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导读_第1页
《美的历程-》导读_第2页
《美的历程-》导读_第3页
《美的历程-》导读_第4页
《美的历程-》导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李泽厚先生李泽厚先生简介李泽厚,一九三0年生,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九二年至今任美国科罗拉多学院哲学系讲座教授。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家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了沉甸甸的人文关怀。其主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己卯五说》等。宏观概述《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从远古时期的龙飞凤舞到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时代的艺术精神,即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正文部分目录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

第六章佛陀世容

第七章盛唐之音

第八章韵外之致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

龙飞凤舞

论述了远古图腾、原始歌舞、陶器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三方面的内容,研究了远古时代原始的审美意识。

作者认为图腾歌舞分化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在以后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遥远的过去,不为人知的史前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的摇篮。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已经将文明推进了人类。部族的生活,生产的进步,自然的人化,慢慢使人们产生了“装饰”的意识,这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一大飞跃。装饰——人类的爱美之心,而灿若星辰的文化正孕育于此,它的成熟即形成了巫术礼仪活动,亦即远古图腾活动。代表华夏民族的龙与凤,正是部族在征战中图腾融合的结果。远古的图腾活动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原始的歌舞、神话、咒语……都在其中应运而生。而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工艺发展,出现了陶器。陶器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使用的器物而存在,也注意到审美的效果,线条和色彩构成了原始陶器审美的形态。那些由写实的物态到抽象化符号化的意向,正是由内容到形式的一个积淀过程,也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过程(即审美沉淀论)。青铜饕餮welcometousethesePowerPointtemplates,NewContentdesign,10yearsexperience

论述了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以及艺术从巫术和宗教的笼罩下的解放,青铜礼器逐渐从祭祀风格中解体从而接近了生动的现实生活面貌。

这个部分论述了“狰狞的美”、“线条的美”和“解体和解放”。夏铸九鼎,结束了蛮荒的原始社会,时间也演进到了夏商周的青铜时代。中国也进入了古拙的文明时代。青铜的使用大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中国也进入了奴隶社会,巫术统治着这时期的思想。自夏代起,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此时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饕餮纹,一种凶狠可怖的兽面纹,呈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正好可以作为那个充满战争、屠杀、俘获的时代的标准符号。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青铜艺术狞厉的美的本质正是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同时,它显现出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随着巫术宗教传统的退色,青铜饕餮也失其权威,逐渐理性化、世间化,逐渐只能作为表现工艺技巧水平的艺术作品了。与青铜器同时发展成熟的是汉字。甲骨文、金文开始了汉字美的历程,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终于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华山碑》汉代先秦理性精神论述了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体现现实践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三个问题。作者认为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对立补充先秦是中国社会急遽变革时期,社会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都发生这巨大的变革。这时诸子鹊起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空前自由,各家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思想见解。先秦百家争鸣中贯穿的一个总倾向就是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而以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为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孔子用实践理性重新解释了原始巫术文化“礼乐”,将其纳入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儒家积极的经世致用,道家的无为无不为,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壮美一个优美,相互补充,形成了古典美学的中和之境,二者刚好补充而协调。孔子讲学图作为体现情志体裁的诗歌和体现理性体裁的散文,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诗经》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赋、比、兴的原则影响久远。先秦散文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赋的原则,但仍然是情感与理解、想象多种因素和心理功能的交融。诗经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屈骚传统,汉代神话与历史以及与现实的“琳琅满目的世界”,以及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当理性主义在北方取得优势的时候,南方仍保持和发展着绚烂的远古传统。楚国位于南方,远离理性的中原,巫文化盛行,屈原是楚文化的代表。楚辞中丰富的想象,美丽的象征,奇异的传说都展示着这个地区的浪漫主义风气。汉朝起源于楚国,定都中原,推广了楚文化,汉代的艺术始终弥漫着传统的浪漫。汉是个杂糅的时代,神仙方术,古籍经学,包扩宇宙的汉赋,东传的佛教,色彩斑斓的世俗生活,形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缤纷世界。任何东西也不能阻挡它散发出来的气势和力量,这正是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汉代这种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场合的描绘,则射出一种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图景和境界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了汉代艺术的气势和古朴的基本美景风貌。魏晋风度论述了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陶潜的三方面问题。

