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突破练22 圆锥曲线中的范围、最值、证明问题(附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突破练22 圆锥曲线中的范围、最值、证明问题(附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突破练22 圆锥曲线中的范围、最值、证明问题(附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突破练22 圆锥曲线中的范围、最值、证明问题(附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突破练22 圆锥曲线中的范围、最值、证明问题(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突破练22圆锥曲线中的范围、最值、证明问题1.(202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已知双曲线C:x2a2−y2b2=1(a>0,b>0)的离心率为2,直线l1:y=(1)求双曲线C的方程;(2)设双曲线C的左顶点为A,直线l2平行于l1,且交双曲线C于M,N两点,求证:△AMN的垂心在双曲线C上.2.设抛物线C:x2=2py(p>0)的焦点为F,点P(m,2)(m>0)在抛物线C上,且满足|PF|=3.(1)求抛物线C的标准方程;(2)过点G(0,4)的直线l与抛物线C交于A,B两点,分别以A,B为切点的抛物线C的两条切线交于点Q,求△PQG周长的最小值.3.设O是坐标原点,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C:x2a2+y2b2=1(a>b>0)的长轴长为22,以|F(1)求椭圆C的方程;(2)P是椭圆C外的一点,过P的直线l1,l2均与椭圆C相切,且l1,l2的斜率之积为m(-1≤m≤-12),记u为|PO|的最小值,求u的取值范围4.已知椭圆C:x2a2+y2(1)求椭圆C的方程;(2)点P是椭圆C上一点,且在第一象限内,过P作直线交y轴正半轴于点A,交x轴负半轴于点B,与椭圆C的另一个交点为E,且PA=AB,点Q是点P关于x轴的对称点,直线QA与椭圆C的另一个交点为F.①证明:直线AQ,AP的斜率之比为定值;②求直线EF的斜率的最小值.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1,0),B(1,0),C为动点,设△ABC的内切圆分别与边AC,BC,AB相切于P,Q,R,且|CP|=1,记点C的轨迹为曲线E.(1)求曲线E的方程;(2)不过原点O的直线l与曲线E交于M,N,且直线y=-12x经过MN的中点T,求△OMN的面积的最大值6.(2023·新高考Ⅰ,2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到x轴的距离等于点P到点(0,12)的距离,记动点P的轨迹为W(1)求W的方程;(2)已知矩形ABCD有三个顶点在W上,证明:矩形ABCD的周长大于33.

专题突破练22圆锥曲线中的范围、最值、证明问题1.(1)解因为双曲线C的离心率为2,所以a2+即a2=b2,所以双曲线C的方程为x2-y2=a2.联立直线l1与双曲线C的方程y=2x+43,x2-y2=a2,消去即3x2+163x+a2+48=0.因为l1与双曲线C仅有一个公共点,所以Δ=(163)2-4×3(a2+48)=0,解得a2=16,故双曲线C的方程为x216−(2)证明设直线l2:y=2x+m(m≠43),M(x1,y1),N(x2,y2),则M,N满足y=2x+m,x2-y2=16,消去y所以x1+x2=-4m3,x1x2如图所示,A(-4,0),过A引MN的垂线交C于另一点H,则AH的方程为y=-12x-2代入x2-y2=16得3x2-8x-80=0,解得x=-4(舍去)或x=20所以点H为(203,-163所以kAN·kMH=y2(=12x1=-m2所以MH⊥AN.故H为△AMN的垂心,得证.2.解(1)由抛物线定义,得|PF|=2+p2=3,得p=故抛物线C的标准方程为x2=4y.(2)设A(x1,y1),B(x2,y2),直线l的方程为y=kx+4,联立y=kx+4,x2=4y,消去x,Δ>0,x1+x2=4k,x1x2=-16.