵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23.谢道韫和王充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才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0.不久,一会儿;大体;幼年丧父;喜欢

21.⑴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⑵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22.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23.一个人的成才跟好的家庭环境、自己的勤奋、正确的读书方法、名师的指引等有关。

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利用对称性结构及常见的虚词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和把握,多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的思考,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参考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0.①句意: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俄而:不久;②句意: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

③句意: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孤:幼年丧父;

④句意:王充喜欢读书,没有特别的限制。好:喜欢。

故解析为:不久,一会儿;大体;幼年丧父;喜欢。

21.①句意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故断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②句意为:喜欢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固定的词句。故断为: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故解析为: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②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22.①中重点词语有:未若,比不上;因,凭借;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

②中重点词语有:遂,因此;百家之言,各派的学说;句意为: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故解析为: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②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23.根据甲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家庭环境对孩子成才的影响很大;乙文王充“师事扶风班彪”表明王充虽然家境贫困,但有名师的正确指引;“好博览而不守章句”表明他博览群书,但而拘守章句,会读书;“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表明他勤奋。

故解析为:一个人的成才跟好的家庭环境、自己的勤奋、正确的读书方法、名师的指引等有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林道人诣谢公

林道人[1]诣谢公[2]。,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5]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6]见!”

(选自《世说新语》)

解释:[1]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2]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3]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4]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鬓,常用以指代儿童。[5]信:传信的人。[6]朝士:朝廷官员。

2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林道人诣谢公诣:拜访

B.再遣信令还遣:派

C.而太傅留之留:留下

D.谢公语同坐曰语:语言(告诉,对……说)

2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

②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26.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

24.C

25.①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

②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26.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王夫人早年守寡,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堂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系类问题,要通读文中内容,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僧人林道人去见谢公,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经不起劳累。他和林公谈论玄理,以至于互相辩驳,毫不相让。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墙壁后听他们辩论,两次派人传信叫东阳回去,但谢安却留住不放。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我年轻时家中就遭遇不幸,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24.D.“谢公语同坐日”的意思是:谢公对同座的人说。语:告诉,对说。不是“语言”。

故解析为:D。

25.①句重点词:总角,幼童;新病起,病刚好;堪,忍受;

句意: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

②句重点词:慷慨,感叹;传述,传;恨,遗憾;使,令,让;

句意: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26.由文中“新病起,体末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可知,谢朗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母亲非常担忧;由文中王夫人所说“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可知,谢朗是母亲一生的寄托。

二、诗歌鉴赏

(2023七上·肇源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7.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8.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本首诗歌表述了什么思想感情。

27.D

28.本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表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述技巧赏析;古诗词曲表述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1)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7.D.尾联的意思是: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此时诗人漂泊在外,并没有暗示要回答家乡,而是思乡的愁绪。故该项说法错误。

故解析为:D

28.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孤独之情开篇显露。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见到鸿雁,想到鸿雁传书,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表述了诗人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故解析为:本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表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023七上·天桥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相关题目。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客路”“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把人带到一种大江直流、波平浪静、天宽地阔的境界。

B.“乡愁”,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是全诗的主题。在“乡愁”这一主题的统领下,整首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C.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尾联则表现了离家已久的诗人要学归雁回到家乡洛阳。

D.“乡书”“归雁”暗含着一个典故﹣﹣鸿雁传书。过去我们书信交流就有“鸿雁传书”的情趣,但在信息、、微信等盛行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就少了“鸿雁传书”特有的浪漫,这让人不免有些伤感和遗憾。

30.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

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记述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语。表示降职之意时,常用“左迁”一词。

C.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D.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如:家君、高寿、劳驾、奉送都是敬辞,尊君、鄙人、愚见、拙作都是谦

29.C

30.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帆高挂,船儿顺风疾行。

31.D

曲的文学常识;文化典籍;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述技巧赏析;古诗词曲表述的思想感情;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称谓;职官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概括,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孝顺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描绘诗歌所表述的画面需要紧紧抓住诗句中的典型意象,然后将其串联成一句有机的图画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反复巩固和消化,最终选择最符合要求的一项。平时要对典章制度、姓名称谓、风俗礼仪、文化典籍等常识烂熟于心。

