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语文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训练复习9_第1页
2024学年语文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训练复习9_第2页
2024学年语文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训练复习9_第3页
2024学年语文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训练复习9_第4页
2024学年语文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训练复习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语文高二上册期末训练复习9

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述好人

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

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中的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

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

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

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具有古

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

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

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

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

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任意流淌。中和美

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

己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

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

“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

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世端庄

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

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

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

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

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于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

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认为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

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

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

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

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

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

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

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

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险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

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一一移祸黛玉。

首先得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

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

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

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

觉得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

宝钗认为“奸淫狗盗”,这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

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

找黛玉而来的,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

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

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

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的,且宝钗

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王

夫人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

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

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

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

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中,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这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同时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_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

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铁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

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衫褴褛的

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妇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他那昏花的两眼凝

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

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

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

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

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他心想:“这种玩意儿没

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

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

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

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

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

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短裤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

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

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了。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

有用处的旧铁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

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也许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

来。

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

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

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

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着,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树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

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

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

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

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顶。

他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

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

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一

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他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箍,一面警惕地

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尽情地玩了之后,他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流

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早晨他着了凉,好长时间

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

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

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一句中的两个“同样”的表达作用不同。第一

个“同样”突出老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同样”突出小孩滚铁圈的情景对他内

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他对像小孩那样尽情玩耍的强烈渴望,为下文做铺垫。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

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勇于追求精神幸福,衰

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D.写老人去滚铁圈时,多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

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温暖亲情的渴望,表现了下层劳

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文中画线句的意

思。

(3)小说第7自然段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

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分别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

塑造三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做出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3.阅读,回答问题。

答谢景山①书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

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圉守而不移者。某欲

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

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

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款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

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

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调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

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项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妾与

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己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

于襄之说,里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胖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

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之,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木得,愤意外之横辱横斯亦景山未之思

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

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

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惯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

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用信,

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

则己,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促其所不至;使年益

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

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

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胖(xi);人名,与孔子同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B.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C.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D.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固守而不移者”与“始皇之心日益骄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虽前世重人”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C.“如景山且不能见信”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

含义不相同。

D."而恨其所不至”与“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

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B.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

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C.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

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D.作者既肯定前人效仿先贤孔孟自荐为官,又希望谢景山效仿孔孟自荐为官的方法,步

入仕途,为国效力,实现价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

②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蹑,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

张元干①

菊坡九日登高路,往事知何处。陵迁谷变总成空。回首十年秋思、吹台东。

西窗一夜萧萧雨。梦绕中原去。觉来依旧画楼钟。不道木犀②香撼、海山风。

[注]①张元干,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此词作于靖康之难的第十年。②木犀,桂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重阳节走过开满菊花的山坡,登高望远,回忆往事,思绪难平。

B.“陵迁谷变”语自《诗经•小雅》,用典故写出世事难料、山河巨变。

C.窗外秋雨潇潇,彻夜不歇,以哀景衬哀情,营造出萧瑟、凄冷的氛围。

D.下阕末句,木犀是词人自比,刻画出不被当世所容、清高孤傲的形象。

(2)下闵中“觉来依旧画楼钟”意蕴深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共1小题)

5.(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

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2)听完琵琶女自述的身世后,白居易产生了强烈共鸣,在《琵琶行》中发出了

“,”的感慨。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气势和战功的句子是:

五.作文(共1小题)

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亲爱的同学们,你的家乡也许在清新恬静的乡村,也许在流光溢彩的城市,但随着时代

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家乡也行走在消逝与新生中,风俗、民生、文化、生态等许多

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请你围绕着家乡变化的旋律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

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观点,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观览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要

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逐步加强社会讲解的监管机制。如今,许多博物馆观众已不满足于

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所以①-社会力量的加入本来是对馆方需求的有益补充,但部分

