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语文试卷汇编实用类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1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语文试卷汇编实用类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2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语文试卷汇编实用类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3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语文试卷汇编实用类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4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语文试卷汇编实用类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语文试卷汇编实用类类文本阅读(含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在原始社会,部落之外即法律之外,氏族内部自由平等友爱的关系在部落之间统统不存在;在阶级社会,民族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的共同体。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既然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文化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生活的自然结果,而且是这种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的东西,也是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东西。如果文化完全没有民族差异,那么民族这种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形式早已不存在了,民族的差别也早已不存在了。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文化在一定历史阶段是民族的、具体的,决定人类社会在此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

B.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是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人自身的身心变化也在与文化成果相互作用。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这种态度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应受到尊重。

D.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进步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历史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古代,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以便于融合一体化。

D.文化差异性是现阶段才存在的事实,文化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与普遍性。

6.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而不少中国观众从《花木兰》中得到启发。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现象进行简要分析。(6分)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7.29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02亿……

这些内容汇聚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当代文艺正在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颇为可观,各种新兴文艺门类创意迸发,成为当代文艺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当然,网络文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文艺与文化传统彻底割裂了联系,而是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些年,网络文艺热情拥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使得二者自然相融、深情相拥,出现了诸多“破圈"产品。

(摘编自孙学峰、马冲《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艺的底色和灵魂》)

材料二:

从参与主体的庞大数字、作品的巨量产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来看,网络文学已经成长为不容小觑的文学力量。借助网络媒介的优势,网络文学使作者和读者群体突破各种限制,延伸至几乎所有受过基本文化教育的普通民众。网络文学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动摇了从“作者”到“读者",再经社会大环境间接反馈至“作者”的传统文学传播模式。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完成了接受美学所理解的“二次创作”,而且还很可能是名副其实的“第二作者"。文学由此进入某种意义上的“全民写作”时代。这些都为网络文学的普及化、大众化风格奠定了基础。

当前,文学的电子化、网络化日渐成为趋势。网络文学不能只是在普及化诉求上“原地踏步",而是要努力向更高境界超越,实现“悦志悦神”的审美追求。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持续不断的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的自觉是关键。

就目前来说,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资本逐利的本性内在地要求将经济效益置于突出地位,经常在法律与道德允准的框架内追求盈利的最大化。这种操作可能迫使文学的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因此,作者必须拿捏准与资本的距离,既要顾及资本对利润的要求和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要避免将自我异化为流水线上机械化操作.的“人工智能",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

相当多网络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后,就开始走不断“复制自己”的下坡路,显示出素材耗尽、后劲乏力的窘况突破经验范围是横向的开拓,反思自我则是纵向的掘进。只有不断审视、反思、超越自己,才能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理想与困惑,才有可能在深度上向文学的更高境界靠拢。

(摘编自黄权壮《网络文学审美追求还要更进一步》)

材料三:

网络短剧成为市场热门,与网络文学的免费阅读机制关系密切。网络短剧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转移支付,某种意义上是广告创意学与网络文学故事类型的融合。网络文学短剧化的核心依然是文学的变局。

传统网络文学是在互联网媒介驱动催生下,从传统文学中分化出的类型文学,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形式。其主要特征除了媒介性、类型化特征之外,还有商业化带来的以读者阅读体验为中心的超长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等客户端作为阅读载体的商业化新媒体文、短故事,反超传统网络文学的长文模式获得长足发展。

传统网络文学付费阅读和作者稿酬制保证了网络文学生产的可持续性,提高用户黏性并保持足够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文学性由传统文学表达手段、表现方式、语言修辞化、文本阐释的多义性等,朝着以读者为中心的类型文学游戏化、创意化方向转变。在篇幅上,传统网络文学长文更适宜改编成长视频或者长漫画、动画。

(摘编自吴长青《网络文学短剧改编,刚上路别迷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依据相关调查数据,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迅猛,已然催生出我国当代文艺的新格局。