分析诗词鉴赏题时,要把握住诗词中的意象,从意象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赏析。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29.C.有误,尾联则说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洛阳。并非是表现了离家已久的诗人要学归雁回到家乡洛阳。

故解析为:C。

30.描绘某句诗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与描写。“平“是几与岸平,“阔“是开阔,“正“是风向正好。据此可作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故解析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帆高挂,船儿顺风疾行。

31.D.“尊君”是敬称,而“家君”是谦称,选项恰巧弄反了。

故解析为:D。

(2023七上·泰兴月考)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岁暮①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②。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解释]①岁暮:一年将尽时。②及辰:及时。寒衣:御寒之衣。

32.诗人着重刻画了慈母的形象,具体表现在怜、、等几个动词上

33.从尾联可看出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

32.呼;问

33.面对慈母的关怀,儿子感到惭愧(或:惭愧未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养之责任);不忍心诉说自己在外漂泊的劳累辛苦,恐母亲担忧操心。

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表述的思想感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涉及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歌文本,然后结合诗句中人物的相关语句去分析和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作品反映的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诗人的感情可以诗人的创作背景以及字里行间带情感字眼的词语入手。

32.题干要求分析和提取诗歌中慈母形象的具体表现在哪些动词上,细读诗歌文本不难发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中的“怜”以及“呼”“问”,体现了一个爱意满满、嘘寒问暖的慈母形象。

故解析为:呼;问。

33.题干要求考生从尾联可看出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岁暮到家,感受到的是母亲一针一线的添置寒衣,是她充满爱怜之意的嘘寒问暖,此时此际作为游子的“我”,只是“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即非常愧疚,没有很好地在母亲身边尽儿子的孝道,更不敢倾诉自己在外面飘零的凄苦,以免母亲的担忧。诗人正是这种既愧疚又不忍心倾诉自己的遭遇的复杂情愫。

故解析为:面对慈母的关怀,儿子感到惭愧(或:惭愧未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养之责任);不忍心诉说自己在外漂泊的劳累辛苦,恐母亲担忧操心。

三、现代文阅读

(2023七上·定远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苹果

杨立英

①那年夏天,娘从外面带回家几个苹果。我冲进家门的时候,娘正把最后一个苹果放进吊在房梁的竹篮里。娘以为我没有看到,于是在我进门后,她若无其事的从竹篮边快速地走开了。

②那是一个简单实用且功能强大的装置!绳子从房梁上垂下,另一端拴上钩子,竹篮挂在钩子上,里面放着干粮或其他吃食,竹篮的高度恰如其分地固定在娘能伸手触及而我无论如何也够不到的位置,当然,这样的装置除了防小孩子外,还可以防猫防老鼠。

③我还无法抵挡住一个苹果的诱惑。娘出去后,我在屋里转了几圈,阳光从窗棂斑驳地透射进来,一个清晰的路径在我头脑里呈现,那是通往竹篮最快捷的路径。

④晚饭过后,一家人在天井里纳凉,而我却毫无兴致,我的魂被竹篮里的苹果勾走了。

⑤一人回屋睡觉不是我的习惯,为了让我的计划天衣无缝,我又必需设计一些理由,这是需要勇气的。我几次想跟娘说我困了,但一想开口,心跳就加速,犹豫了几次,最终我还是说了出来,然后装模作样地打了声长长的哈欠。娘说:“困了就回屋去睡!”

⑥借着月色,我爬上炕钻进了蚊帐,躺下后,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竹篮,很长的时间。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悄悄地下炕,爬上椅子,再攀上墙边的桌子,踮起脚尖,伸长身子从竹篮里摸起一个苹果。那一刻,我感觉心脏怦怦乱跳,腿有些打颤发软,幸好一股苹果的清香弥散出来,抚慰了我的不安。我匆匆地回到炕上,把苹果和自己一起裹进了被单儿。我在不安和甜蜜杂糅的心情里沉沉睡去,梦里,我望见了我家的柳树上长满了苹果,我攀上柳树,抚摸着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感觉一下变得特别富有!