讲解人员为了吸引流量,大谈野史,信口开河,其危害不容小觑②,国家博物馆等机

构对社会讲解出台了限制措施。在注重深度体验和互动性的今天,传统的人工讲解依然是博

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博物馆在创新运营思路的过程中,仍应该③

,以特色化的优质讲解服务,呵护好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追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研究大树对研究区域的生物群落演化以及生态适应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还可以帮我们

解决一个科学谜题一一如何把水分从树根送到枝头呢?比如不丹松,高度为76.8米,换算

成居民楼,大概相当于25层楼的高度,①,我们才能在如此高度享受自来水服务。

那么没有水泵的大树又如何把水从树根送到枝头呢?最初,人们认为,②。所谓毛

细作用,就是水会顺着很细很细的管道向上“爬”,这些管道越细,爬升的高度就越高。但

经过计算发现,以大树输送管道(维管束)的尺寸所产生的毛细作用,根本无法把水分送到

几十米高的地方。实际上,大树还真的有个“水泵”一一枝干顶端的叶子。叶子不停地向空

气中释放水汽,树干维管束的水分就会来补充,通过这样的传递,树根吸收的水分就被提升

上来了。③,这种特别的提升力就被称为蒸腾拉力。不过,这个供水系统究竟是如

何常年运转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拉力,到目前还是个谜。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线句中“水泵”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B.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C.散文家这位“魔术师”,凭靠的不是什么点金术,而是伶俐的耳目、沉着的心思。

D.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

2024学年语文高二上册期末训练复习9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述好人

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

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中的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

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

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

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具有古

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

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

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

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

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任意流淌。中和美

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

己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

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

“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

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世端庄

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

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

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

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

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于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

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认为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

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

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

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

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

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

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

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

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险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

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一一移祸黛玉。

首先得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

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

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

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

觉得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

宝钗认为“奸淫狗盗”,这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

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

找黛玉而来的,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

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

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

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的,且宝钗

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王

夫人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

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

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

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

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中,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这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同时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

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

据、论证方法.

【答案】(1)B

(2)A

(3)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

价。

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

形象复杂化。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

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各个选项的句子,

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

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曲解文意,原文是“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

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

少有重合,少有雷同”,可知应是“任情之美或中和之美”。

故选B。

(2)A.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不

是胡菊人先生的观点,作者在此后第三段引出“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

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展现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

故选Ao

(3)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

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

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而是具有复杂性。

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

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

宝钗的评价。

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

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影响了读者

对人物的评价。

答案:

(1)B

(2)A

(3)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

价。

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

形象复杂化。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

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铁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

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衫褴褛的

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妇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他那昏花的两眼凝

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

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

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

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

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他心想:“这种玩意儿没

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

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

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

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

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

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短裤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

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

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了。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

有用处的旧铁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

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也许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

来。

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

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

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

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着,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树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

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

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

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

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顶。

他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

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

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一

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他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箍,一面警惕地

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尽情地玩了之后,他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流

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早晨他着了凉,好长时间

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

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

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D

A.“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一句中的两个“同样”的表达作用不同。第一

个“同样”突出老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同样”突出小孩滚铁圈的情景对他内

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他对像小孩那样尽情玩耍的强烈渴望,为下文做铺垫。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

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勇于追求精神幸福,衰

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D.写老人去滚铁圈时,多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

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温暖亲情的渴望,表现了下层劳

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文中画线句的意

思。

(3)小说第7自然段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

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分别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

塑造三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做出分析。

【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文章中描写人物形象和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探究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对社会制度的

痛恨”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C项“不安现状、胆怯”在文中找不到依据.E项“暗示

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当,并不是为了暗示即将摆脱苦难的轻松,这是老

人的种积极地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2)本题考查鉴赏文章中描写人物形象和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回答某一细节在句子中

的含义,首先要仔细阅读揣摩此处细节内容,根据内容确定赏析的中心应在哪个方面,

然后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①句中“呆痴的笑容”是在看到小男孩后展现的,

这是麻木的他受到了孩子感染所致;②“轻松愉快的笑容”是在他偷偷地玩铁箍后的快

乐,是作为一个老人渴望拥有一个孩子正常的童年后的愿望满足后的快乐;③“宁静的

微笑”展现了老人临终前是满足的,是欣慰的.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景物描写类题目,应先了解这些景物