B.网络文学“读者"的“二次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表明文学进入“全民写作"时代。它为网络文学普及化、大众化奠定坚实基础。

C.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这必然会导致文学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获取的现象。

D.网络短剧成为市场热门,与网络短剧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转移支付,从而形成网络文学的免费阅读机制有密切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多“破圈”产品的出现,得益于网络文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相融、深情相拥。

B.网络文学实现“悦志悦神"的追求,需要持续不断的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自觉是关键。

C.素材耗尽、后劲乏力,既是网络作家们成名后的窘境,又是他们选择“复制自己”的原因。

D.传统网络文学的发展态势,与网络文学生产的可持续性、用户黏性有密切的关系。

6.根据以上材料内容分析,要使网络文学发展提升,创作者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6分)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12分)

材料一:

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全球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成为转型升级驱动力,同时也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正逐步渗透蔓延至各行各业,目前数字经济在其他产业领域的应用带来的效率增长和产出增加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摘编自《云计算——推动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引擎》,光明网,2021年3月16日)

材料二:

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工业互联网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促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培育新动能、把握新机遇、开辟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集关键基础设施、全新产业生态和新型应用模式于一身,体现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的变革力量,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关键,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平台+"生态体系,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得各方高度认可,特色型行业和区域性平台快速发展,专业型平台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在石化、钢铁、高端装备等30多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实现深度应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据测算,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约为3.1万亿元。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

(摘编自《工业互联网助力数字中国建设》,《人民日报》2021年2月18日)

材料三:

数字技术让不少大企业享受到“数字红利”。富士康打造的灯塔工厂因数字技术的使用,生产效率提升30%,库存周期降低15%……然而,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进度和程度明显落后于大型企业,绝大部分都还没能享受到“数字红利"。

周桐宇建议,降低数字服务门槛和成本,加快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对前沿数字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一整套包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智能金融服务在内的解决方案,将可以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门槛和成本。

陈增敬呼吁,数字经济时代来临,数据关乎国家安全。要防范数据外流,加快制定数据法律,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存储权、交易权、定价权、监管权等内容。同时,也要防范数据垄断,尤其是大型平台公司拥有更多的数据资源,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优势,在平台公司搜集数据时应遵循授权和最小必要原则;要建立数据安全体系,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可视化等各环节的权限和加解密,应加强我国密码算法基础研究,建立中国算法库,形成中国数字理论体系。

(摘编自《统筹发展与安全,数字经济才能走得更远》,《科技日报》2021年3月10日)

材料四: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019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达到31925.9亿美元,逆势增长3.75%,占全球贸易比重上升至12.9%。2020年疫情暴发后,数字贸易发展进程进一步加速,预计2021年数字贸易仍将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其展开的博弈也将影响未来各国经济复苏和增长前景。

目前,世界主要大国围绕人工智能、云计算、5G、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已经展开了激烈竞争。只有率先掌握了先进数字技术的国家,才能在数字贸易领域的激烈竞争中掌握先发优势。

数字贸易竞争及其规则博弈走向,对未来世界经贸产业格局将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贸易是我国赢得未来数字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更是制度型开放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突破口。我国应服务于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明确数字贸易政策及对外谈判立场,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与经贸谈判,努力突破美欧可能形成的“规则合围”压力,强化规则主导权。

(摘编自《数字贸易:经济复苏新动力,大国博弈新前沿》,《经济参考报》,2021年3月1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逐步渗透蔓延至各行各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B.我国网民规模庞大,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程度高,这是数字中国建设必不可少的前提。

C.数据安全关系重大,政府要加快制定数据法律,防止数据外流;也要防范各大平台公司数据垄断。

D.数字贸易是我国赢得数字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我国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也与此相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预测,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这标志全球进入数字化经济时代。

B.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实现深度应用,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C.因数字服务门槛和成本较高,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无法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