⑦“都给我起来!谁偷拿了篮子里的苹果?今晚不交出来,就先把她的手剁了!”娘的呵斥声把我震醒。娘不是个性情温和的女人,但这样大的火气却是第一次。我浑身开始颤抖,慌乱中,把滚到被单角的苹果又紧紧地攥在了手里。

⑧这时,爷爷裂肺的咳嗽声穿墙而至,打破了黑沉沉的宁静。记不清从何时起,爷爷就这样整夜整夜的咳嗽。娘暂时放弃了对我们的“审问”,从篮子里抓起两个苹果匆匆往外走。

⑨从我们的屋子到爷爷的屋子只有几步的距离,娘走完这段距离的时间,是我逃脱罪责的唯一机会。

⑩娘的脚刚迈出门,我一骨碌爬出被窝,一手抓住苹果一手提着娘用旧粗布为我拼结的裤衩,下炕,爬椅子,再攀上桌子,一切行云流水般的麻利,可还是晚了,放苹果的手没等收回,娘已急匆匆破门而入。

一切静止下来,只有煤油灯的火焰闪闪烁烁,我呆呆地站在桌子上,娘直直地盯着我。我两手紧紧地握着变松的裤衩边缘,越握越紧。或许因为用力,瘦弱的我灯笼架般的筋骨清晰可见,油灯的光把我投射到墙上,细脚伶仃。

我的恐惧和委屈在娘慢慢靠近桌子时暴发了,我突然放声大哭,无所顾忌。我释然地迎接即将到来的狂风骤雨。让我猝不及防的是,娘一把把我拽进怀里,搂得我紧紧的,突然一声也大哭起来。当娘红肿着眼帮我擦泪时,我瞬间感觉一世界的温暖把我淹没。那天晚上,我蜷缩在娘的怀里睡着了,睡梦中我又望到了我家的柳树上挂满了一树的红苹果……

对于娘从暴怒到温情的突然转变,我感到非常不解,直到后来的一天,我也做了母亲。

(《散文选刊原创版》2023年第2期)

3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35.第②段为何补充介绍“吊在房梁的竹篮”这个装置?

36.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①我在不安和甜蜜杂糅的心情里沉沉睡去……(“我”的心情为什么既“不安”又“甜蜜”?)

②我浑身开始颤抖,慌乱中,把滚到被单角的苹果又紧紧地攥在了手里。(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37.第段有两个“大哭”,请分别说说他们各自“大哭”的原因。

38.“我”理解了“娘从暴怒到温情的突然转变”吗?请简要说明。

34.娘把苹果放入吊篮,“我”趁家人纳凉的时候摸了一个,后被娘发现了,“我”吓得哭了,娘也哭了。

35.①交代了娘把苹果放入吊篮的原因;②为下文写“我”偷苹果作铺垫。

36.①因为“我”偷苹果害怕被娘发现,受到惩罚,所以感到“不安”;同时“我”闻到了苹果的清香,满足了自己的欲望,所以又感到“甜蜜”。

②“颤抖”“攥”两个动作,是“我”看到娘第一次发大火时的反映,表现出“我”极度紧张、恐惧的情形,侧面衬托出娘的火气之大,也表现出家庭的贫困。

37.“我”“大哭”的原因是极度的恐惧和委屈;娘“大哭”是因为一方面因自己太过粗暴而悔恨和自责,另一方面是因家庭的贫穷无法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而内疚。

38.理解了。“我”理解了母亲持家的不易与艰辛,理解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记叙顺序;体会情感态度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概述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和把握,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从词语的使用、词性、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语句的妙处。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情节和细节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更加题干的具体要求,从人物的性格和遭遇去分析和把握。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更加题干的具体要求,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分析作答。

34.人物:娘和我。事件:母亲娘把苹果放入吊篮,“我”设计“偷苹果,娘发现丢苹果,震怒“审问",“我”放回苹果,被娘看到,我哭,母亲也哭。据此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为:娘把苹果放入吊篮,“我“趁家人纳凉的时候摸了一个,后被娘发现了,娘发现丢苹果,震怒“审问”,“我”吓得哭了,娘也哭了。