和全文有什么关系,一般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时间、人物、地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

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或进行对比,暗示主题等.“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厂

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

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这些工厂的环境是脏乱而且嘈

杂的,这恰和老人前面麻木的心理相吻合.但同时也反衬出老人心理的变化,文章后面

又写了树林的宁静的环境,这样在环境上就构成了对比,更加反衬出老人精神上的追求.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探究能力.合题目对文本探究,要注意题目中关键词在文中的作

用,注意分析的多角度,观点鲜明,不能脱离文本.主题思想可从“铁圈”的象征意义

如快乐、梦想、亲情、幸福等回答;情节结构可从“铁圈”的作用如铁圈是行文线索回

答;人物塑造可从“铁圈”对老人的影响如激起了老人心理变化回答.

答案:

(1)AD

(2)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

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反映了他羡慕、高兴、沉醉其中(或者陷入回忆)的内心活动.

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得以实现,因此他感到轻松愉快.

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尽情地玩了一次幸福的孩子才玩的游戏,

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3)①反映了老人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

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变化,使他有了自己的快乐和精神追求.

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轻松明快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4)(示例)①主题思想方面,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

温暖,是富贵的愉悦.②情节结构方面,铁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看小孩玩铁圈--想

玩铁圈--捡旧铁箍--自玩铁箍.③人物塑造方面,铁圈是老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

动因,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的状态下的老人内心对幸福的渴望,并促使他摆脱

了胆怯和恐惧,实现了内心的愿望.

【点评】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

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

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

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

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

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

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

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3.阅读,回答问题。

答谢景山①书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史蜃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化所丕愿为着因事往问幸而时

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困守而不移者。某欲

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

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

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款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

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

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调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

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项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妾与

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

于襄之说,军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胖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

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之,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木得,愤意外之横辱横斯亦景山未之思

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

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

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惯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

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加信,

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

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

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

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

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胖(XI);人名,与孔子同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B.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C.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D.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若固守而不移者”与“始皇之心日益骄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虽前世重人”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C.“如景山且不能见信”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

含义不相同。

D.“而恨其所不至”与“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采用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

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B.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

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C.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

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D.作者既肯定前人效仿先贤孔孟自荐为官,又希望谢景山效仿孔孟自荐为官的方法,步

入仕途,为国效力,实现价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

②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蹶,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

【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B

(2)A

(3)D

(4)①通过学习文来学习道,被道困惑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说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

工具。

②(我)又批评你忧虑做官的处境困顿,现在说:“不是忧虑得不到好的官位,是忧愤意

外遭到无辜的屈辱。”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

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

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己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

词语,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

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

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

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

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

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

式进行调、换、册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解答】(1)句意:夏天的时候承蒙你降低身份向我出示几十篇新作的文章,其中有你

所称赞但我所不愿意做的,借由事情前来探询,幸而合乎时宜,想让你思考并遵从,(却)

不敢用文词表达出来。“其间”做后文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句,所以排除A、D;“幸

而”为固定结构,放在句首引出后面内容,前面断开,排除C。

故选:B„

(2)A.固:固执。句意:如同固执坚守不变的人一样。固:固执。句意:始皇的内心一

天天地更加骄横固执。“固”字含义相同。

B.虽:即使。句意:即使是前世有权势之人。虽:即使。句意:即使又晒干了。“虽”字

含义相同。

C.见: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句意:如果你尚且不能相信我。见:表被

动。句意: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消除了。“见”字含义不相同。

D.恨:遗憾。句意:却遗憾你所不能到达的。恨:愤恨。句意: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