D.前沿技术竞争激烈,只有率先掌握了先进数字技术,才能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获得先发优势。

6.2021年我国要在数字贸易竞争中获得优势,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的创新而彰显。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作、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与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不断创新的传播能力密不可分。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诗词曲皆应新音乐而起,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

事实证明,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传播效能,只有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效能。“当代毕昇"王永民,被誉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他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法",曾是占主导地位的汉字输入技术。但这位汉字信息化的开拓者,却对汉字未来抱有深刻的历史忧虑。早在2006年他就在《瞭望》撰文《警觉提笔忘字和汉字的沙漠化》,指出计算机时代,拼音输入导致了汉字的形神俱灭。他分析世界各个文明生死存亡的经验教训,指出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基石。对中华民族而言,“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就没有辽阔地域多民族的团结统一。他发明了“数字王码",以简便、快捷、易学、好用的“形码汉字输入技术”来替代国人普遍使用的拼音输入法,但在市场推广上举步维艰,最终黯然谢幕。扭转局面的是“中国汉字书写大会"在央视的热播,它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栏目相得益彰,借助央视传播平台,加入时尚元素,借鉴娱乐方式,达到复苏汉字汉语的目的。大会提出的宗旨就是让冰封在古籍中的文化复活,让年轻一代能够书写、应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理解、体悟其中蕴含的人类智慧,从而掌握正确的表达书写方法,热爱汉字。大会产生的广泛深远影响,远超设计者的预期。

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是历史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为文化传播者利用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使民众得到文化滋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是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是最终目的。

(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创新是重新发现、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它依赖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形式、方法的不断创新。

B.明、清时期,北京文化中心的地位能够保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得以繁荣,这离不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

C.王永民发明的“数字王码”尽管简便、快捷、易学、好用,但由于缺乏创新,其无法在市场上得到推广,最终黯然谢幕。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应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承担,国家应在相应的制度建设方面为其提供机会和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出了传播创新的话题。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这是在充分总结元杂剧创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C.文章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数字王码"和“中国汉字书写大会”的例子,论证了创新对于提高传播效能的作用。

D.文章基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顺序,分析了通过文化传播的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的一项(3分)

A.故宫博物院利用网络开发出“掌上故宫"“每日故宫”“故宫展览"等APP。

B.字节跳动启动“国风计划”,在今日头条上增设“国风频道"。

C.陌陌直播以“直播+”的方式赋能非遗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生。

D.近日,国家图书馆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12分)

材料一:

在我国,自贸试验区通常被认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并非优惠政策的洼地。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共有18个自贸试脸区,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已经全部拥有自贸试验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率先在要素集聚度高、资源禀赋好、发展基础扎实的地区设立自贸试验区,既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自贸试验区引领带动作用的应有之义。从数量上看,我们不怕自贸试验区“苗圃"多,只盼能育出更多改革创新的“种子”。从某种意义上看,自贸试验区越来越多,恰恰表明我国在持之以恒地推进改革开放,也只有让各地形成的宝贵经验和做法“遍地开花",才能让改革红利更好地释放、改革成果更好地分享。

(摘编自顾阳《自贸试验区建设既要谋子更要谋势》,《经济日报》2020年9月25日)

材料二:

自贸试验区为舟山带来了机遇。杭州海关推出“一船多供”“燃油混兑"等多项创新举措,宁波海关开辟绿色通道,推动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贸易便利化。有了政策支持,国产油料也可以供应国际航行船舶,相比从国外进口油品,可节约10-15天时间。宁波舟山港已成为全国最大加油港,并跻身全球船供油港口前列。

舟山结合地方特点,突出区域优势,将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如今正在建设成为亚太铁矿石分销中心、国际粮食集散中心和国际油品储运贸易加工中心,推动形成了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集团董事长毛剑宏说。

(摘编自杜海涛等《这五年,自贸试验区创新更亮眼》,《人民日报》2020年11月8日)