故解析为:娘把苹果放入吊篮,“我”趁家人纳凉的时候摸了一个,后被娘发现了,“我”吓得哭了,娘也哭了。

35.根据“这样的装置除了防小孩子外,还可以防猫防老鼠”分析,交代了娘把苹果放入吊篮的原因;根据第③段“我还无法抵挡住一个苹果的诱惑。娘出去后,我在屋里转了几圈,阳光从窗棂斑驳地透射进来,一个清晰的路径在我头脑里呈现,那是通往竹篮最快捷的路径“分析,为下文“我偷苹果作铺垫。

故解析为:①交代了娘把苹果放入吊篮的原因;②为下文写“我”偷苹果作铺垫。

36.①根据第⑦段“都给我起来!谁偷拿了篮子里的苹果今晚不交出来,就先把她的手剁了!”分析,因为‘我”偷苹果害怕被娘发现,受到惩罚,所以感到“不安";根据第⑥段“幸好一股苹果的清香弥散出来,抚慰了我的不安。我匆匆地回到炕上,把苹果和自己-起裹进了被单儿。我在不安和甜蜜杂糅的心情里沉沉睡去,梦里,我望见了我家的柳树上长满了苹果,我攀上柳树,抚摸着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感觉一下变得特别富有!”分析,“我”闻到了苹果的清香,满足了自己的欲望,所以又感到‘甜蜜"。

②“颤抖",意思是颤动,哆嗦,发抖。形容身体某个部位发抖。‘攥",意思是握,握住。结合上文“都给我起来!谁偷拿了篮子里的苹果今晚不交出来,就先把她的手剁了!娘的呵斥声把我震醒。娘不是个性情温和的女人,但这样大的火气却是第一次”分析,“颤

抖“攥”两个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娘第一一次发大火时我极度紧张、恐惧的情形,衬托出娘的火气之大和家庭的贫困。

故解析为:①因为“我”偷苹果害怕被娘发现,受到惩罚,所以感到“不安”;同时“我”闻到了苹果的清香,满足了自己的欲望,所以又感到“甜蜜”。②“颤抖”“攥”两个动作,是“我”看到娘第一次发大火时的反映,表现出“我”极度紧张、恐惧的情形,侧面衬托出娘的火气之大,也表现出家庭的贫困。

37.结合第2段我的恐惧和委屈在娘慢慢靠近桌子时暴发了"分析,我大哭的原因是:极度的恐惧和委屈;根据第2段“让我猝不及防的是,娘一把把我拽进怀里,搂得我紧紧的"和第③段“我感到非常不解,直到后来的一天,我也做了母亲”分析,母亲大哭的原因是:因为一方面自己太过粗暴而悔恨和自责,另一方面是家庭的贫穷无法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而内疚。

故解析为:“我”“大哭”的原因是极度的恐惧和委屈;娘“大哭”是因为一方面因自己太过粗暴而悔恨和自责,另一方面是因家庭的贫穷无法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而内疚。

38.首先明确态度,理解了。然后根据第⑧段“爷爷裂肺的咳嗽声穿墙而至,打破了黑沉沉的宁静。记不清从何时起,爷爷就这样整夜整夜的咳嗽。娘暂时放弃了对我们的‘审问",从篮子里抓起两个苹果匆匆往外走和第③段“对于娘从暴怒到温情的突然转变,我感到非常不解,直到后来的一天,我也做了母亲”分析得出理由:“我理解了母亲持家的不易与艰辛,理解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故解析为:理解了。“我”理解了母亲持家的不易与艰辛,理解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2023七上·肇源月考)现代文阅读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3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它有利的一面。

40.选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从原文找一句话回答。

41.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4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39.B

40.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41.不能去掉。“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2.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③沙尘暴有害也有利。④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