设A,B处的切线斜率分别为k1,k2,则k1=x12,k2=在点A处的切线方程为y-y1=x12(x-x1),即y=x同理,在点B处的切线方程为y=x2x由①②得xQ=x1+x22=2k,代入①或②中可得yQ=kx1-x124=y1-4-y1=-4,故Q(2k,-设点G关于直线y=-4的对称点为G',则G'(0,-12),由(1)知P(22,2),∵|PQ|+|GQ|=|PQ|+|G'Q|≥|G'P|=251,即P,Q,G'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PQG周长的最小值为|GP|+|G'P|=251+233.解(1)由题意可得2a=22,故a=2因为以|F1F2|为直径的圆和椭圆C恰好有两个交点,则b=c,b2+c2=2b2=a2=2,可得b=c=1,因此椭圆C的方程为x22+y2=(2)由题意可知,直线l1,l2的斜率存在且不为零,设过点P(x0,y0)的切线l:y-y0=k(x-x0),联立y-y0=k(x-x0),x22+y2=1,消去y可得(2k2+1)x2+4由于直线l与椭圆C相切,则Δ=16k2(y0-kx0)2-4(2k2+1)[2(y0-kx0)2-2]=0,化简并整理得(y0-kx0)2=2k2+1.整理成关于k的二次方程得(x02-2)k2-2x0y0k+y02-1=0(易知x0设直线l1,l2的斜率分别为k1,k2,易知k1,k2为关于k的二次方程(x02-2)k2-2x0y0k+y02-1所以k1k2=y02-1x02-2=m,y02=mx02+1-2m,所以故|PO|=x易知当x0=0时,有u=|PO|min=1因为-1≤m≤-12,所以2≤u即u的取值范围是[2,34.(1)解由题意得2解得a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x22+y2=(2)①证明设点P的坐标为(x0,y0),因为点Q是点P(x0,y0)关于x轴的对称点,PA=AB,所以Q(x0,-y0),A0所以直线QA的斜率为kQA=-y0-12y0所以kQAkPA=-3.所以直线AQ,②解设直线PA的方程为y=kx+m.联立方程组y=kx+m,x2+2y2=2,化简得(1+2k2)x设点E的坐标是(x1,y1),所以x0x1=2所以x1=2所以y1=2k(所以点E的坐标是(2m2-由①可知,直线QA的方程是y=-3kx+m.所以点F的坐标是)2m2-所以直线EF的斜率kEF=-因为k>0,所以kEF=6k2当且仅当6k=1k即k=66时,kEF有最小值所以直线EF的斜率的最小值是65.解(1)依题意可知,|CA|+|CB|=|CP|+|CQ|+|AP|+|BQ|=2|CP|+|AB|=4>|AB|,所以曲线E是以A,B为焦点,长轴长为4的椭圆(除去与x轴的交点),因此曲线E的方程为x24+y23(2)设M(x1,y1),N(x2,y2),显然直线l的斜率存在,设其方程为y=kx+m(m≠0),代入x24+y23=1,整理得(4k2+3)x2+8kmx+4m2则x1+x2=-8km4k2+3,x1x2=4m2-124k2+3,所以y1+y故MN的中点T的坐标为-而直线y=-12x经过MN的中点T,得3m4又m≠0,所以直线l的斜率k=3故(*)式可化简为3x2+3mx+m2-3=0,故x1+x2=-m,x1x2=m2由Δ=36-3m2>0且m≠0,得-23<m<23且m≠0.又|MN|=1+k2|x1-x2|=132×36-3m2则△OMN的面积S=1=123当且仅当m=±6时,等号成立,此时满足-23<m<23且m≠0,所以△OMN的面积的最大值为36.解(1)设点P坐标为(x,y),由题意得x2+(y-12)2=|y|,两边平方得于是y=x2+14,经验证成立故W的方程为y=x2+1(2)设矩形ABCD的顶点A(x1,y1)(x1≥0),B(x2,y2)(x2>0),D(x3,y3)在W上,如图所示,设直线AB的斜率为k(k>0).不妨将A,B固定在y轴及y轴右侧.A,B坐标满足y2-y1=k(x2-x1),A,D坐标满足y3-y1=-1k(x3-x1)又A,B,D在抛物线上,即y1=x12+14,y2=x2代入以上方程中,得x2=k-x1,x3=-1k-x1矩形ABCD的周长为2|AB|+2|AD|≥4|AB|·|AD|,当且仅当|AB|=|AD|要证矩形ABCD的周长大于33,只需证明正方形的面积大于27∵|AB|=1+k2·(x2-x1),|AD|=1+1k2∴1+k2·(x2-x1)=1+1k2·(x1-x3),得x1-x3将x2=k-x1,x3=-1k-x1代入x1-x3=k(x2-x1),有2x1+1k=k(k-2x即k2-1k=(2k+2)x1∵x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