材料三:

位于深圳市前海管理局A栋的前海e站通服务中心办事大厅,“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标语醒目地悬挂墙上。得益于前海率先在外资领域实施的外企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受理”改革,前海成为全国外企设立用时最短的地方,而就在3年多前,此项申请还至少需要20个工作日。这是前海制度创新的小缩影。通过制度集成创新,前海努力改善政务环境和人居环境,给消费者和创业者带来更多便利。除了“一口受理"改革,前海还推动了行政审批“一个窗口”改革,去年“货物通关时间"和“对外服务办事作业时间”较2017年压缩30.8%和45%;深化深港通关合作,企业入区货物通关时间缩减70%以上,节约货运成本超过10%。

(摘编自《广东自贸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南方日报》2019年4月22日)

材料四:

海南建设自贸区(港)的消息不仅振奋了中国,也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海南热"。许多外媒认为,海南将日益繁荣,成为“中国的夏威夷”“中国的鹿特丹"或是“中国的迪拜”,全球在海南发展的过程中将共享机遇和红利。

英国路透社报道指出,作为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的海南省,将凭借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拉美社则报道称,海南自由贸易港将对标世界最高开放水平,繁荣程度很可能将超越国际公认较为成功的自由贸易港新加坡、迪拜和中国香港。

法新社指出,近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推动,而着眼于海南的改革意味着中国正努力实现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德国之声"中文网称,中国将在海南岛开拓赛马等一连串事业,以期将这个岛打造成观光胜地,“令其成为对外开放的新象征”。

(摘编自《外媒热议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将成全球投资热土》,“搜狐焦点",2018年6月2日)

4.下列对自贸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高地,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全面深化改革,为构建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引航探路。

B.自贸试验区越多,就越能更好地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地分享改革成果,也越能表明我国在持之以恒地推进改革开放。

C.一些自贸试验区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制度创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

D.建设海南自贸区,不仅会促进海南省迎来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获得繁荣与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在不同地区设立多个自贸试验区,以期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并推广宝贵经验和做法。

B.舟山借助政策支持,大胆深入地进行改革开放,成为了东部地区重要的开放门户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

C.在广东自贸区,前海率先实施了外企设立“一口受理”改革,推动了行政审批“一个窗口"改革,使其成为全国外企设立用时最短的地方。

D.从外媒报道可以看出海南自贸区(港)不是单一对外贸易高地,而是集投资、贸易、旅游、金融于一身的综合功能体。

6.自贸试验区怎样才能健康良性的发展?请结合各地自贸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简要概括。(6分)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12分)

材料一:8848.86米——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互致信函,共同宣布了这一数字。珠峰是中尼两国的界峰,此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这是中尼两国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开展扎实工作最终确定的。几十年来,中尼不仅实现登山队员联合登顶,还在珠峰环保等方面开展合作,两国友谊在珠峰见证下结出累累硕果。2020年5月27日,中国人又一次登上地球之巅的消息传来,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次珠峰登顶和高程测量,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顶珠峰。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登顶,始终无人能够攻克。1960年5月25日,组建仅有5年的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那次攀登,是在中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严峻外部环境的形势下,一次担负特殊使命的国家任务。“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有力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摘编自新华社2020年12月9日《中尼元首共同宣布珠峰“身高”有何深意?》)

材料二:人类对珠峰高度的第一次科学测量是1852年,由英国人和印度人共同完成。1958-1960年,我国测量工作者在绒布寺河谷开阔地段丈量基线,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基线端高程,并开展天文测量,获得珠峰高度为8882米。1975年,我国首次将3米觇标竖立在珠峰山顶,提高了测量的瞄准精度,这是人类首次对珠峰的精密测量,获得珠峰海拔高程8848.13米。之后,我国对珠峰高程又进行了四次测定。2020年4月30日,中国宣布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提供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不仅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而且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青藏高原由于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而一直处在隆升状态,垂直形变约5.3毫米/年。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将不同期次的高程数据进行差分处理,是分析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及形变速度、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距离2005年最近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15年来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尤其是2005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3级地震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都对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地壳运动产生重大影响。重新测定有助于了解掌握该地区地壳构造、运动规律。全球气候变化也对珠峰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在该地区开展高精度测量,既可为青藏高原尤其是珠峰地区冰川、地质、水文等研究提供定量依据,也可为全球环境变化分析提供科学支持。