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自然科学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1)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解答此类选择题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①代入法。即将选项一一代入原文,仔细揣摩它与原文的叙述有何差异,这种差异是否改变原句的意思。②归谬法。即根据文意,逐项判断对错。③排除法。即首先排除已确认的选项。④归类法。一般来说,四个选项会涉及四个方面,如果四个选项中有重复的方面,解析很有可能就在其中。

(2)本道题考查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及准确概括要点。解答本题的技巧:①根据题干,审清题意。②快速阅读,确认筛选信息的区间,圈点勾画。③紧抓关键词,筛选主要信息。

(3)本道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准确往往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语、状语或补语。恰当使用这些词语可使语言表述更准确、严密、科学。

(4)本道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筛选信息。

39.B.“绝灭一切物种”有误,文中为“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

故解析为:B

40.通读全文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解析区域是作答的关键。如选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可提取第5段“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一句作为解析。

故解析为: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41.在这里“过度”是从程度上加以限制,强调人类的放牧活动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而“许多”表范围,是指很多“土地裸露”。去掉后则变成了全部。说法绝对且与实际情况不符。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故解析为:不能去掉。“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2.根据沙尘暴的作用以及其自身的特点来认识沙尘暴即可。如第2段“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第3段“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第4段“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5段“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概括即可。

故解析为: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③沙尘暴有害也有利。④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

阅读《回家的敲门声》,完成下题。

回家的敲门声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的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②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③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的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⑤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如今我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一年之中回家的次数已是屈指可数,然而家门口的那把椅子居然还在……真的,我现在忽然很想哭,很想家,很想我的爸爸妈妈,我想回去看看他们。

⑥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4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4.通读全文想一想,文章以“回家的敲门声”为题有何好处?

45.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词句。

①请写出第①段中加点词“憨笑”的含义。

②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述效果?

46.文章结尾一段又何作用?表述了怎样的情感?

47.联系现实生活,请简要谈谈你读了本文后获得的启示。

43.本文主要写几个不同时期“我”下班回家,年迈的父母听见敲门声迎接“我”回家的事情。

44.既点明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45.①“憨笑”原指傻笑、天真的笑,文中指父亲被母亲猜中心思发出高兴的笑,表现了父亲乐意为“我”开门的心理。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等儿子回家的父母比作雕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盼儿归来的虔诚和执着的形象特点。

46.画龙点睛,升华主题。表述了对为子女营造安宁与温馨港湾的父母的感激之情。

47.示例一:作子女的,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示例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关爱父母,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让父母感受到幸福。

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再进行概括。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作用的分析。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可从结构、内容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①结构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内容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交代或突出人物形象;直接揭示或形象地暗示文章主旨,表明的情感与态度。③表现手法上:运用诸如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运用对比粉刺,强化表述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句的能力。对词语的理解,不要仅浮于词语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修辞角度赏析句子,首先确定写作方法;接着确定写作手法的作用;最后明确其表述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语句作用的分析。分析段落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句话内容上写了什么,有没有手法之类;结构上的作用,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5)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把握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述。

43.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解析。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细读文章可知,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父亲和母亲总是会开门迎接我回家的几件小事。

44.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内容: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明文章的主旨;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回家的敲门声”既点明父母期待我回家的主旨,也是文章的写作线索。

45.第①小题要求理解语的含义。句中的“笑”的本义指的是朴实天真的笑,在这里指父亲的朴实,为能为给儿子开门而开心,表述了对儿子的关爱。

第②题要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将比做“雕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述了父母等候儿子的执着和对儿子的爱。

46.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来理解,最后段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主旨,写出了父母对“我”的爱,表述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47.本题要求阐谈谈启示。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根据“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可以明白,子女永远是父母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所以,我们应该多尊重、关爱父母,多与他们交流,感恩父母,让父母感受到幸福。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2年2月4日~2月20日由中国首都北京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后,中国又一次举办的奥运赛事。

2017年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会上公布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为“冬梦”。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上半部分为滑冰运动员形象,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代表冰雪赛场和飘舞的丝带。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