呢。“恨”字含义不同。

故选:Ao

(3)D.“效仿孔孟,自荐为官”错误,原文“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

用者也”可见,作者并不是要求朋友”效仿孔孟,自荐为官”,而是请朋友不要相信前世

重人所说的孔孟也汲汲营营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他们不过“委乎天而待

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

故选:D。

(4)①“由",通过;“困于道者多矣”,被动句式;“是故”,因此;“用”,工具,用具。

译文:通过学习文来学习道,被道困惑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说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

工具。

②“病”,批评;“恤”,忧虑;“非恤美仕之未得”,宾语前置“横辱”,无辜的屈辱。译

文:(我)又批评你忧虑做官的处境困顿,现在说:“不是忧虑得不到好的官位,是忧愤

意外遭到无辜的屈辱。”

答案:

(1)B

(2)A

(3)D

(4)①通过学习文来学习道,被道困惑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说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

工具。

②(我)又批评你忧虑做官的处境困顿,现在说:“不是忧虑得不到好的官位,是忧愤意

外遭到无辜的屈辱。”

参考译文:

蔡襄顿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几十篇新文章,这中间景山你所称赞而我不愿

意做的,通过一些事情而前往问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景山你思考并听从我的想法,不敢

在文辞中陈述。最近蒙受您给我写信,满满千百字,引喻称类,犹如固守信念而绝不动摇的

样子。我想要始终不说出来,然而如果景山您顽固而不改变,只是你能倡导他人,这也是我

的大过错。

我曾经担心景山你喜欢称自己学习韩愈杜甫的笔法,对人说,如今说:“(我)学习他们

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

己一样喜爱。”我认为由学道而学文,只要道理通达了,文章也就写得好了;由学写文章而

到学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则很多。因此,“道”是文章之本,文章是“道”的外在形式。与

其用文章诱导人,不如先用道理诱导人吧?景山上一次书信中主张文辞而说,因此我才说这

些话。我哪里敢轻视您的文词呢?只是事情有先有后。我写文章,没有能超过他人的,句读

的高下,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又担心景山嗟叹世上的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凭借文词来求得自己有地位,如今说:“我

凭借文章向皇帝寻求正道,对于寻求正道来说也不受屈。古代的人看重自谋仕进,我仕途将

要困顿跌落,向他人寻求了解并没有什么值得愧疚的。”又说:“如果我有几顷田地,一定回

到湖海之上归耕田园。”景山为什么乐于自谋仕进,而又勇于自我退隐呢?这是还没有脱离

浮躁心态啊。狂妄的人容易仕进却难以退隐,狷介的人难以仕进却容易退隐,狂妄与狷介,

君子都不遵从。君子对于进退,只看重道义罢了。景山又多拿前代掌权之人的自我仕进来类

比,如果他们的说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权之人,我也不会听从的。他们称孔子、佛胖

被召见就想要前去映照,孟子不被鲁侯重视,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委

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

又担心景山忧虑仕途的下降,如今竟然说:“并不是忧虑没有得到好的官职,而是愤怒

遭受到意外的羞辱。”这也是景山没有考虑过的事吗?圣人的话,我敬畏它;贤人的约束,

我惭愧自己没做到。有人对我评价,我把他的喜怒情绪放到一边而分辨他话语中的歪曲或真

实。如果他的言语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我敬畏而且感到愧作;如果他的言语和圣人贤者不

同,我将会同情他,怎么有空闲接受他的言论而感到受辱呢?小人受辱,而君子不受辱,景

山你听取这个劝告吧,听取这个劝告吧,悲愤抑郁的心一天比一天损害你啊!景山又说:如

果让我蔡襄也年已四十而地位卑微,未必就能像现在这样恬然自得而不苟且。我又再次读信,

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尚且还指望普通人中的

哪一个呢?虽然这样,我不打算向他人求得信任,我相信自己,十分明确。身处窘迫或泰达

的境地,我不能知道,做学问的远近,只需要尽力就罢了,我所自信的,是不倒退而行,趋

利而动。如今看看从前的日子,尚且能够为自己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