(摘编自柳建乔《珠峰测量工作综述》)

材料三:珠峰高程的确定需要外业进行登山测量并完成珠峰区域数字的传输和内业的测量数据处理等多方面合作。珠峰测高,测算出来的结果,有测也有算。数据处理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算。此次的珠峰水准测量,从日喀则国家一等水准点向珠峰脚下布测了数条水准线路,并且首次将国家高程基准传递至中国与尼泊尔边界。而且在本次测量过程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还采航空重力测量,连片测量了人类无法涉足区域的重力值。正因如此,这次数据处理中心收集了珠峰及邻近地区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最新地形数据,总量达1.44亿条之多,远远超过2005年。本次测量,将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获取了更长观测时间、更多卫星观测数量的观测数据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峰顶雪面精度±0.9cm大地高成果,与2005年成果相比,精度提高了2.1cm,而且,本次珠峰测量过程中,还首次将5G和北斗结合。

(摘编自2020年12月8日澎湃新闻《探秘珠峰测算背后的数据基地》)

4.下列对材料中“珠峰高程测定"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距离最近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因为15年来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本次高程测量很有价值。

B.国际上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不统一的局面一直存在;历年来,我国对珠峰高程进行了多次测定,数据也不一致。本次测量提供了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C.从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高程,到将觇标竖立到珠峰山顶进行实地测量,珠峰高程测定精度不断提高。在2020年这次测量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连片测量了人类可涉足区域的重力值。

D.珠峰高程的确定不仅需要登山队员登顶测量,完成珠峰区域数字的传输,还需要数据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海量数据的处理。8848.86米这个数据是测和算协作的结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把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珠峰登顶后的实地精密测量,着实振奋人心。

B.从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到12月8日中尼两国领导人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时隔半年之久,是因为后期数据处理的工作量远超之前任何一次。

C.本次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是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科学探索。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精度更高的数据。

D.地震会对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地壳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青藏高原由于不同板块相互碰撞一直处于隆升状态,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有重大科学意义。(6分)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意义。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12分)

材料一:

网络空间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球性和地方性交叠的人类生活的新场域,虽具有虚拟性,但虚拟性,丝毫不影响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已经使今天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在网络空间出现以前,国家权力往往与一定的物质支撑和资源条件联系在—起,但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形成之后,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权力资源。如果被排斥在这样一个空间之外,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现代社会的地位都无从谈起。

在现有的模式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没有参与网络空间管理顶层设计的话语权,那么它们的利益和诉求如何实现?所谓的弥合“数字鸿沟"又如何实现?根本的方法还是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实现互联网共治。

共同体意味着全人类共享利益、共担责任,在网络空间亦是如此。网络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新的机遇,人类应该有机会共享新机遇带来的收益。同时,网络攻击、网络战等也时时威胁着网络空间的安全,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网络是造福于全人类还是成为新的统治工具、剥削工具,取决于建立什么样的网络空间秩序。从网络公平、共享的意义出发,全人类都应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红利,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共享、公平的涵义非常契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现代国际关系奉行的弱肉强食的价值观不同,它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看到的是整体利益和价值。比如,在对待网络安全的问题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人类的网络和平与安全,即不会为了一个国家的安全而使其他国家不安全,不会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