作者认为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是中国前期封建社会的正式揭幕。

人的觉醒即是人的主题的重要审美体现。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社会的动荡客观的给思想带来活跃的机会。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这时期的文士好宽大的服饰,服药醉酒,尚老庄,喜清谈,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即人的自觉,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成为时代的典型音调,而核心则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人们关注自身的命运,感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无常,追求个性理想。人与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文的自觉是这一时期文艺的新形式,从曹丕到刘勰的文论中,“文”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魏文帝与魏晋名士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五言诗、骈体、追求词采华茂则从外在形式上体现了文的自觉。书法这种把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外表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而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阮籍和陶渊明则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只是他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类型而已,一个慷慨任气,一个平淡冲和。阮籍与陶潜佛陀世容分为悲惨世界、虚幻颂歌和走向世俗三小节。论述了宗教艺术逐渐从悲的精神走向中国百姓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宗教体现在壁画上的世俗化的审美方式等问题。

本章内容是从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祸连绵,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达到极致,特别是梁武帝对佛教的崇拜,导致僧侣大增,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人们都在忍受这苦难等待着轮回到大唐盛音。龙门石窟北魏的石窟壁画也多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等现实苦难的折射,沉重阴郁的故事表现出吸引煽动人们皈依天国的巨大情感力量。佛教的兴盛直接致使宗教艺术的发展,雕塑、绘画、佛窟、音律等等。而正是此时,中国的审美也向着人情世态大团圆发展,走向世俗,对于世俗生活的描绘让宗教走向大众化。从中唐开始,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逐步消失,更多的是渲染“经变”。即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华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垣。它们身上所体现的是,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此后,渐渐走进了世俗。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盛唐之音分为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这三个小节。

作者认为盛唐艺术在李白的诗歌上奏出了最强音,李白诗歌不仅仅是描写青春、江山、边塞,而且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纵论人生。

李白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时期,唐太宗有一句话:“自古中华皆贱夷狄,独朕视之如一。”各民族相互融合,各种文化在此期间相互汇溶,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作者提取了“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为代表阐述了大唐美韵。李白是盛唐的象征,他排山倒海般的气势,足与强盛的唐朝相媲美。他积极进取,才华横溢,蔑视权贵,笑傲王侯,是唐朝最强音的象征。书法和诗歌是这个时代的艺术代表,它们在这个时候同时达到高潮。李白天马行空的诗章,张旭龙飞凤舞的狂草,是如公孙大娘的舞剑一样跳动着的音乐的节奏,他们都是天才之才。自然入律的杜诗,筋骨雍容的颜体,方正规范的韩文则是对盛唐艺术的规范,他们是才子之才,对于后世的影响更为广泛。李白墨迹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的中唐文艺,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从中唐到北宋是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而同样自中唐起,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深刻矛盾在酝酿,二者的互补也在逐渐充分展开。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的倡导,另一方面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种中晚唐以来的社会心理在词中找到了更好的归宿。在美学理论上,文艺中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心。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东坡《寒食帖》

宋元山水论述了宋元山水画的从无我之境,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以及到有我之境的美学问题。作者认为北宋山水画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有一种“可游可居”的自然与生活的关系。

绘画艺术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高峰,宋朝重文轻武,国家积贫积弱,文士也没有了唐朝一般的盛气,大多都是安于自我的理想追求,宋徽宗与帝位而言虽不称职,但书画功夫却着实了得,瘦金体更是独步天下。徽宗瘦金体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比如禅宗等,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北宋时期形成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形似,而要表达出内在风神,这又要建立在对对象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基础上。这是无我之境:情感思想不直接外露,而是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而传达。宋画从北宋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南宋时对细节逼真写实的追求和对诗意的提倡都达到顶峰,二者相得益彰。而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形似与写实便被主观意兴心绪压倒,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灵气罢了。元四家成为有我之境的代表。明清文艺

论述了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绘画与工艺这四个问题。

作者认为这个时期的戏曲小说所传达的社会意义是史无前例的,其大胆揭露社会矛盾,体现人的本性。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封建社会已经处于末期,雅文学逐渐式微,俗文学渐渐兴盛,文艺走向市民,使文人向来不齿的古典小说达到了创作的高潮。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近代市井风习图画。同时明清之际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以李贽为代表的儒学异端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这一时期的话本小说,具有生命活力和新生意识,反映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正统儒学的反抗。以此为基础,在上层士大夫那里出现了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李贽和他的童心说正是下层市民文艺到上层浪漫文艺的重要中介。甚至到《西游记》和《牡丹亭》,都在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西厢记这一思潮在清初出现了倒退性的严重变易,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变为感伤文学。从《桃花扇》到《红楼梦》,渗透了浓厚的人生空幻感,并走向批判现实主义的内在倾向。这时期的绘画同样经历了从市民特色和浪漫思潮到感伤,到对抗揭露的过程。它们共同体现反射出封建末世的声响。歌不尽的《桃花扇》理论方法李泽厚先生高屋建瓴,以鸟瞰的方式浏览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