吉祥物以其富有活力的独特形象,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为人们所喜爱。2019年9月1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精彩亮相。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熊猫,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国宝,形象友好可爱、憨态可掬,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48.上面材料都围绕北京冬奥会的话题展开,这三个材料分别是从冬奥会举办的时间及意义、和三个方面具体介绍的。

49.请你结合说一说“冬梦”的设计都融入了哪些“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写出两点即可。

50.“冰墩墩”是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你觉得这个设计新颖独特在哪里?(至少写出两点)

51.作为主办城市的市民,为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你准备做些什么呢?(至少写出两点)

48.冬奥会会徽(或会徽);冬奥会吉祥物(或吉祥物)

49.要点举例:①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②Beijing2022采用剪纸艺术;③彩色丝带象征比赛时正值春节

50.要点举例:①熊猫造型憨态可掬,活泼可爱;②冰,象征……意喻……;③墩墩,象征……意喻……;④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

51.要点举例:①做一名冬奥会的宣传员,宣传冬奥会的理念、主题和意义。②做一名文明礼貌的传播者,自觉遵纪守法,学礼仪,讲文明。③做一名身体力行的环保人,爱惜公共设施,不乱扔垃圾。④做一名冰雪运动的参与者,积极投身到冬季冰雪运动中,参加冬季体育锻炼。……

新闻、材料类;理解概括新闻主要内容;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

(1)本道题考查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及准确概括要点。解答本题的技巧:①根据题干,审清题意。②快速阅读,确认筛选信息的区间,圈点勾画。③紧抓关键词,筛选主要信息。

(2)本道题考查图文转换和概括能力。①注重整体阅读。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的一些信息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

(3)本道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筛选信息。

(4)本题考查自由表明观点的能力。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述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48.①结合材料二“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上半部分为滑冰运动员形象”等内容可知,材料二介绍了冬奥会会徽(或会徽)。

②结合材料三“吉祥物以其富有活力的独特形象,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为人们所喜爱”等内容可知,材料三介绍了冬奥会吉祥物(或吉祥物)。

故解析为:冬奥会会徽(或会徽);冬奥会吉祥物(或吉祥物)

49.结合“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可知,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符号,体现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

结合“‘冬梦’素材示意图”可知,Beijing2022采用剪纸艺术,剪纸艺术也是中国特色文化,体现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

结合“中间舞动的线条,代表冰雪赛场和飘舞的丝带”可知,彩色丝带象征比赛时正值春节,体现中国的节日文化,体现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

故解析为:要点举例:①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②Beijing2022采用剪纸艺术;③彩色丝带象征比赛时正值春节

50.答题要点:结合吉祥物的形象、组成要素进行分析。

结合“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熊猫,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国宝,形象友好可爱、憨态可掬,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可知,熊猫造型憨态可掬,活泼可爱;是中国的国宝,为世界人民喜爱,以它为原型设计,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呈现出新颖性。

结合“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可知,熊猫的外面裹着一层冰,“冰”元素既扣住了冬奥会的季节、项目特点,同时冰象征了坚强、纯洁,具有深邃的精神寓意,呈现新颖性。

结合“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可知,“墩墩”这个名字,读上去可爱、朴实,同时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呈现新颖性。

结合“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可知,吉祥物整体看上去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呈现新颖性。

故解析为:要点举例:①熊猫造型憨态可掬,活泼可爱;②冰,象征……意喻……;③墩墩,象征……意喻……;④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

51.答题要点:身份是冬奥会主办城市的市民,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至少两点。示例:参与到社区冬奥会宣传活动中去,在社区里向居民宣传冬奥会的自身的意义和对北京、国家的意义,让大家都支持冬奥会的举办。作为一名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市民,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在冬奥会举办时,能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冬奥会运动员、观众提供自己的服务。

故解析为:要点举例:①做一名冬奥会的宣传员,宣传冬奥会的理念、主题和意义。②做一名文明礼貌的传播者,自觉遵纪守法,学礼仪,讲文明。③做一名身体力行的环保人,爱惜公共设施,不乱扔垃圾。④做一名冰雪运动的参与者,积极投身到冬季冰雪运动中,参加冬季体育锻炼。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节选自朱自清《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