而要实现共享共治,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中国政府出台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更是明确提出网络空间是和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并列的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国家主权拓展延伸至这个新领域,成为网络空间主权。这并非要割裂全球网络空间,而是希望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网络秩序建构中都有表达主张、参与建构的平等机会,它们的权益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

(摘编自赵永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材料二: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此后又相继提出了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新方向,为践行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卡尔·多伊奇认为有两个条件可以促进安全共同体的形成:一是参与政治主体对彼此的需求和言行有足够的且非暴力的应对能力;二是和政治决策相关的主要价值观有足够的相容性,如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可见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任何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重要一环,而推动和鼓励行为体的行为逻辑从理性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尤其重要。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处于网络安全命运共同体中的安全保障需要从技术安全过渡到全面协同安全。这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从观念上建立“共享安全保障"的共识,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各国应被彼此确保不受网络威胁和面临危险、危害和损失,同时也不将自身网络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上;二是从行动上各国和网络空间各利益攸关方同心协力,综合运用技术、制度、治理等各种手段合作应对各种网络问题和挑战。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式并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从而达到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我国《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指出,国家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公害,网络犯罪呈蔓延之势;同时,当前网络空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共建共治合作共赢,才能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合作共赢是网络时代人类命运相依存的一体化要求,也是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进化结果。

网络空间的安全有序发展是治理全球互联网秩序的基本准则和目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简单的孤立行为体的聚合,而应视为一个整体,这两种认识看待事物的方式存在区别,即求同与求和的区别,这也是社会和共同体的区别。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而社会是非自然的,即有目的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差异,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

(摘编自蔡翠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内在逻辑与践行路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所谓的“数字鸿沟"就能弥合。

B.作为一个人类生活的新场域,网络空间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其形成使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重要的权力资源。

C.为促使互联网更好地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更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互联网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是第一要务。

D.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势,能彻底解决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等问题,从而使各行为体发展平衡、规则健全、秩序合理。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秩序可以让全人类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共同享有新机遇带来的收益。

B.《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明确了网络空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国家拥有网络空间主权,希望所有国家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C.卡尔·多伊奇认为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是促进安全共同体形成的条件,也是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

D.社会希望求同,是有目的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即使结合也是行为体简单的聚合,其实质仍是分离。

6.请结合材料概括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路径。(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在原始社会,部落之外即法律之外,氏族内部自由平等友爱的关系在部落之间统统不存在;在阶级社会,民族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的共同体。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既然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文化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生活的自然结果,而且是这种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的东西,也是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东西。如果文化完全没有民族差异,那么民族这种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形式早已不存在了,民族的差别也早已不存在了。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文化在一定历史阶段是民族的、具体的,决定人类社会在此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

B.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是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人自身的身心变化也在与文化成果相互作用。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这种态度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应受到尊重。

D.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进步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历史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古代,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以便于融合一体化。

D.文化差异性是现阶段才存在的事实,文化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与普遍性。

6.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而不少中国观众从《花木兰》中得到启发。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现象进行简要分析。(6分)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4.B(A.“人类文化在一定历史阶段是民族的、具体的,决定人类社会在此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应为“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是民族的、具体的”。C.“这种态度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应受到尊重"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可知,“应受到尊重"指的是“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的“一切文化"。D.“可见历史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偷换概念,由原文“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可知,是“文化上”,并不是“历史上"。)

5.A(B.“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可知,既然文化的创造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偶然性,就不能事事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去找原因。C.“以便于融合一体化”于文无据。由原文“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可知,原文并没有提到“以便于融合一体化"。D.“文化差异性是现阶段才存在的事实”曲解文意,由原文“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可知,文化差异并不是现阶段“才"存在的事实,而是始终存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现阶段”。)

6.①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文化存在地域差异",《木兰辞》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花木兰》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

②这种差异体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材料二“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中国的文学作品《木兰辞》,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解释。

③这种差异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材料二中“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了创作蓝本,产生新义;《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视角,从另一种文化角度反观自己。(1点2分)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7.29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02亿……

