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目标】课标要求通过学习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改革进一步深化认识中国历史上主要政治制度特点和发展趋势学习要点重点:古代四次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一条鞭法]近代变法[戊戌变法晚清新政]当代改革开放难点:如何透过变法运动的典型个案深化对所处时代政治制度特点以及趋势的认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商鞅变法1、背景(1)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2)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度。(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除分封,建立县制

,强化中央集权;推行什伍连坐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轻罪重刑。(4)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烧诗书。

3、影响(1)积极: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打击了旧贵族,增强了国力,稳定了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2)消极:法律严苛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4、成功原因(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根本原因),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2)改革措施可行,符合秦国实际。(3)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4)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魏晋时期,五胡内迁;439年,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内容:前期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化、同婚姻。3、影响(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有效巩固了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4、成功原因(1)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根本原因),符合民族融合的潮流和各族人民的愿望。(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3)孝文帝的胆略和远见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决心。(4)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三冗二积”导致社会危机加剧,如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等。(2)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失败,使社会危机更加严重。2、内容:以理财为核心,涉及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等。3、评价:(1)进步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四、失败原因(1)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2)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3)宋神宗动摇,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四)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2、内容: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实行一条鞭法。3、结果: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一)戊戌变法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2、内容:创学会、办报刊、建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3、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触犯了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慈禧发动政变,废除大部分变法措施。4、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二)清末“新政”1、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2、概况:1901年开始,内容有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甚至加速了其灭亡。(三)民国的改革1、概况: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改订新约运动、币制改革、新生活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过渡时期的改革(1949—1956年)(1)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2)内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3)结果: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建设时期的改革(1956—1966年)(1)目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2)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3)失误: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出现了严重曲折。(4)成就:初步建立物质技术基础,培养建设骨干力量,积累建设重要经验。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1)重大决策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②2012年: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③2017年: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④2017年:十九大,习近平思想载入党章。⑤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2)重要改革①农村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②对外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③国企改革: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④所有制改革: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⑤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⑥五位一体改革: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3)结果: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拓展解难】一、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2、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3、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4、迁都洛阳,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5、移风易俗:行汉制,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二、理解:民族交融。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交融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三、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理财措施(富国之法,中心措施)(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2)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免役钱。(3)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4)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税。(5)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6)作用: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2、军事措施(强兵之法)(1)保甲法: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2)将兵法:禁军固定辖区,有固定将领训练。(3)作用: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3、教育措施(取士之法)(1)改革科举:废除明经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2)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直接受官。(3)作用: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宣传作用。四、了解:一条鞭法。1581年,明代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推行“一条鞭法”。规定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征收。赋役征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由于大地主的反对,后被废止,但用银两收税的办法保留下来。张居正改革以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开端为历史大背景,与全球市场的初步形成,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即经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以实物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新财政体系的全面转型,是中国两千多年财政体系的根本转型。五、了解:币制改革。1934年,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提高白银收购价格,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宣布禁止白银流通,一律使用法币。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六、了解:国民政府发起的运动。1、1928年开始,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从列强手中收回关税自主权等部分权利,使中国一些长期丧失的主权得到了恢复,限制和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增加了国家收入,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2、1934年开始,发起“新生活运动”。主要内容: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具体标准,以“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目标,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如规定要拔上鞋跟,扣齐钮颗;走路靠左,胸部挺起;和洽邻里,同谋公益等。新生活运动的影响却一直持续到今日,如我们大力推广的集体婚礼,升降旗仪式,军训制度等。3、1935年开始,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旨在“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自救救国”,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在国内经济残破、日寇侵略,中日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此运动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为全面抗战做了战前的经济总动员(为抗战胜利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对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七、知道:当代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八、了解: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指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现在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收入。九、了解: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深化探究探究一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1.特点(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的局面。(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是为了强兵,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2.规律性认识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2)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探究二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材料解析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市易务吏人众多,如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钱远不够增设的吏人俸给,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魏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国家强制剥夺国民财产》(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市易法的初衷并没有真正实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所列现象带来的影响。提示:(1)方面:制度建设。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原因:国家过度干预商业;执行机构动机、手段不当。影响:市场失灵,价格扭曲;部分商人破产、百姓生活受影响,滋生官场腐败;矛盾激化,改革阻力增大,埋下变法失败的隐患。探究三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探究四戊戌变法、经济体制改革材料解析材料一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摘编自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2)根据材料二,概括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1)主要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改革者急于求成;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说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取消旗人特权。(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计划为主的同时又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探究五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年底①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②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①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②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①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教材问答】p24维新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策略上均不成熟。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路径,未能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主张,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缺乏实际的政治操作能力,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举措失当,也很少做分化。瓦解敌对阵营的工作,使得特权和利益遭到触犯的守旧势力迅速团结起来抵制变法。p26经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既有安于现状、不愿改革的群体,也存在担心风险、不敢改革的心态,还有急功近利、贸然推进的现象,这都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表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进人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p27第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第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第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第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第九,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p281这两次三中全会,都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2013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