这些内容汇聚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当代文艺正在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颇为可观,各种新兴文艺门类创意迸发,成为当代文艺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当然,网络文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文艺与文化传统彻底割裂了联系,而是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些年,网络文艺热情拥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使得二者自然相融、深情相拥,出现了诸多“破圈”产品。

(摘编自孙学峰、马冲《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艺的底色和灵魂》)

材料二:

从参与主体的庞大数字、作品的巨量产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来看,网络文学已经成长为不容小觑的文学力量。借助网络媒介的优势,网络文学使作者和读者群体突破各种限制,延伸至几乎所有受过基本文化教育的普通民众。网络文学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动摇了从“作者"到“读者”,再经社会大环境间接反馈至“作者"的传统文学传播模式。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完成了接受美学所理解的“二次创作",而且还很可能是名副其实的“第二作者”。文学由此进入某种意义上的“全民写作"时代。这些都为网络文学的普及化、大众化风格奠定了基础。

当前,文学的电子化、网络化日渐成为趋势。网络文学不能只是在普及化诉求上“原地踏步”,而是要努力向更高境界超越,实现“悦志悦神"的审美追求。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持续不断的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的自觉是关键。

就目前来说,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资本逐利的本性内在地要求将经济效益置于突出地位,经常在法律与道德允准的框架内追求盈利的最大化。这种操作可能迫使文学的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因此,作者必须拿捏准与资本的距离,既要顾及资本对利润的要求和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要避免将自我异化为流水线上机械化操作.的“人工智能”,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

相当多网络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后,就开始走不断“复制自己"的下坡路,显示出素材耗尽、后劲乏力的窘况突破经验范围是横向的开拓,反思自我则是纵向的掘进。只有不断审视、反思、超越自己,才能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理想与困惑,才有可能在深度上向文学的更高境界靠拢。

(摘编自黄权壮《网络文学审美追求还要更进一步》)

材料三:

网络短剧成为市场热门,与网络文学的免费阅读机制关系密切。网络短剧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转移支付,某种意义上是广告创意学与网络文学故事类型的融合。网络文学短剧化的核心依然是文学的变局。

传统网络文学是在互联网媒介驱动催生下,从传统文学中分化出的类型文学,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形式。其主要特征除了媒介性、类型化特征之外,还有商业化带来的以读者阅读体验为中心的超长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等客户端作为阅读载体的商业化新媒体文、短故事,反超传统网络文学的长文模式获得长足发展。

传统网络文学付费阅读和作者稿酬制保证了网络文学生产的可持续性,提高用户黏性并保持足够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文学性由传统文学表达手段、表现方式、语言修辞化、文本阐释的多义性等,朝着以读者为中心的类型文学游戏化、创意化方向转变。在篇幅上,传统网络文学长文更适宜改编成长视频或者长漫画、动画。

(摘编自吴长青《网络文学短剧改编,刚上路别迷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依据相关调查数据,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迅猛,已然催生出我国当代文艺的新格局。

B.网络文学“读者”的“二次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表明文学进入“全民写作”时代。它为网络文学普及化、大众化奠定坚实基础。

C.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这必然会导致文学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获取的现象。

D.网络短剧成为市场热门,与网络短剧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转移支付,从而形成网络文学的免费阅读机制有密切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多“破圈"产品的出现,得益于网络文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相融、深情相拥。

B.网络文学实现“悦志悦神”的追求,需要持续不断的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自觉是关键。

C.素材耗尽、后劲乏力,既是网络作家们成名后的窘境,又是他们选择“复制自己"的原因。

D.传统网络文学的发展态势,与网络文学生产的可持续性、用户黏性有密切的关系。

6.根据以上材料内容分析,要使网络文学发展提升,创作者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6分)

4.D【解析】A项,“已然催生出”错误;B项,“它……奠定坚实基础"错误;C项,“必然”错误。

5.C【解析】“网络作家们"以偏概全,原文中有限定词“相当多”;选项所述因果关系不成立。

6.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使网络文学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②创作者有必要与资本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③文学的活水源头是生活,在面对生活时,作者应注重突破人生经验的狭窄范围。(每点2分)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12分)

材料一:

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全球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成为转型升级驱动力,同时也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正逐步渗透蔓延至各行各业,目前数字经济在其他产业领域的应用带来的效率增长和产出增加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摘编自《云计算——推动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引擎》,光明网,2021年3月16日)

材料二:

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工业互联网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促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培育新动能、把握新机遇、开辟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集关键基础设施、全新产业生态和新型应用模式于一身,体现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的变革力量,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关键,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平台+"生态体系,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得各方高度认可,特色型行业和区域性平台快速发展,专业型平台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在石化、钢铁、高端装备等30多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实现深度应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据测算,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约为3.1万亿元。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

(摘编自《工业互联网助力数字中国建设》,《人民日报》2021年2月18日)

材料三:

数字技术让不少大企业享受到“数字红利”。富士康打造的灯塔工厂因数字技术的使用,生产效率提升30%,库存周期降低15%……然而,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进度和程度明显落后于大型企业,绝大部分都还没能享受到“数字红利"。

周桐宇建议,降低数字服务门槛和成本,加快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对前沿数字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一整套包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智能金融服务在内的解决方案,将可以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门槛和成本。

陈增敬呼吁,数字经济时代来临,数据关乎国家安全。要防范数据外流,加快制定数据法律,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存储权、交易权、定价权、监管权等内容。同时,也要防范数据垄断,尤其是大型平台公司拥有更多的数据资源,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优势,在平台公司搜集数据时应遵循授权和最小必要原则;要建立数据安全体系,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可视化等各环节的权限和加解密,应加强我国密码算法基础研究,建立中国算法库,形成中国数字理论体系。

(摘编自《统筹发展与安全,数字经济才能走得更远》,《科技日报》2021年3月10日)

材料四: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019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达到31925.9亿美元,逆势增长3.75%,占全球贸易比重上升至12.9%。2020年疫情暴发后,数字贸易发展进程进一步加速,预计2021年数字贸易仍将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其展开的博弈也将影响未来各国经济复苏和增长前景。

目前,世界主要大国围绕人工智能、云计算、5G、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已经展开了激烈竞争。只有率先掌握了先进数字技术的国家,才能在数字贸易领域的激烈竞争中掌握先发优势。

数字贸易竞争及其规则博弈走向,对未来世界经贸产业格局将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贸易是我国赢得未来数字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更是制度型开放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突破口。我国应服务于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明确数字贸易政策及对外谈判立场,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与经贸谈判,努力突破美欧可能形成的“规则合围”压力,强化规则主导权。

(摘编自《数字贸易:经济复苏新动力,大国博弈新前沿》,《经济参考报》,2021年3月1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逐步渗透蔓延至各行各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B.我国网民规模庞大,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程度高,这是数字中国建设必不可少的前提。

C.数据安全关系重大,政府要加快制定数据法律,防止数据外流;也要防范各大平台公司数据垄断。

D.数字贸易是我国赢得数字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我国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也与此相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预测,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这标志全球进入数字化经济时代。

B.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实现深度应用,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C.因数字服务门槛和成本较高,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无法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

D.前沿技术竞争激烈,只有率先掌握了先进数字技术,才能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获得先发优势。

6.2021年我国要在数字贸易竞争中获得优势,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4.B5.A6.①从国家战略层面,要进行数字中国建设顶层设计、相关制度建设以及健全法律,以获得政策保障;②从技术层面,重视数字技术发展,促进互联网与实体技术融合,以云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获得技术支持;③从企业管理层面,既要防范大型平台公司对数据的垄断,又要降低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的门槛和成本,确保数字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以获得谈判优势。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